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激進性改革論文
時間:2022-10-01 05:08:00
導語:國外激進性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原蘇聯走向解體,俄羅斯政府開始獨立執政,面對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進行了激進式改革,并試圖通過激進策略,迅速完成社會政治經濟的轉軌,提高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俄羅斯是原蘇聯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加盟共和國,其改革和原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有著緊密的聯系。
關鍵詞:俄羅斯;激進;改革;體制
1原蘇聯的體制改革
蘇聯長期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戰后,蘇聯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越來越明顯。蘇聯時期轉型的最大特點是把社會主義同商品市場完全對立起來,所以改革只是對原有計劃體制的修補。
戈爾巴喬夫1985年上臺執政后,迅速而明確的提出了他對內堅決改革、對外努力緩和同其他國家關系的方針,雄心勃勃地進行“改革與新思維”,推行激進的轉軌。然而由于改革的方式、措施不當,不僅沒有實現經濟高增長,反而導致經濟形勢不斷惡化。
戈爾巴喬夫啟動的進程有四個方面:加快科技進步、改革經濟和社會、政治活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對外政策的新思維。這四個方面同等重要,它們的次序先后不說明分量的輕重。隨著時間的推移比重發生了變化,不僅失去了平衡,而且使政策失去目標,從而失去內容。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發展軌跡大致是:對于蘇聯的傳統經濟和政治體制,從有限的摒棄到全面否定;改革的重點從經濟領域迅速轉向政治領域;改革的目的也從在經濟上振興及趕上西方,變成達到同西方一體化。在改革中實行政治多元化、民主化、以及急劇推行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計劃,把蘇聯在政治、經濟上推向分崩離析的邊緣,并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
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的原因:在改革思想上用“新思維”取代了列寧主義,造成了思想的混亂;把私有化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主張以激進方式向市場經濟過渡;政治體制改革急于求成只能照搬西方體制并出現了嚴重失誤;“公開性”嚴重擾亂了人們的思想;排除異己,按個人意愿組建能夠貫徹自己政治路線的領導班子;改革沒有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支持。
2俄羅斯激進性改革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作為獨立國家,執行獨立的經濟政策,積極向市場經濟轉軌。但在轉軌的目標模式、轉軌方式、速度等問題上在各派的主張上都存在嚴重分歧。分歧的焦點集中在轉軌方式上,即社會體制改革中激進性和漸進行改革道路的選擇。經過激進和漸進兩種改革思想的激烈斗爭,選擇了“休克療法”式的激進改革。
2.1激進式改革思想
俄羅斯進行改革的目的是對蘇聯政治體制實施全面拆除,在經濟領域進行激進的市場改革,在社會政治領域建立民主的法治國家和公民社會。自由主義革命者堅信,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只能利用“休克療法”建立激進的自由市場經濟。其著眼點是經濟轉軌的終極模式,排斥了所有與其終極目標不相符合的任何中間環節。該理論完全拋棄存在于舊經濟體制下的制度安排,迅速地實現私有化,并在摧毀舊體制的基礎上迅速建立新的體制。
激進式改革理論主要內容是穩定化、自由化、私有化。所謂穩定化指實行嚴厲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制止通貨膨脹和價格上漲。所謂自由化,主要是廢除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包括價格自由化、外貿自由化、企業經營活動的自由化等內容。而私有化指企業及其他領域的非國有化,企業以出售、拍賣、贈予等形式迅速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所有權關系。激進式經濟改革的內容體現了自由市場經濟改革目標模式,以市場化、私有化和民主化作為改革的終極目標,并運用貨幣主義理論來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期望經濟在短時間迅速使經濟轉型。故激進派改革思想稱為“休克療法”。
2.2過程與效果
俄羅斯聘請了“休克療法”的創始人薩克斯擔任顧問,由總理蓋達爾親自設計實施激進式經濟改革。
從1992年1月2日起正式實施“休克療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價格自由化,即一次性全面放開價格;實行緊縮的財政貨幣政策;實行大規模私有化;實行對外經濟貿易自由化。
當時,政府堅信,在幾周內就可達到消費市場的平衡,并在幾個且內達到國家財政的穩定,也可為市揚的自我調節作用提供條件,從而達到制止生產下滑和為生產高漲注入活力。幾年的改革實踐證明,激進式的“體克療法”并未取得成功,不僅沒有在短期內使經濟穩定、擺脫經濟困境,反而使經濟陷入全面衰退性危機狀態,出現了投資萎縮、通貨膨脹、更加嚴重的社會不公。2.3簡要評價
(1)經濟方面。“休克療法”是新自由主義和現代貨幣主義思想作為理論基礎,這種放任自由的經濟理論存在很大缺陷,只能產生短期效應,并非一種理想的模式。國家的總體形勢日益嚴峻,不得不調整政策。從1994年開始,改革轉向務實、調整階段,主要是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強化國家對物價的監督機制、調整私有化政策、重視社會保障等。政府意識到求穩、求實,使改革和經濟政策更符合俄羅斯的國情。在1996年開始的政策調整中,把改革的目標模式從自由市場經濟轉向社會市場經濟。俄羅斯全面推行激進的“休克療法”,實際上只有“休克”沒有“療效”。
(2)政治方面。俄羅斯對過去的蘇聯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基本上持否定態度。在政治上,否定共產黨的一黨制和蘇維埃制度,主張建立法制民主國家;在經濟上,主張廢除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俄羅斯民主制度建設過程至今遠未完結。俄羅斯在較短時間里完成了破壞舊制度的任務,然而建立新制度的歷程卻異常艱難和漫長。在這艱難而漫長的過程中社會付出了經濟下滑、國力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慘重代價。
3中俄兩國改革比較
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同樣面臨著政治體制的改革,同樣要發展市場經濟制度。下面比較中俄兩國的改革方式。
3.1市場經濟模式
相對于俄羅斯追求自由市場經濟目標模式,中國選擇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改革目標,適合本國國情。這兩種不同的選擇反映了兩國經濟體制改革不同的指導思想和不同的改革性質。
3.2過渡方式
相對于俄羅斯的激進式改革,中國認識到了改革的長期性和復雜性,采用了漸進式改革。漸進式改革與激進式改革只是向市場經濟過渡方式的一種相對的區分,沒有絕對的不可逾越的界限。二者本身并不是原則問題,重要的在于什么方式符合本國國情,什么方式符合在本國具體條件下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規律。
3.3所有制改革
相對于俄羅斯的全盤私有化,中國的所有制從公有制改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公有制之間、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間發生聯系和滲透。公有制成分不斷發展,在市場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控制了國家經濟的命脈。
3.4改革中政府作用
相對于俄羅斯認為市場經濟是萬能的,在中國政府實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政府的作用不是被取消或弱化,而是改革和轉換。
4結語
改革方式必須和本國的國情相適應,要尊重歷史。激進式改革出現在俄羅斯社會不穩定的時期,是人們期望變革的產物,但是盲目性和唯目的性使得緊急性僅僅是一定時期的權益之計,不適合經濟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劉美珣,(俄)列烏斯基·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中國與俄羅斯:兩種改革道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9).
[2](俄)謝·格拉濟耶夫,俄羅斯改革的悲劇與出路:俄羅斯與新世界秩序[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10).
[3]趙定東,張飛.社會轉型中的“中國經驗”與“俄羅斯教訓”[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 上一篇:政府信息公開實踐研究論文
- 下一篇:冷戰的起源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