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豐碑 思想傳承價值探析
時間:2022-07-14 07:41:00
導語:永遠的豐碑 思想傳承價值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像鉆石恒久遠,像江河萬古流。因其博大精深,吸引了無數研究者的目光。筆者不敢班門弄斧,只是懷著惶恐的心情和無限的敬意,值此誕辰110周年之際,獻上拙作,略談淺見,以寄哀思。
任何理論都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時代內涵的轉換和歷史間距的積累,有的日漸暗淡,有的卻能夠超時空的限制而具有永恒的魅力。思想之所以具有傳承價值,除了其思想體系的科學性外,更主要的是由滲透于思想體系之中而又凌駕于思想體系之上的本質的東西決定的,它們使思想具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民族性:民族解放與民族進步構成思想的基石
思想是20世紀中華民族的象征。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思想已經內化為一種信念、一種精神。曾評價:“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镜母锩窬哂袕姶蟮哪哿Γ膫ゴ笃犯窬哂袆尤说母腥玖?,他的科學思想具有非凡的號召力?!泵褡寰褓x予思想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思想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吧頍o分文、心憂天下”的民族豪情凝聚成大無畏的使命感,“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國難當頭之際,抵御外侮、民族解放是有良知的國人的共同心聲,人們呼喚著一只可以拯救國家的強有力的手振臂高呼。特具的火一般的熱情,堅如磐石的意志使他在那個動蕩的歲月里有機會與世爭雄。天下興亡,愛國者必盡匹夫之責。在艱苦的求索中,以為首的共產黨人憑著睿智和敏感,一系列思想的火花由涓涓溪流匯聚成滔滔江河,終于形成豐富而深刻的思想的體系。他是時代的化身,他是人民的表率,投身革命即為家,的生活和中國革命水乳交融,他的思想和行動就是革命,革命就是他的骨肉、心血,就是他生活的意志、力量和前提。在共同的民族解放事業中,等老一輩革命家拋卻個人狹隘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瑣事,“我們想的、吃的、喝的、睡的都離不開革命”。指出:中國人民舉起義旗,進行的“是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戰爭……是神圣的、正義的,是進步的、求和平的?!?/p>
思想具有強烈民族自強精神。生長于動亂年代,他博覽群書、足智多謀,他的堅定、無畏、神奇令世界刮目相看,他的自尊、自信和傲骨令世界肅然起敬。他領導世界上這一古老又龐大的國家恢復了獨立,贏得了國際地位。他的經歷,足以使他成為將馬克思、列寧、斯大林合為一體的中國革命的化身。說他是中國的馬克思,是因為他分析了被外國列強瓜分的封建中國的種種弊端;說他是中國的列寧,是因為他領導了中國走農村包圍城市以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說他是中國的斯大林,是因為他要用泥刀和磚頭來建設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在二戰后的國際政治中,又以他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恢弘的手筆寫下驚世之作:1960年他不懼壓力敢于與前蘇聯決裂,lO年后他向美國敞丌了大門,對世界格局的演變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如此令世界驚奇,他被譽為巨人中的巨人,他與中華民族的榮辱休戚與共。的人格與思想交相輝映,對于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人們的價值取向,發揮著重大的影響,成為中華民族團結振興的精神支柱和動力,這種民族自強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主義建設中更具現實意義。
“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形容思想。思想,是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宇宙觀與社會觀——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即在堅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根據中國這個民族的特點,依靠近代革命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斗爭的極端豐富的經驗,經過科學的縝密的分析而建設起來的;也是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方法,概括中國歷史、社會及全部革命經驗而創造出來的。因此,思想“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的……又完全是中國的……是中國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現和理論上的最高概括……把我國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從來未有的高度”。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重大發展。
因此思想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和民族解放運動史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產生了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真理性:實踐探索和實事求是是思想的精華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的《無產者和共產黨人》一節中談到: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決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明或發現的思想、原則為根據的。恰恰是這樣的共產黨人的杰出代表。
實踐是思想的源頭活水。對于立志中國解放的來說,革命的成功與否是決定一切的關鍵。只有現實的革命行動和運動才能促使革命成功,思想就是用來指導這種革命實踐的,其思想的有效性,也正是在這種革命實踐中得到檢驗和鍛煉。他的整個思想及其特點是在幾十年的具體革命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所以,他的思想的本質部分與他的現實活動密不可分。他的思想的構成就是以實踐探索為中心而展開的,是被實踐浸潤的?!叭说恼_思想是從那罩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這種思想就是要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中找到一切事物的出發點和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這就是典型的實踐思想。
實踐不能盲目,在實踐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理論的特質,并不在于語言的華麗和深奧,而在于所包含思想的科學、深邃。正是基
于實事求是的思想,使中國共產黨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思想的萌發、形成和全面展開始終是以實事求是作為思想軸心的。實事求是作為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作為它的靈魂,不僅是外在的方法和作風,而且是它的本質內容和內在生命力。很反對照搬馬列經典,他強調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離開客觀實際,任何理論都沒有生命力。1927年第二次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國共產黨走上了獨立地領導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在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逐漸認識到,在中國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就必須走適合中國國情的自己的革命道路。1930年5月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明確指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自己的情況”。1930年發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基本上形成了中國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的理論,并分析了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梢姡枷霃淖畛跣纬删腕w現了實事求是、走自己的路的思想。1945年思想正式被規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進了“七大”黨章。實事求是走自己的路,是以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人的創造,就是在這個樸素而又深刻的理論指導下,中國人民獲得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偉大勝利。
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繼承了思想的精華,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蒸蒸同上。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根本方法,是思想的精髓。鄧小平理論正是對思想的靈魂的繼承和發展。“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覀兏母镓⒎诺某晒Γ皇强勘颈?,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易x的書并不多,就是一條,我相信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改革也靠這個。”時代變遷,時事變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我們面對的是全球化的浪潮,如何本著實事求是的實踐精神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新高,是我們黨和人民面臨的艱巨的任務。
現實性:超越與發展使思想不斷獲得新生
思想作為20世紀中國的寶貴的思想遺產,就其本身來說是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后人無法變更。思想之所以被傳承,且依舊具有偉大的指導作用,就因為它同馬列主義一樣是科學的理論,它能夠超越時空、與時俱進,給實踐活動提供可預見性、可指導性。正確的理論思維不是天生的,需要借助于人類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而積累起來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成果。如果后人拒絕接受前人獲得的這些成果,運用它來指導自己的活動,并在實踐中發展它,那不但是愚蠢的,而且是不可想象的。
大致來說,思想包括普遍、一般和特殊三個層次。涉及世界觀、方法論的內容屬于普遍,涉及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本質和規律的內容屬于一般,涉及某個局部或者某個細節的東西屬于特殊。其層次不同,現實意義也不一樣。普遍層次的內容,如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群眾路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觀點和方法仍然可直接指導當代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的認識,可以直接用來作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一般層次的內容,如正確認識國情,走自己的路、解放生產力、經過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及社會主義需要經過不同的發展階段等等思想,對當代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作用。其特殊層次的內容,如工業化道路的設計、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考仍然可資借鑒,有的經過鄧小平理論光大之后繼續在發揮指導作用??v觀整個思想體系,無論是抽象的觀點,還是具體的方法,其主題都是為了中國的發展,而追求國家發展的思想是不會受到時空限制的,它永遠是中華民族奮斗的目標。思想凝聚了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于中國社會發展問題的思索和探討,它早已超越了所屬的時代,對于當代中國發展理論的構建和發展問題的解決,不僅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而且富有具體的指導意義。
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在探索中形成的正確思想,實現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的新飛躍,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對于這一理論的形成,薄一波的“始于毛,成于鄧”的概括,恰當地評價了兩代領導核心對這項偉業的歷史功績。以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鄧小平老一輩革命家所開創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礎上,不斷開拓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并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十六大將“三個代表”思想寫入黨章,“三個代表”的思想是對鄧小平理論的創新和延伸,因此它也是對思想的繼承,其中包含了思想的重要因子。我們期待今天的偉大實踐能夠產生更鮮活的理論,以此繼續推動思想的超越與發展。
人性:人的平等和人的發展是思想的最高境界
人類的奮斗目標最終是服務于人類自身。社會的每一個進步都是為滿足人類不同層次的需求。《共產黨宣言》中說:“未來社會應該是這樣的聯合體,在那罩,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比说淖杂砂l展需要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因素共同發展才能促成。
思想體系中雖然沒有系統地論述人性的問題,但是透過的生平和他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我們卻能發現在靈魂深處是充分尊重人的價值的。他深信“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共產黨人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種對生命本身的尊重影響到思想體系的形成。實事求是地講,在時代,中國人的個性解放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鞍倩R放、百家爭鳴”便是賦予人更多自由的代言詞。
少年就具備最樸素的平等、博愛的意識。在唯利是圖、冷酷無情的舊社會里,感到溫暖和希望的是他母親。她支持多帶飯菜到學校與窮人家孩子分著吃的行為,并且當窮人“在荒年里來討米時,常常送米給他們”,“吾母風高,首推博愛,遐邇親疏,一皆覆載?!边@種平等博愛意識扎根于他思想深處,影響到他后來的言行。例如:當得知兒子在朝鮮戰爭中犧牲時,他能夠平和地說出:沒有犧牲就不會有勝利,犧牲了我的兒子,或者別人的兒子,是一樣的。這足以見證一個偉大領袖平等地對待每一個生命的崇高境界。
平等思想促使致力于民主政權的探索。樸素的情感經過理性的整合得以升華,少年時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升華為救國救民的思想。他立足現實,關注生活中普通民眾的命運,傾聽民眾的呼聲。他傳播新知識以啟迪民眾,他要從治人著手治理社會,以挽救同益衰敗的國勢,實現國強民富。關注了人民的需要,所以喚起了民眾的革命勇氣,他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為首的共產黨人在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調動群眾的基礎上終于建立了新型的以勞動人民為主人的政權,從實踐上完成了人民與主權的結合。認為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中國人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權利,他們的熱情被激勵著。新生民主政權給了公民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間,人格本身的被尊重使更多的人懂得了什么叫做“生而平等”。孫中山指出:“一國之趨勢,為萬眾之心理所造成,其勢己成,不可阻擋。否則,終歸失敗。”這“人心”正源于人民對主權的享有。幾十年如一日,始終致力于人民主權的探求。如何深入研究的民主思想,真正地實行民主,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在建立人民主權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人的全面發展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非常重視教育事業,他強調恢復學業、強化教育,為每一個人的發展創造條件,呼吁人應該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并把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全日制教育與業余教育相結合、智力開發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基礎知識教育與培養思維能力相結合。以此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生命價值,進而提高民族素養。這些思想,對促進當代中國人的全面發展,依然具有啟迪作用。
“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人性的最高境界便是“自由”?!白杂伞钡暮x是深刻的,“自山”是全人類共同的奮斗目標。思想閃耀著人性的光輝,“為人民服務”事實上就是在鋪就“自由”之路。社會越進步,對于人的尊重程度就越高,人的自由度就越大。鄧小平搞改革開放,沒有忽略人民的感受,他曾經總結說:“我們這個第二代…對我們這個領導集體,人民基本是滿意的,主要是因為我們搞了改革開放,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路線,而且真正干出了實績?!钡摹叭齻€代表”的思想體現了人民利益大于天?,F任的領導者更是以實干家的風采做了許多造福人民的實事。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更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伴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蒸蒸同上,相信人性的解放會更深入。
綜上所述,每個歷史時代都離不開正確理論的指導,正確的理論以其恒久的生命力具備了世代傳承的價值。思想在經過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創新、發展后,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這些思想理論在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共同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今,以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正在堅定不移地遵循這些偉大思想的“脈”穩步地把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推向繁榮,思想也必將伴隨這項偉大事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