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論文

時間:2022-07-20 04:30:00

導語: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論文

【內容提要】的新民主義社會論曾經指導了新中國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理論源頭。在今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建設中,重新探討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的理論和實踐,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現實意義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1769(2000)03-0029-04

《新民主主義論》的發表,不僅標志著創立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而且創立了全新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以后,他在《論聯合政府》、《論人民民主專政》等著作中又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和發揮,使其更加系統和完整。新民主主義社會論是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而獲得的理論創造。它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是社會主義,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直接后果則既不是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社會,也不是資產階級專政和資本主義社會,而是有著特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一理論的提出,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發展,對新中國的建立及其以后的實踐有著深遠影響。因此這一理論盡管實踐的時間不長,卻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為落后國家如何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具體途徑,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曾描繪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即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后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最終達到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沒有了階級和剝削的共產主義社會。當然這是以西歐發達社會為藍本得出的結論。晚年的馬克思把目光投向東方,認為俄國農村公社“能夠不通過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果”。[1](P431)恩格斯也認為,對于東方落后國家來說,只要吸收和借鑒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果”,就可以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而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蘇俄十月革命后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際上就是準備向共產主義直接過渡,但在實踐中遇到了挫折。列寧看到了直接過渡的不可能,轉而推行新經濟政策,實行革命的退卻,同時開始了理論上的探索。他指出:“我們還處在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最初階段,而俄國的特點使這一過渡更加復雜,那些特點在大多數國家內是沒有的?!盵2](P46)而且,資本主義愈不發達,所需要的過渡期就愈長。列寧的探索明確了兩點:一是由于俄國國情的特殊,不能直接進入社會主義,而必須有一個過渡時期;二是過渡時期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但是列寧并沒有說明過渡時期是什么樣的社會狀態。

中國的國情既不同于西歐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同于封建落后、但資本主義有所發展、有獨立主權的俄國。正如指出的:“現在的中國是多了一個外國的帝國主義和一個本國的封建主義,而不是多了一個本國的資本主義?!盵3](P1060)是一個主權不完整、資本主義發展極不充分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因而向社會主義過渡就更為復雜。從中國具體的歷史條件出發,分析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和階級結構,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構想。在他的心目中,新民主主義社會顯然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是一個既不是資本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既有資本主義因素又有社會主義因素的特殊的社會形態。它政治上實行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但領導權是屬于無產階級的,工人、農民始終是這個政權的主導部分,這是無產階級領導民主革命成功后的當然結果,也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必需的政權保證。經濟上在沒收官僚資本、廢除封建土地關系以后,實行國營經濟為主體,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集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結構,允許資本主義的發展,目的是發展生產力為進入社會主義創造物質條件,實質上就是利用資本主義以發展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有民族的形式,更有共產主義的內容,是將來走向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的保證。新民主主義社會就是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的統一。同時,明確指出新民主主義社會又是一個過渡性的社會形態,它“是一定歷史時期的形式,因而是過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4](P675)它的前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它的后身是社會主義社會,它的存在就是要在無產階級政權的條件下,利用資本主義來補上發展生產力的一課,從而為社會主義創造物質前提。即如所說:“使中國有可能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下穩步地由農業國進到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消滅階級和實現大同?!盵5](P1476)這樣一種社會形態,顯然是人類有史以來未有過的,也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曾描述過的。它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而得出的理論創造。正是通過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一中介,為象中國這樣資本主義不發達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具體途徑。經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發展,中國就可以跨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卡夫丁峽谷”,在生產力充?分發展的基礎上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即如馬克思所說,不通過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成果。反之,“沒有一個新民主主義的聯合統一的國家,沒有新民主主義的國家經濟的發展,沒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合作社的發展,沒有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即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發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來,那只是完全的空想?!盵3](P1060)

從馬恩的直接過渡到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再到的新民主主義社會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探索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如何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軌跡。構想的系統而完備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就是這一探索的豐碩成果。它既堅持了馬恩提出的吸收資本主義社會一切肯定成果的原則,又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情出發,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發展。

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的提出,對中國革命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在中國革命的問題上,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畢其功于一役”,建立資產階級專政,固然違背了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也曾存在過“一次革命論”、“二次革命論”的錯誤,試圖把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一次完成或把二者截然分開,也說明當時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規律的不了解。正因為如此,黨的歷史上多次出現“左”、右兩種錯誤,給中國革命帶來重大損失。正確地指出了中國革命分兩步進行,但兩步決不是民主革命結束后即開始社會主義革命的連續進行的兩步,也不是中間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互無關連的兩步,而是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聯系起來的符合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正如指出的那樣:兩個革命階段中,第一階段為第二階段準備條件。而進入社會主義的條件除了民主革命造成的政權條件外,還需要新民主主義社會發展造成的社會生產力條件。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的提出則正好解決了兩個革命階段的銜接即如何兩步走的問題。這就不僅指明了中國革命將來的方向,更指明了近期革命應努力實現的目標。

二、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國家學說,指導了新中國的建立

馬恩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認為,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的國家政權。不同的國家,無產階級專政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俄國革命后創造了蘇維埃政權這種形式,它“是勞動者的先鋒隊——無產階級同人數眾多的非無產階級的勞動階層(小資產階級、小業主、農民、知識分子等)所結成的特種形式的階級聯盟?!盵6](P362)中國共產黨在二大就已提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后來又有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口號,但是革命勝利后到底要建立的是個什么樣的國家,中國共產黨人心目中并不明確具體,直到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構想出現才有了一個清楚的建國目標。

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是一種獨特的國家類型,它是作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的對立物,在推翻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以后出現的。它與歐美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相區別,那種為資產階級所私有的舊式共和國早已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破產。它又與蘇聯式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共和國不相同,因為“在中國社會經濟的必要條件還不具備時,中國人民也不可能實現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盵3](P1055)“因此,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在一定歷史時期中所采取的國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種形式,這就是所謂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盵4](P675)這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獨特性表現在:經濟上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并存,并且還允許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適度發展。但是政治上它是一種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民主聯盟的國家制度,即國體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它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的聯盟,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是國家構成和政權構成的基礎部分,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基本勢力,而無產階級是領導力量。后來又進一步把它表述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政體是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因為它更能體現幾個民主階級聯合專政的實質。同時,指出:“中國在整個新民主主義制度期間,不可能,因此就不應該是一個階級專政和一黨獨占政府機構的制度?!盵3](P1062)任何政黨、社會集團或個人,只要不采取敵對態度,共產黨就要與它們合作,也就是要實行多黨合作的政治制度。很顯然,這種幾個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不僅與資產階級一階級專政、實行三權分立和多黨制度的資本主義國家天差地別,與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是有原則上的不同的?!盵3](P1062)這樣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既在當時世界上存在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無產階級共和國、大地主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之外,也不屬于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國家類型。揚棄了舊民主主義的國家學說,也不教條地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創造性地構想了一個全新的國家類型,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的重大發展。

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方案的提出,是對世界歷史潮流、中國生產力發展狀況、中國社會各階級政治態度正確分析的結果,代表了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在實際中對新中國的建立和其后的發展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首先,它解決了革命勝利后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使中國共產黨人有了一個明確的建國目標。對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的描述,實際上也是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建國大綱,這些內容寫進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后,指導著新中國的建立。其次,它為各派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攜手共建新中國提供了政治基礎。各派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雖然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主張中國走民主的道路,但他們的政治立場與中國共產黨截然不同,他們主張建立的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盡管國民黨的使他們的幻想徹底破滅,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進展使他們明白共產黨掌權是大勢所趨,但真正使他們靠近共產黨并最終和共產黨真誠合作、共同籌建新中國的主要原因,恐怕還是在新民主主義共和國中,政治上有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席之地,經濟上允許并鼓勵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最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短暫實踐,其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建國初期,由于繼續在政治上聯合資產階級反帝反封建,經濟上聯合資產階級發展生產,因此社會秩序迅速穩定,國家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尤其是國家工業化的順利發展,為進入社會主義準備了物質技術條件,也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

三、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提供了理論來源和實踐參照

新民主主義社會論解決的是如何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問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解決的是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因此,從歷史進程到理論本身,二者之間都存在著前后相續的繼承關系和發展關系。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持生產力標準,是二者一脈相承的共同立足點。認為社會主義不能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廢虛上,而必須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上,必須在無產階級政權下利用資本主義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為進入社會主義建立起雄厚的物質基礎。因此,新民主主義社會是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經的歷史階段。這是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中國具體實際得出的科學結論,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歷史實踐曾經取得巨大的成績。但是,后來由于放棄了對生產力標準的堅持,過于重視生產關系的變革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和人的積極性對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影響,加上國內外其他種種復雜原因,致使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實踐過早中斷,邁向社會主義的步驟過急過快。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起來,但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并未實現,生產力落后的狀況也未得到大的改變。隨之而來的二十年的曲折歷程,帶來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正是從這一具體的歷史實際出發,指出我國雖然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但是還處于并且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我國還處于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經濟文化發展落后的狀態。但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落后也不是社會主義。因此,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仍然是發展生產力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的面貌?!斑@樣的歷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至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那還需要更長的時間,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盵7]正是這一科學論斷的提出使我國從不切實際的“共產主義不再遙遠”回到了腳踏實地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如十五大報告所指出:“在中國真正要建立社會主義,那就只能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不能從主觀意愿出發,不能從這樣那樣的外國模式出發,不能從對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個別論斷的教條式理解和附加到馬克思主義名下的某些錯誤論點出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對中國國情更客觀、更全面、更深刻認識的結果,是對生產力標準的堅持,也是對新民主主義社會實踐經驗和教訓的總結。顯然,這兩大理論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石之上。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是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條件下對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的繼承和發展。黨的十五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作了新的概括和發展,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從政治綱領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而這些正是最初作為新民主主義國體和基本政治制度確立起來并在其后的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實踐中得到發展的,是新民主主義政治實現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從經濟綱領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社會主義的基礎、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多樣化、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所有形式都可以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與以國營經濟為領導、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比較,雖然它們各自的經濟成分在性質、地位、相互關系上已經有很大不同,但有兩個關鍵的相似之處,一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有經濟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地位沒變,二是靈活地利用各種經濟成分發展生產力的思想沒變,很顯然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結構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結構提供了模式的參考和實踐的經驗;從文化綱領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四有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八挠小迸c“三個面向”是新的時代內容,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特征則與新民主主義文化一脈相承?!鞍倩R放,百家爭鳴”更是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實踐中提出并被歷史的經驗和教訓證明是正確的文化方針,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文化之間有著十分明顯的淵源關系。

需要指出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對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的發展,不能簡單理解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論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延伸,它不等于是新民主主義社會論加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代內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是在吸收新民主主義社會論合理內核的基礎上,更是對現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對各社會主義國家實踐的經驗教訓的總結,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新民主主義社會論解決的是從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的第一次歷史飛躍的理論成果之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解決的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尤其是“什么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的問題。它們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應用于不同歷史時期得到的理論成果。二者之間存在著繼承與發展關系的關鍵在于:從一個經濟、文化相當落后的國家建立起發達的社會主義的歷史主題沒有改變,生產力不發達的國情沒有改變。立足于同樣的國情,要解決同樣的歷史主題,同樣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二者之間就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內在的延續性??梢哉f,新民主主義社會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理論源頭,新民主主義社會實踐又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踐提供了歷史經驗。

收稿日期:1999-12-22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列寧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