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綜合國力思想比較研究

時間:2022-04-05 04:32:00

導語:、鄧小平綜合國力思想比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綜合國力思想比較研究

【關鍵詞】/鄧小平/綜合國力/相同點/不同點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49.1〔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1004-4175(2001)02-0009-03

綜合國力是指國家綜合其人力、物力、財力而形成的生產能力和發展能力。綜合國力的強弱,是一個國家對外進行政治、經濟、外交活動的物質基礎。實踐證明,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不僅處處受制于別人,而且很難在國際社會中立足。、鄧小平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第二代領導核心,由于歷史背景不同,他們對綜合國力的認識和實現方法也不同。但是,他們都把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作為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提到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認真研究、比較、學習、鄧小平綜合國力思想,對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增強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地位,必將產生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鄧小平綜合國力思想的相同點和繼承性

第一,、鄧小平都把經濟實力作為國家昌盛的物質基礎,國力強大的核心內容。早在戰爭年代,就十分重視經濟的物質作用。井岡山斗爭時期,他就把“有足夠經濟力”同其他政治、軍事、地理條件等一并作為工農武裝割據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中央蘇區斗爭期間,他進一步指出:“只有開展經濟戰爭方面的工作,發展紅色區域的經濟,才能使革命戰爭得到相當的物質基礎,才能順利開展我們軍事上的進攻?!盵1]解放戰爭初期,又帶領全黨把抗日戰爭時期的經濟政策迅速轉變為適應解放戰爭環境的經濟政策。由于對經濟問題的重視,使我們有了迅速打敗國民黨,建立新中國的牢固的物質基礎。1949年,在開國大典上莊嚴宣告:“全國規模的經濟建設工作業已擺在我們面前?!比h“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他告誡我們:“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沒有人民的福利,沒有國家的富強?!盵2]因此,“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3]在領導下,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極短時間內迅速恢復戰爭創傷,完成三大改造,順利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敏銳地察覺到蘇聯經濟模式帶來的弊端,決心另辟新徑,帶領全黨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道路。他深感經濟不發達,國家實力上不去,不僅資本主義國家瞧不起,社會主義國家也拒絕技術交流,為此,他傾注了大量心血,從中國的實際中探索出了著名的《論十大關系》,為我國經濟建設奠定了牢固的理論基礎。雖然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曲折的歷程,但我們取得的經濟建設方面的成績是不能否定的。沒有的經濟思想,我們就無以建立今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偏離了經濟中心的軌道,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曲折中艱難地發展,國家綜合國力也緩慢地提高。

鄧小平吸取了的經驗教訓,牢牢地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改革開放之初他就多次強調:“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盵4]“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彼嬲]我們:不論發生什么情況,我們都要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環節不放,除非打起世界戰爭?!奔仁勾蚴澜鐟馉帲蛲炅诉€搞建設。”[5]在鄧小平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我們黨不僅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變,而且提出了實現綜合國力全面提高的“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同時,實現了經濟模式的轉變,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發展和完善。鄧小平分析了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的發展變化和強權政治逞兇稱霸的國際現狀指出:“中國能不能頂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壓力,堅持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關鍵就看能不能以較快的增長速度,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盵6]實踐證明,鄧小平提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抓住了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關鍵。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經濟建設不僅健康、穩步地向前發展,綜合國力穩步提高,而且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增強,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作用也日益明顯地發揮出來。

第二,、鄧小平都認識到生產力、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是增強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一向重視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問題。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提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是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幫助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還是解放生產力的,這是衡量任何政策的一項最基本的標準?!盵7]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首先看到:“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設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但是,它又還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8]因此,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9]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更加鮮明地提出“我們的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條件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蓖瑫r,認識到科學技術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技術革命”的觀點。他認為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統統使用機器操作,一定會“使社會主義經濟面貌全部改觀?!盵10]因此他號召全國人民“向現代化科學進軍”,獨立自主地干技術革命,用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系破裂,更堅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搞技術革命,發展自己的科學和技術的決心。他指出,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在的重視和戰略指導下,我國許多尖端技術從無到有地創立起來,不僅開拓了中國工業化的道路,而且奠定了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堅實基礎。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始終片面地注重解放生產力,始終未能把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發展統一起來,并從理論上形成完整的體系。20世紀60年代以后,雖然注意生產力發展的問題,但他更注意階級斗爭的發展趨勢,注意階級斗爭對生產力發展的政治保障作用,試圖以階級斗爭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增強國力;因而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產生了嚴重后果。

鄧小平則非常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始終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早在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就指出:“農村改革實際上是一場革命,其目的是解放生產力?!苯洕w制、科學體制的改革,都是解放生產力,但鄧小平更注重發展生產力。“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離開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富裕、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盵11]鄧小平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后,鄧小平強調指出:“社會主義的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力?!盵12]并“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優于資本主義?!盵13]

同時,鄧小平對科學技術的認識有重大突破。他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巨大的作用。”縱觀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及現代化社會生產力的結構的深刻變化,鄧小平提出了超越傳統馬克思主義的新觀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予以極其重要的戰略指導思想?,F實告訴我們,當今世界是個充滿激烈競爭的世界,而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高科技發展已成為各國展開綜合國力競爭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鄧小平告誡我們,人類進步一日千里:“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一席之地。”[14]而科技的提高關鍵是人才的培養。鄧小平多次呼吁:“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盵15]“我們國家國力強弱,經濟發展后勁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16]在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指導下,我國科學技術在短短的幾年內有些領域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大大促進了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第三,、鄧小平都認識到軍事和國防力量是綜合國力中直接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建國后,始終堅持“國防不可不有”的思想。在強調抓經濟建設的同時,提出加強我國國防建設,早日實現國防現代化。他堅信:沒有鞏固的國防,就沒有人民的福利,國家的富強。為了建設現代化國防,親自主持召開軍事會議,成立國防研究小組,明確提出“我們進入了這樣一個時期,就是我們現在所要從事的、所思考的、所鉆研的,是鉆社會主義工業化,鉆現代化國防,并且開始鉆原子能這樣的歷史新時期?!盵17]他告誡全黨,在當今世界,如果我們不受別人欺負,就不能不有原子彈;如果不在今后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國防落后于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還指出,只有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才能遏制霸權主義,抵御帝國主義侵略?!盀榱吮Pl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我們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建設現代化的國防,不僅要有更多更好的常規武器,還必須擁有原子能時代的尖端武器?!薄凹訌妵澜ㄔO的一個可靠辦法,就是把軍政費用降低到一個適當的比例,增加經濟建設費用,經濟建設發展得快了,國防建設才能有更大的進步。”20世紀60年代后,國防戰略思想有了轉變,不僅提出“兩個中間地帶”和反霸統一戰線理論,而且提出了“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使我們始終處于戰爭的高度警覺之中,國防和經濟建設沒有得到同步發展,“三個世界”理論成為晚年國際戰略思想的支柱。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鄧小平縱觀世界格局變化,對戰爭與和平的前景作了新的預測,突破了我們長期堅持的戰爭不可避免的觀點,提出了戰爭與和平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的論斷。他提出:“這個論斷,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就能夠安心地搞建設,把我們的重點轉到建設上來。沒有這個論斷,一天誠惶誠恐的,怎么能夠安心地搞建設?不可能安心地搞建設,更不可能搞全面改革,也不可能確定我們建軍的正確方向?!睘榱艘恍囊灰飧憬洕ㄔO,鄧小平果斷作出了軍隊和國防建設要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出發的決定,指出,軍隊有自己的責任,決不能妨礙國家經濟建設,只有站在這一高度,國防才會發展,綜合國力才會增強。他主張國防和軍隊在服從國家建設大局的前提下,也要利用其有利條件積極參與國家經濟建設,使軍隊、國防和國家經濟建設互相促進、互相發展。鄧小平認為,國防建設是綜合國力中起直接作用的因素,只有處理好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鍵,才能使綜合國力得到整體提高。在鄧小平這一思想指導下,我國國防事業有了飛速發展,在保衛國家安全和推動經濟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鄧小平實現綜合國力提高的途徑的不同點和超越性

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一直是、鄧小平與中國共產黨人孜孜以求的目標。但由于時代的不同,他們對實現國家綜合國力提高途徑的認識也不同,具體體現在:

第一,以變革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國家實力的提高;鄧小平則注重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作用,認為科學技術是綜合國力中的先導因素。由于中國革命的特殊背景,歷來非常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精神力量的作用。建國后,作為人民的領袖,深為中國落后的狀況感到焦慮不安。在看來,中國地大人多,應該對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但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時期是太少了。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使感到必須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加快中國的經濟建設?!啊?、“”運動興起后,為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表現出的積極性和巨大的熱情而感到興奮不已。他認為生產關系越先進,生產力發展速度也就越快,甚至認為依靠先進的思想和革命的熱情,可以在短時間里迅速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在嚴重的挫折面前,意識到自己太注重生產關系方面,而對制度方面和生產力方面則重視不夠。20世紀60年代后,雖然強調要多研究生產力方面的問題,但他并沒有放棄群眾運動,甚至把群眾運動和階級斗爭混淆在一起,給黨、國家和人民造成嚴重損失。

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抓住時展的特征,在注重提高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的同時,更注重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把提高生產力當作全黨的中心任務提出來,并總結二戰以來世界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革命的新經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不僅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理論,而且深刻揭示了科學技術對當代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第一作用,科學地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1992年他在南巡講話中再次強調,經濟發展快一點,頭二十年的實踐證明:只有依靠科學和教育,才能使我國經濟騰飛,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把科學技術放在經濟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才會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第二,以政治掛帥推動經濟發展,國力增強;鄧小平則主張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才會促進國力的增強。鄧小平曾說過:“1957年以前,同志的領導是正確的,1957年反右傾以后錯誤越來越多了?!盵18]可以說的錯誤集中表現在關于社會主義時期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理論和實踐上。1957年以后,由于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錯誤估計了形勢,重提階級和階級斗爭。不僅推翻黨在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正確論斷,而且把階級斗爭同黨的中心工作聯系起來,認為階級斗爭可以推動經濟建設和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致使經濟建設讓位于階級斗爭。甚至在時期,也期待著“先進的政治思想之花,結出豐碩的經濟建設之果。”使政治掛帥凌駕于一切工作之上,不僅使我國綜合國力衰退,而且給黨和人民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鑒于“”的經驗教訓,鄧小平果斷地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他反復強調,四個現代化集中起來講就是經濟建設,“這是我們解決國際問題、國內問題的最重要的條件。”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不能干擾他、沖擊它。鄧小平在強調物質文明起第一作用的同時,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絕不能忽視,他認為“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力,要綜合地看,全面地看?!敝挥屑訌娋裎拿鹘ㄔO,使之與物質文明建設相協調,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半x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钡牵患訌娋裎拿鹘ㄔO,物質文明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p>

鄧小平敏銳的洞察力看到了十年動亂所帶來的最大的惡果,反復強調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必須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一定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否則,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就會失去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物質文明的發展也就會喪失明確的方向。在鄧小平這一理論指導下,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大力度,貫徹“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使我國兩個文明建設在協調中互相促進,互相發展,也使我國的綜合國力在兩個文明的協調發展中穩步提高。

、鄧小平的追求是共同的,但由于時代不同,他們的指導思想給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帶來的結局也不同。我們沒有權利苛求前人,但我們有權利珍惜今天。只有了解過去,我們才能更好地珍惜現在,展望未來。

【參考文獻】

[1]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0.

[2][3][7]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1081,1079.

[4][5][6][12][13][14][16]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5,64,354,157,141,279,120.

[8][9]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9,717.

[10][17]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88,144.

[11][15][18]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1,4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