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德研究
時間:2022-10-27 08:58:00
導語: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解決好三個基本層面的和諧問題,一是人與人關系的和諧,二是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三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人際道德、社會道德、環境道德可以從道德領域為這三個層面的和諧關系提供強有力的道義支持和精神保障,從而有助于解決好人際和諧、社會和諧、生態和諧問題。
〔關鍵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德基礎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融洽、有序、穩定、協調、和諧的社會文明狀態。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定要解決好三個基本層面的和諧問題:一是要解決好人際關系和諧問題,二是要解決好社會關系和諧問題,三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需要加強法律、政策、制度的建設,以提供安定有序的體制支撐與機制保障,也需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發揮道德在社會建設中的規范、引導、調適、融合、促進作用和精神支撐功能。因為道德是影響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更深入、更持久、更廣泛、更具滲透力的力量。而且,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對和諧社會的法律、政策、制度化建設可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因為它有助于培育更加理性自覺的實踐主體,提高主體“構建”和諧關系的道德實踐能力,使法律、政策、制度建設的貫徹和實施效果更佳。那么,什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呢?
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是以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而展開的。根據道德所調整的關系不同,我們可以把道德分為人際道德、社會道德和環境道德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的道德建設恰好能夠從精神道德領域解決人際關系和諧問題、社會關系和諧問題、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為此,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我們可以從這三個層面上來分別加以考察。
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人際道德基礎是誠信友愛、團結互助、友善寬容。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誠信友愛的社會。和諧社會首先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與人際環境,沒有人與人之間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普遍的和睦與融洽關系,就沒有社會的和諧穩定。這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良好的人際道德的維系和調節。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誠信是個體道德的基石,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關系的道德基礎,也是各行各業的人們交往的基本行為準則。誠信是溝通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橋梁,是融洽人際關系的潤滑劑,更是彰顯個體靈魂的美德之花。不僅如此,誠信還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社會和諧的紐帶,社會有序運行的必要條件。誠信危機不僅損害人與人之間普遍的信任關系,使人際關系緊張、不和諧,而且會嚴重地影響社會穩定,導致社會關系的混亂與無序。友愛,才能營造和睦、友好、祥和的人際環境,彰顯人間真情和美好。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黨派、多階層的社會主義國家,各方面的差異很大,要形成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諧關系,就要倡導平等友愛的高尚道德,即在平等的基礎上提倡各民族、各宗教團體、各黨派、各階層、各群體成員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體貼、相互愛護、相互溫暖,尤其是要倡導尊重、同情和幫助弱者的人道關懷與博愛精神,倡導鼓勵強者的積極健康心態,促進強者和弱者的攜手同行、共同發展,從而使全體人民在相互關愛、彼此關懷的基礎上融洽相處。團結互助,就是各民族、各地區、各行業、各階層成員緊密團結,愛好和平,互助合作,攜手共進,以謀求民族國家內部繁榮穩定統一以及與其他民族國家的和平相處。團結是社會穩定和諧的基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大動力源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和而不同的高度理性社會,是多元一體的社會和諧體系。當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經濟多樣化、社會階層多樣化、利益群體多樣化、思想意識多樣化趨勢日益明顯。此外,當前國際國內還存在著民族分裂、破壞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的社會勢力與力量,這些構成了威脅和諧社會的潛在隱患。在這種復雜形勢下,如何協調好多元力量、多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加強各民族、各地區、各階層、各群體成員的緊密團結,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和凝聚全黨全民的發展智慧,構建多元一體的高度和諧體,就成為社會治理的新課題?!昂椭C”最主要的是同心,只有萬眾同心才能達到高度和諧。同心是建立在價值共識的基礎上的,全面小康是符合中華民族各階級、階層和群體共同利益的奮斗目標,因此它成為凝聚和整合全國各族人民的價值共識。所以,緊緊圍繞全面小康目標,倡導團結美德,弘揚民族團結意識,才能營造同心協力、互助合作的社會氛圍,形成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大合力。友善寬容,就是指與人為善,以寬容、包容的健康心態對待他人,尊重個性,善待差異,寬和待人?,F代社會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多元化社會,人們的利益差異擴大化、個人追求多樣化、生活目標多元化、個性差異明顯化,這就需要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以友善、寬容、和解的人生態度在多元差異中去追求“和而不同”的和諧。這是因為,在社會主義中國,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各階層、各群體,我們有著明顯的共存性、同一性與整體性,這就構成了友善寬容道德規范的深厚社會基礎與現實依據。只有彼此友善、相互寬容,才能增進理解,相互尊重,加強溝通,文明交往,消除人際隔閡,避免人際關系緊張,維護社會團結,消除矛盾激化的潛在因素,營造和諧的人際環境,使人們心情舒暢,工作順心,生活愜意,社會安定??傊?誠信友愛、團結互助、友善寬容的道德原則與規范,有助于人們形成以和為善、以和為貴的倫理價值觀,形成寬松、積極、健康、祥和的社會風尚,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和人際環境,解決人際關系的和諧問題。
二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社會道德(公共道德)基礎是公平正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公平正義的社會。和諧社會還要有和諧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這除了要依靠法制的調控機制和制約機制外,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仰仗公共道德的維系和調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公平、正義、人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心情舒暢的公正社會。社會公平就是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文化教育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的分配,它意味著權力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①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所規定的,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特征的經濟制度,以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為特征的政治制度,從根本上消滅了經濟上的剝削和政治上的壓迫,掃清了社會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根本障礙,為實現全體人民的公平正義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從而使公平正義真正有可能在全社會范圍內得以實現。因此,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意,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取向,也是全體中國人民不懈奮斗而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
一個公平、正義的公正社會,才能使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協調有序、相互融洽,各種社會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和妥善解決。努力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不斷提升社會公平、正義的程度,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公正社會的實現,既要有公正、合理的制度體系和保障機制支撐,也要有全體公民的公正道德準則與規范來維護。所以,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踐要求在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層面的反映,就集中體現為公正原則必須成為每一個公民一切活動的道德準則,成為全體中國人民普遍接受的公共道德規范,即公平正義。公平正義,就是指人們在公共生活領域中,自覺樹立公平正義原則,公平待人,公平處世,公平交往,積極維護社會公平,伸張正義。努力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公正原則出發,自覺行動,擔負起對社會公正的道義責任與義務。抵制不公平、不正義的行為,確立以維護公平正義為榮、損害社會公正為恥的道德觀念,以公平、正義的原則、信念來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形成有效的自我制約機制。確立崇高的道德正義感,形成鼓勵和褒獎公平正義、貶斥和譴責不公正行為的道德激勵和評價機制,進而形成促進和維護社會公正的正確價值導向,從而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構筑起維護公平正義的道德精神屏障。倡導公平、正義的社會道德,可凈化社會風氣,優化社會環境,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準,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建設公平正義的道德,可強化人們對公平、正義的道德自律意識,促使人們更加自覺地維護和發展社會公平與正義。這種公共道德的有效推行、擴展與積極實踐,并與社會公正的制度化建設緊密配合,相得益彰,必將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從而使人們各得其所、各盡所能,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各方面的社會關系融洽、協調、順暢,營造出人們心情舒暢、積極向上、生活安定、秩序井然、和睦相處的社會關系與社會秩序,保障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傊?公平正義的社會道德是營造和諧的社會關系與社會秩序、維系社會穩定和諧的道義支撐和精神力量,它可以解決社會關系的和諧問題。
三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環境道德基礎是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維護生態系統安全,與自然共生共存、協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和諧的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人類社會追求的最高目標,也是人類維持社會機體健康和諧的道義責任。人與自然、社會與地理環境作為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是緊密聯系、休戚與共的有機統一體,它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耦合互動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生態大系統。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與自然的共生共長、協調共生,是生態大系統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所以,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與基礎,沒有生態和諧,就沒有健康和諧的社會生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除了制度、政策、法律等外在控制與約束外,還需要運用環境道德的內在約束和自我制約機制來調節和規范人們的行為,以人們發自于內心的信念、情感和自覺行為來維護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因此,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就要大力倡導環境道德。環境道德是對傳統道德的擴展和提升,它把傳統倫理道德的調整范圍從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生態有機整體系統,它們相互支持。人作為道德主體應該履行對自然環境的道德責任與義務,這體現了人類對道德關系認識的飛躍和發展,升華了人類道德的境界,形成了一系列嶄新的道德觀念?!皭圩o環境,保護環境”,就是倡導人們尊重自然界的權利與價值,不再把自然界看成是只供人類任意盤剝和利用的對象,自覺地將自然界視為人的身體(即“無機身體”)的一部分,加以關愛與保護,從而把道德關懷的范圍擴展到人之外的其他自然存在物,加強對環境與資源生態平衡的維護。所謂“維護生態系統安全”,是指人在維護生態系統安全方面負有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應該自覺地承擔起維護自然整體和諧穩定的道德義務。所謂生態系統安全亦稱為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它是指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的功能結構處于正常發揮作用的狀態。在地球生物圈的生態系統中,處于特定生態位的生物及非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各自起著無法替代的平衡協調作用,都有自己的生態意義和生態價值。一旦改變或破壞了它們的存在,就會造成生態功能的紊亂和失調,引起生態危機,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嚴重威脅。因此,我們倡導建設良好的環境道德,就是要增強全社會的環境安全和生態憂患意識,強化維護生態系統安全的道德意識與道德責任,并把維護生態系統安全作為環境道德基本規范與信念納入道德建設,用以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之貫徹落實于生產、生活實踐中,成為人們自覺自愿的行為?!叭伺c自然共生共存、協調發展”,就是指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個部分,與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因此,人與自然既有共生共長、相互支持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相互對抗的一面。人對自然的道德義務就在于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通過自覺的行為選擇與價值調整,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協同發展,使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優化達到和諧一致,為人類社會的穩定、有序、和諧、可持續發展提供安全、舒適、優美的環境依托??傊?生態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而生態和諧有賴于以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安全為基礎的環境道德建設。
綜上所述,以崇高的人際道德、社會道德、環境道德去導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可有效地確立、強化、養成實踐主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自律精神和責任意識,為維護和建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提供強有力的道義支撐,從而引導人們更加自覺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注釋:
①俞可平.社會公平與善治: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石〔N〕光明日報,2005-03-22.
- 上一篇:論和諧黨群關系構建
- 下一篇:內部矛盾理論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