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研究關鍵詞的思考

時間:2022-07-21 11:21:37

導語:思想研究關鍵詞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研究關鍵詞的思考

一、社會主義改造

新中國成立后,前七年這段時間,我們一般又會把它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2年底;另一個階段則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從1953年到1957年。通常所說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指和中國共產黨,依據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所創造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條件,采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方針,實行逐步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具體政策,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且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的艱難決策和過程。把握社會主義改造,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中國共產黨和對中國應該用多長時間、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過渡到社會主義這一問題的認識,經歷了從最初設想的先搞一段新民主主義建設,將來“一舉過渡”到“逐步過渡”的變化。1948年9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劉少奇作了《關于新民主主義的建設問題》的報告。當談到何時向社會主義過渡問題時,他說“過早地采取社會主義的政策是要不得的”,“過早地消滅資本主義的辦法,則要犯‘左’傾的錯誤”。表示贊同,并特別補充說:到底何時開始全線進攻?也許全國勝利后還要15年。當時的意思是,建國后要繼續搞一段時間的新民主主義,使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在恢復的基礎上得以發展,使新民主主義內部的社會主義因素逐步增加,等到條件基本成熟,再向社會主義轉變。關于轉變的時間,最初的設想是15年。1949年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又提出大約需要15到20年。同年9月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期間,有黨外民主人士詢問要多少年過渡到社會主義,回答說:大概要二三十年吧。從上述這些提法來看,基本構想是先搞10年、15年或更長一點時間的新民主主義,然后再向社會主義過渡。也就是說,建國之初“要搞一段新民主主義,是真心實意的”。只是,隨著國內形勢的變化,的構想稍微有所改變。1951年2月18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三年準備,十年建設”的戰略構想,并在會議決議要點中強調指出:“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思想,要使省市級以上干部都明白。準備時間,現在起還有二十二個月,必須從各方面加緊進行工作。”然而,“三年準備,十年建設”的構想,還不是最后的定見。1951年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結束不久,他就改變了這一構想,開始談論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構想。1952年9月24日在中央書記處的會議上,在聽取關于“一五”計劃輪廓問題同蘇聯商談情況的匯報后,講了一段話,大意是: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開始過渡。

1952年10月,劉少奇率代表團參加蘇共,期間受委托,于10月20日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請示中國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問題。10月24日,斯大林接見中共代表團時說:“我覺得你們的想法是對的。當我們掌握政權以后,過渡到社會主義去應該采取逐步的辦法?!边@次會談的情況,劉少奇以電報的形式向作了匯報。這就更加堅定了逐步過渡的決心。1953年2月,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講了在湖北視察時同孝感地委負責同志談話的內容,他說:什么叫過渡時期?過渡時期的步驟是走向社會主義。我給他們用扳指頭的辦法解釋,類似過橋,走一步算是過渡一年,兩步兩年,三步三年,10年到15年走完。1953年6月15日,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李維漢所作《關于資本主義工業中的公私關系問題》的報告。在會議上的講話中,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并作了系統闡述。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薄?〕二是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質。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質是逐步地改變生產關系,基本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成為我國社會的經濟基礎。正如所說:“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實質,就是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成為我國國家和社會的唯一的經濟基礎?!薄?〕他在另一次談話中對此說得更為清楚:“總路線也可以說就是解決所有制的問題。國有制擴大———國營企業的新建、改建、擴建。私人所有制有兩種,勞動人民的和資產階級的,改變為集體所有制和國營(經過公私合營,統一于社會主義),這才能提高生產力,完成國家工業化?!薄?〕三是社會主義改造和改革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改造的成果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工農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人民民主政權更加鞏固,并由此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制度。但改造過程中也有缺點和偏差。

在1955年夏季以后,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于簡單劃一,以致在長期間遺留了一些問題。1956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后,對于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不很適當。相比成績來說,缺點和偏差是微不足道的。在探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改革的關系時,有人用指導現在的社會主義改革的思想觀點來否定過去的社會主義改造;也有人用指導過去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思想觀點來否定現在的社會主義改革鼓吹“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確實,社會主義改造是為了實現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從而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社會主義改革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二者存在明顯的區別。同時,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改革也具有深層的內在聯系,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朝著社會主義方向而奮斗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大膽探索;社會主義改革不是對社會主義改造的否定,而是對社會主義改造理論和實踐的進一步發展,兩者是一脈相承的。

二、趕超“躍進”

鴉片戰爭以來,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和中國人民的富裕幸福,就成為中國人夢寐以求的事情。為此,許多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希望以最快的建設速度盡快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使中國真正發展、強大起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54年6月,曾指出:“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逼鋺n慮、急迫之心溢于言表。1956年8月,在黨的八大預備會議上第一次提出了“超美”設想:“我們這個國家建設起來,是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將完全改變過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種情況,被人家看不起的那種情況,倒霉的那種情況,而且會趕上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就是美國?!?957年11月,赴蘇聯參加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慶典活動。隨后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會議。這次會議可以說是世界共產黨的狂歡,各國代表意氣風發、縱談全球大事、指點江山。會上,赫魯曉夫提出蘇聯要在15年時間在工農業最重要產品的產量、某幾項工業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美國。受赫魯曉夫的刺激,提出中國在15年后可能趕上或者超過英國。1958年4月,寫《介紹一個合作社》的批語說:“十年可以趕上英國,再有十年可以趕上美國,說‘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趕上英美’是留了五年到七年的余地的。‘十五年趕上英國’的口號仍不變。”〔4〕1958年5月,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李富春提出:七年趕上英國,十五年趕上美國。在批語中改為:七年趕上英國,再加八年或者十年趕上美國。1958年6月21日,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又一次將趕超時間提前,他說:我們三年基本超過英國,十年超過美國,有充分把握。在這種趕超氛圍的影響和鼓舞下,“”發動了?!啊边\動,在生產發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實現工農業生產高指標為目標。要求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成倍、幾倍甚至幾十倍地增長。這種脫離實際的躍進,必然帶來無盡的災難。注意到了這種情況,并逐步作出改變。1960年12月24日至1961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期間,說:這三年都是指標高了,后來退不下來了。1958年北戴河會議后從9月份開始大搞,1959年廬山會議反右傾后又大搞,1960年又一年,這三年大煉鋼鐵擠了農業。還說:過去總是冷得不夠,熱得多了一點。現在看來,搞社會主義建設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辦不成事,越急就越辦不成,不如緩一點,波浪式地向前發展。此后,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回到正確的軌道。

三、“文化革命”

馬克思說,一般的革命———推翻現政權和破壞舊關系———是政治行為。列寧強調:“無論從革命這一概念的嚴格科學意義來講,或是從實際政治意義來講,國家政權從一個階級手里轉到另一階級手里,都是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標志。”指出:“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因此,嚴格意義上的革命,只能是新的生產方式代替舊的生產方式,進步的社會制度代替腐朽的社會制度的深刻變革。在階級社會中,這種革命變革突出的標志,便是政權由舊的統治階級轉到新的統治階級手里。中國共產黨歷史視閾下的革命有很多的講法。我們通常把革命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而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又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通常也稱作社會主義革命。當然,這里的社會主義改造或革命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的改造和革命,而是發展方向或者說前途是社會主義?!拔幕锩焙蜕厦嫠^的革命一點都沾不上邊。它只是披著“文化”外衣的動亂。這場“革命”是由發動和領導的,是對當時中國時局的錯誤的判斷。他認為,一大批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義分子,已經混進黨內、政府、軍隊和文化領域的各界里;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在中央形成了一個資產階級司令部;只有實行,公開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發動廣大群眾來揭發,才能把被走資派篡奪的權力重新奪回來,等等。這些曾被概括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成為“”的指導思想?!啊钡氖?,中國大地到處上演著搶班奪權、武斗、打砸搶等,只是這樣的“大亂”沒有帶來領袖所描繪出的“大治”。

四、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決定命運的重大決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概括起來就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也是改革開放。自改革開放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以來,絕對占據中國政治話語的首位。盡管我們說,開放也是改革,但二者現實的生存環境卻有著天壤之別。對于開放,也許大家吃夠了閉關鎖國、落后挨打的苦,反對者不多。改革則不同,贊成者有之,反對者有之,觀望者也有。贊成者認為改革開放使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反對者對改革開放的各種舉措難以理解和接受,甚至指責改革開放是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少人認為是分田單干走資本主義道路;對辦經濟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等等。一些人由此提出改革究竟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觀望者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對反對者,我們要予以駁斥,對觀望者,我們要耐心教育。第一,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覺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環節和方面。鄧小平區分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與具體制度,認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勞分配、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是正確的、優越的,是我們的歷史選擇,不能改變。而社會主義的具體制度,即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當具體制度和體制不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束縛生產力發展時,如果不適時地進行改革,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甚至會喪失掉。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不能改變,具體制度必須創新。第二,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說改革是我們黨領導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對于第一次革命而言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革命,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二次革命,將把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社會主義中國變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中國。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從政策的重新選擇、體制的重新構建這個轉變的深刻性和廣泛性來說,從由此而引起的社會生活和人們觀念變化的深刻性和廣泛性來說,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第三,判斷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是“三個有利于”。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明確地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即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叭齻€有利于”標準,強調的是對于改革的一些具體政策措施,必須從抽象的姓“社”姓“資”的爭論中擺脫出來,而不是就改革的根本性質作出的判斷。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一點決不能動搖。我們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個有利于”、不具有特殊的社會制度屬性、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的東西,錯誤地判定為姓“資”而加以排斥,不要把那些雖然姓“資”,但合乎“三個有利于”、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所利用的東西視為異端,加以排斥,更不要把那些合乎“三個有利于”、本來姓“社”的東西,錯誤地判定為姓“資”而加以排斥。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宏大的概念,從理論上它衍生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實踐上,它又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科學概念。他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薄?〕這就使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有了自己科學的稱謂,其重大意義是顯而易見的。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也逐漸深入。到黨的十六大,我們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爸袊厣鐣髁x”這一新提法,比以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少了一個“有”字。這樣不僅更加簡潔明了,而且還包涵著精深意蘊?!爸袊厣鐣髁x”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法相比較,有兩層新意:第一,“中國特色”更加重了,更凸顯了,它在詞語中已不是處于賓語的位置,而是一個更加突出的中心詞。第二,更加重要的是這里所說的社會主義,已不再局限于經典社會主義的范疇,它使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融為一體。這種社會主義是既遵循經典社會主義,又超越經典社會主義,達到更加切合中國實際的境界。它不如經典社會主義那么高,那么純,然而卻更加切合當今中國的實際,有利于中國向更高的社會主義發展??傊袊厣鐣髁x的“特色”,是中國式社會主義的內在規定性,集中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等多個方面。

六、建設與發展

眾所周知,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起來。隨之社會主義建設也就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適時地提出,要探索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走出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因為有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1956年中國開局不錯。4月,在經過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圍繞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深刻論述了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鄧小平后來曾評價道:“這篇東西太重要了,對當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針對性和理論意義?!?957年2月,又作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隨后,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又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思想,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國防等各個領域。盡管有的不太成熟存在這樣那樣問題,有的曇花一現,但表征了那個年代對社會主義的最高認識。后來的時局急轉而下,反右擴大化、“”、、“”,使社會主義建設走向歧途?!暗诙谓Y合”曲折發展,甚至一度停滯?,F在回頭想想,盡管這一探索后來未能堅持下去,甚至走向了反面,然而,這一探索對后來“第二次結合”的重新啟動和成功推進畢竟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指出的:“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秉h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歷程,坎坷與機遇并存。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對十年“”造成的危難局面,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信心和理論勇氣,科學評價了和思想,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在國內外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峻考驗面前,依靠黨和人民,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開創全面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引領改革開放的航船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黨的十六大之后,以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堅定不移地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黨的十七大把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到重中之重的地位上來,黨的十八大繼續深化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領域的機制性變革。指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之所以能夠持續健康發展,根源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實現于共同富裕的發展戰略,落腳于對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只有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有了科學的認識,才能減少政策上的不失誤,才能建設好我們美好的家園。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重中之重。中國的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物質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而是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落后,這就決定了發展是當代中國的主題。鄧小平講“發展是硬道理”,同志講“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些都認識到了發展的重要性。但“怎么發展”則又是另外的一個問題。同志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并不是對原有發展觀的全盤否定,而是要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提升發展的水平。也只有把“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怎么發展”搞清楚,社會主義建設才能在更寬廣的大路上前進?;趯ㄔO和發展問題的持續關注,以習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除了堅持前幾代領導集體所奉行的基本發展和建設原則以外,加大了對腐敗和不正之風的查處力度,指出要堅決改進黨的作風,堅定不移地同腐敗現象作堅決的斗爭。全會指出,為了繼續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牢固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的基本原則,要切實做好各項工作,保持經濟社會發展勢頭,關心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繼續扎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應該說,無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政策和方針多么具體,也無論實施這些措施會遇到多大的困難和阻力,堅持發展要務、建設主題的思路是永遠不能發生變化的。以發展來解決前進道路上的所有困難、以建設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是中國共產黨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牢固堅持的基本方針。2013年12月26日是誕辰120周年的紀念日。

回顧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輝煌歷程,不禁使我們感慨萬千。正如習在紀念日當天的講話中所指出的:“不能否認,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走過彎路,他在晚年特別是在‘’中犯了嚴重的錯誤。革命領袖是人不是神。盡管他們擁有很高的理論水平、豐富的斗爭經驗、卓越的領導才能,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認識和行動可以不受時展條件的限制。不能因為他們偉大就把他們像神那樣頂禮膜拜,不容許提出并糾正他們的失誤和錯誤;也不能因為他們有失誤和錯誤就全盤否定,抹殺他們的歷史功績,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的這段話表明,在社會主義如何發展和建設問題上,是走過許多彎路的。但挫折使人前行,教訓促人勤勉。也許正是由于在錯誤面前不屈不撓的超然勇氣才鑄就了共和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和未來。以上我們用了幾個關鍵詞串粗略地勾勒了研究思想應該注意的幾個重要方面。但有兩點需要說明:一是這幾個詞只是認識和掌握思想發展歷程的一個參考,它們不能代表全部歷史,也不可能把豐富的歷史描繪得惟妙惟肖。二是這幾個關鍵詞不是單一的,它們之間是相互纏繞的。有的因為時間上的繼起,前一個可以看作后一個產生或者發展的背景;有的相互聯系,比如改革與革命的關系,改革、建設和發展的關系。從不同的視角研究思想的發展歷程,我們可能得出一些全新的結論。

作者:董平工作單位:吉林財經大學信息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