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生情感危機表現
時間:2022-03-12 09:15:00
導語:論學生情感危機表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處于當代社會背景下的大學生出現了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情感危機,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情感危機的成因、表現的研究,試圖為大學生處理情感問題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情感問題;情感調適;情感危機
大學生是一個獨特的群體,他們在生活經歷上有著相似點:即都通過了嚴格的統一考試,通過激烈競爭千軍萬馬擠獨木橋,成了該群體的一員,這些相似點,使得他們在情感問題上有著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點,他們對情感的認識很單純,不收更多現實觀念的影響,這種情感是很單一的,通常也是不成熟的。同時,他們又有著極大的差異性: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生活習慣各異,家庭背景不同,成長經歷等等各不相同,因此,每個學生對待情感的態度也各不相同,行為表現各異。另,在年齡上,他們處于青年期,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處在迅速變化的過程中,處于從不成熟到逐漸成熟的過渡時期。雖然他們生理上漸趨成熟,但由于閱歷較淺,社會經驗相對不足,獨立生活能力不強,在情感方面還缺乏足夠的認識而且又很敏感,易于受社會上流行的各種思潮的沖擊,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情感問題,女生通常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甚至會影響到以后的婚姻生活。親情、友情、愛情的表現尤為突出。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好,不僅會影響他們當前的學業,還很可能影響他們未來的感情生活,甚至可能導致他們走向工作崗位后對社會產生一些不良影響。親情、友情、愛情是普遍存在于大學生中重要的、一定要面對的、更需要慎重處理的情感問題。由于大學生心理生理內部的需要結構不斷在發生變化,其追求有一定的獨特性,且價值觀念尚不平衡、不穩定,時常處于波動、迷惘、抉擇之中,其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大學生的情感是極不穩定的。同時,大學生的情感世界還受到紛至沓來的信息時代和市場經濟社會的沖擊。人情輕薄寡淡,更多依靠內心的支撐而較少希冀心外的扶持。雖然他們的內心世界很豐富,卻沒有真愛的立足之地,對于情感,他們有的是為了趕潮流,有的是為了找一個人陪伴,排解孤獨;親情或多或少被淡忘,愛情、友情也欠神圣、純潔。因此,我們應高度重視這一普遍而又重要的問題,幫助大學生合理解決心理矛盾與沖突,正確處理情感問題,使之頃利而愉快地度過大學時代。
一、當代大學生情感問題的主要表現
當代社會迅速發展,對出生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總體上是一群伴隨著民族改革開放的步伐、伴隨著國家現代化的進程、伴隨著電視、電腦、網絡成長起來的新新人類。獨生子女、提倡個性意識、網絡青年、追逐時尚、性觀念開放、快餐文化的身體力行者等是這代大學生的特點。然而,與他們的父輩相比,日益現代化的工業社會在給他們帶來豐裕的生活、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社會轉型過程中引發的問題也給予他們巨大的沖擊,嚴重蕩激著他們的心理和情感,正負兩面皆有。一方面,激發他們昂揚向上,積極進取,勤奮學習,勇于實踐,追求人生價值的實現,進發出最強烈的時代節律;另一方面,在這恢宏的氣勢和令人震撼的節律中,也隱含著一些不和諧之音。大學生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在其成長、發展過程中,由于競爭激烈、適應不良等方面的心理壓力劇增,個人的內心寂寞孤獨、憂郁、焦慮、無目的、恐懼等心理情緒有所增加。表現在一些大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如魚得水,游刃有余,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常感活得郁悶、沒勁;一些大學生身高體壯卻膽小如鼠,膀大腰圓卻心胸狹窄,在強者面前自乞自憐、趨炎附勢,在弱者面前自高自大、趾高氣揚;校園里無激情、無興趣、無勁頭的三無大學生不乏其人;一些大學生渴望友誼和愛情,廣交朋友,卻常感知己難求、知音難覓,認為別人都不可信,而陷入自我封閉的孤獨的深淵。大學生中不斷發生的諸如轟動全國的劉海洋傷熊事件和不斷見諸報端、互聯網上的情殺、仇殺等校園違法犯罪、精神失常。輕生案例表明,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容樂觀,情感危機狀態令人擔憂。
當代大學生的情感問題表現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較為復雜和零散的。大學生的情感危機及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不會合理分配時間,感到情感空虛
在中學時代,學生面臨著高考以及升學的巨大壓力,都廢寢忘食、爭分奪秒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沒有太多的雜念,毫無一絲的松懈。而進人大學以后,有許多學生卻感到極度的空虛和無聊,有太多的空余時間卻不知如何支配,有的甚至厭倦大學的生活與學習,這主要是源于環境上的變化,特別是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大學階段的學習是一種與專業需要直接掛鉤,層次更高的學習,需要進一步發揮積極主動性的學習;另一方面,大學的課程設置與中學相比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學生的課程安排較少,而可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較多,在這種學習特點和環境下,一些學生難以自己合理分配和利用閑暇時間,更談不上自主學習,由此便形成情感的空虛。為擺脫情感空虛,許多大學生便將注意力轉移到上網、打游戲等虛擬世界中,找朋友談戀愛,趕時尚,這也是造成當前校園中,大學生上網成癮和戀愛盛行的主要原因。
(二)自控能力不強,情感不成熟,受挫力差
大學生的情緒情感體驗是深刻而豐富的,他們的心理正處于一個由不成熟向成熟。由不穩定向穩定轉化的過渡時期。在這樣一個時期,他們表現得極為敏感,一旦在活動、學習中產生困難或挫折,就易使其情感發生波動,進而走向極端化。產生情緒情感上的悲痛、恐懼、憂傷等消極的不良心理傾向。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消極的情緒情感體驗會逐漸減弱,但一旦再次發生挫折的事件,由于沒有經驗,受挫能力很差,便又會陷入到痛苦之中而難以自拔,長此下去將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而另一方面,有的青年大學生由于自我控制的能力弱,對突發事件不能理智地去分析并解決問題,而導致過激的言語和行為,釀成輕生、自殺、他殺等等的不良后果。
(三)不會正確評價自我,孤獨自卑
許多大學生之所以會出現自卑感,主要是緣于他們對客觀環境或對自我評價不客觀。從我國高等學校的毛入學率來看,雖然大學生擴招,但是當代大學生仍然是在經歷了激烈的高考競爭后有幸進人大學的人,他們在中學階段成績都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羨慕,而一旦進入大學之后,自己以前的優勢已不足為奇;加之學習、活動、人際交往等都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形成極大的落差感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同時,由于大學生們以往的失敗經歷或有某方面的缺陷,使一些人產生了一種消極的心態,而對自我的評價過低,導致不能客觀公正地認識自己與接納自己,有的甚至將其理解并歸于是自我智力或能力方面的缺陷,從而引發了強烈的自卑感,這些都是消極的情緒情感體驗。
(四)人際關系冷淡疏離,情感孤獨
相關調研表明:有孤獨感的大學生,常常伴隨有抑郁、恐懼、焦慮等不良的情緒情感體驗。當代大學生之所以會產生情感上的孤獨,主要是由于離開自己的家庭環境和與高中同學朋友的分離,而在新的大學校園中一時難以適應所致。大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地區,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新的環境中若不能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就會自我封閉、逃避群體,甚至與群體中的成員發生矛盾等不良人際關系,而難以建立起新的歸屬感,情感上的歸屬感難以獲得滿足,從而便促成大學生的孤獨
二、大學生情感問題的成因
第一,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現代工業社會的特性及其生活的快節奏、高壓力是其重要因素。
現代社會,工業發展很快,由于忽視、舍棄甚至排斥、犧牲個體的獨特性、偶然性、豐富性,而使人成為物體的奴役,成了各種機器(包括物質機器和社會機器)的奴隸。因此,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大學生,一方面對現代生活新奇向往、積極適應、努力追求;但另一方面,又常常在現代化的物理和社會環境面前,感到自卑,感到渺小,感到物對人的巨大壓抑?,F代社會,競爭越來越劇烈?,F在社會的節奏也在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
大學生的高壓力主要源于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壓力、性與愛的壓力,更有未來定向的壓力。有資料顯示:當代大學生中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心理障礙的人數在16%以上。而且現在,問題大學生已引起人們的關注。特別是未來定向和就業的困惑與壓力,在轉型的社會及高校擴招的背景下,對大學生的影響更為突出。
由于市場經濟本身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導致了人生存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對生活的把握度大大降低。這樣的感覺也會傳遞給青年大學生,并影響著他們。今天的大學生,面對高校擴招乃至研究生招生也在不斷擴大規模的新形勢,大學的學位已不再是攀登社會上層的捷徑,大學,不過是人生的一站,在進人大學經歷短暫的興奮和輕松之后,隨之而來的便是更加巨大的壓力和更加巨大的競爭,他們有著要不要考研究生繼續深造的煩惱:更有畢業時找工作難,找好工作更難的就業憂慮。有資料顯示,我國高校1996年至2003年,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基本上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待業人數越來越多。隱性失業變成顯性失業。這不能不影響到大學生的心態和情感。的確,猶如丹尼爾,貝爾所言:“正像許多其它的社會發展也有導致負荷過重的可能性一樣,社會的擴展也導致人們的情感負荷過重”。
第二,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沖擊是造成大學生情感混亂、浮躁的另一因素。
20世紀60年代至今,后現代主義取代現代主義而成為西方社會的主流思潮,它力求表達的是“無為”,即無意義、無思想、無深度、商業化、大眾化、非歷史、不想未來、只求頃刻的現在等等。社會的開放性,使社會呈現出文化多元化現象,這也讓大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這種情形下,后現代主義思潮登陸中國,在商家們的大肆渲染和推介下,其文化現象便以其新異性打動大學生,使大學生對之產生興趣,并極力模仿,進而在大學生群體中流行開來,如大學生中出現的港臺流、日流、韓流等時尚文化現象。這是大學生思想、情感不成熟導致的。
第三,不良文化的侵蝕是造成大學生上述情感危機狀態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不良文化,是指對大學生造成不良影響的與我們社會所倡導的主流文化相背離的文化,比如說像違反社會規范,美化暴力、兇殺情殺、復仇、色情、迷信、賭博等文化現象。社會轉型以來,由于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不良文化有了滋生、泛濫的市場。書本文化、電視文化,乃至今天的網絡文化,無不留下不良文化的污漬和蹤跡,而大學生生理發育早熟,心理發展相對滯后,認知結構不穩定,自控能力差,加之對變化和新奇的渴望,促進了對轟動的追求,導致了文化的融合,極易被不良文化所腐蝕、俘虜,成為它的奴隸。網絡文化由于其時尚性、平等性、互動性、無約束性、彰顯個性、虛擬性、超時空及信息量大、更新快速等特點,對大學生有著太大的誘惑和吸引力。如果說書本文化、電視文化是單向的主動接受,網絡文化則是雙向互動。網絡上一些信息和畫面不用點擊而主動涌現,躍入操作者的眼簾,它的內容難以監控,這就給不良文化特別是色情資訊的泛濫留下了可乘之機。因此。網絡不良文化已經構成對現代人尤其是大學生健康生活的重要威脅。
大學生的思想、情感還在不成熟,很容易受到這些影響。大學生情感懦弱、混亂、虛浮以及冷漠,特別是冷漠的情感態度,最終又可能激起種種暴力。因此,關心大學生的心理情感世界,加強情感教育,化解情感危機,就成了當前社會及其高校的重要任務。
三、大學生情感問題的調適策略
大學生情感危機及矛盾,無論對大學生本人還是對社會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應適當地對大學生的情感危機進行調適,以減少其對各方面的危害性。
(一)幫助、引導大學生制定個人發展計劃
工業社會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由于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許多大學生將考上大學為終極目標,從而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情感便會產生空虛,而要擺脫空虛,就必須引導大學生制定個人發展計劃。首先,大學生應制定個人學習發展計劃。學習在大學的各種活動中始終是處于主導地位的。從我國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上看,學生的學習任務還是相當繁重的,而學生可自由安排的課余時間卻增多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們應首先從客觀上明確自己學習的任務和目標。另外,學生應對自己的學習時間進行合理而有效地分配,同時也要積極參加課內課外的學習,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獲得知識上的滿足;其次,大學生應制定個人的生活發展計劃;大學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然而許多大學生在生活中卻迷失了方向,產生了自卑與孤獨感,為此大學生們要不斷地學會調適自我,不斷地加深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識,樹立一個生活的目標。
(二)對自己正確評價,正確衡量
大學生所處的特殊年齡階段和環境,使得其自我意識出現明顯的波動性,過高地評價自我,易形成驕傲、自負和自戀;過低評價自我則產生自卑、嫉妒。因此,大學生首先要敢于自我解剖,敢于批評自我,對身邊教師和同學提出的意見和缺點,應虛心接受,以此克服驕傲、自滿的情緒情感,其次,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形成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走出自負或自卑的情感困擾。在用積極的態度衡量和評價自我的同時,大學生們還應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當出現情感危機及矛盾時。學會用理智的頭腦和堅強的意志來控制,而不應憑一時的沖動,做出損害他人和社會的事。
(三)積極引導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大學生有了新的人際空間和人際關系。作為教師或輔導員,一旦發現學生出現人際關系問題時,就應從多方面加以引導,使其形成一定的歸屬感。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人際關系的空間和環境。使同學與同學、同學與老師之間構建起情感交流的紐帶,以擺脫情感上的孤獨;其次,教師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或舉行心理輔導知識講座等形式,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學生傳授人際交往的技巧,讓學生學會構建自己良好的人際關系網。
(四)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及時疏導大學生情感問題
許多研究發現,被情感問題困擾的大學生力圖通過各種方法來排解困擾,而其中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教師的幫助,特別是選擇心理咨詢教師。據筆者了解,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沒有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咨詢中心,這與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的現狀是極不相適應的,為此,作為高校無論是領導層還是普通教師,都應認識到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特別是情感問題的復雜性,在此前提下可以以學工處(部)為平臺,建立起心理咨詢室或心理咨詢中心,也可在學校網站上設立大學生情感信箱,由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加以幫助解決。由此,不僅加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還會使大學生的情感困惑及時得到宣泄和解脫。
(五)強化大學生的美育
針對社會轉型,對大學生心理及情感狀態的負面影響,強化大學生美育不失為解決大學生情感危機的一種有效途徑和辦法。美育,其實質就是情感教育。在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的負面作用需要抑制,工具一理性,需要解毒。高科技與深厚感情之間需要平衡。而美育在培育大學生人性、豐富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心靈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對此,我們應期待并努力推進在美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在美育立法、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及評價制度創新上有新的進展。
- 上一篇:網絡安全隱患與防范措施
- 下一篇: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