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教學與多媒體運用

時間:2022-08-30 04:14:00

導語:思想政治課教學與多媒體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課教學與多媒體運用

教育產生于社會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人類生產、生活中的先進技術和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必然運用到教育教學中來。在21世紀的今天,把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就運用到教育教學活動中,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今天,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不斷地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也改善著我們的教學方式。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改善傳統的手工業性質的政治課教學方式,告別粉筆、黑板,走向視聽形聲結合的現代化的高效率政治課教學方式,已經成為時代和社會的迫切要求。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極大熱情。

教學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認識興趣,或叫求知欲。我們知道,中學生都喜歡新穎的形式,新穎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感到新鮮,從而產生興趣。而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是任何其他媒體所沒有的。這種交互性可以讓學生直接動手參與。正是由于這種交互性,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由于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實驗心理學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兩者加起來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多媒體技術既能看見,又能聽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聽老師講強得多。而且它給人一種親臨其境的感受,能喚醒學生的注意和興趣,誘發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熱情。

第二.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把許多抽象的思想政治問題具體化和形象化,幫助學生加深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

思想政治課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比較抽象、深奧,加大了教與學的難度。由于多媒體具有直觀性,通過畫面、聲音、色彩的展示、傳遞信息。使學習內容由間接變直接,由抽象變具體,由枯燥變有趣,由深奧變淺顯。這樣有助于學生記憶、理解知識,使學生對教學內容能深刻理解,靈活運用,記憶牢固。例如,在高二哲學教學中,讓學生理解矛盾的“統一性”這一抽象的哲學命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通過計算機多媒體的視圖功能,如用同一根繩子吊在氣球兩邊的兩個人都以另一個人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維持生命的系統之中這樣一個多媒體的動畫演示之后,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矛盾統一性和相互依存的道理了。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是因為多媒體技術不僅提供了直觀的、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視聽覺材料,而且為學生展現了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事物??梢哉f,多媒體是一種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傳遞方式。

第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可大大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時代氣息。

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目標。由學習課本、解決課本這個“小社會”的問題,到認識社會、解決社會這個“大社會”的問題,決定了思想政治課教學要適度增加有利于教學的信息量,要有較強的時代氣息和新情境、新語言,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可靈活及時地運用各種信息,具有傳授知識新、快、全等特點,將這種特點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使思想政治課教學與國內外形勢、當前社會熱點、時代聚焦點有機結合起來,增加信息量,反映時代脈搏,豐富教學內容。如在紙幣發行量的教學中,分別播放1994年消費者搶購商品和1997年市場上商品堆積的畫面,使通貨膨脹和市場疲軟這個較為抽象的教學內容化深為淺,化難為易,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更加形象化,簡單化。如講授“主權國家的權利”時,錄放2001年4月1日美國侵犯我國主權,制造撞機事件的有關素材。講“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時,錄放了中國入世協議簽訂的有關場面,并用多媒體技術加以處理。課堂上針對不同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播放相應的片斷,引導學生回答相應的問題。經過層層誘導,不僅使學生接受了最新的信息,也使學生從表象看到了問題的本質,并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第四.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可信度。

長期以來,許多人包括我們的一部分學生總認為思想政治就是說教,思想政治教學的教師也是“馬列老太太”這是因為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多為言傳口授,學生缺乏真實的感受,可信度低。學生對思想政治的信息的組織與管理往往是“背”字當頭,思維方式總是處在一個平面上。而引入多媒體技術教學以后,我們可以把一些新聞報道、紀錄片以及反映實際的圖片、數據、視頻片斷與思想政治課有機結合起來,用事實說話,實現了超時空的信息再現,從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例如,過去我們在講授有關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的教學過程中,盡管我們提供的許多材料和數字千真萬確,論證也很有力,但學生總有三分懷疑。而我們通過多媒體技術,切入一些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各方面實際變化的圖表數據、98抗洪搶險、反腐倡廉大動作等一系列人和事的視頻材料后,學生的懷疑就大大減少了,政治課教學的可信度提高了。又如,在講授“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批判”時,僅從理論上講,可信度不高,而運用多媒體以圖象和視頻方式再現近些年來所造成的危害時,學生對的本質和危害就有了真正正確的理解。因此,只要我們平時做有心人,關注《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新聞調查》、《今日說法》等重點欄目,及時收集有關信息并加以處理,就可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大大增強思想政治課的信度。

第五.運用多媒體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并能大大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多媒體教學技術的交互性是獨一無二的,它可以將授課內容和學生協調、融洽地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讓學生回歸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并進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從中獲得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傳統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精講多練”,在此原則指導下,學生在課后要完成大量的作業;許多知識都需要學生課后去死記硬背,不僅老師不能及時檢查教學效果,而且給學生造成很大的負擔。而選用多媒體技術后,使課堂節奏加快,課堂內容更加豐富,信息密度更大,易于突破重難點,課堂效率明顯提高,并能通過人機對話,既使學生自己的學習情況即時得到檢驗和反饋,又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第六.從教師自身而言,利用多媒體便于延伸教師的基本技能。

教師隊伍中不乏多才多藝者,但每個人的風格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只要是一個好的組織者,便可以利用多媒體實現“全能”。用錄像代替口頭描述可以更好地調動情感,引起共鳴。心理學實驗也證實,外界80%以上的信息通過眼睛進入人腦。如果用板書突出重點,重要部分用明線條、不同色彩、不同字體標示出來,就顯得醒目,就有利于突出感知對象,激發學生興趣。例如我校一位老師在講授“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方法和途徑”時,舉了如下一例:即通過對比中國產“六神丸”與日本經過科技加工的“救心丹”,同樣的原料價格卻相差近百倍。為了強化科技造成的差距懸殊,他采用手工制作的傳統葫蘆瓶裝“六神丸”,用現代精美盒裝“救心丹”,并在二者下方分別注明標價、產地,由前者至后者用箭頭標明“科技增值”。顯然這種對比更加突出,對于作畫不太熟練的教師,利用多媒體課前做好,上課時直接用,省時又省心,并且便于長期保存,以備后用。

正因為多媒體有諸多優勢,各學校紛紛采取措施推進電化教學,普及多媒體運用。但是,理想的教學媒體并不等于最佳教學效果,教學中媒體的組合是否恰當,媒體與教師的關系處理得是否妥當,將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為了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我們還必須遵循教學媒體的應用原則。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學媒體演示一般要經歷預先演示——心理準備——展示媒體——指導觀察——提示要點——反饋調控等階段。在此程序運行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全面規劃,認真準備。教師對媒體的演示程序要統籌考慮,全面規劃,合理安排,并進行認真準備。在課堂上展示媒體之前,要幫助學生作好心理準備,即演示之前向學生說明要觀察什么,怎樣觀察以及觀察中應思考的問題,使學生處于積極觀察的心理狀態。

第二,適時展示,恰到好處。教學媒體的展示時機要建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三維立體關系的基礎上,符合學生課堂學習的心理流向。教學媒體受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所制約,并為之服務的。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學生興趣是否濃厚,情緒是否高漲,注意是否集中,感知是否清晰,思維是否亢奮等。因此,從學生心理流向看,教學媒體的最佳展示時機應該是:學生學習興趣淡化之時、思維抑制之時等,這樣才能促進課堂教學從無序向有序發展。從教學內容與媒體的切入關系看,只有教學內容與教學媒體達到最佳對接、銜接、切入,方可收到好效果。如突破難點時切入,闡釋重點時切入,創設情境時切入,歸納總結前面內容時切入等,效果較為理想。

第三.“演”、“講”結合,指導觀察。在進行媒體演示時,是教師不停地講解代替學生觀察,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解決問題,這是傳統教學思想與現代教學思想在媒體演示教學中的不同點。因此,“演”、“講”結合,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觀察,思考現象與本質間的聯系,是媒體演示的重點。多媒體能提供生動、直觀的視聽信息,但獲取這些信息并非教學目的。何況單一的演示往往欠深刻,單純的講解太抽象。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既要通過演示發揮媒體的優勢,又要充分發揮詞語的作用,使演示和講解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講解把直觀與抽象,視聽與思考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對直觀材料進行思維加工,以形成概念,把握本質和規律。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這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培養情感,發展想象,啟迪思維,形成智能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多媒體教學中,切不可讓媒體演示來代替老師的講解和引導。

第四.提示要點,總結歸納。無論是老師的講解還是學生的觀察,都是對現象過程的具體了解。在這些現象、過程中,哪些方面是重點的或本質的,在教師講解或學生觀察之后,教師一定要畫龍點睛地指出,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學習的目的和意義,系統地掌握知識。例如在講“矛盾”時,教師可展示投影片“矛盾即對立統一的知識結構表”。

第五.核查理解、反饋調控。一堂課下來,教師要通過提問等活動檢查學生是否理解了觀察對象,是否掌握了現象所反映的知識,就是獲得反饋信息。教師要善于甄別學生反饋形式的內涵,正確洞察學生反饋信息的形式,判斷其正確的意義指向,有效地利用學生的反饋信息,以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總之,教學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物。教學媒體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教學媒體的應用,必須為促進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服務,為促進學生的發展服務,這是多媒體應用藝術的根本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