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思考論文

時間:2022-08-12 03:22:00

導語: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思考論文

摘要: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一個創新概念,標志著我們黨對人類社會文明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中的新階段,具有堅持黨的領導、實行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鮮明特征。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必須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走自己的政治發展道路。

關鍵詞:政治文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人類社會文明

正文:

同志在2001年1月10日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講到“政治文明”,在2002年5月31日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中又進一步論述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問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人類社會文明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對文明總體結構的把握臻至完善。本文圍繞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方面,談十點粗淺的認識。

一、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中的一個新階段

一部人類的歷史,就是社會文明的發展史。文明代代相傳,未曾須臾中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以往政治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沒有也不能割裂同以往政治文明的聯系。

“政治文明”的概念,早在1844年時馬克思就使用了,并且曾經計劃就“集權制和政治文明”[1]作出專題理論闡述。人類的政治文明,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國家的形成。國家的出現,是政治文明的起始標志。它在統治階級內部實行民主,并合法地壓迫著被統治階級,正如恩格斯所言,國家使得政治統治有了“‘秩序’的范圍”,通過緩和沖突,使“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2]近代日本研究文明的思想家福澤諭吉也指出,政治“是和文學、商業等共同構成文明的一部分”,文明就是“形成一個國家體制”。[3]這些話包含了國家是政治的文明之義。

政治文明總是和一定的社會形態相聯系,處在不斷的演進之中。不同社會形態的政治文明相互輪替,后者是對前者的一定積淀,也是對前者的更新和超越。不停地延伸發展的政治文明具有相對性,當新的政治文明形成后,舊的政治文明就顯得落后、反動,相對地可被視為愚昧、野蠻。此外,在同一個政治文明社會里,也并非一切政治生活都是文明的,存在著對政治文明的破壞,會發生政治丑陋、政治衰敗現象。從奴隸社會的政治文明,到封建社會的政治文明、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文明,再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文明,人類的政治文明構成了不同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中的一個嶄新階段。

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一個創新概念

論述“政治文明”問題其突出的貢獻是:在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確地肯定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這一創新概念,提出了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的重大發展。

何謂政治文明?無論是從政治文明的產生還是從政治文明的發展來看,政治文明都是與政治愚昧、野蠻相對立,是人類政治社會處于進步向上的狀態。然而,政治文明與政治愚昧、野蠻的分野在哪里呢?最主要的在于實行國家民主。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上述馬克思把政治文明同專制集權對立起來、恩格斯指出國家是民主和暴力相結合的合法化統治的論述中得到確證。馬克思恩格斯講政治文明,就是指民主政治。政治文明的進步主要表現在國家民主和公民享有政治權利的廣度、深度的發展上。封建社會的民主比奴隸社會的民主深、廣;資本主義的民主又比封建社會的民主深、廣;社會主義民主比起資本主義來更是如此。由此可見,政治文明的含義是,以民主為核心,包含自由、平等、正義、法治等的思想、制度和行為的形成及其進步狀態。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傳承了以往政治文明的精髓,吸取了其中的積極成果,例如民主和法治。在論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時,正是強調了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4]并指出“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5]但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過去的政治文明有著明顯的區別,它建立在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之上,適應著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具有堅持黨的領導、實行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鮮明特征。

那么,什么是我們講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呢?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它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實現社會的安定、政府的廉潔高效、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和睦、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三、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確立彌補了以往理論闡述的不足

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在解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指出,改造自然界的成果就是物質文明,它表現為人們物質生產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改善。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果是精神文明。這樣的分析是非常正確的。但問題發生在以下接著的闡述,認為精神文明的內容中包含了“政治水平的提高”,“改造社會的成果是新的生產關系和新的社會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社會的改造,社會制度的進步,最終都將表現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6]把“政治水平的提高”、“改造社會的成果”不是首先直接歸屬于政治文明自身的進步和發展,而是納入別的文明,由其他的文明體現之,這在理論上是不合邏輯的,留下了缺憾?,F在來看,當時所闡述的這些政治成果的內容,應該屬于獨立的“政治文明”領域。

只提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而沒有提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帶有明顯的弊端。其一,它把政治建設混同于文化建設,甚至于經濟建設,模糊了政治與經濟、文化的區別;其二,它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等同于政治文明的發展,容易導致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發展取代政治發展的傾向,使政治發展本身顯得可有可無。

現在,確立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理論,克服了以往理論的偏差。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共同構成了我們黨對社會文明體系認識的完整理論。

四、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文明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過去缺乏對“政治文明”的正確認識,往深一層說,是沒有把關于文明系統的分析建立在社會結構科學劃分的基礎上。關于社會結構的劃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有一段經典的論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盵7]馬克思在這里指出,任何社會都不僅有其特定的經濟基礎,而且有其相適應的政治的、法律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因而任何社會形態都是一定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統一體。社會的結構分為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基本結構,相應地文明的結構也要分為三個部分,即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過去,我們忽略了政治文明,造成社會文明系統的一個空缺。政治文明作為社會文明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是因為它反映了政治上層建筑客觀存在的狀況,不能被隨意刪除或刻意回避。

有鑒于此,在1991年慶祝建黨70周年講話和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就是按照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三大部分來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結構的。分別論述了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既然社會的結構是由經濟、政治和文化組成的,那么文明的結構也要分為三個部分。在我們黨以往提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礎上,現在進一步提出政治文明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嚴謹。

五、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表現為一個多層次的結構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人類社會文明系統中的一個獨立部分,它本身表現為多層次的結構。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對政治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究,可以作為我們現在研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內部層次結構的科學依據。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和《評“普魯士人”的“普魯士國王和社會改革”一文》中,闡釋了“政治理智”、“政治精神”、“政治情緒”、“政治制度”、“國家制度”、“政治勢力”、“政治行為”等政治現象。[8]如此說來,政治文明大抵分為三個層次: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行為。政治思想即政治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包含國家政治上層建筑機構、國家制定的制度、法律、政策及其運行方式;政治行為指公民個人或政治集團勢力如政黨等政治團體的政治活動。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中的政治思想,在政治文明結構中居于第一層次,它對政治制度和政治行為起著主導作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政治思想,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說作為指導,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中的政治制度,在政治文明結構中居于第二層次,它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實體部分。這里說的政治制度應作廣義上的理解,它包括國家制定的經濟、文化方面的發展戰略、規則制度、政策方針等。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中的政治行為,在政治文明結構中居于第三層次,它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礎部分。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歸根到底要落腳于政治行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穩定發展,要靠社會成員和社會團體政治行為的協調一致。

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

在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不久,鄧小平就提出“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盵9]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成為我們奮斗的兩個目標?,F在,又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10]在原有目標規定的基礎上,再加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這個目標,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更加全面和完整。如同在社會文明的體系結構中不能缺了政治文明這一部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中也不能缺少政治文明的目標。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之所以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是因為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緊密聯系、相互促進。我們過去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要同時抓,協調發展。同樣道理,如果沒有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目標的實現,也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目標的實現。

提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它激勵著全黨和全國人民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去。同時,今后政治文明的建設將更有目的性、自覺性、更加被重視,因而必然會收到顯著的成果。

七、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未提出之前不等于沒有政治文明建設

認識這一點非常重要。實踐和理論的關系就是如此,實踐跑在理論之前,實踐總是推動著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們黨沒有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概念,但在提出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時,已經提出要“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盵11]而民主和法治正是構成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完全可以這樣說,在新時期里,我們黨一直關注“三個文明”建設,并始終為著實現“三個高度文明”而奮斗。

既然我們曾經在沒有提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情況下,就有了政治文明建設,那么提不提“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不是變得無關緊要?當然不能這樣認為。明確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高高舉起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旗幟,就使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更加全面、更加明確和更加突出,從而使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更加協調,避免由于偏廢某一個方面而走彎路。如同我們自1982年以來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旗幟下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產生了強烈的目的性和巨大的效應性那樣,今后政治文明的建設將會出現更熱烈的局面,取得更大的成效。

八、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決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中,“政治文明”是政治文明一般,“社會主義”則是對“政治文明”的限定,體現政治文明的特殊社會性質,決不能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等同于一般的政治文明,或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簡化為一般的政治文明建設。在這里,“社會主義”的限定詞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新型的政治文明,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文明有著本質的區別。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僅表現在它消滅了剝削階級,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而且還表現在它確立了人們相互間的平等關系,人民享有廣泛的自由、民主權利,并且得到法律的切實保障。誠然,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中,我們可以借鑒、吸取資本主義政治文明中一些合理的因素,但“決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12]例如,我們決不照搬西方國家中的三權鼎立制度、多黨競爭輪流執政制度、搞政治指導思想的多元化等等。

九、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必須走自己的政治發展道路

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必須著眼于政治發展,走自己的政治發展道路,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首先,要強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肮伯a黨執政就是為了領導和支持人民掌握國家的權力,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保證人民群眾享有廣泛的權力與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14]其次,必須著眼于健全民主制度、加強法制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基本的民主制度,必須堅持并不斷完善;要堅持依法治國,加強法制建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第三,不斷擴大黨內民主、社會民主,實行政務公開,堅持民主監督。不斷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力,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廣泛的實踐,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徑。20世紀80、90年代以來,我國城鄉基層政權機關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健全了民主選舉制度。農村村民委員會實行政務和財務公開,讓群眾參與討論和決定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對干部實行民主監督。企業職代會、城鎮居委會以及其他群眾團體,都在社會民主政治活動中起到積極作用。

十、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通過改革,鞏固和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而決不能削弱和淡化黨的領導。1989年12月,在出任總書記后不久就明確指出,政治體制改革要堅定地進行下去。以后,在黨的十四大報告和十五大報告中他都強調,“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認為只有通過政治體制改革,才能克服政治領域內存在的種種弊端,把我們的改革事業推向前進。政治體制改革要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第一,要有一條正確的思想路線;第二,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核心作用;第三,按照干部隊伍“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的原則,建設好各級領導班子。[13]

政治體制改革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任務,其成敗與否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運。它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在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實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決心要大,但工作要實、步子要穩,要注重實效,避免在政治文明建設中出現操之過急、盲目求快的現象。要進行制度創新,增添新內容,為政治文明建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要進行政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質,讓人民群眾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廣泛參與民主政治活動,正確行使政治權利,造成充滿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8.

[2]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41、3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0.

[4][10][14].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的講話[R].北京:人民日報,2002-6-1.

[5].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的講話[R].北京:人民日報,2001-1-11.

[6]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29.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82-284.478-488.

[9][1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12].為把黨建設成更加堅強的工人階級先鋒隊而斗爭[J].求是,1990.13.

[13]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