共產國際與馬克思主義傳播分析
時間:2022-03-11 09:59:37
導語:共產國際與馬克思主義傳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共產國際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問題,一直具有較高的研究熱度。革命理論指導革命行動,要實現我國新時期下的改革建設,理清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渠道、傳播內容以及探討如何開拓更大的理論空間非常重要。本文從傳播背景出發,并從三個階段重點探討共產國際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最后就其中出現的問題做出思考。
【關鍵詞】共產國際;馬克思主義;中國;傳播
1緒論
1.1研究意義。共產國際與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曾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際結合的歷史進程,為我國的歷次革命提供了戰略指導。當下,我們研究共產國際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主義建設的道路,必須要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引導下前行。1949年,新中國成功站起來了,同時也開始了我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建設;1978年,改革開放的道路展開,在這個時期,馬克思主義與開放的國內環境相結合,知道當下的改革開放道路,對于我國在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發展起到了極大地促進作用,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上,提出了“中國夢”,我國要探索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目標,努力奮斗。研究共產國際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堅定了馬克思主義是指導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思想。目前,學術界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問題的研究仍然熱度不減,革命理論指導革命行動,要實現我國新時期下的改革建設,理論空間尚需開拓。1.2研究背景。共產國際,原稱作第三國際,是由列寧領導創建的國際聯合組織,存續于1919年到1943年,在此期間,加快了中國社會革命的進程。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產生,也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范圍的傳播。經記載,傳播歷程起于《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由胡喬木所著,重點記述了列寧和斯大林對于中國革命的指導。80年代以后,涌現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一些有代表性的高質量論文,從共產國際和中國的兩者關系上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和探索。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放在黨的指導思想的地位上,領導人民完成中國革命,建立新中國。1938年,提出將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國情聯系,探索更合適的理論道路,意味著我國開始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實現了從實踐探索環節到理論形態形成環節的轉變。共產國際與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是由國內背景和國際背景共同影響和促進的結果。在國內,20世紀30年代曾出現了三次黨內錯誤,嚴重阻礙的黨的發展和我國社會革命的進程,因此,黨內領導人開始學會將馬列主義結合中國實際應用到當下環境中去,并得到了國際和國內的一致認可。在國際上,1935年共產國際大會上,季米特洛夫提出要改變指導方式和工作方式,改變一直以來共產國際對各國采用統一指導的傳統做法,讓每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處理事務,靈活運用共產國際的方式方法,還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具體化的要求。
2共產國際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階段
共產國際存續于1919年到1943年,又根據其發展形勢分為三個八年。共產國際剛開始建立的時候,從實踐經驗中提煉理論原理,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的內涵,推動了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第一階段,1919年到1927年期間是共產國際初期,共產主義理論傳入中國,給中國革命指出了一條新道路。當時的中國是思想流派繁榮的時期,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工人紛紛學習和借鑒各種主義、學說,馬克思主義只占據區區一角。隨著俄國革命的成功,很多中國人看到了中國新的發展方向。從此,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探索走社會主義道路,吸取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經驗和方法,開始采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和世界觀解決當下的中國問題。第二階段,1927年到1935年期間是共產國際中期,1927年國民大革命失敗了,中國共產黨開始武裝斗爭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道路。但是,30年生了三次“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造成反“圍剿”失敗,中國共產黨面臨滅頂之災,中國共產黨開始了漫漫長征路。之后,先后召開了六次會議,進行了八次戰役戰斗,尤其是遵義會議上,確定了以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清算了黨內“左”傾錯誤。1935年,瓦窯堡會議上嚴厲批評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撤銷了王明等人的領導權,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具體化”的重要性。第三階段,1935年到1943年期間是共產國際后期,日本帝國主義進犯華北,“華北事變”發生,民族遭遇危機。為了激發中國民眾的愛國情感,中國的少部分人率先發起了新的啟蒙運動。馬克思主義者和一些知識分子以“繼承五四啟蒙運動”為目標,在思想領域掀起了啟蒙運動思潮。參與到新啟蒙運動中的人以宣傳中國文化為主,尊重歷史傳統,激發民族精神。新啟蒙運動引起了民族意識和愛國情緒高漲,加快了馬克思主義與中我國實際結合的進程。
3在中國的傳播方式及傳播內容
3.1傳播方式。馬克思主義早期傳入中國的三個方式是歐洲、日本和蘇俄,歐洲是最早的傳入渠道。清政府時期,西方會派遣外交人員留駐大使館,還有一些西方的傳教士來中國傳教游說,以及一些有條件去西方留學的中國知識分子。除了西方,去往日本留學的學生也帶回了社會主義思想的種子。十月革命之后,蘇俄在世界范圍內名聲大噪,也成為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的重要途徑。尤其是當時第一代留俄學生,成為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的重要載體。國民大革命失敗之后,共產國際為了在中國更廣泛地傳播馬克思主義,采取了各種方式。共產國際重點提拔共產主義者為中國共產黨的培養干部,意圖加強對中共的領導控制;共產國際還在中國設立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出版機構和銷售機構,為宣傳共產主義提供書刊;共產國際還派遣了一些共產國際代表到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由于駐華共產國際代表的失誤導致中國的很多地方陷入白色恐怖,共產國際將駐華共產國際代表撤回,采取在莫斯科設立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方式,指導中國革命。3.2傳播內容。共產國際初期的八年,是黨成立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共產國際幫助中國建立共產黨,制定黨內政策;共產國際為我國提出馬克思主義原理要和我國的實際相結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明了方向;這八年也也是國民大革命的時期,國產國際還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判斷,提出共產黨要和國民黨合作,聯手推翻當時的三座大山,陳獨秀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要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建立民族統一戰線,促進了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合作。共產國際中期的八年,國共之間的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土地革命開始。此時,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出現了錯誤的命令化指導,中國共產黨內部開始出現教條化苗頭,無條件服從共產國際的命令,導致我國的建設出現了嚴重問題,阻礙了馬克思主義和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道路。后來,在黨中央集體領導下,摒棄錯誤的左傾教條主義,不斷探索適合中國的發展道路,解決中國問題,建立起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中心的革命道路。共產國際后期的八年,遵義會議召開,清查了黨內錯誤;1935年,華北事變發生,日本侵華開始。共產國際在這一階段,改變了一直以來共產國際對各國采用統一指導的傳統做法,讓每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處理事務,靈活運用共產國際的方式方法,還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合作以及具體護士的要求。
4傳播特點
4.1理論向實踐轉換。早期的馬克思主義進入我國是因為知識分子看到了中國的落后狀態,社會問題嚴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尋求新的知識理論救國,因此產生了一批思想深刻、文筆鋒利的學術研究著作,如《唯物史觀批評之批判》,準確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的唯物史觀?!拔逅摹边\動之后,越來越多的知識學者開始將馬克思主義當做自己的信仰,嘗試采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說解釋中國問題,尋求解決方法,并組建了一個共同的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尤其是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國共產黨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探討中國前途。4.2集中與分散結合。思想論戰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最早形式,當時的中國是思想流派繁榮的時期,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工人紛紛學習和借鑒各種主義、學說,馬克思主義只占據區區一角。經過三次論戰之后,馬克思主義成為引領中國共產黨前行的重要支撐。大革命失敗之后,理論界在一次硝煙密布,唯物辯證法論戰悄然進行。通過多次論戰,馬克思主義者聚集在一起,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隊伍,這對于革命斗爭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4.3傳播范圍擴大。馬克思主義傳播形式最早主要是晦澀的外文,因此早期的傳播主要面向知識學者。后來,經過越來越多人成為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經過翻譯和創作,知識分子開始將馬克思主義介紹給更多的人。結合中國實際加以補充和潤色,在群眾中加強宣傳馬克思主義,使其通俗化、便于群眾理解和學習。之后,在黨的建設過程中,要求黨員學習馬克思主義,提高思想覺悟,面向的群體開始從知識學者向工農群眾轉變。4.4教條化傾向明顯。馬克思主義傳入我國的過程中,存在機械化和教條化傳輸的問題,理論與我國當時的實際不相符合,最后出現嚴重問題。大革命失敗以后,“左”傾教條主義明顯,黨內存在分歧,很多共產主義者把它理解為馬克思主義,致使嚴重的后果,也使得很多共產黨人拋棄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教條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傳播的攔路石。
5傳播影響
5.1積極影響。共產國際在傳播過程中,很長一段時間內起到了主導作用。共產國際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主要組織,是人民群眾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途徑。土地革命階段。共產國際幫助黨制定具體方針,實現策略轉移,為革命根據地的建設營造了條件。后來,等共產黨人吸取共產國際的經驗,將馬克思主義具體化,并與中國實際相聯系,形成了思想。5.2消極影響。共產國際對于我國的幫助不容置疑,但是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過程當中,共產國際也產生一些負面引導。當時黨內的教條和經驗主義盛行,黨內發生了三次“左”傾錯誤,正是因為共產國際沒有按照我國的社會形勢制定策略,違背了社會發展實際,使我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除此之外,共產國際曾一度企圖對黨進行思想束縛和控制,阻礙了我國的革命進程。因此,中國社會的規律和中國革命的道路,不能僅僅靠共產國際的指示進行,要根據實際國情制定本國方案。
6傳播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6.1研究范圍受限。學術界對于共產國際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研究上,偏向于研究知識分子和領袖干部等,而對于農民、工人以及基層干部少有研究,因此其研究尚不完善。經過后,馬克思主義在社會范圍中的傳播越來越廣,并且逐漸被認同和接受。所以,學術界應該在以后的研究上深化群眾的作用,全面了解其傳播影響。6.2研究途徑受困。研究學者獲取歷史的來源一般都通過歷史人物記載、重要的著作或報刊等媒介,而很少借鑒其他的非傳統性的研究媒介獲取史料,這就使得學術研究涉及的范圍受限,可能會忽略重要的研究內容。另外,一些研究中的研究內同機械重復,缺乏創意。因此,研究學者要多參考非傳統性的研究媒介,組建起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隊伍,能夠很好地適應當代社會時代背景,加強理論創新能力,避免機械化重復,尋求新的理論突破點。6.3研究內容混亂。參照以外的研究資料,有些問題在研究過程中仍未完成,尤其是理論糾纏的問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進入渠道最早是歐洲、日本和蘇俄,但因國情不盡相同,從而采用的理論學說不盡相同。因此,在研究過程中,要厘清照搬學說、融合學說和選擇融合的區別。另外,學校課程中學習相關課程時,要對內容選擇性的傳播,比如多介紹和我國當下實現中國夢有關的內容等。
7結語
共產國際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帶來了中國共產黨的繁榮,帶來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但同時也帶來了革命的挫折和失敗。馬克思列寧主義將馬克思主義和當時俄國的實際現實情況聯系起來,引導俄國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當時,馬克思主義走上了中國化道路,并且根據當時的特定環境指導當下的革命,建立了新中國。當下,雖然共產國際已經消解,但馬克思主義依然是指導當下的重要理論,也指導著人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中國實際,具體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李百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翻譯及傳播[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5):11-16.
[2]趙付科,季正聚.中共早期報刊視域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路徑及啟示[J].社會主義研究,2013(2):29-35.
[3]劉晶芳.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J].史學集刊,2009(2):3-11.
[4]齊衛平.前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兩個階段比較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100-105.
[5]楊忠科.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萌芽[J].鄂州大學學報,2013(6):16-19.
作者:周心如 單位:遼寧大學
- 上一篇:感恩教育與心理學研究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傳統文化時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