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探究

時間:2022-12-14 03:38:44

導語:思想和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和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探究

一、《概論》課教學要注重引導高職院校大學生構建價值認同

《概論》課是為使高職院校大學生系統掌握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開設的基礎理論課,是高職院校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的主渠道,是高職院校大學生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重要途徑。通過《概論》課學習,高職院校大學生能夠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科學體系和基本觀點,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性、重要性,理性認識中國國情,能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和分析問題,堅定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為此,在《概論》課教學中要把引導高職院校大學生構建價值認同擺在教學目標的首要位置,幫助學生達到“四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這也是在尊重大學生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的前提下構建價值認同的基本路徑。真學就是要讓高職院校大學生深深地認識到《概論》課對其成長成才非常重要,增強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從而解決其從“要我學”到“我要學”轉化的問題。真懂就是要讓高職院校大學生通過《概論》課學習真正掌握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神實質,完整準確地把握其思想體系和深刻內涵,把零散的理解上升為系統的認識,能夠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百年復興中國夢的執政理念和戰略方針。真信就是通過《概論》課學習使高職院校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形成價值認同,那就是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所講的“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從而進一步形成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用就是要讓高職院校大學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科學做好人生規劃,指導學習生活,將個人的命運真正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聯系起來,成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努力開創美好未來。在《概論》課教學實踐中,筆者體會到在引導高職大學生實現價值認同的過程中,啟發式引導學生自我學習和提升是其中有效途徑之一。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設定研究性課題,請學生提煉歸納“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價值觀”,在最初的提煉中,學生通過自身對于人生價值的思考提出各自認為的大學生價值觀,并將其呈現于黑板,再經過集體思考討論,從最初提出的大學生價值觀中提煉出大多數學生普遍認同的價值觀,最后進行凝煉。這既是學生在獨自思考中自我認知的過程,也是在集體討論中相互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使學生深入領會“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諦,也結合自身實際去總結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精神特質和時代要求,從而做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認同于心。

二、《概論》課教學要注重引導高職院校大學生形成情感共鳴

結合《概論》課教學實踐,筆者感到高職院校大學生尤其“90后”的大學生有四個鮮明心理特點:一是注重個人價值實現。具有較強的個人主義觀念,凡事從自我出發,習慣于圍繞自我想問題辦事情。二是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樂于追求社會最新潮流變化,不愿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三是擅長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有一定的發展,但學習過程中更傾向于形象思維,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很多學生大量使用微博、微信、APP等新媒體平臺,成為“讀圖一族”。四是缺乏認識辨別能力。尚未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遇事沒有主心骨,情緒缺乏穩定性,思想觀點容易走極端或受外界的宣傳煽動影響。筆者認為,《概論課》不僅是一門理論課、時政課,更是一門情感課,情感教育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獨特教育效果。當對于歷史和現實的把握,對理論與實踐的把握升華為對于國家和人民的炙熱情感的時候,學生的認知和行為將會深受其影響。因此,根據高職院校大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在《概論》課教學中要把引導其形成情感共鳴作為重要目標,采取多種方式使其喜愛《概論》課、從情感上真正接受《概論》課教學內容。筆者在《概論》課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的要求與形成情感共鳴的目標相結合,設計了一系列課堂活動:形成情感共鳴,可以用偉大領袖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如在“走近偉人”的課堂活動中,使學生感觸馬克思為全人類解放的偉大情懷,的豪情大氣,鄧小平的睿智與務實;可以以生動的歷史情境引發共情,如通過“紅色記憶”、“經典主旋律影視作品配音”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論和實踐發生發展的具體情境之中,使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人民走向復興之路的認知升華為情感;可以通過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個人體會引發情感,如在“我家這四十年”的課堂活動中,學生通過自己親身經歷和采訪家人,呈現家庭生活在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的發展變化,感受改革開放是改變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可以通過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發展提出希望與期待來激發情感,如“2050年的中國”課堂活動,可以通過學生的暢想,感知中國的命運與我相關;還可以通過音樂的感染力和榜樣的力量實現情感共鳴,如“紅歌唱響”和“尋找最令我感動的共產黨員”等課堂活動。通過上述課堂活動,《概論》課也可以充滿人文色彩,使學生深入歷史情境,感受國家發展,激發愛黨愛國的情感,從而在《概論》課的學習中成為一個有情懷的人。

三、《概論》課教學要注重引導高職院校大學生實現心靈溝通

上文中提到《概論》課既要構建價值認同,還要引發情感共鳴,那么如何使一種主義、信仰、一種理論、一種價值觀真正走入學生內心,內化為對祖國和人民的炙熱情感,升華為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想抱負?這些都決定了《概論》課又是一門心理課的課程屬性,由此把握學生心理,實現心靈溝通,是《概論》課又一重要目標??鬃釉缭凇秾W記》中就提到“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任課教師與學生心靈溝通,可以達到“親其師”、“尊其師”、“敬其師”,從而使學生“信其道”、“奉其教”、“效其行”?;诟呗氃盒4髮W生所處的年齡和成長階段,以及所處的學生生涯與職業生涯的過渡階段,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往往面臨很多困惑、迷?;虼煺?,這些都是《概論》課走向學生內心的重要契機。就實現任課教師與學生的心靈溝通,筆者進行了實踐性探索。筆者在《概論課》教學中,設計了“新學期第一課”,使任課教師在與學生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成為學生愿意與之傾談的對象。這是《概論》課教學中關鍵的第一步,任課教師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和人生經驗教育引導學生,告訴其自己真實的所思所想所感,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在“第一課”中,不僅拉近了任課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更拉近了《概論》課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對任課教師的喜愛會直接轉化為學生對《概論》課的喜愛。心靈溝通不僅體現在課堂上的引導,也在于任課教師在課下對學生的循循善誘,運用學生習慣使用的交流平臺,以學生喜歡的溝通方式實現溝通,對其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疑惑進行解答,并分享自己的經歷以及對時事的看法。真誠自然地傳遞《概論》課所包含的精神內涵和所倡導的價值理念。另外,搭建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筆者從往屆學生中挑選出部分優秀學生,與《概論》課學生組建交流群。這些學生有的仍在校讀書,有的已經走向職場,通過同輩群體間的充分交流互動,實現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讓身邊人引導身邊人,可以更充分地實現溝通目標。在對《概論》課教學目標的探索過程中,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認為構建價值認同、形成情感共鳴、實現心靈溝通是《概論》課教學的重要目標和任務。三者之間互相補充,又互為實現途徑。圍繞這些教學目標,如何科學構建《概論》課教學體系,又將需要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探索過程。

【參考文獻】

[1].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班華.現代德育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5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劉云山.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黨建,2014,(2).

[5]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EB/OL].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415.html,2005-03-02.

作者:閆菲菲 單位:北京財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