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鄧小平發展戰略思想的比較研究
時間:2022-04-06 03:02:00
導語:與鄧小平發展戰略思想的比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文】
一、關于兩種發展戰略的戰略目標
趕超戰略和鄧小平三步走戰略,在其戰略目標的設計上,兩者的共同點都是為了迅速增強國家實力,盡快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早日實現現代化,以不斷地改善和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作為落腳點。不同之處是是以幾種重工業產品主要是鋼的產量作為標準,急于求成,以趕超英美作為近期目標;而鄧小平則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標準,循序漸進,在本世紀末,以實現小康社會為奮斗目標,到下世紀中葉,則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為奮斗目標。
關于中國的發展問題,自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剛剛開始執行時,便開始醞釀和思考,基本的設想是由10至15個五年計劃左右的時間,實現四個現代化,趕超世界發達國家。1957年11月,面對著赫魯曉夫提出15年蘇聯將超過美國的挑戰,提出了用15年左右的時間,在主要工業品的產量方面趕上英國的口號,并設想再用20年到30年時間在經濟上趕上并超過美國,以逐步地由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至此,“超英趕美”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發展戰略已基本形成。
鄧小平在制定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時非常慎重的。最初設計的兩步走的戰略目標是從1981年起到本世紀末,“前10年打好基礎,后10年高速發展”。黨的十二大以后,鄧小平根據近十年我國經濟發展的良好趨勢,開始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戰略進行了跨世紀的思考,把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放進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去設計,又制定了我國經濟建設分三步走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部署:從1981年開始到本世紀末,花20年時間,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在這個基礎上,再花50年的時間,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编囆∑降娜阶邞鹇?,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全新的戰略設計,經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四屆五中全會和十五大的不斷豐富和完善,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
與的趕超戰略的目標相比,鄧小平的三步走戰略目標更加實事求是,更加貼近我國的國情。三步走的目標,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從人民生活狀況的改善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的角度來描述發展戰略目標的。用“溫飽型”、“小康型”、“富裕型”這樣的生動、直觀的語言來描述我國現代化的目標,使人們能自覺地意識到我國的經濟建設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關,從而增強了實現現代化的信心和決心。20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已充分證明了這一目標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關于兩種發展戰略的戰略重點
的趕超戰略是以重工業,特別是鋼鐵工業作為它的戰略重點;而鄧小平三步走戰略則確定了農業、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學三個戰略重點。
1956年前后,在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時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就是要走“中國工業化的道路”,是在“以重工業為重心”的前提之下,“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墒窃谮s超戰略的實施過程中,盡管在宣傳上仍然是要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基礎上,實行工農業同時并舉的方針,但在實際的國民經濟計劃安排中已嚴重反映出“以鋼為綱”開展經濟建設的思想。1957年11月,在莫斯科會議上提出趕超英國的口號,就是以鋼產量為目標的。1958年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
80年代初,鄧小平在設計我國的發展戰略時,吸取了“”時期“以鋼為綱”的經驗教訓,立足于我國的國情,提出了我國的戰略重點:“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边@標志著我國現代化建設戰略重點的轉移。首先,鄧小平強調指出:“農業是根本,不要忘掉?!碧岢隽藘蓚€飛躍的思想:第一個飛躍,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其次,鄧小平抓住了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等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這個國民經濟發展的突出環節,強調要加強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必須集中力量,重點投資,加快發展。鄧小平認為這不僅是當前加快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的重要條件。第三,鄧小平提出,要加快我國經濟的發展,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必須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社會發展的優先地位上。這就是鄧小平“科教興國”戰略的最初設想。鄧小平關于戰略重點的提出,是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對過去歷史經驗的總結。實踐證明,鄧小平對三個戰略重點的確定,是合理、科學的,是切實可行的,是促進了我國現代化進程的。
三、關于兩種發展戰略的依靠力量
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這是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一項經驗總結。要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勝利,實現我國的工業化,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眾,開展群眾運動,這是等人建國以來的一貫思想和主張。認為,人民群眾主要包括三部分: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依靠力量的問題上,還是有所側重的,他認為“工人和農民是基本力量”而知識分子的大多數還屬于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是團結的對象,是可以爭取的中間力量。因此,更側重于依靠工人、農民和他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煥發出高昂的熱情,而忽視了依靠科學技術的關鍵作用。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在總結歷史經驗和分析新時期我國階級狀況已發生變化的基礎上,指出,只有緊緊依靠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實現我們的現代化建設的偉大目標。鄧小平和雖然都是主張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但鄧小平更加強調了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確指出,搞社會主義現代化,“沒有人才不行,沒有知識不行”,一方面,工人、農民要學習現代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另一方面,要采取各種途徑培養知識分子,發展科學技術,以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否則,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就沒有希望,我們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和到下世紀中葉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便不能實現。
四、關于兩種發展戰略的關系
的趕超戰略和鄧小平的三步走戰略,盡管它們在許多方面各有側重,但是它們兩者之間也存在著一些必然的聯系。
首先,兩種發展戰略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共同愿望和決心。以和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兩代領導集體先后制定了趕超戰略和三步走戰略,其目的就是在我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基礎上,追趕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其次,兩種發展戰略客觀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規律的認識過程。從建國到現在,盡管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走過了許多曲折的彎路,但是我們黨為改變我國貧窮落后的面貌,趕超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卻始終都沒有停止過。新中國誕生之后,以為首的黨中央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壓制和經濟封鎖的險惡環境下,領導全國人民開始實施趕超戰略的。當時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還缺乏經驗,對建設規律還沒有充分認識和掌握。為了防止國際敵對勢力的巔覆和破壞,在國家的物質基礎和科學技術力量還不充分具備的情況下,便提出了趕超戰略。因此,這一戰略在實施的過程中也難免帶有階級斗爭的色彩和盲目的冒進情緒。進入80年代以后,國際形勢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展的主題,鄧小平敏銳地抓住加快我國經濟發展的契機,果斷地提出了我黨的工作重心要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時,我們國家已經有了正反兩方面的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對中國的國情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規律,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有條件實施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由此可見,兩種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深刻地反映了我們黨對國情的把握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規律的認識開始逐漸走向成熟。
第三,兩種發展戰略的轉換反映了兩者之間的必然聯系。從50年代中期開始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處在探索階段,提出的趕超戰略思想是反映了這個階段不成熟的理論。盡管如此,它畢竟使中國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了初步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增強了國防力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了物質和技術的基礎,也為新時期實施新的發展戰略提供了可資借簽的經驗教訓。從80年代以來,鄧小平總結了趕超戰略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在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同時,創造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科學地構思和設計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三步走戰略。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創造和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新的實踐階段。我們黨正是在這一正確理論和戰略思想的指導下,不斷進行新的實踐,把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勝利地推向了21世紀。從前后兩種發展戰略的轉變來看,的戰略思想和實踐探索,為鄧小平戰略思想的提出準備了必要的條件,而鄧小平戰略思想的的形成是戰略思想和實踐探索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其中滲透著黨中央兩代領導人幾十年共同奮斗的心血。
總之,我們在研究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戰略時,既不能把的趕超戰略思想與鄧小平的三步走戰略思想對立起來,應該注意它們之間的內部聯系,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形成過程和發展規律之中,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思想;也不能把兩種發展戰略思想混淆起來,不承認它們之間的原則區別,應該看到兩種發展戰略的轉換,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發展戰略在思想認識上有了的質的飛躍,從而進一步認識到鄧小平三步走發展戰略實施的劃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