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戰地位論文

時間:2022-08-28 04:46:00

導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戰地位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戰地位論文

【內容提要】自1995年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以來的10年中,我國史學界在全面地評價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研究者普遍認為:中國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中國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是亞太地區反法西斯盟軍重要的戰略支柱和后方基地;中國抗戰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巨大民族犧牲和偉大貢獻。但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摘要題】研究綜述

【關鍵詞】中國抗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地位/作用

【正文】

如何科學、全面地評價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研究中國抗日戰爭史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國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長時期內,中國人民為抗擊日本侵略所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和作出的決定性貢獻,一直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足夠重視。國內史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起步也比較晚,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才逐步展開。20多年來,這方面的研究在不斷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主要就近10年來國內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狀況做一綜述。

一、研究概況和成果

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以來,我國學術界對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5年之前。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抗日戰爭史研究在我國史學研究中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對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研究全民族反侵略戰爭的學術格局的形成,史學界在研究抗日戰爭史的同時,也開始了對中國抗戰的國際地位進行專題研究。這一時期的研究論文較少,主要有:劉思慕等的《中國抗日戰爭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和作用》(注:《世界歷史》1984年第4期。)、王桂厚的《略論中國抗日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注:《史學集刊》復刊號,1981年10月。)、王振德的《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注:《世界歷史》1984年第5期。)等。

劉思慕等的文章論證了“中國抗戰在性質上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論述了以中共為實際核心和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敵后戰場的作用,及正面戰場的幾次大戰役,如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等的作用。這些實事求是的評價,對論證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階段:1985年至1995年。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社會各界更加關注中國抗日戰爭的國際地位,史學界也更加注重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全面探討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程的影響。在1985年紀念抗戰勝利40周年時,此問題成為史學界討論的中心問題之一。

這一時期,一大批抗日戰爭史專著相繼出版。如:何理著《抗日戰爭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軍事科學院編著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抗日戰爭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羅煥章、支紹曾主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編寫的《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8年版),黃玉章主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國抗戰》(國防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著《中國抗日戰爭史》(三卷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版)等。這些著作中都有關于中國抗戰國際地位的論述。據不完全統計,這一階段的專題論文也有50余篇。

第三階段:1995年至今。

1995年在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之際,史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形成了一個高潮,并有了一些新進展。據不完全統計,僅這一年有關這個問題的學術論文就有80余篇。許多專家學者從中國戰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有機聯系出發,把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結合起來研究。在莫斯科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和地位作了高度概括性的論述。一些有關抗日戰爭史和中日戰爭史及二次大戰史的專著,也對此問題作了分析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0年來已出版的有關書籍和論著主要有:軍事科學院主編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三卷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寫的《中國抗日戰爭史叢書》(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王秀鑫、郭德宏主編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1931-1945)》(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版),王振德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戰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李新、陳鐵健任總主編的《中國新民主革命通史》(第5至9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郭汝瑰、黃玉章主編的《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上下冊)(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韓永利著的《戰時美國大戰略與中國抗日戰場》(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王真著的《抗日戰爭與中國的國際地位》(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胡德坤、羅志剛主編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綱》(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等。據不完全統計,這一階段專題論文有170余篇。

二、主要觀點綜述

(一)中國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者們一致認為,中國抗戰不僅是一場中華民族的解放戰爭,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抗日戰場與世界反法西斯戰場聲息相通、休戚與共,其成敗利鈍直接影響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進程。具體觀點如下:

1.中國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

許多學者認為,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軍民在東北對日本武裝侵略的抵抗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這既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7年盧溝橋事變,是中國全民族抗日戰爭的起點,在東方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戰場。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十年多的時間里,中國軍民幾乎是孤軍奮戰,中國戰場是東方唯一的反法西斯戰場。中國抗戰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注:綜合概括王秀鑫、郭德宏、李良志、胡德坤、湯重南、彭訓厚等學者在專著或論文中的觀點。)

有的研究者認為,1937年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由局部侵華戰爭發展為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開始了空前規模的全國抗戰,這不僅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開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爆發的起點。(注:王振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戰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頁。)

由于過去教科書和有關的歷史著作只確定了中國全國抗戰爆發時間,沒有對中國抗日戰爭時間進行準確界定,在“侵華戰爭”、“全面侵華戰爭”和“抗日戰爭”、“全國抗日戰爭”的概念上有些模糊,從而使人們長期把全國抗日戰爭爆發時間認為就是抗日戰爭爆發時間。有學者認為,應該把這些概念弄清楚。因為:第一,若是把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中國東北、進攻上海、入侵華北的戰爭排除在中日戰爭以外,這實際上是在某種程度上否認了日本帝國主義者在這些中國土地上的侵略行為;第二,侵華戰爭與全面侵華戰爭,這是同一性質的兩個內涵不同的概念。侵華戰爭包括九一八事變后至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整個過程,即侵略中國的東北、上海、華北和七七事變后的全面侵華戰爭。因此,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而七七事變是中國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端,在此以前的六年抗戰,雖然是局部的,但它是整個抗日戰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注:陳華林:《抗日戰爭爆發之我見》,《中州學刊》2004年第3期。)

無論研究者持上述哪一種說法,但都一致認為,中國開辟了第一個世界反法西斯戰場。

2.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

全國性抗戰開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倡導下,結成了全民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了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協同配合的持久戰。在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共進行了22次會戰,重要戰役200余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在敵后戰場,創建了大批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逐步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研究者具體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1)中國抗戰牽制日軍兵力最大。

在八年抗戰中,日本陸軍主力絕大部分時間被牽制在中國。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戰場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惟一戰場,抗擊著日本陸軍總兵力的80%,最高時達到94%。從1941年到1943年冬,日本在中國的陸軍也占其總數的50%以上,最高時達到69%。戰爭結束時,日本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陸軍總兵力為2,053,483人,其中,在中國本部的日軍為1,049,700人,占51%,在太平洋戰場的日軍為1,003,783人,占49%??梢?,中國戰場抗擊的日本陸軍最多。

(2)中國抗戰殲滅日軍最多。

關于日軍在中國戰場的傷亡數字,史學界說法比較多。一般認為日軍在中國戰場傷亡133萬人,占傷亡總數70%。也有人認為中國共殲滅日軍150萬。還有人根據日本統計數字,說日軍在戰爭中共傷亡195萬人,加上投降的日軍108萬,其中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240多萬。有人認為日軍在戰爭中共死傷287.4萬人,其中在中國戰場傷亡198.4萬人,在太平洋和亞洲其他戰場傷亡89萬余人。

盡管日軍在中國的傷亡數字由于資料來源、統計方法不同等諸多原因,各方面記載的數字不盡相同,有的相差懸殊。但研究者一致認為,中國軍民在中國戰場上給日本陸軍以沉重打擊,八年來中國抗戰消耗日軍兵力最多。

1995年在首都各界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時指出,中國人民共殲滅日軍150余萬,約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傷人數的70%。這一說法目前在國內引用最多。

3.中國戰場是亞太地區反法西斯盟軍重要的戰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抗日戰爭中,中國政府曾兩次派兵入緬,與美英盟軍共同作戰。1942年中國遠征軍10萬人首次入緬作戰,成功解救了被困的7000多名英軍,阻擋了日軍向印度進軍。1944年中國軍隊再次入緬作戰,修筑了“史迪威公路”,打通了盟軍由印度向東進軍的通路。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挽救了盟軍在東南亞戰場的危局,為盟軍收復緬甸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戰場成為亞太地區盟軍重要的戰略支柱。

中國戰場也是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后方基地。從1942年4月起,中國先后為盟國提供了昆明、成都、桂林、柳州、衡陽、寶慶、芷江、老河口等所需機場,以轟炸沿海日軍船只和日本本土,從而使日本通往南太平洋的海上運輸線和本土的軍事設施遭到嚴重損失,直接支援了英美在太平洋的對日作戰。

研究者對于中國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的認識,是一步步深化的。近年來在提法上也有些變化,如認為是“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注:李新、陳鐵健總主編:《中國新民主革命通史·同盟抗戰贏得勝利》第9卷,第718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是“不可或缺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注:湯重南:《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中國戰場》,《北京日報》2005年5月9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的影響全局的組成部分”(注:徐藍:《世界歷史視野下的中國抗日戰爭》,《光明日報》2005年5月10日。),“沒有中國的抗日就不會有今天的世界”(注:新華社2005年5月7日電。)等等。

(二)中國抗戰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巨大民族犧牲和偉大貢獻

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四大國之一和在東方戰場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國家,中國軍民作為戰勝日本法西斯的決定性力量,為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對這一點研究者予以充分肯定,其觀點集中歸納如下:

1.中國抗戰是挫敗日本對外擴張計劃和拖垮日本經濟的決定因素。

日本侵華目的,是妄想通過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然后以中國為戰略基地,北犯蘇聯,南下太平洋,進而稱霸世界。由于中國軍民的堅決抵抗,使日軍主力深陷中國持久戰的“泥潭”,打亂了日、德、意法西斯東西配合的戰略部署,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與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有的論者認為,中國抗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突出表現在消耗和拖垮日本經濟,破壞其戰爭基礎。由于長期的戰爭消耗,日本的軍費開支逐年增加。1937年為32.7億日元,到1941年就增加到125億日元。四年間日本軍費增長了近4倍。其中用于中國戰場的軍費總額達213億日元,占同期總軍費的70%??梢姡袊嗣竦某志每箲饦O大地消耗了日本的物力和財力。

2.中國抗戰阻止日本北進,有力地支援了蘇聯對德國法西斯作戰。

日本侵略蘇聯的野心由來已久,但始終未敢動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沉重地打擊了日本在中國東北境內的侵略軍,使其無法集中兵力對蘇聯發動進攻。據統計,從1931年到1937年六年間,中國東北抗日聯軍同日偽軍作戰達數千次之多,日軍共耗資14億日元,傷亡17.2萬余人,致使原計劃進攻蘇聯的日軍深陷中國東北,根本無力北進。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給日本北進提供了良機,但由于日軍深陷中國,喪失了北進的最后一次機會。正是由于中國的持久抗戰,拖住了日軍主力,從而使蘇聯避免兩線作戰,并從遠東抽調50余萬的兵力增強西線作戰力量,極大地加強了蘇聯對德作戰實力,為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條件,中國也間接援助了蘇聯的衛國戰爭。

3.中國抗戰推遲了日本南進,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太平洋戰場的作戰。

1940年5月,德國進攻西歐,法國敗降,英國危急,為日本南進提供了最后時機。而此時的中國戰場,八路軍正發動百團大戰,殲滅日軍2萬余人,正面戰場日偽軍傷亡達273,000余人。這一年日本陸軍共有51個師,其中陷于侵華戰爭就有39個師,占其陸軍總兵力的76%。正是由于中國持久抗戰使日本推遲了南進,從而為英、美等盟國爭取到了加強戰備的寶貴時間。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雖然決心把戰爭擴大到太平洋和東南亞,但它始終不敢把更多的兵力從中國戰場調至太平洋區域作戰。1941年年底,日本的總兵力已達到210萬人,但仍有140萬在中國戰場上,太平洋戰場上的陸軍兵力僅為40萬人。(注:彭訓厚、田玄:《論中國抗日戰場與其他反法西斯戰場的相互支援與配合》,《軍事歷史研究》1997年第1期。)這就是說,日陸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被死死地“釘”在中國戰場??梢姡袊箲饘γ烙⒃谔窖髴饒龅淖鲬鸾o予了直接有效的支持,從而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

盡管也有學者對通常所說的“中國抗戰阻止了日本的北進、遲滯了日本的南進”提出質疑,認為值得商榷,(注:徐勇:《論日本在二戰中的南進、北進戰略》,《外國問題研究》1997年第2期。)但是學界對于中國抗戰的重要作用都是充分肯定的。

4.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民族犧牲。

為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中華民族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但是到目前為止,由于種種原因(如取舍標準、資料來源、統計方法等),對于中國在抗戰中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數統計情況很不一致,說法很多。(注:姚會元:《關于日本侵華戰爭的中方損失調查與日本賠償》,《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該文列舉了七種說法,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介紹。)現在論者主要引用的有:全國軍民傷亡3500萬人,其中軍隊傷亡380萬,死亡132.5萬人;平民傷亡3120萬人,死亡2000萬人。(注:柳茂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國戰場》,《中國青年報》2005年5月9日。)

1995年在首都各界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大會上講話中指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日本侵略者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目前史學界基本認同這一說法。

總之,大多數研究者從總的方面充分肯定了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作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和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有的研究者還提出,評價中國抗戰的作用,不僅要看中國戰場消滅日軍的具體數字,更重要的是看中國戰場給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帶來的巨大整體效應。(注:陳德鵬:《也評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反攻階段的地位和作用》,《黨史研究與教學》1995年第6期。)還有的論者把中國正面戰場的某些戰役放在二次世界大戰的全局來考察。認為中國正面戰場豫湘桂戰役的失敗,一方面對盟軍利用中國空軍基地威脅日本本土的計劃產生了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它是盟軍迅速取得偉大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注:王振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戰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頁。)除豫湘桂戰役外,論者還提到了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江橋抗戰等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三、存在的問題及研究展望

十年來對于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史學界作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不足,無論是資料的收集,還是研究的深度都有待于進一步努力。

一是宏觀的、綜合性的研究比較多,微觀的、具體的研究還不夠。多數論文都側重于對中國抗戰的國際地位進行全面的分析(雖然論述的角度、側重的方面有所不同),而就某一方面進行細致分析的卻不多。由于論文篇幅所限,全方位論證不可能太深,因此導致大量浮在面上的重復性研究。筆者認為,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還可以從深挖選題、拓展視野方面去思考,比如從經濟、軍事戰略、文化、外交上加以論述;從宏觀和微觀的結合上來研究,如中國遠征軍的入緬作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等等。雖然近幾年有學者對此進行了一些研究,但還有待于進一步挖掘。

二是宣傳力度還不夠大。筆者認為,中國抗戰之所以被國外史學家忽視,除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外,一個主要原因是對內對外宣傳力度不夠。由于國內對此研究起步較晚,缺乏權威性著作,史學界對一些概念也沒有準確界定,論者引用的一些數字統計也不夠準確,有的懸殊較大,影響了對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宣傳推介。如何總結已有研究成果,組織出版有關權威著作,使材料來源更加充分,數據統計更加科學、更具說服力,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內學者還應在這方面不斷努力。同時,政府還應高度重視,以各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使整個社會對中國抗戰進一步關注和了解。對外,應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使國內學術成果得到外國學者的了解和認同,擴大中國學術成果在世界的影響。

三是比較研究還應加強。多數學者是從中國抗戰自身的具體作用進行探討,沒有把中國抗戰納入到整個反法西斯戰爭體系當中,把中國戰場與其他戰場進行相互比較,最后來評價中國抗戰的地位。筆者認為,只有進行比較研究,才能得出相對準確、客觀的結論。比如,在評價中國及其他反法西斯國家的貢獻時,應該把各國的綜合國力在盟國綜合力量中所占的比例弄清楚,再與各國在戰爭中的貢獻相比較,看它能作出多大貢獻而實際上又作出了多大貢獻。近幾年在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見??傊?,只有進行細致的比較研究,才能給予中國抗戰科學的定位和全面的評價,也才能讓國外學者信服。

四是挖掘征集史料有待進一步深入。不斷開拓新領域、探索新課題和挖掘新史料是學科繼續繁榮發展的基本要求。一些已經作了較多研究的領域,仍有一個不斷挖掘新史料以求向更深方向發展的過程。如有關抗戰中日軍的傷亡數字、中國軍民的傷亡數字等,迄今為止,研究者們所使用的史料大多數是國外的資料或著作,缺乏直接的、系統的調查統計材料。相信隨著新史料的問世,在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以及史料發掘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將會大大地向前拓展。

五是應加強海峽兩岸學者的合作與交流。中國抗戰是全民族的抗戰,兩岸學者應當通力合作,利用現有的史料和研究成果,站在全民族的高度,客觀公正地評述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作用,把中國抗日戰爭的研究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