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辯證法策略思考論文

時間:2022-09-20 05:52:00

導語:軍事辯證法策略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軍事辯證法策略思考論文

【摘要】軍事辯證法思想是我軍克敵制勝的法寶。9.11事件后國際恐怖主義日益呈現出聯合化、復雜化的趨勢。恐怖主義的內在屬性決定了反恐斗爭必須借鑒軍事辯證法思想。只有客觀分析、準確把握敵我特點,靈活運用戰略戰術才能在反恐斗爭中贏得主動。

【關鍵詞】軍事辯證法;反恐斗爭;策略

【Abstract】MaoZedongmilitaryaffairsdialecticsthoughtisthatmyarmydefeatstheenemymagicweapon.9.11eventqueeninternationalsterrorismsdisplaythetrendamalgamation,beingmadecomplicatedgradually.InherentterrorismattributehasdecidedtofightagainstterrorismfightwithmustuseMaoZedongmilitaryaffairsdialecticsthoughtforreference.Grasptheenemyandselvescharacteristic,flexibleapplicationstrategyandtacticsabilityinfightingagainstterrorismonlywhenobjectiveanalysis,isaccuratefightwithmiddlewininitiative.

【Keywords】MaoZedongmilitaryaffairsdialectics;Fightwithonthecontraryprobably;Tactics

“軍事辯證法”是同志1936年在陜北紅軍大學講課時提出的一個概念。他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指導和研究中國革命戰爭的偉大實踐,用客觀、全面和發展的觀點,揭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一般規律。軍事辯證法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過程中不斷發展、完善,指導我們奪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在當前反恐斗爭條件下,運用軍事辯證法思想分析、研究反恐斗爭的特點,對于制定反恐政策策略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關于全局與局部的辯證思想分析國際反恐斗爭合作原則

軍事辯證法堅持在斗爭中正確把握整體與局部的辯證關系。戰爭同其他客觀事物一樣,是一個由多種因素綜合而形成的整體,有整體與部分、全局與局部之分。其中凡屬帶有要照顧各方面和各階段的性質的,都是戰爭的全局,而戰爭整體中的某個部分或戰爭過程中的某個階段便是戰爭的局部。在二者的相互關系上,全局統帥、決定局部。作為局部,在一般地隸屬、服從全局的同時,關鍵環節還對全局的勝負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在處理戰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時,要以全局為背景和出發點,把握關鍵環節進行決策。

當前國際恐怖主義勢力的聯系合作與跨境流動趨勢不斷強化。如果說恐怖主義非國家行為體的組織形式、襲擊目標的國際化等特點使反恐斗爭在一開始便具有了全局性的特征,那么9.11事件后,國際恐怖主義勢力合作與聯系的不斷強化,恐怖分子跨境流動性的日趨加強就使這一特征更加明顯。境外“東突”等恐怖組織以“基地組織”等國際恐怖主義組織為樣板進行運作,并得到它們在資金、武器、訓練等方面的支持。近期孟買發生的自殺性恐怖襲擊事件中,恐怖分子在劫持人質并和警方對峙期間一直在通過衛星電話接收來自國外的指示。就我國而言,中東、中亞、南亞等我周邊及已遠地區,其恐怖勢力不僅與我境內恐怖分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一直試圖向我境內滲透。在這一地區性恐怖網絡的輻射下,我國境內的恐怖活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響。當前,中東局勢動蕩不安,險情不斷。一旦失控陷入更大規模的動蕩,恐怖主義會進一步擴散,并波及如中亞、高加索、阿富汗、巴基斯坦等中東以外地區。屆時,從阿富汗到伊朗再到伊拉克將連成一線,形成一個更大的動蕩地帶,為伊斯蘭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提供更大范圍的活動舞臺,從而使恐怖組織聯合化、反恐問題復雜化的風險性進一步加大。

正確把握全局與局部的辯證關系,加強反恐合作。“9•11”事件后,世界各國對國際恐怖主義危害的認識更加充分,反恐合作的意愿也更加強烈。但從過去7年的實際情況看,國際反恐合作的現狀依然是“熱情高、分歧大、合力小”。國際恐怖主義勢力聯合趨勢不斷加強的事實也從另一側面說明,國際反恐斗爭的步伐與恐怖主義的發展蔓延相比仍相對遲緩。當前,相關國家聯合反恐和共同加強邊境控制對于防止跨國恐怖襲擊十分必要。越是面對當前錯綜復雜的形勢,我們越要以全局的視角審視亞洲地區恐怖主義勢力的發展,深刻把握恐怖組織聯合化、恐怖分子流動性的趨勢制定對策。一方面,針對恐怖勢力的力量聯合與流動滲透,要加強我國與其它相關國家反恐力量的聯系與合作。另一方面,全局概念的多層次性特點要求我們要在周邊地區動蕩不安這一大背景下,主動將聯合反恐納入到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整體關系中進行考量,綜合考慮經濟、政治、軍事等一切對外關系和政策。緊緊抓住足以影響全局的關鍵環節,在地區性事務中發揮自身積極作用,通過政治、外交等多種手段努力協調地區矛盾、維護區域穩定、遏制滋恐因素的增多和擴散,逐漸形成有利我的反恐形勢。

2運用關于內線外線的辯證思想分析在反恐斗爭中堅持打殲滅戰原則

軍事辯證法堅持內線與外線在作戰中的綜合運用。內線、外線概念屬于作戰空間范疇。軍事辯證法對如何運用內線、外線相結合的戰術戰法,調動、消耗敵人,轉化力量對比進而形成有利于我的形勢做過精辟的論述。認為,在戰斗中要努力創造和利用有利條件和形勢,以戰役戰斗的外線速決的進攻戰,殲滅和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逐步轉化敵我力量對比,為最終奪取勝利創造條件。公務員之家

我國境內反恐斗爭具有內外線特點。就全國反恐戰局而言,一方面,我國中東部廣大地區是“東突”等恐怖組織進行各類恐怖暴力活動的重要陣地。在這些地區,人口稠密,物流繁忙,開放性強,經濟、政治重要戰略目標遍布,點多、線長、面廣。同時恐怖行為隱蔽、突發和手段多樣、破壞力強等特點,又使暴露在恐怖分子視線內的潛在襲擊目標難于防范的面面俱到,一旦被襲便處于猝不及防、應對置后的弱勢地位,容易造成巨大損失和深遠影響??植婪肿硬啬浜?,偵察和抓捕難度大,軍事打擊手段更無施展空間。另一方面,以“東突”為主的恐怖組織大多將后方基地隱藏于西部邊疆山區,并在那里進行信念培養、行動部署、人員訓練等集中活動。在這些地方,敵人對氣候、地形、環境較為熟悉,占據了有利地形建立基地、修筑工事,并借助語言、宗教的一致性與當地居民建立聯系,培植勢力基礎。堅持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發揮外線優勢殲滅集中之敵。一切戰爭的敵我雙方,都力爭在戰場、戰地、戰區以至整個戰爭中獲得主動權,對抗雙方中哪一方失掉了主動權,被迫處于被動地位,它就失去了行動的自由,就有被消滅或被打敗的危險。用我軍外線部隊隨時對敵人基地的圍剿殲滅,牽制恐怖分子可能對我內線發動襲擊的恐怖力量。用我軍對恐怖組織在戰役或戰斗上的絕對優勢,遏制敵人對我的潛在威脅,為內線的積極防御減小壓力、爭取時間。

3運用主、被動辯證思想分析在反恐斗爭中堅持打人民戰爭原則

軍事辯證法堅持在斗爭中對主動與被動辯證關系的分析與把握。認為,有主動性才有自由權,有自由權才能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因而爭取斗爭中的主動地位是獲得最終勝利的重要條件。在《論持久戰》中引征了中外歷史上強大之軍打敗仗;弱小之軍打勝仗的諸多實例說明在優勢劣勢、主動被動的現實轉化中主觀指導的重要作用。軍事辯證法認為,在一斗爭中由于主觀指導的正確或錯誤可以化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也可以化優勢為劣勢,化主動為被動。指出:“主動和勝利是可以根據真實的情況經過主觀能力的活躍取得一定的條件而由劣勢和被動者從優勢和主動者手里奪取過來的?!?/p>

反恐斗爭中同樣存在主被動及其轉化。與單純軍事力量懸殊的傳統非對稱戰爭不同,在反恐斗爭中,我們不知道或很難確定恐怖分子會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實施恐怖襲擊。高科技裝備的擴散和日益平民化更使這種新型的非對稱性更加凸顯。襲擊動向的難以把握與嚴重后果的強烈反差使反恐一方必將首先處于相對被動的和防御的地位。這種被動的防御地位是由斗爭雙方的性質所決定的暫時地位關系,絕不是指我方要在戰略或戰術上實行專守防御。相反地,只有結合實際創造性地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堅持積極防御的戰略戰術,才能不斷地由被動向主動轉化。

人民群眾在反恐斗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植乐髁x的本質和恐怖暴力事件的事實越來越清楚的表明,恐怖襲擊的主要目標和最大受害者是廣大手無寸鐵的人民群眾。在反恐保衛戰中如何扭轉人民群眾被動挨打的地位,挽救盡可能多群眾的生命是擺脫被動局面的主要問題。要發揮人民群眾在反恐斗爭中的作用,創新地開展反恐人民戰爭,必須認清現實條件下人民群眾在反恐斗爭中的地位和特殊作用。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其作用并整合到以國家為主導的反恐機制當中。這就決定了人民群眾在反恐斗爭中的作用更多的是體現在提供情報和避險自救等方面?;谝陨戏治觯覀円诜纯謾C制中創新工作方法,提高群眾在上述兩方面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短信等實時性媒體開展反恐動員,增加信息透明度,使安全防范觀念和危機意識深入人心。建立多元、保密、便捷、高效的反恐信息情報傳遞機制,通過降低群眾提供情報的風險成本來提高他們主動提供情報的積極性。加強對公民的危機應對教育,提高他們在各種條件下的自救、互助的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先廷.軍事辯證法論綱.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6月第二版;張全啟,劉繼賢.軍事思想原理.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6月第二版

[2]高煒,魏代強,張培忠.軍事理論概要.藍天出版社.2006

[3]牛力.軍事謀略論.解放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