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新進展研究

時間:2022-07-21 11:38:18

導語:思想新進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新進展研究

一、學習討論在紀念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對同志和思想的歷史地位及其與當代中國的關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這次研討會的第一項議程,就是在12月26日,全體與會代表前往人民大會堂,參加黨中央召開的紀念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聽取發表重要講話。當天下午,會議分四個小組學習討論了的講話。從總體上講,大家認為,的重要講話,通篇貫穿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全面評價了同志的歷史功績和思想的歷史地位,系統論述了思想活的靈魂的基本內涵和時代要求,科學闡明了如何正確對待和黨的領袖人物、正確對待黨的歷史的重大問題,突出強調了思想的當代價值,鮮明回答了當前國際國內的重大關切。這是繼我們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之后,又一篇關于評價同志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具體說來,大家在發言中主要談了三個方面的認識和體會。第一個方面的認識和體會是:講話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在繼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關于同志的重要評價基礎上,對同志的歷史功績和思想的歷史地位,作出了新的概括和論斷。這主要指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這個宏大視野中,來看待、評價同志的歷史功績和思想的歷史地位,起點高,定位準,評價到位。關于新的概括,大家談得比較多的是,講話賦予了同志新的歷史定位,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

這個定位高度概括了同志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的特殊地位。還有,講話用了五個“創造性”和一個“探索”,來提煉同志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五個“創造性”和一個“探索”,不僅精辟概括了同志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貢獻,而且也集中體現了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貢獻,由此呼應了同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這個新的論斷。第二個方面的認識和體會是:講話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系統論述了思想活的靈魂的基本內涵和時代要求,回答了今天我們怎樣堅持和運用好思想的問題。在講話中強調指出:“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我們將永遠高舉思想的旗幟前進”[1]。據此,講話用很大篇幅,緊密結合我們今天正在做的事情,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思想活的靈魂,對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的當代價值,作出了新的概括和論述,這就抓住了今天我們怎樣堅持和運用思想的根本,給人以高屋建瓴、勢如破竹之感。之所以能夠開辟中國革命的成功道路,之所以能夠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靠這三條;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成功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根本的也是靠這三條。不真正弄懂思想活的靈魂,也很難真正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關于講話對思想活的靈魂作出的新論述,大家談得較多的有:在實事求是方面,提出,“堅持實事求是不是一勞永逸的,在一個時間一個地點做到了實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時間和另外的地點也能做到實事求是,在一個時間一個地點堅持實事求是得出的結論、取得的經驗,并不等于在變化了的另外的時間另外的地點也能夠適用”。

在群眾路線方面,提出,“堅持群眾路線,就要堅持人民是決定我們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拔覀凕h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痹讵毩⒆灾鞣矫?,指出,“這種獨立自主的探索和實踐精神,這種堅持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心和決心,是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1]第三個方面的認識和體會是:講話深刻闡述了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的科學歷史觀,強調黨和人民長期實踐探索的整體性和歷史延續性,回答了為什么要毫不動搖走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開辟出來的正確道路的問題。大家認為,講話聯系對同志的評價,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深刻闡釋了我們如何正確看待同志的晚年錯誤、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如何科學對待黨的歷史的歷史觀,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形式的。關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講話強調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歷史條件下去分析,提出了六個“不能”:“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來?!保?]這些論述,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歷史應有的科學方法和成熟態度,為我們科學評價和維護同志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地位,正確看待我們黨的歷史,提供了理論指南。

二、自覺結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研究和宣傳,探討同志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系,對他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地位,體會得更具體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并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紀念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他又明確提出:“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是一個持續奮斗的歷史過程,是一項救國、興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事業?!保?]這個論斷,清楚地揭示了同志那一代人的奮斗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間的深刻聯系。正如劉云山同志在講話中說的那樣,“在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與解放的道路上,自從有了同志的英明領導,有了思想的正確指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才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使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4]我們這次會議,有不少論文正是從這個角度來進行研討的。有同志通過研究同志與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這四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的關系,來梳理同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貢獻。作者認為,展開同志與民族復興道路上四座里程碑的歷史畫卷,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是怎樣從歷史的谷底崛起、接續奮斗、走向輝煌,看到在民族復興征程上寫下的光輝篇章。有同志提出,同志雖然不是最早有民族復興思想的革命家,但卻是最早提出實現民族復興戰略構想的領導人。

他提出了實現民族復興的奮斗目標,提出了實現這一目標分“兩步走”的戰略步驟。同志的民族復興抱負,也可視為他的“中國夢”,其中有兩個內容,一是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二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趕上世界最發達國家。在這個意義上講,當代的“中國夢”是對“中國夢”思想的弘揚。提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在這次研討會上,同志們立足于實現中國夢的根本要求,探討了同志與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關系。關于同志與中國道路。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紀念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找到一條正確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1]中國革命過程中,選擇一條什么樣的道路才能走向勝利成為首要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難題。同志的偉大貢獻,就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解決了這個難題。可以說,講中國道路,不能不從同志開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講起,不能不從同志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講起。在這次會議上,不少同志談到,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進行革命的,遇到了許多特殊的復雜的問題。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才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才有了新中國的成立。

有同志提出,同志創造性地解決了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如何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逐步過渡,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更多的同志,具體分析了同志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對今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借鑒和啟發意義。關于同志與中國精神。關于中國精神,著重講到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次會議不少論文都談到這個問題,并作了更廣泛的發揮。有同志提出,同志領導黨和人民共同創造了具有先進性、民族性、時代性的中國精神。有同志提出,愛國主義、實事求是、為人民服務、獨立自主、艱苦奮斗,是民族精神的思想精髓。有同志提出,同志提倡的艱苦奮斗精神,是我們過去取得成功的重要精神條件,今后仍然是我們在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繼續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有同志提出,勤儉建國是同志提出的在經濟落后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同時也凝聚了我們黨成立以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傳統,對于我們今天反對奢靡享樂之風,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無疑是一種富有時代氣息和歷史生命力的精神財富。關于同志與中國力量。有同志強調,同志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找到了實現革命勝利,創造美好未來的主體力量;他始終高度重視并善于調動各階級各階層力量,為革命和建設筑造了政治力量;他敏銳分析近現代國際大勢,為實現民族復興贏得了外部力量支持。這三個方面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了磅礴力量。以上這些論述,清楚地揭示出,在同志領導下我們黨和人民進行的革命和建設,同我們今天要努力實現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奮斗目標上是完全一致的,在奮斗精神上是一脈相承的,在奮斗歷程上是有機統一的。

三、自覺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和宣傳,研討同志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對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的基礎,認識得更清楚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它是從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也是從新中國成立后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在紀念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提出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制定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思想”。[1]這次會議上,不少論文和發言對同志在這個問題上的艱辛探索、對他在探索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有同志從同志的新民主主義理論角度,考察了他有關中國社會主義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實踐。作者認為:同志第一次提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全面綱領、目標和根本途徑;同志根據中國國情提出了一條非資本主義發展前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同志摒除了民粹主義和農業社會主義的思想障礙,作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利用和發展資本主義的設計;同志反對革命勝利后效仿蘇聯直接進入社會主義,主張通過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同志把工業化作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主體,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際進程。

這些在新民主主義階段的構想和實踐,決定了后來正式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從一開始便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有同志從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史的角度,強調同志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兩種對立的社會形態打通了,在中國找到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道路和方法。有同志從“奠基之功”、“探索之果”和“未竟之業”三個方面,概括了同志對改革開放探索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的貢獻。作者認為:“奠基之功”,就是建立新中國和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之功;“探索之果”,就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認識成果、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未竟之業”,就是未能完全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但是我們更應當看到同志作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倡導者、實踐者的歷史功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創奠定了重要基礎,提供了重要條件。有同志明確提出,同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圍繞這個觀點,作者根據黨的十八大報告的有關論述,從三個方面作了詳細闡述,即: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制度條件和物質基礎;形成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獨創性理論成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思想指南和理論準備;積累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寶貴經驗。

論文展開的具體論述,進一步豐富了人們對黨的十八大報告有關論斷的認識。有同志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在同志艱辛探索并取得偉大成就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的,是對其艱辛探索的創造性繼承和發展。這包括四個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同志帶領人民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的;是在同志領導大規模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和重要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的;是在堅持同志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立場、觀點、方法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的;是在科學總結同志探索失誤所積累的深刻經驗中繼續向前發展的。上述研究成果,不僅有利于我們深入把握同志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淵源和實踐基礎,也有助于我們更科學地理解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多次強調,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我們要正確認識這兩個三十年的辯證關系,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在紀念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他又明確提出:“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黨和人民在歷史新時期把握現實、創造未來的出發陣地,沒有它提供的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沒有它積累的思想成果、物質成果、制度成果,改革開放也難以順利推進。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1]的這段話,既充滿感情,也是對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的深刻總結。這次研討會上,有不少論文從這個角度作了探討,正確和科學地分析了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

四、自覺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和宣傳,研討同志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貢獻,對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思想,理解得更深入了。

這次會議有關思想研究的論文,占了很大部分。大家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歷史和現實結合,深入研究了同志的經濟思想、政治思想、文化思想、黨建思想、軍事思想、統一戰線思想、調查研究思想、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民族理論,等等。很多成果都在過去的基礎上有了新的拓展,或者有所突破。更重要的特點是,關于思想的研究,都立足于、著眼于我們今天正在做的事情,具有強烈的現實感。比如,社會建設特別是社會管理思想,在以往的研究中關注得比較少。我們這次會議,在這個領域有不少成果。有同志認為,同志在探索中雖然沒有使用社會建設、社會管理這樣的概念,但他確實有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包括:適應當前形勢和任務的需要,將人民群眾組織和動員起來;針對前進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命題;加強基層工作和群眾工作,減少和化解各種矛盾,等等。同志推薦的“楓橋經驗”,在今天還在運用和發展。又比如,軍事思想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重要領域。這次會議上,同志們把中國夢和強軍夢結合在一起,推進了該領域的研究。有同志提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程中,堅持和發展軍事思想,必須聚焦強軍目標,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的強軍之路。再比如,有同志把黨建思想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十個方面,包括: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黨;密切聯系黨的政治路線建設黨;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支部建在連上”,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堅持民主和集中的辯證統一,貫徹黨的民主集中制;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發揚黨的優良作風,時刻不忘拒腐防變;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使黨始終成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這些概括,不是簡單的羅列,每一條都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論文還從五個方面論述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和發展黨建思想的問題。

與會者結合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來研究思想,也就是把思想放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來進行研究。這樣,就呼應了同志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這個論斷。在怎樣看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即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上,同志們也發表了不少好的見解。有不少論文和發言,梳理和概括了同志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創造的一系列理論成果,諸如提出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做出中國處于不發達社會主義階段的理論判斷;創立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學說,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制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總方針和總目標;探求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等等。這些成果,都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來源。這方面的研究進一步說明,思想不只是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也包括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些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同時也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思想“一脈相承”之“一脈”,不只是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上面,不只是體現在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這些活的靈魂方面,也體現在一些具體的理論觀點和主張上面。對于怎樣理解后者是對前者的繼承和發展,前者是后者的思想來源和理論基礎,有同志提出,這兩大理論成果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一脈相承,都貫穿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靈魂;在出發點和根本立場上一脈相承,都堅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奮斗目標上一脈相承,都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人類社會發展方向;在理論品格上一脈相承,都強調理論要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在回答新的時代課題中,在對社會主義有了新的認識的前提下,繼承和發展了思想,由此推進了提出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飛躍。

與會代表在這方面的研究,表達了一個共識,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沿著同志開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而向前發展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堅持和發展同志為之畢生奮斗的社會主義事業,堅持和發展同志開創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傊?,我們這次會議,貫徹了黨中央的要求,這就是:把歷史、現在和未來結合起來,把總結歷史經驗同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結合起來,廣泛研討同志的歷史貢獻和精神風范,深入汲取思想的豐厚營養,科學揭示思想的當代價值,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陳晉工作單位: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