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思考
時間:2022-10-27 11:14:00
導語: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一體的完整的建國大綱,其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教育綱領。關于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的一系列理論建樹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把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與中國文化教育具體情況結合起來的產物。其中所包含的思想精髓和重要原則,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展文化教育工作的指針,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關于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針和政策,不僅為改造舊教育、建設新教育做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準備,而且對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教育綱領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持久的影響。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意義及影響
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他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同時,始終重視和關心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并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內容極為豐富,從中國教育現代化的角度來看,可分為新民主主義教育論和社會主義教育論兩大組成部分,而且兩者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性,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理論鋪墊。本文主要闡述關于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的理論建樹及其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的重要指導意義和影響。
一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的提出及理論建樹
出生于農民家庭,又長期領導農民運動,同時他熟讀經史、酷愛古典文學藝術。這樣的經歷使他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在后,又接受了國外現代啟蒙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這就在思想上與實踐上為他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國情結合起來,成功地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器科學地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創建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和新教育奠定了基礎。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革命中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以為杰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革命武裝,創建革命根據地,實行新民主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在建設、鞏固和擴大革命根據地,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同時,十分重視革命根據地的文化教育建設,從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不斷探索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發展的道路。在此基礎上,發表《新民主主義論》(1940)、《論聯合政府》(1945)等著作,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一體的完整的建國大綱,其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教育綱領,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關于文化教育的根本主張和目標。
首先,是從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大目標出發來論述文化教育問題的。他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教育綱領是由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決定,并為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服務的。中國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的目標是要把一個受壓迫、受剝削的舊中國,變成為一個自由的繁榮的新中國。因此,中國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教育目標是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一切奴化的、封建主義的和法西斯主義的文化和教育,應當采取適當的堅決的步驟,加以掃除?!盵①]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的任務是建立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想為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學的、人民大眾的新文化和新教育。
其次,進一步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教育具有三大特性,即民族性、科學性和大眾性。所謂民族性“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②]。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外來文化的排斥,而是把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通過獨特的民族形式表現出來,要具有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例如對于馬克思主義這種外來的新文化,就要使它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
所謂科學性“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③]。以科學的態度,即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中國的文化遺產。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
所謂大眾性即主張文化教育的民主化。這種文化和教育“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④],“決不應該是‘少數人所得而私’的文化”[⑤],或者說文化教育是人民大眾應該享受的權利,而不能只是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特權。在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時,必須解決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從中國廣大群眾文化教育落后的現狀出發,要從掃除文盲做起,不斷提高解放區廣大工人、農民、士兵的覺悟,使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掌握的革命武器。為此,語言必須接近民眾,文字必須進行改革。同時,要培養大批工作干部和各類知識分子干部,包括教育家、科學家、工程師、醫生、藝術家、新聞出版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廣大的革命知識分子是國家和社會的寶貴財富,他們對于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起著重要的作用,應該受到尊重,并注意團結和教育一切有用的知識分子,使他們為人民服務。最終目標是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和新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和教育水平。
第三,在闡述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時揭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系??茖W地論證了文化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系。他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的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薄耙欢ㄐ螒B的政治和經濟是首先決定那一定形態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態的文化又才給予影響和作用于一定形態的政治和經濟。”[⑥]新民主主義革命是要實現經濟革命、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建設新經濟、新政治和新文化的三位一體的目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依存、互為根據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相結合,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這就是我們要造就的新中國?;谶@種認識,十分重視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還是新中國建立以后,盡管黨的中心工作有所變化,具體的提法有所不同,但他始終堅持了這一基本主張。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指出: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于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大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⑦]。1949年6月15日,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講話,把恢復和發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業作為“中國民主聯合政府”的一項重點工作。1950年6月,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所作的書面報告中指出,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全黨和全國人民必須做好五項工作,其中第四項,就是“有步驟地謹慎地進行舊有學校教育事業和舊有社會文化事業的改革工作,爭取一切愛國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⑧]。
第四,在闡述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時揭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與社會主義文化教育的天然的聯系與區別。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由于其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緣故,就都具有社會主義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遍的因素,而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由于現時的中國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因而現時的中國新文化也是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新文化的一部分,是它的一個偉大的同盟軍?!辈⑶摇安荒茈x開中國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領導,即不能離開共產主義思想的領導”[⑨]。同時也指出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與社會主義文化教育是有區別的。因為,就整個社會來說,還沒有形成這種整個的社會主義的政治和經濟,所以“現階段上中國新的國民文化的內容,既不是資產階級的文化專制主義,又不是單純的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而是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為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盵⑩]因此,我們不能把共產主義思想體系的宣傳,當作了當前行動綱領的實踐;把用共產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去觀察問題、研究學問、處理工作、訓練干部,當作了中國民主革命階段上整個的國民教育和國民文化的方針。
第五,在闡述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時揭示了文化教育中繼承、借鑒和創新的關系。反復強調,為了使馬克思主義這種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和新教育,一是應當以科學的態度繼承和發揚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創造的傳統文化,為此必須“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11],既要反對國粹主義和封建復古主義,又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的傾向;二是應當一分為二地對待外國文化,要堅決地反對帝國主義的反動文化,但不盲目排斥外國文化,而是努力消化吸收外國進步的文化,既要防止抱殘守缺的關門主義,又要防止“全盤西化”和照抄照搬的文化教條主義傾向;三是我們繼承傳統文化和吸收外來文化必須著眼于“今用”和“推陳出新”,或者說,繼承和吸收的目的是為現實服務,“以為發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鏡”,“以利于推進中國的新文化”[12]。
關于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的一系列理論建樹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把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與中國文化教育具體情況結合起來的產物,集中反映了以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建設中華民族新文化和新教育的成功探索,不僅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展文化教育工作的指針,也為建國初期改造舊教育、建設新教育做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準備。
二建國初期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的發展與實施
從1927年到1949年,經過22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共產黨終于在全國范圍內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當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局勢已經基本確定的時候,中共中央提出迅速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籌備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議,由此拉開了創建新中國的序幕。新中國的創立以新民主主義建國論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制度。這一制度既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又有別于蘇聯社會主義制度,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在文化教育上也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到新民主主義教育的重大轉變,萌發出一種富于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的新型文明。正如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致開幕詞時所指出的那樣:“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盵13]
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簡稱《共同綱領》。這個《共同綱領》在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之前起臨時憲法的作用。其中確定了新中國的性質與任務,規定了新中國政權機關的組織原則和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的總原則,以及人民的權利與義務。在《共同綱領》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總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文化教育的經驗,為建國初期改造舊教育、建設新教育,并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教育確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根據《共同綱領》中文化教育政策的原則精神規定了新中國教育建設的總方針,具體部署了改造舊教育、建設新教育的方針、步驟和任務,從而保證了共和國教育從一起步時就沿著正確的道路健康地向前發展。
從歷史文獻的本來面目看,《共同綱領》中關于文化教育的政策和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規定的教育建設的總方針,實際上是關于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的具體體現,但又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征和內涵,具有了更加完備的形態。歸納起來具體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教育的“方法是理論與實際一致,其目的是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服務,為當前的革命斗爭與建設服務”[15]。
3)建設新民主主義教育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叭嗣裾畱杏媱澯胁襟E地改革舊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學法”;“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普及教育,加強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術教育,加強勞動者的業余教育和在職干部教育,給青年知識分子和舊知識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應革命工作和國家建設工作的廣泛需要”;“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應“提倡國民體育”;“應幫助各少數民族的人民大眾發展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建設事業”[16]。
4)建設新教育的基礎和途徑是“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某些有用的經驗,特別要借助蘇聯教育建設的先進經驗?!盵17]
5)新解放區教育工作的關鍵,“是爭取團結改造知識分子”。必須堅決地正確地執行知識分子政策,防止一切排斥知識分子的現象。舊學校的教職員除個別反動分子外,都繼續留用,并設法安置失業知識分子和失業知識青年。要執行維持原有學校,逐步作可能與必要的改善的方針。不允許發生大量停辦學校的錯誤和破壞學校設備與房屋的行為。新解放區學校安頓以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師生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們逐步樹立革命的人生觀。對于中國人辦的私立學校,應采取保護維持、加強領導、逐步改造的方針。同時,不論是新解放區還是老解放區,都應在可能的條件下設法改善教育工作者的物質待遇和政治待遇。教育工作者本身也應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克服一切困難,努力完成自己光榮的歷史使命。[18]
上述對新中國文化教育性質與任務的規定是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政治、經濟基礎完全一致的。它反映了建國初期對于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建國初期,共和國既要繼續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以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又要大力恢復國民經濟,從一個農業國家轉變為工業國家。與此相適應,新教育的基本任務就必須是為徹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務服務,為恢復國民經濟和進行國家經濟建設服務。也就是說,一方面要致力于提高人民大眾的文化科學水平,培養他們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先進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國家百廢待興,急需各方面的建設人才,因此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造舊教育、建設新教育,恢復和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培養各個層次的建設人才,就成為新中國教育事業的中心任務。建國初期關于文化教育政策的規定,對于統一新老解放區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團結、動員和指導全國教育工作者為建設新教育而共同奮斗起了巨大的作用,是改造舊教育、建設新教育的重要指導思想和政策依據,體現了新時期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精神,促進了新中國文化教育的變革與發展。
三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
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教育綱領的異同
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開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但是,由于黨在指導思想上“左”的錯誤日益發展,在“以階級斗爭為綱”錯誤方針指導下,終于發生了“”這種全局性的重大挫折,使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遭受嚴重破壞。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以后,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我國開始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發展道路。這是對提出的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任務的繼往開來。中共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這是鄧小平和我們黨對中國基本國情的和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科學論證,是制定新時期教育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在中共十五大上,以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根據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國情,第一次系統地、完整地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進一步明確了什么是初級階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怎樣建設這樣的社會主義。其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教育綱領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就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重在建設、繁榮學術和文藝。建設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收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些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標和政策,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有機統一,不可分割,構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盡管提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教育綱領產生于不同的時代,所處的社會性質也發生了質的飛躍,但通過比較它們之間的歷史聯系和邏輯關系,我們不難看出,關于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中所包含的思想精髓和重要原則對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教育綱領仍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和持久的影響。或者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教育綱領,繼承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的精華。具體反映在:
1)在指導思想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與“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想為領導”雖然表述不同,但在本質上兩者是一脈相承的。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綱領繼承和發展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關于經濟、政治、文化關系的觀點,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使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互相促進,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這一思想與兩個文化教育綱領的精神實質也是一脈相承的。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教育綱領繼承和發展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關于中西、古今文化教育繼承、借鑒和創新關系的觀點
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教育綱領也賦予了時代精神和內涵,反映了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勢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與新內容。例如,把培養“四有新人”和“三個面向”納入文化建設的范疇,這就極大地豐富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的內涵。民族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主要與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相聯系;在今天主要與通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聯系??茖W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主要與反對封建主義的斗爭相聯系;今天主要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通過培養“四有新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大眾性,主要是指文化教育要為人民服務,要不斷滿足人民大眾的需求。
如果說提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是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和教育的總體方案,那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教育綱領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與新教育的行動指南。建國后,盡管黨和政府充分肯定人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并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但是,教育的現狀與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教育方面的需要和可能之間的矛盾仍十分突出;教育投入、師資水平、教學設備的數量和質量、教育的普及程度等方面都不盡如人意,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教育觀念也有待轉變。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我國教育的基礎和現狀,在制定教育方針政策時,必須從初級階段這個實際出發,絕不能脫離我國教育的實際。
注釋
[①]《同志論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頁
[②]《同志論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頁
[③]《同志論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頁
[④]《同志論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9—91頁
[⑤]《同志論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頁
[⑥]《同志論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頁
[⑦]《同志論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頁
[⑧]《同志論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4頁
[⑨]《同志論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頁
[⑩]《同志論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頁
[11]《同志論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頁
[12]《同志論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頁
[13]《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91頁
[14]《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15]《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8頁
[16]《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17]《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頁
[18]《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頁
(原載《中國教育學刊》2003年第12期)
- 上一篇:思想與共產黨理論創新
- 下一篇:政治文明早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