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勞動觀人學意蘊探析
時間:2022-01-25 04:39:11
導語:馬克思勞動觀人學意蘊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馬克思勞動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對于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而具有強烈的人學意蘊。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勞動觀的核心內容,在推進新時代人民的勞動解放中促進人的發展:堅持勞動創造歷史的唯物主義觀點,將人民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堅持勞動創造幸福的價值觀,將勞動作為創造人民福祉的根本途徑;堅持勞動推動人民發展的科學觀點,將勞動作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觀;人學;;新時代馬克思勞動觀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建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對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創建具有基礎性意義。馬克思勞動觀關注“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和發展狀況,將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高價值追求,其所具有的人學意蘊使馬克思勞動觀在新時代依然具有理論發展的生命力,指導著新時代人民的勞動解放的全面發展。
一、人民主體觀:勞動創造歷史
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體。關于“人類勞動”的探討是古今中外思想家的重要課題。馬克思首次科學地建構了勞動觀體系,復歸了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主體地位,由此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馬克思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剖析是從認識人的本質開始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深入地探討了人的本質,提出勞動是構成人的本質的核心內容?!皠游锊话炎约和约旱纳顒訁^別開來。它就是這種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他的活動是有意識的?!幸庾R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保?]96生產活動是人超越生物屬性而成為現實的人的根本標志,賦予了人的本質的首要規定?!笆紫仁莿趧樱缓笫钦Z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猿腦就逐漸地過渡到人腦?!保?]992隨著勞動的發展,人腦和感覺器官的成熟使人形成了意識需要,進而促使人的抽象思維能力不斷提升,構成了完整意義上的人的本質。因此,馬克思說:“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保?]550“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保?]196人的生產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史和人類歷史。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4]531可見,勞動作為生產性活動,為人的生命存續提供了基本的物質條件,奠定了人類歷史活動的物質前提。但是,人的需要是一個豐富的體系。“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保?]531需要層次的提升使物質生產資料得以改進,由此激發的創造性實踐確證和鞏固著人的勞動本質。而勞動所兼具的生產意義和社會屬性,使勞動上升為人的普遍義務。由此,馬克思將共建共享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規定,并從這個意義上強調,“任何個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產勞動這個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中所應承擔的部分推給別人”[3]311,進而言之,“要想得到與各種不同的需要量相適應的產品量,就要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會總勞動量”[5]289。馬克思不僅闡述了勞動創造歷史的基本規律,而且為實現和保障工人階級的社會主體地位提供了基本方案。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為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了必要的物質準備,從而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會基本經濟制度,并不斷深化對基本分配制度的認識,從制度層面保障和鞏固人民群眾的社會主體地位,使人民真正當家做主。在新時代,從歷史、現實與未來的時空角度認識勞動的獨特性作用,提出勞動是創造歷史的輝煌和現實的成就的根本途徑,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依靠。人民創造了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皠趧邮秦敻恢福恋厥秦敻恢浮?,這句經典論述深刻地闡明了勞動是創造財富的根本途徑。唯有與勞動相結合,自然資源才能轉化為社會財富。勞動是人與自然相結合的中介,“居間調節的就是勞動,只有它能夠讓自然符合人類的意義”[6]228。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就是通過人類的勞動生成的,其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僅僅是工人謀生的手段,以至于工人通過勞動僅能獲得其最低生存需要。因此,勞動所賦予工人的物質基礎不僅不能使工人獲得體面生活,更無法實現和滿足工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在批判和克服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勞動的基礎上,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社會將是“圍繞著勞動這個太陽旋轉”[7]627的“勞動共和國”[8]159。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勞動由人的生存手段上升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8]435。在新時代,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尚不能使勞動擺脫維持人的生存的工具手段色彩,但作為向共產主義社會逐步過渡的必經階段,必須看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廣大勞動者創造了更好的勞動環境。明確提出“黨和國家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要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排除阻礙勞動者參與發展、分享發展成果的障礙,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9]364??梢?,新時代致力于為人民創造歷史的生產實踐提供更為充分的社會環境和制度支撐,使人通過勞動獲得更多自我實現的發展空間,為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
二、人民福祉觀:勞動創造幸福
馬克思勞動觀的基本內容,即對物質資料生產作用和人類社會關系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揭示,充分肯定了勞動人民是社會財富創造的源泉,人民在社會發展中處于主體地位。然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作為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的工人卻處于財富被剝奪者地位,勞動的異化使勞動者感到痛苦和不幸?;趯@一客觀現實的思考,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異化勞動概念,從四個方面闡釋了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工人社會主體地位的異化,它集中體現在“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的影響和規模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4]156,其結果是勞動者同勞動產品、勞動過程發生異化,從而使人與人的關系異化為物與物的關系。這一論述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的本質。為使工人從異化勞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馬克思畢生致力于尋求勞動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勞動做了目標層面的總體構想,提出“代替那存在著的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0]53,強調共產主義社會是實現勞動解放的社會主義高級階段,在這樣的社會共同體中,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社會生產,“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進行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4]689,還原了勞動創造幸福的勞動本質,為勞動者通過自身勞動獲取幸福指引了道路。馬克思關于勞動創造幸福的思想具有歷史發展的過程性和階段的不可超越性,為近代以來中國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近代以來的中國發展史就是逐步實現人民勞動解放進而謀求人民福祉的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地革命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所受的經濟剝削,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實現農民的勞動解放提供了制度根基。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農業合作化順應了農民的勞動意愿,激發了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為解決農民土地不足、生活貧苦的迫切問題提供了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后,提出“我們的同志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習生產的技術和管理生產的方法,必須去學習同生產有密切聯系的商業工作、銀行工作和其他工作”[11]1428,將對勞動的重視延伸到農業、工業、手工業等領域,擴大了勞動創造財富的社會范圍。同時,還將生產勞動的重要性提升到穩固黨的政權的高度。他在黨內強調黨員干部是普通勞動者,動員廣大黨員干部積極參加集體生產勞動,重視提高社會主義的勞動生產率。改革開放以來,為提升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鄧小平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對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作用,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2]274的重要論斷,深刻認識到科技勞動中實現了勞動外延的豐富。注重科技人員、管理勞動者和服務勞動者在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他們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13]286,平等看待一切形式的勞動?;趯ι鐣l展起推動作用的生產要素增多的客觀事實,在黨的十四大將我國分配方式由“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為補充”調整為“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充分尊重一切參與價值創造的生產要素,維護人民的勞動合法利益。進入新世紀,提出科學發展觀,并以此為指導建構21世紀的勞動理論體系。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的收入來源日趨多樣,由此產生的社會不良風氣和非法勞動現象盛行,這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消極作用。對此,強調“成就任何一項偉業都離不開勞動。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必須依靠全體人民熱愛勞動、勤奮勞動”[14],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價值支撐和良好的社會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站在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對新時代勞動觀進行了創新性闡釋,為新時代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逐步實現美好生活追求提供了科學指導。一是堅持勞動創造幸福的歷史觀,為勞動推動社會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勞動創造歷史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是社會主義勞動觀發展的理論基石。堅守了馬克思勞動觀的唯物主義立場,充分肯定“人類是勞動創造的,社會是勞動創造的”[15],將人民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價值主力。立足新“兩步走”戰略目標,從歷史高度總結人民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量,提出“勞動創造了中華民族,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也必將創造出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16]46,以勞動創造幸福的歷史確證性相信和依靠人民開創“國家富強”和“人民幸?!钡拿篮梦磥?,肯定人民一切合理的發展訴求,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者與幸福的必然關聯性。二是堅持勞動創造幸福的人生觀,為辛勤勞動和誠實勞動提供正確的方向指引。通過勞動追求幸福生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之意。早在青年時代,馬克思在其《青年在職業選擇時的考慮》一文中初步體現了通過勞動實現人類幸福的遠大人生追求,將自我幸福與千百萬人的幸福生活緊密聯系,提出“為人類工作”是個體獲得最高幸福的途徑。在這一人生觀的指引下,馬克思建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它不僅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復歸了人民創造歷史的主體地位,而且透過人類生活的日常景象抓住人類生活的本質,將勞動作為個體的天職,確證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個體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必須建立在勞動的基礎上。在新時代,充分肯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合理追求,強調勞動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必然途徑,堅決反對一切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錯誤觀念,肯定人們所追求的成功和幸福“歸根到底要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科學勞動來贏得”[17],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勞動是獲取現實的幸福的通行證。三是堅持勞動光榮的價值觀,為人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通過勞動獲取幸福是中國古人所推崇的人生價值觀。遠古時期神農氏“身自耕,妻親織”的故事備受人民尊敬;大禹“三過其門而不入”的勤勉為民精神成為歷史佳話;唐代韓愈“業精于勤,荒于嬉”(韓愈《進學解》)的觀點,強調勤奮之于個體成功的重要意義,等等。中國傳統勞動美德高度頌揚了勤奮對于個體成功和社會發展的價值理性。馬克思從民族延續和人類存亡高度對這一觀點做了補充,提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18]580的重要論斷,體現了其對社會勞動活動的尊重。當前,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矛盾、風險和挑戰,必須不斷汲取中國傳統勞動美德的精神資源,堅守馬克思勞動觀的價值立場,為新時代社會勞動風尚的形成提供精神動力。對此,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概括為“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16]46,在全社會凝聚勞動光榮的價值共識,激發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力。
三、人民發展觀:勞動創造全面發展的人
馬克思勞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內容,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始終。馬克思正是在建構其勞動思想的過程中揭示了人的社會主體地位,深化了對人的本質的認識,進而把握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涵。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要通過勞動豐富人的類本質和社會本質,不斷地提升個體的素質和個性的自由發展。其一,勞動推動個體完整地占有自身本質。馬克思認為,個體是不斷發展的,人的全面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96。勞動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特性,因此勞動能力的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首要依據。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雇傭勞動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的基礎上,對共產主義社會的自由勞動作了基本規定,即社會的勞動具有內容上的豐富性和形式上的可變性,這樣的人是能動的和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和“單向度”的人。共產主義社會的勞動的自由性,又反作用于個體勞動的自覺性和自為性的提升,使每個人根據個體發展的需要進行勞動活動,提升自身的勞動能力。認為,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追求“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不能做超越階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說在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方面就無所作為,而是要根據現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盡量做起來”[9]214-215。立足新時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提出“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9]79,將人民的勞動活動拓展為社會發展的五個領域,提升了人民自由勞動的實現程度,使勞動者的內在力量得到更大程度地對象化,從而更加完整地占有自身的本質。同時,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有助于推動人的勞動的全面發展。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一切人類活動的根本目的。新時代人民需要體系的完善和升級體現在人民社會生活的各領域、各方面。它引領著社會勞動的發展方向和實現手段的改進,推動著人的更高層次的發展。其二,勞動促進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社會關系是人在勞動中形成的,個人的全面發展取決于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狀況。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使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貫穿于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社會領域和生態領域,進而提升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普遍交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全體人民的共同發展創造了條件,使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16]40。物質交往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形成的必要中介,也是人類的存在方式的本質體現。高度重視物質交往對于豐富人民社會關系的重要作用,提出“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9]19,使人民在廣泛的社會交往中為自身發展創造條件。同時強調,“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人類不僅追求物質條件、經濟指標,還要追求幸福指數;不僅追求自然生態的和諧,還要追求‘精神生態’的和諧;不僅追求效率和公平,還要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精神生活的充實,追求生命的意義”[20]150,以精神交往的充分發展促進人的物質交往的豐富和深入,使個人的社會關系在能動交往的過程中普遍建立并實現有機統一,最終實現社會成員對其的共同占有。其三,勞動促進人的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自由發展。人的素質和個性的發展是以人的勞動能力和社會關系的發展為基礎的?,F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素質作為勞動者的內在條件有助于提升勞動活動的自主性、自為性和創造性,為勞動發展提供內源動力,提升國家發展的國際競爭力。在新時代,順應創新發展戰略要求,培育學習型、知識型、創新型人才,加強勞動者的科學技術教育成為提升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必要途徑,以此激發人民投身創新、創業、創造實踐的熱情、活力和潛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同時,勞動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障。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個社會成員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和科學勞動獲取自我發展的機會。人的個性的自由全面發展可概括為個體主體性的全面提升,具體體現為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伊格爾頓.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M].李楊,等,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在201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0-04-28(02).
[15].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30(02).
[16]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7].在烏魯木齊接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先進人物代表向全國廣大勞動者致以“五一”節問候[N].人民日報,2014-05-01(01).
[1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0].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李雨辰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淺談偉大抗疫精神的文化底蘊
- 下一篇:美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