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定義
時間:2022-04-05 04:12:00
導語:略論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定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909(2001)01-00014-05
定義是正確認識、科學揭示概念內涵的重要方法。解釋概念內涵的定義稱為實質定義。最具代表性的定義模式是實質定義中的“屬+種差”,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屬概念中,并解釋它與同一屬概念下的其他種概念之間的差別,也即種差。其公式是:被定義概念=屬+種差。定義的規則有:相稱性規則,即定義概念和被定義概念的外延相等;非循環規則,即不能循環定義;非否定性原則,即定義一般不能用否定判斷;清楚確切規則等。由此可見,要對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這兩個概念作出科學定義,首先要明確規定其“馬克思主義”的“屬”性,即明確指出它們屬于馬克思主義的范疇,否則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指導思想定義的科學性。其次,要正確揭示指導思想的定義種差的內容,特別是思想、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主義豐富和發展的內容,這是其特質所在。其三,在操作層面上,黨的指導思想的定義必須符合定義規則。根據上述要求,分析、總結我黨在界定思想、鄧小平理論方面的正確經驗,有利于黨的指導思想的堅持和發展。
一、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定義和特點
我黨經過深刻的理論思維和艱辛的探索,對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定義作出了完整準確的揭示。雖然沒有明確的文字表述,但其科學內涵已經在黨的會議和有關決議中給以明示。
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保ㄖ靥枮樽髡呒印O峦?。)黨的十五大報告進一步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我們黨把它稱為思想?!边@是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思想的新認識。因此,可以認為,我黨給思想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對鄧小平理論,根據十五大報告和黨的一系列文件,可以認為黨作出了如下定義: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它科學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對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條件下建設、發展、鞏固社會主義問題,作出了初步的比較系統的回答,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上述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定義,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突出強調、并在實踐中一貫堅持思想、鄧小平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屬”性。我黨對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定義,也隱含地采取了“屬+種差”的定義模式。我黨把自己的指導思想明確歸于“馬克思主義”的范疇,而且在實踐中始終不渝地堅持。早在1943年7月王稼祥就指出:“思想,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運動實際經驗相結合的結果。思想與中國共產黨的民族解放的正確道路是在與國外國內敵人的斗爭中,同時又與共產黨內部錯誤思想的斗爭中生長、發展與成熟起來的?!薄八枷刖褪侵袊鸟R克思列寧主義?!盵1]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劉少奇代表黨中央對思想作了科學概括和全面闡述:“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盵2]1979年9月,《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思想就是馬列主義在中國革命中的運用和發展,是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盵3]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思想的科學含義作出了完整準確的表述,十五大報告中對思想的闡述,則表明我黨對思想的認識達到了新的科學高度;對鄧小平理論的闡述,在“鄧小平理論”這一提法正式提出之前,不管是有的同志建議的“鄧小平思想”的稱呼,還是十四大“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稱呼,都強調它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屬于馬克思主義的范疇。十五大特別強調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指出鄧小平理論與馬列主義、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同時又在許多方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由此可見,在對黨的指導思想的定義上,我黨一直非常重視黨的指導思想的歸“屬”問題,一直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從而使革命和建設保持正確的方向。
第二,對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定義的“種差”,作出了全面完整的概括。首先在適用范圍方面,突出、優先強調思想、鄧小平理論的“中國特色”,但又內含著其相對的國際意義。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和十五大都強調,思想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明確它的適用范圍首先是中國,適用于指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同時這個定義也蘊含著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時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也必然具有一定國際意義。筆者認為,對此問題要把握好以下兩點:一是并不是思想的所有內容都具有國際意義,僅僅是某一部分具有。二是思想的某些立場、觀點和方法,既可指導時代的中國革命和建設,又可指導包括中國在內的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從而顯示出相對的國際性。同樣從鄧小平理論的定義中可以看出,鄧小平理論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首先強調的也是其“中國特色”,即“當代中國”。同時鄧小平理論又是在中國發展了的“當代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其中必然蘊含著其對國際共運,尤其是對現實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借鑒和參考價值。關于鄧小平理論的國際意義,已有學者作了探討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
其次在有關定義種差的關鍵問題上,準確、全面地概括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內容和基本問題,保證了種差的完整性。從思想的定義中可以看出,思想的基本內容是“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這是正確的。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革命與戰爭、和平與發展兩個時代。根據列寧的時論,20世紀大致可分為兩個時代,前半期基本特征是戰爭與革命,故稱戰爭與革命時代。后半期的基本特征是和平與發展,故稱和平與發展時代,這個轉變大約完成于二戰結束10多年后的50年代中期。[4]思想是在戰爭與革命年代形成和發展的,它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中的運用和發展,形成了關于中國革命的一系列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們是馬恩列沒有提到或沒有充分論證的,是對馬列主義的豐富和發展,理應是思想定義的“種差”;而且,思想是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條件下繼續發展的,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進行了探討,形成了許多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對馬列主義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也應該作為思想定義的“種差”。至于在探索過程中理論和實踐上的失誤,則不該包括在思想定義的“種差”之中;從鄧小平理論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內含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鄧小平理論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內在地含有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障、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而這一系列基本問題的充分展開就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內容,它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建等方面的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的定義全面反映出了這一點。
第三,符合相稱性的定義規則,外延概括全面。從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定義可以看出,它們符合相稱性的定義規則。思想是在戰爭與革命時代形成和發展的,所以思想定義的外延之一是適合“中國革命”的一系列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同時,思想又是在和平與發展時代,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有了繼續發展的,因此思想定義的外延還包括適合“中國建設”的許多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因此,思想的外延為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與關于中國建設的許多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之和。從鄧小平理論的定義中可以看出,一方面,鄧小平理論的外延之一,是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中已經形成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另外,在這個開放性、發展性的定義中,也內含著隨著鄧小平理論的不斷豐富和發展,一系列新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會不斷充實到鄧小平理論中去,有不斷增加的外延,這樣也就動態地符合相稱性的定義規則。
第四,符合辯證邏輯對定義的完整性、全面性要求,保證了定義的科學性。辯證邏輯要求對定義要從某一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發展變化中全面地研究對象的一切聯系。列寧說過,“必須把人的全部實踐——作為真理的標準,也作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點的聯系的實際確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義’中去?!盵5]從而具體揭示該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本質。我黨對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定義,符合列寧的上述要求。首先,它包含了這兩位主要理論創始人的全部實踐。思想是一生探索中國革命和建設問題所形成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鄧小平理論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探討所形成的正確的理論成果的結晶。鄧小平作為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其革命時期和建國后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對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探索,則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它們也包含了黨的其他領導人對指導思想的貢獻。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定義都強調,他們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誠然,思想蘊含著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其他成員的貢獻;鄧小平理論也蘊含著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其他成員的貢獻,也包括全國人民尤其是理論工作者的貢獻,而且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正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鄧小平理論。再次,正確處理個人失誤與黨的指導思想科學體系的關系,這一點在思想的定義中尤為突出。針對“”后人們對思想和個人晚年錯誤上的混亂認識,鄧小平指出,必須準確完整地掌握思想的科學體系,把晚年的錯誤和思想的科學體系區分開來,并在實踐中發展思想?!八枷胧且簧姓_的部分?!盵6]因此,思想才是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第四,著眼于指導思想的發展性,在定義中給指導思想的發展留下了空間。將思想定義為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這本身就蘊含著思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條件下的繼續發展性,“他的思想還在發展中”[7]。應該說,思想繼續發展的理論成果就是鄧小平理論。同樣,鄧小平理論也只是對什么是、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比較系統”的“初步回答”,“當代中國”的發展變化性和“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階段性,都內含著鄧小平理論的發展性。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正在進行著這一宏偉工程,并且已取得豐碩成果。
二、科學定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統一思想,高舉旗幟。高舉黨的指導思想的旗幟不動搖,首先要對“什么是”思想、鄧小平理論有一個清楚統一的思想認識。因此科學定義黨的指導思想,有利于統一思想,高舉旗幟。
科學定義思想,有利于完整認識思想和本人,從而繼續高舉思想的旗幟?!啊苯Y束后,在如何對待思想和本人問題上,人們的思想比較混亂。對此鄧小平深刻指出,要準確完整地理解思想的科學體系,把思想和晚年的一些錯誤思想區分開來,同時要求正確評價本人?!皩ν镜脑u價,對思想的闡述,不是僅僅涉及同志個人的問題,這同我們黨、我們國家的整個歷史是分不開的。要看到這個全局?!盵8]正是由于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本人和思想有了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才統一了思想,穩定了人心,促進了改革開放。而且,科學定義思想,也有利于人們理解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關系?!叭腥珪院?,我們就是恢復同志的那些正確的東西嘛,就是準確地、完整地學習和運用思想嘛。基本點還是那些。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盵9]由此可見,鄧小平理論的確是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科學定義鄧小平理論,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它解決了“鄧小平有沒有理論”的問題,澄清了一些人的模糊認識。有人認為,鄧小平不是一個理論家,因為他沒有一個系統的理論,因而不存在給他的理論命名的問題。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理論的形態多種多樣,概括說有兩種,一種是學理型的理論,一種是實踐型的理論。而且,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理論,關鍵不在文本形式,而在于一個人是不是有一個表現在不同文本形式中的一以貫之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不是圍繞一個實踐或思想的主題,解決了一系列的基本問題?!盵10]鄧小平理論是實踐型的理論。因此為科學揭示其內涵,必須給它下一個科學的定義,這是對理論的確認。其次,它揭示了鄧小平理論的性質問題。有人疑問,鄧小平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還是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上述鄧小平理論的定義,使人一目了然,鄧小平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因為鄧小平理論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再次,它解決了鄧小平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關系問題,澄清了一些人把馬列主義、思想與鄧小平理論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的錯誤。第四,它有利于人們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從鄧小平理論的定義和內容的展開中,可以看出,“中國特色”最主要的內容是初級階段理論、公有制主體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共同富裕論、等等,而不是某些人所理解的“大雜燴”,也不是無奈的說辭。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第二,有利于準確完整把握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從思想的定義中,可以比較完整地把握思想的科學體系。首先,它揭示了思想的方法論和出發點,即實事求是,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其次,它揭示了思想的基本問題,是“中國革命和中國建設”的道路問題;再次,它揭示了思想的基本內容,即它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問題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這樣,一方面把晚年的錯誤思想和思想作了科學區分,另一方面,也拋棄了某些人對思想的歪曲和強加在思想里面的某些內容,從而有利于對思想的準確把握。
通過鄧小平理論的定義,我們可以比較全面地把握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科學體系的層次結構是以下三方面的有機統一。第一個層次,是社會主義的方法論和出發點。方法論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出發點是從時代特征出發,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第二個層次,是這個理論的首要的基本的問題或這個理論的主題:“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前者回答社會主義的本質,后者回答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或模式。第三個層次,是內含在這個定義中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在各個領域的展開和具體化。總之,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鄧小平理論從其哲學基礎、到其主題、到這一主題的進一步展開,是一個科學的邏輯體系,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鄧小平理論定義的科學性。
第三,有助于正確開展對思想、鄧小平理論及其創始人的理論研究。對思想、鄧小平理論及其創始人的理論研究,不能違背黨的有關決議精神。可是,就在黨的會議、決議對思想、鄧小平理論有明確“說法”的今天,貶低、否定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不正確思想觀念仍存在,甚至公開出版發表。正如1999年10月26日《中國合作新報》載文《〈辭?!敌抻喨骊P于的評價》中所言:“1999年版的《辭?!繁磉_了人們對思想的新認識,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之評估也拿掉,其‘’導語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思想的主要創立者。’這一變化,也許與學術界近年來發現無論藏書與讀書,最多的并非馬列著作,而是《二十四史》與《資治通鑒》等中國書有關——思想主要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此外,1979年版和1989年版《辭?!范加惺恰袊髯迦嗣竦念I袖和導師’之句,但1999年版則全文沒有此句了。”由此可見,1999年版《辭?!泛徒陙韺W術界某些人士有一種貶低、甚至否定、思想的錯誤傾向,這是根本違背黨的決議的,發展下去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因為這不僅是對和思想的貶低和否定,而且是對鄧小平和鄧小平理論的否定,更是對中國共產黨性質的間接否定。另外,對鄧小平和鄧小平理論,理論界某些人也有諸如“鄧小平是實用主義者”、“鄧小平理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理論”等錯誤認識。由此可見,理論界開展對黨的指導思想及其主要創始人的理論研究,必須在堅持黨對指導思想的正確定性和定義的前提下進行。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正確的研究方向。
不僅如此,科學定義黨的指導思想,也有利于開展對鄧小平理論和思想的深入研究。從定義中可以看出,對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研究,可以沿著兩個方向進行,一是對他們進行分別研究,因為思想、鄧小平理論是獨立的系統的理論體系,內涵豐富,內容精深,需要開展深入研究。二是開展比較研究。鄧小平理論和思想是相承性和發展性的關系,因此,比較研究的方向有兩個,即它們之間的相承性研究和鄧小平理論對思想的發展性研究。目前,這兩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果實,但相承性比較研究不夠。大家都認識到鄧小平理論和馬列主義、思想有相承關系,然而研究者要么就鄧小平理論談起,要么沿用經典版本來比照鄧小平理論,說一下鄧小平理論在觀點上的重大突破,對他們在體系上的比較研究很少提及。[11]
三、我黨科學定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經驗
第一,著眼于黨的指導思想的原則性,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這個黨的指導思想的“屬”。對黨的指導思想的定義,一定要強調和堅持其馬克思主義“屬”性。同時防止另一種現象,即把一些背離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當作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形式或階段,或者把某些人對馬克思主義僵化、教條的理解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容。消除這種現象的方法,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鑒別它們??傊?,正如總書記指出的那樣,馬克思主義的老祖宗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了根本。
第二,著眼于黨的指導思想的完整性,準確、完整地概括定義種差的內容。定義要體現黨的指導思想所處的時代特征和本國特色,正確界定其適用范圍;定義中要內在地含有指導思想的主要創始人和其他貢獻者的生平理論建樹,并進行正確完整地歸納;同時要把握黨的指導思想的科學體系,不能把個別人僵化、教條式的理解強加到指導思想的內容當中,也不能把指導思想創始人在探索過程的某些不正確的思想、觀點當作指導思想的內容,更不能因指導思想創始人的個人失誤而否定指導思想的科學性。
第三,著眼于黨的指導思想的繼承性和發展性,定義中要正確表述和體現指導思想間的關系,并且要給黨的指導思想的進一步發展留有空間。如前所述,思想的定義中內含著其進一步的發展性。思想豐富和發展的理論成果是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定義,正確表述了兩者間的繼承和發展關系,而且都給其進一步發展留下了空間,從而也促進了其進一步發展。
第四,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階段性,以開放性的思維來定義黨的指導思想,開創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已經歷了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三個階段。馬克思主義適應時代的需要而誕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時代和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要求我們以開放性的思維來定義黨的指導思想。我們應以促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為己任,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屬”的前提下,根據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時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成功經驗,在條件成熟時,以新的命名和科學定義,創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
【參考文獻】
[1][2][3]鄭德榮等主編:《思想史》,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版第1-3頁。
[4]何方:《當今世界的時代特征與鄧小平理論的國際意義》,發展論壇(山東),1999年第7期。
[5]《列寧全集》第40卷第291-292頁。
[6][7][8][9]《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47、297、299、300頁。
[10]張國勝:《當前學習鄧小平理論不可忽視的兩個問題》,廣西師院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1期。
[11]王永貴、趙曉東:《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研究回顧及評析》,社會科學動態(武漢),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