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概論”串講講義1
時間:2022-08-29 04:22:00
導語:“思想概論”串講講義1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章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一、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南
馬克思列寧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但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只有將馬克思主義正確理論運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是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二)思想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產物。
1、近代中國社會矛盾和革命運動的發展,是思想產生的現實需要。
2、新的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是思想產生的物質基礎和階級條件。
3、馬列主義是思想的主要理論來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想的重要文化來源。
4、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大革命的偉大實踐,是思想的實踐基礎。
5、十月革命開辟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這是思想產生的國際背景。這些因素與條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一種歷史的合力,共同推動著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三)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
這一進程大體上可分為開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繼續發展等階段。
1.思想的萌芽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和國民大革命時期)
在中國共產黨創建和國民革命時期,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開始初步結合。特別是發表的《國民黨右派分離的原因及其對于革命前途的影響》、《中國社會各階級級的分析》、《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集中體現了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最初成果,標志著思想的萌芽。
2.思想形成時期(土地革命戰爭前、中期)
思想是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同黨內盛行的教條主義的錯誤傾向作斗爭并深刻總結這方面的歷史經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1927年后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則是思想形成的實踐條件。
以鄉村為中心思想的確立和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提出,標志著思想的形成。
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怎樣分析農村階級》等重要論述了下列基本問題:①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與條件以及紅色政權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②關于土地革命中的階級路線和土地分配原則和方法;③關于新型人民軍隊建設和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④關于農村與戰爭環境中的無產階級政黨建設;⑤關于根據地的政權建設與經濟文化建設;⑥關于反對本本主義,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
總之,到20世紀30年代初,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關于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并解決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重要問題。1930年初,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實際上確立了以“鄉村工作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通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勝利的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論。1930年5月,他寫的《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孕育了思想的活的靈魂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基本因子,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基本形成。
3.思想走向成熟(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
思想在這個時期完備成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主要是:第一,中國革命兩次勝利與兩次失?。磸谋狈馉幍氖〉酵恋馗锩鼞馉幍呐d起;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到抗日戰爭的興起兩次歷史性轉折)的反復比較,為思想的成熟提供了實踐基礎與歷史經驗。第二,在全黨領導地位的確立,是思想成熟的根本政治保證。第三,抗日戰爭的復雜環境和豐富實踐,為思想的成熟提供了深厚的現實土壤。第四,全黨思想路線的端正和理論素養的提高,為思想的成熟創造了必要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在這一時期,進行了大量的創造性的理論研究工作,撰寫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文章,進一步揭示了中國革命的特殊規律,科學總結了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這主要表現在:①構建了思想的哲學體系;②總結了中國革命戰爭規律,闡述了人民戰爭的思想,形成了完備的軍事理論;③總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豐富經驗,形成了一套策略方針和策略原則,發展了統一戰線理論;④論證了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綱領,形成了完備的新民主主義理論;⑤完善和發展了黨的建設,特別是思想建設的理論;⑥提出文化藝術工作的方針,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文藝理論??傊?,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科學體系的形成,標志著思想的成熟。
4.思想的繼續發展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思想繼續發展的主要體現主要是:①關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論原則;②關于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思想;③關于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原則與經驗總結;④關于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思想;⑤關于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原則與經驗總結;⑥關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偉大國家的思想;⑦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⑧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⑨關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執政黨建設的思想;⑩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等等
二、思想的科學內涵和科學體系
(一)思想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
在1938年10月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痹谶@里,明確提出了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任務。
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過程中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既體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這是對思想新的科學定位。
(二)思想的科學定義與科學內涵
1.思想科學概念的提出
1943年,王稼祥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明確提出并多次使用了“思想”這個概念。
2.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對思想的科學含義有兩次概括。
第一次是在中共七大通過的黨章和劉少奇在中共七大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中共七大通過的黨章正式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或經驗主義的偏向?!钡诙渭畜w現在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過的《黨章》中,對思想的科學含義作出了進一步的更為完整和準確的概括,即“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三)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獨創性發展
思想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獨創性發展,它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根據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的闡述應該包括兩部分:一是它的主體,即思想的多方面內容,特別是它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獨創性發展的六個方面;二是貫穿于上述理論之中的一而貫之的立場、觀點、方法,即思想的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四)是思想的主要創立者
1.是思想的主要創立者
思想是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進行理論概括所形成的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是思想的主要創立者。他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各個時期對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黨的其他領導人無法替代的杰出貢獻。
的貢獻最大、創造最多、水平最高,以他的名字來命名是順理成章的。
2.的科學著作是思想的集中概括
在各個歷史時期撰寫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科學著作,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矛盾論》、《〈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論人民民主專政》、《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代表了黨在那個時期認識的最高水平,對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