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思想的文學交往理論研究
時間:2022-11-03 03:50:52
導語:文藝思想的文學交往理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思考文學與革命的關系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了文學交往理論的思想。為了實現文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富有創建性的、學術性的論斷,充實、豐富、發展了文學交往理論。重點研究文學交往理論的當代性問題,研究其給當代文學理論帶來的啟發和探索以及對當代文學創作的指導意義。
在思考文學與革命的關系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了文學交往理論的思想。非常重視文學的審美教育價值,他沒有把文學作品的價值僅僅局限于文學作品的本體價值之上,而是側重于文學作品對讀者的審美作用,把文學看作由作家、讀者組成的雙向交流活動。從文學交往活動的角度來論述文學的審美教育價值是文藝理論的一個特色,簡言之,文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是指接受者不但能讀懂文學文本,而且能理解、接受文本背后的隱喻與象征意義,能理解體現在文本話語中的深層含義,文學不僅能發揮審美愉悅功能,而且具備審美教育功能。從交往理論的角度研究文藝思想是一個較新的論題,學界在這方面的成果還不太多。代江平論述了文藝思想對文學接受者的重視[1],張清民從交往理論的角度論述了文學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的關系[2]。從以上成果來看,文學交往理論的一些關鍵問題還沒有得到較為透徹的論述。在文學交往有效性的論述方面,提出了一些很有創見性的觀點,本研究可以根據哈貝馬斯的社會交往理論和姚斯的接受美學理論給予審視和關照,充分挖掘關于文學交往理論的學術價值與當代價值。
一、對文學交往活動的理解
作為一個革命家、政治家,并沒有單純地從文學本體性的角度來看待文學,而是從文學與革命的關系上,從文學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地位和作用這一維度出發來認識文學。他非常重視文學對革命事業的促進作用,并且把文藝作為戰勝敵人的第二條戰線,“求得革命文藝的正確發展,求得革命文藝對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協助,借以打倒我們民族的敵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務”[3]847。革命文藝對其他革命工作協助的關鍵在于革命文藝要易于、樂于為解放區讀者所接受,如果不能為讀者接受,那么革命文藝作品的價值在解放區就不免流于空談。可見,革命文藝價值的高低、大小不僅僅在于文藝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而且更在于它為讀者所理解、所接受,在于它對讀者的審美教育價值。文學的藝術價值和文學的審美價值并不是完全同一的,英伽登說:“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在兩種情況下認識到的價值是屬于不同范疇的,即作品自身的藝術價值和讀者在具體化過程中創造的審美價值。由于作品在具體化過程中僅僅起到了一種綱要式框架的作用,具體化于是既包含了這一構造所固有的藝術價值,又包含了它在閱讀時獲得的審美價值。”[4]審美價值主要在于讀者在閱讀接受過程中創造的價值,沒有讀者的參與就沒有審美價值,沒有文學交往活動也沒有審美價值。哈貝馬斯說:“另一方面,我理解交往理論是通過符號中介的相互作用。它受具約束力的大家都同意的規范的控制,這些規范規定彼此對行為的期待,他們必須被至少兩個行為主體理解和承認?!盵5]217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就是一種創作者和接受者通過文本進行的交往活動,文學審美價值實現的關鍵在于文學交往活動有效性的實現,雖沒有直接提出文學交往理論這一術語,但他把文學作品對讀者的審美教育作為衡量文學作品價值大小的尺度卻是把握到了文學交往理論的精髓。從文學的總體過程來看,文學不僅僅是一種指向客體世界的意向性活動,而且是一種主體間性的交往活動。從世界、作家、作品到讀者是一個連續的流動過程,作家寫出作品并不意味著文學活動的終結,而是文學活動的開始,只有經過讀者的閱讀,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才能得到實現,才標志著文學交往活動的完成?!八囆g交往理論強調,藝術審美活動的本質在于,人總是通過文本與潛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進行‘對話’。將人與文本的關系變成‘我與你’的關系,變成一種心靈對話、靈魂問答的關系。文學的本質是它的人際交流性質,這種性質決定了文學不能脫離其觀察者而獨立存在。因此,主體(作家與讀者)通過對象(文本)而互相溝通,因為理解總是一種對話的形式,它是一個發生交流的語言事件?!盵6]它不但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讀者與文本中的人物的交流,而且也是讀者和作者通過文本進行的一種交往活動。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中,文本總是向讀者提出問題,“某個流傳下來的本文成為解釋的對象,這已經意味著該本文對解釋者提出了一個問題”[7]。而讀者也不斷向文本提出問題,希望文本給以解答,在不斷問答的過程中,文學活動才得以完成。在這種積極、主動的互相問答的過程中,讀者理解了文本背后的隱喻與象征意義,達到了理想的文學交往境界,形成了一種開放、自由、自主、互動的主體間的非強制性的交往與共識,從而實現了文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講話》前期的解放區文學創作主體主要由從全國各地來到延安的知識分子作家組成,他們初來延安,也為解放區的新氣象所感染,他們也寫了一些歌頌抗戰、歌頌解放區光明的作品,顯示了解放區文學的初步轉變。但是,他們還沒有“文學為工農兵服務”的自覺意識,他們的創作基本上還是“五四”文學的慣性延伸,他們站在啟蒙的立場反映解放區農村的落后面貌,揭示農民的愚昧麻木以及解放區農村的落后習俗,流露出濃重的感傷情緒。有的作品即使以工農兵為主人公,但因為沒有塑造出真實、生動的工農兵形象,所以沒有獲得農民讀者,文學的交往活動因而沒有實現。解放區知識分子作家揭示解放區民眾的精神弱點以引起改造的必要,其目的和愿望是好的,并且這些作品在藝術上獨具一格,構思精巧,注重感受,描寫細膩。但是,這樣的創作在當時的情況下畢竟不能為工農兵所歡迎,因而也就不能在喚醒民眾方面有所作為,這也是事實。在民族解放戰爭日趨激烈、解放區民眾亟需得到教育的形勢下,自然地重視文學交往活動在當前的有效性。重視文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是來自于他對解放區民眾思想狀況的焦慮,解放區農村雖然在政治上建立了民主政權,但邊區民眾的思想極為落后。長期以來,封建傳統思想從兩個方面對農民思想形成了全面滲透和全面控制,農民長期接受的民間文學、傳統文學被認為是封建思想的載體,讓農民接受無產階級革命思想是以及其他領導者首要考慮的問題,因而,創造一種既能承載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又能為廣大民眾所歡迎的全新的文學形式是及解放區文藝理論家非常期望的。解放區農村處于極端落后的區域,農民文化水平極低,要想對其進行革命思想教育,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而運用通俗簡單的文藝形式進行革命思想教育不啻為一個好的選擇。要運用文學進行革命思想教育,就必須使文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順利實現。文學只有經過讀者的接受活動,文學的藝術價值才得以最終實現。文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概念,文學交往活動是一個歷史的復雜過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區域,文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是不同的。比如,一部小說在當前暫時不能實現交往有效性,但在將來則有可能實現交往的有效性,這樣的作品當前能不能創作,視具體歷史情境而定。事實證明,這樣的作品往往還是思想藝術成就特出的經典作品。在當前文學交往價值順利實現的作品不一定在將來具有文學交往的有效性,如果一直鼓勵這樣的創作,勢必影響解放區文學的藝術成就。有的作品在此區域內能實現文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而在彼區域則有可能因為接受者審美趣味的差異而得不到接受者的認可,不能實現文學交往的有效性。在文學交往活動有效性這個問題上,非??粗匚膶W交往活動在當前的實現,而沒有過多考慮將來的問題。為了保證當前歷史階段文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認為解放區作家應把創作普及性的作品放在第一位,“所以在目前條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務更為迫切。輕視和忽視普及工作的態度是錯誤的”[3]862。這個要求在當時的戰爭條件下并不過分,但是解放區文藝界為了迅速推動文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對之做了機械化、片面化的理解,過分強調那些在當前能實現文學交往有效性的作品的創作,忽視或者限制了那些在將來具有交往價值的作品的創作。
二、文學接受者的地位和作用
文學交往活動有效性的實現并不是創作者一方的責任,對接受者也有一定的要求。哈貝馬斯認為,接受者必須獲得一種“交往資質”,才能遵循言語的有效性要求而進行交往。他說:“在這些決定并非依賴于特定的認識性先決條件,以及改變關聯域就將導致一般性語句中滲入呈示、表達和合法性人際關系等普遍語用學功能的程度內,上面三條所表達的東西,正是我所謂的交往性資質?!盵8]30顯然,文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要求活動參與者尤其是文學接受者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這是一種文化傳統力量,這是交往性資質的基礎?!拔野盐幕Q之為知識儲存,當交往參與者相互關于一個世界上的某種事物獲得理解時,他們就能按照知識儲備來加以解釋。我把社會稱之為合法的秩序,交往參與者通過這些合法的秩序,把他們的成員調節為社會集團,并從而鞏固聯合?!盵9]其次,活動參與者還要具有一定的話語能力,具有一定的解碼、編碼能力,能表達自己的主體意向。他應該熟悉持某種語言的人所共有的一套每個人都內在化了的話語規則系統,包括詞匯組織、習語、專業術語等知識。再次,活動參與者還應具有與創作者大致相同或者相近的思想與道德水平,當然,接受者也可以通過文學接受提升自己的思想與道德水平,不過具有較高的思想與道德水平可以促進文學交往活動有效性的順利實現。解放區的文學接受者是以農民為主體的下層民眾,他們的文化水平都很低,基本處于文盲半文盲的狀態,缺乏現代知識儲備?!芭c國統區相比,延安幾乎沒有新文化的市場,而當地的老百姓也很難接受和欣賞新文藝作品?!盵10]他們的文學交往性資質是非常低級的,他們可以欣賞用民間形式、傳統形式寫成的、以封建傳統思想觀念為載體的文學作品。例如他們可以聽評書或者聽快板書,看戲曲,哼民間小調,扭秧歌,他們能接受的無非是一些因果報應、好事多磨、壞人擋道等封建落后思想。他們對新文學形式感到陌生,對現代民主、科學思想感到隔膜。他們所喜歡的民間形式所承載的思想觀念和無產階級革命思想是不相容的,為了改變民眾的思想觀念,就必須讓接受者提高自己的“交往性資質”?!霸诠愸R斯看來,主體的學習不僅包括認知與技術學習過程,也包括道德和實踐學習過程,后一個維度的學習過程導致交往資質的獲得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這是社會進化的根本動力”[11]239。為了促進解放區工農兵民眾的學習,解放區民主政權組織了各種形式、規模不一的識字班、掃盲班、冬學、夜校等學習組織。“1941年,邊區的冬學、夜校、半日制學校共有1557所,參加學習人數20000余人?!盵12]邊區的民眾教育大大提高了解放區民眾的文化水平和革命思想覺悟,但是這離文學交往活動所要求的“交往性資質”仍有一段距離,這種“交往性資質”非短時間內所能學習得來的。他們缺乏現代新文學交往活動所要求的“交往性資質”,就不能在創作者與接受者之間“通過語言,并遵循普遍性的規范”建立起“平等的、合理的主體間性結構”[13]236。而主流政治亟需改變解放區民眾舊的文學交往活動而代之以嶄新的能宣傳革命思想觀念的文學交往活動,那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從創作者一方,即要求創作者創作出比較符合接受者“交往性資質”的作品。文學交往活動本來就是創作者和接受者雙方的交流活動,從創作者一方尋求解決策略也是可行的。從文學史來看,為了使文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順利實現,創作者和接受者會自覺調整自己的創作策略和期待視野。如果創作者發現自己的作品不能被接受者所接受,那么他很可能就調整策略,或者降低自己的藝術追求,或者放松自己的思想探索,創作出適合接受者期待視野的作品,否則,他有可能失去讀者。當接受者發現自己看不懂一部作品時,那么他可能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來提升自己的期待視野,逐漸地適應這部作品,當然,兩者的互動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互相適應的過程。解放區初期的文學創作沒有得到農民群眾歡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創作者的思想和農民思想有很大的距離,塑造的農民形象不真實。認識到了這一癥結,為了促進解放區文學交往活動有效性的實現,他認為知識分子作家必須轉變自己的思想立場,到農民中間進行思想改造,熟悉工農兵、了解工農兵,在思想上與工農兵打成一片,消除與工農兵的思想距離,才能真正創作出為工農兵歡迎的作品,才能促進文學交往活動有效性的實現?!皼]有這個變化,沒有這個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盵3]851這樣可以縮小甚至抹去知識分子作家與工農兵民眾在“交往性資質”方面的差異,可以促進文學交往活動有效性的實現,但是也抑制了創作者“交往性資質”的提高。在文學活動的創作者與接受者兩極之間,非常重視接受者在文學交往活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沒有使用讀者這個概念而引入了“接受者”這一術語?!霸谏虾r期,革命文藝作品的接受者是以一部分學生、職員、店員為主?!盵3]849從讀者到接受者,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強調的重心完全不同,表明了文學研究視點所發生的微妙變化。謝武軍指出:“從現在見到的材料來看,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接受者’這個詞語的人,比接受美學的理論家早將近三十年?!盵13]使用“接受者”這個術語,目的是告誡創作者要明確自己作品的服務對象,創作者要熟悉、了解創作對象,才能創作出為創作對象所歡迎的作品。接受美學也強調接受者在文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正是接受者的再創造才使文學作品的價值由可能性存在變成現實性存在:“閱讀活動是將作品從靜態的物質符號中解放出來,還原為鮮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徑。讀者在文學過程中不是可有可無的一維,而是居于整個文學活動的中心,是文學審美價值實現的不可或缺的因素。”[5]16接受美學強調接受者的再創造,是從文學的本體來考慮的。雖然與接受美學理論家考慮問題的立場、角度并不相同,但其對于接受者的重視無論是對創作者來說還是文學批評者來說,都具有開拓思路、轉換思維的意義。對接受者的強調直接啟發了他的“文學為工農兵服務”的思想,“文學為工農兵服務”的思想是對列寧的“文藝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思想的具體化、系統化,“文學為工農兵服務”的思想直接影響了解放區文學的發展趨向以及建國后的文學創作,成為當代中國文論的元話語。
三、文本話語的慣例和規范
任何文學文本都是由特定的語言符碼組成的圖式世界,“文學語言有很多歧義;每一種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語言,都擁有大量的同音異義字(詞)以及諸如語法上的‘性’等專斷的、不合理的分類,并且充滿著歷史上的事件、記憶和聯想。簡而言之,它是高度‘內涵的’。再說,文學語言遠非僅僅用來指稱或說明什么,它還有表情達意的一面,可以傳達說話者和作者的語調和態度”[14]12。因而文本都具有未定性,是一個“召喚結構”,具有很多空白點?!耙徊课膶W作品,不是一件簡單的東西,而是交織著多層意義和關系的一個極其復雜的組合體。”[14]18接受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解碼、編碼能力,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在融進自己體驗、經歷、情感的基礎上達到情景交融、情理相通的境界。如果要實現文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那么文本這種特殊的語言符號系統一般也應遵循一定的慣例和規則,對這種慣例和規則做出精當歸納的無疑是哈貝馬斯的普遍語用學理論。哈貝馬斯的普遍語用學理論是關于人們為了能夠進行交往而需要的技巧和能力的理論,哈貝馬斯將言語的有效性基礎稱為四個有效性要求,分別是可領會性、真實性、真誠性和正確性?!霸诮煌袨橹?,言語的有效性基礎是預先設定的,參與者之間所提出的(至少是暗含的)并且相互認可的普遍有效性要求(真實性、正確性、真誠性)使一般負載著行為的交感成為可能。”[8]121顯然,言語的有效性規范是獨立于創作者和接受者而存在的,它作為一種語言的慣例和規則而存在,這是文學交往活動有效性的前提。從文學文本來說,話語的可領會性是指文本話語應該盡可能不脫離接受者編碼、解碼的能力和水平。話語的可領會性是十分復雜的問題,因為在不同時代、不同區域,接受者的認知水平是不一樣的,但是,接受者能理解話語的意義應該是最基本的衡量尺度。對于解放區的文學接受者來說,他們的文化水平低,只具備初步的編碼解碼能力,他們根本看不懂包含很多新詞匯、外來詞匯的新文學作品,那么,運用他們熟悉的方言、口語進行創作幾乎成為解放區作家的共同選擇。其次,文本的可領會性還指作品的形式應該盡可能不超出接受者的期待視野,如果不能采取接受者熟悉的結構形式,那么文本的可領會性也是可疑的。當然,如果接受者具備一定的文學審美能力,那么他的期待視野提升得很快,創作者完全可以進行自己的藝術探索以適應接受者的期待視野。真誠性是指作者在作品中表現出的思想傾向是誠摯的,而不是虛假的,思想傾向的誠摯才能使交往主體之間達到相互理解、共享知識、彼此信任的主體間性。情感誠摯,作品才能動人。渥茲渥斯說:“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盵15]何止詩歌如此,小說、散文、戲劇等其他文學類型莫不如此,如果表現出來的情感是虛假的,就失去了文學交往活動的基礎。真實性并不是指文學作品完全模仿社會生活,而是指反映社會生活內蘊的真實、能揭示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文學反映的生活雖然沒有發生過,但是有可能會發生。從解放區初期文學交往活動不成功的現實情況來看,主要是文學作品的形式超出了農民接受者的期待視野,文學作品的思想主題具有的先鋒性、超前性讓他們感到隔膜?!霸谛问椒矫?,新文學的西方化特點也難以被習慣于讀傳統文學的大眾所接受?!盵16]在習慣于接受傳統文學形式的大眾看來,新詩缺乏詩意,小說沒有趣味,話劇單調呆板。針對這種情況,指出借鑒民族民間形式的必要性,把革命內容同民族形式結合起來,“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17]。這為解放區作家借鑒民間民族形式提供了充分的合法性,促進了解放區文學的大眾化、民族化,促進了中國現代文學和民眾的結合、文學與革命事業的結合,為中國現代文學的民族化開拓了新的思路,在中國現代文藝理論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文學交往活動是歷史的,文本話語的可領會性也是歷史的,在當前可領會性的文本有可能在將來變得太淺顯而失去藝術魅力,從而失去文學交往的有效性;在當前不具備可領會性的文本有可能在將來能被讀者所接受,從而獲得文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和特殊的歷史形勢下,可以突出文本的可領會性,但不能把其作為文學價值的唯一要素。對于那些思想藝術具有超前性的文學作品,如果單純地以文本的可領會性作為唯一標準,也會犯左的錯誤。在作品的真實性方面,認為只有反映了社會歷史本質規律的才具有最高的真實性,他認為社會的本質規律就是:只有在黨的領導下,解放區廣大民眾才能實現自己翻身解放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和必然性。這是熟悉中國近現代史的讀者都不能否認的歷史事實,但是這一話語逐漸成為解放區文學的元話語,不免壓制、遮蓋了其他非主流話語,造成了解放區文學品格的單一化和簡單化。毋庸諱言,的文學交往理論既有開創性的成果,也有難以避免的歷史性局限?!翱吹搅宋膶W與政治相聯系的一面,他深知文學對政治的‘偉大影響’,但是囿于當時復雜的戰爭環境,他把文藝的作用僅僅限于為革命事業服務這一維度上,而對于文藝其他方面的作用則沒有來得及思考也沒有來得及論述?!盵18]在文學活動的創造者與接受者之間偏重于接受者,忽視了對創作者創作心理機制和創作過程的探索,總體上具有很強的功利色彩。但我們不能因為其缺陷而否定其在文學理論上所做出的開創性成果,的文學交往理論同接受美學理論、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都重視讀者在文學交往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時代背景、理論學養的差異,的文學交往理論又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他的文學交往思想充實、豐富、發展了文學交往理論,對當代中國文論起了思想轉換和理論換型的作用,啟發了我們把文學活動作為一個活動整體來思考、來研究。強調創作者要顧及接受者的審美需求、審美情感、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在解放區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其目的是實現文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的文學交往思想解決了文學交往活動中的關鍵問題,促進了中國新文學與解放區工農兵民眾的結合,解放區工農兵民眾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啟蒙與教育,提高了他們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四、結語
文藝思想閃爍著深刻的理論色彩與可貴的時代光芒,他從中國文藝實踐的角度認識到文學創作必須重視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之間的交往關系,并提出了促進二者交往關系的一些可行的方法與措施,推動了解放區文學的發展。從交往理論的視角研究文藝思想,實際上是推動文藝思想與西方文藝理論的對話,促進文藝思想研究的深化,實現當代中國文論話語的建構。因此,本研究所做的關鍵就是研究文學交往理論的當代性問題,研究其給當代文學理論帶來的啟發和探索以及對當代中國文學創作的指導意義,實現文藝思想與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的有效對接,以推動當代中國文論與當代中國文學創作的發展和繁榮。
作者:張文諾 單位:商洛學院人文學院
- 上一篇:高速公路企業政工師修養淺析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與儒學會通的領域和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