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學派生態危機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02:40:00

導語:法蘭克福學派生態危機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蘭克福學派生態危機研究論文

摘要:法蘭克福學派認為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生態危機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科技異化和消費異化是導致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根源;應當通過人的解放和社會健全兩方面進行總體革命,實現科技的人道化發展、建立健康而人道的消費方式來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

關鍵詞:法蘭克福學派;生態危機;科技異化;消費異化

自上個世紀20年代以來,法蘭克福學派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勁旅,高舉其批判理論的大旗,積極關注當代世界各種社會制度和文化體系,尤其是對西方社會和文化生活中的各種現實問題、矛盾及人的非人道化的危機進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形成了其聞名于世的“危機理論”?!吧鷳B危機”理論便是其中頗具特色的重要部分。這一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生態危機進行了深刻地反思、縝密地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認真研究法蘭克福學派的生態危機理論對我國正在進行的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建設,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資本主義危機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生產領域中的經濟危機,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尖銳化之后,在經濟領域其他重要矛盾的交互作用下,必然爆發經濟危機,這是引起資本主義社會崩潰的內在動因。但是,隨著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并沒有發生威脅到資本主義生存的經濟危機,特別是二戰以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干預和社會福利政策,既糾正了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又改善了無產階級的生活狀況和經濟地位,緩和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極大增加,資本主義非但沒有滅亡的跡象,相反卻有進一步在全球發展的態勢。

這種情況引起了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們的關注。他們認為,“歷史的變化已使原本馬克思主義關于只屬于工業資本主義生產領域的危機理論失去效用。今天,危機的趨勢已轉移到消費領域,即生態危機取代了經濟危機?!敝赋錾鷳B危機的實質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資本主義是導致環境污染加劇、生態危機四伏、人與自然矛盾惡化的罪魁禍首。

霍克海默爾和阿多諾在其合著的《啟蒙的辯證法》中,闡明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實現了人類從自然界中的分離和人類對自然界的統治和支配,但是科學進步也進一步加深了人類社會中的勞動異化,使資本主義專制統治工具更加完善。弗洛姆曾尖銳地指出:資本主義不斷實行軍事化,大壟斷組織和軍事官僚在政治上專橫跋扈,各國都在加緊備戰并制造破壞力越來越大的新式武器,毫無節制地濫用自然資源,毒化和污染環境。這些事實證明,資本主義已經使人與自然的矛盾更加加深并更為惡化。馬爾庫塞更直截了當地指出,生態危機是一種制度危機?!按髿馕廴竞退廴?、工業和商業強占了迄今為止還能涉足的自然區,這一切較之于奴役好不了多少。這方面的斗爭是一種政治斗爭,對自然的損害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與資本主義經濟有關,這是十分明顯的。”因此,“今天我們必須反對制度造成的自然污染,如同我們反對精神貧困化一樣”㈣”。在他的《反革命與造反》一書中,他作了進一步闡述:資產階級貪婪的本性不僅使資產階級通過高生產高消費瘋狂地剝削和掠奪無產階級,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資產階級還利用技術理性使大自然屈從于商業組織,迫使自然界成為商品化了的自然界,破壞了生態平衡,直接危害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哈貝馬斯認為生態危機是晚期資本主義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因為“隨著資本的積累,經濟增長自發地獲得了制度化,以至于根本不存在任何自覺控制該過程的可能性。通過系統競爭和在世界范圍內的擴散,資本主義首先追逐的經濟增長要求在全球范圍內普及開來”。這種全球普及的經濟增長必然導致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和掠奪。

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指出了生態危機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同時他們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科學技術和人們的消費行為,認為科技異化和消費異化是導致生態危機的根源。

“異化”原是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中常見的術語,指主體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分裂出它的客體對立面,變成外在的異己力量。馬克思在批判地汲取黑格爾、費爾巴哈和古典經濟學家關于異化理論成果的基礎上,系統論述了異化勞動理論。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通常運用異化這一范疇來描述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和人的病態。其創始人盧卡奇在《歷史和階級意識》中曾用物化、異化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的扭曲、人的非人化和社會各種畸形化。他提出:“人的異化是我們時代的關鍵問題”,也是“從馬克思以來第一次被當作對資本主義進行革命批判的中心問題”。在生態危機理論中,法蘭克福學派認為,資本主義的科技異化和消費異化狀況嚴重,正是二者導致了生態危機。

1.科技異化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最終根源

科學技術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石,人類運用它改造自然和社會,創造并實現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但與此相伴隨的卻是人類與自然關系的不斷惡化及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問題。法蘭克福學派稱科學技術在造福于人類的同時又反過來損害、支配、威脅人類的現象為科學技術的異化,并斷言:從人和自然的關系角度,科學技術的異化過程就是生態環境的破壞過程,科學技術異化的最終結果導致了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

首先,科技異化造成了對人和自然的雙重統治?;艨撕D桶⒍嘀Z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實現的人類從自然界的分離以及人類對自然的日益增長的統治和支配,在人類的解放方面并不帶來必然的進步,相反,卻導致了對人的壓迫?!叭藢ψ匀唤?人類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統治的代價是勞動在社會上和心靈上的劃分,這種分工使人類受到越來越大的壓迫,甚至當它在為人類的解放創造日益增長的潛力時也是如此”,“所以,雖然啟蒙精神的理性主義提高了人統治自然的力量,但和這種作為罪惡之源的勞動分工一起的。是人同自然的異化”。今天,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技術理性轉化為一種強大的統治權力,這種權力不僅表現為對自然的統治,而且還表現為對人的統治。所以,科技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造成了對人和自然的雙重統治。哈貝馬斯提出:科學技術“取得了合法的統治地位,成了理解一切問題的關鍵”。馬爾庫塞也指出,技術理性本身就是意識形態。不僅技術理性的應用,而且技術本身就是對(自然和人)的統治。統治的既定目的和利益,不是從技術之外強加上的;而是早已包含在技術設備的結構中。技術始終是一種歷史和社會的設計;一個社會和這個社會的占統治地位的興趣企圖借助人和物而要做的事情,都要用技術來加以設計。他還指出,科技異化所導致的普遍的負面效應就是日常生活的全面物化,人變成了“單向度的人”,成為了物的附庸,而物成了人的主人。弗洛姆則指出,科技異化如同一個幽靈徘徊在我們中間,它生產出失去了主動性、創造性和自由的“被動人格”。

其次,科技異化直接具有破壞作用,危及生態和整個人類社會。法蘭克福學派認為,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以科學技術作為直接生產力的社會化工業大生產所造成的。這種生產既依賴于自然,又影響自然。作為直接生產力的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既增強人類影響自然的能力,也強化了人們的貪欲。在科學技術運用不當和失去控制的情況下會造成不良后果,產生由高生產、高消費所引發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等危及人類社會和未來的問題。憑借科學技術,人們奴役自然,使其服從于自己的目的,直至這種奴役愈來愈嚴重地破壞自然。馬爾庫塞指出,技術理性統治造成了對人的壓迫和對自然的剝削與破壞,這種統治“正在產生更高的合理性,即一邊維護等級結構,一邊又更有效地剝削自然資源和智力資源,并在更大范圍內分配剝削所得”。弗洛姆認為,人類想要征服自然界的欲望和對自然界的敵視態度使人變得十分盲目,而看不到這樣一個事實:“自然界的財富是有限的,終有枯竭的一天,人對自然界的這種掠奪欲望將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在他看來,事實上,現代人在技術上的進步不僅破壞了生態平衡,而且也帶來了爆發核戰爭的危險,而這兩種危機中的任何一種都足以毀滅整個人類文明,甚至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2.消費異化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面緊張

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認為,不僅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勞動處于異化狀態。更為重要的是消費領域的異化狀況嚴重?,F代西方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擁有了高度的精神文明。然而,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片面強調物質消費,消費活動已經完全違背了真正的人性需求。消費原本是滿足人們需要和達到幸福的手段,然而卻異化為人生的目的。消費異化使人只重物的占有而不重人的生存。注重追求金錢、榮譽和消費,而完全喪失了自我,喪失了宗教信仰及深層的情感體驗能力,還喪失了與這些體驗相伴隨的喜悅與悲傷,造成了人的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消費異化正是重占有生存方式的重要表現。正是這種貪婪的消費欲望造成了人對自然的剝削和掠奪,從而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中,從弗洛姆、馬爾庫塞、萊易斯一直到阿格爾,都十分關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消費異化問題,他們根據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建立了獨特的消費異化論,稱“消費異化”為“異化勞動的合乎邏輯的對應現象,是大多數馬克思主義者所忽視的一個問題”。馬爾庫塞提出:人們完全拜倒在商品拜物教之前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萊易斯繼承馬爾庫塞關于“真實需求”和“虛假需求”的區別,指出正是資本主義制度所制造出的“虛假需求”使人們滿足于追求無休止的消費,從而導致生態危機。弗洛姆認為,建立在私有制、利潤和強權三大支柱之上的現代西方資本主義是重占有品格導向的溫床。這種占有的生活方式促使人們貪得無厭地盤剝自然,把自然視為可以無止境掠奪的對象,造成了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激發。同時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是建筑在高生產與高消費的基礎之上的,因而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傾向,而這種浪費傾向不僅造成了經濟上的嚴重損失,而且對人的心理產生了不良影響。它“使消費者不尊重勞動和人創造的成果,它使消費者忘記了在他自己的國家和更貧窮的國家中還有許多衣食不濟的人,他所浪費的東西對這些人就可能是最珍貴的東西。他贊同馬克思等思想家的看法:奢侈和貧窮一樣都是巨大的負擔,甚至奢侈比貧窮更可怕(奢侈是指多余的富足);這種奢侈最終將導致貧窮與痛苦。對此,他憂心如焚地提醒世人:如果人類繼續浪費地球上的資源并破壞人類賴以自存的生態基礎,人類的災難很快就會到來?!拔覀兠媾R的可能性:50年之內,也許在更短的時間內,這個地球上的生命將要停止存在?!?/p>

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危機,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們并未停留在憤怒地批判與聲討上,而是積極尋求解決和抑制生態危機的思路與方法。他們認為,只有從人的解放和社會健全兩方面進行總體革命,建立人道的消費倫理方式并且以科技的人道化發展等方面著手才能真正解決生態危機問題。

1.從人的解放和社會健全兩方面進行總體革命

法蘭克福的思想家們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現存的一切已經喪失了理性。繁榮帶來了異化,科技進步導致了人性的毀滅,因此,只有從人的解放和社會健全兩方面進行總體革命,同現有的所有事物徹底決裂,否定并摧毀一切社會文明,包括建立在文明和科技之上的社會制度,重建一個肯定人的意義和價值,使人性得到改善的人道主義的健全社會,才能從根本上解放自然,消除生態危機,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他們贊同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對自然的人道的占有,”即按照人的本質占有自然的思想。馬爾庫塞認為,自然革命的問題在于人本身,首先要從改變人,改變現存社會造就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心理類型和生理機制人手,進行人的本能結構革命和自然觀革命。這場革命是為了人的自我實現和克服異化,使自然獲得解放,人道地占有自然。弗洛姆則同意羅馬俱樂部代表人物梅薩羅維奇和佩斯特爾等人的觀點,認為應當把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景同必須注意全球性問題的倫理方面,同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建立嶄新的、真正人道主義的倫理學、改變人的內在本質聯系起來。在他看來。對人類存在的真正威脅之一,是西方社會內部道德力量的衰落,即資本主義社會大批大批地生產出奉行極端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的異化的消費人,他們甚至對能夠給他們及其子孫后代的生命造成威脅的核災難和生態災難的可能性都漠不關心。因此,要使西方人擺脫困境,關鍵就是對人進行心理變革和道德更新,這是進行社會總體變革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爸挥腥说男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社會才可能出現?!?/p>

2.實現科技的人道化發展

以馬爾庫塞為代表的理論家們認為,現代科技在生態上的失敗,并不能說明科技本身是反自然的,或注定要污染環境。技術理性之所以造成生態危機,根本原因在于技術理性內在的工具主義特征。所以,只要能使科技理性擺脫其工具性與功能性,重新確立其啟蒙時期的批判性、否定性,就能使它從現在的統治與奴役的工具變為人類爭取自由解放的手段。馬爾庫塞強調要發展新型的人道主義的科學技術,它意味著“科學合理性的繼續應用將會達到一個終點……科學謀劃本身將對超功利的目的、對遠非統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生活藝術’開放……科學概念可以設計和規定一種自由的、和平的存在的可能現實?!焙喲灾谶@種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注入的是新的價值觀,即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科學技術發展、運用所追求的內在目的?;谶@種認識,馬爾庫塞還主張對自然界進行“美的還原”。他說:“如果藝術還原成功地把控制與解放聯結起來、成功地指導著對解放的控制,那么在此時,藝術還原就表現在對自然的技術改造之中。在此情況下,征服自然就是減少對自然的蒙昧、野蠻及肥沃程度——也暗指減少人對自然的暴行?!惫愸R斯則認為,隨著科技的進步,科學理性逐漸喪失其批判功能而局限于工具特征。這時,技術手段與“人類有機體之中的有目的—合理的活動”之間建立一種內在聯系。因此,不能簡單地拋開現在的科學技術,而要依靠交往的合理性來抵制工具理性和計算理性的擴張和蔓延,即通過交往活動,主體同時與客觀世界、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打交道,并服從相對應的真理性、正確性和真誠性的要求,以挽救工具合理性膨脹所導致的犧牲道德實踐和美學實踐的惡劣后果。同時,控制科學技術的應用方向、發展速度,避免科學技術產生負面價值。

3.提倡合理的消費價值觀和需要價值觀,建立健康人道的消費方式

面對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們提出,資本主義要求高生產和高消費的內在規律固然是引起生態危機的最終原因,但是人們的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異化也是生態危機的根源,因此,要解決生態危機還必須消除消費異化。弗洛姆提出,應當重新規定資本主義生產的健康消費方向,建立健康、人道的消費方式,抵制重占有的價值取向,發揚重生存的價值取向,以人的充分發展為目的,而不是以最大限度的生產和消費為目標,這樣才能避免消費異化,“才能避免一場精神上和經濟上的災難降臨”。馬爾庫塞也認為,要建構一個以人為中心,滿足人的主客觀需要,人不再是消費商品和實現利潤工具的健全社會。為此,就必須變革人們的消費觀,用“真實的需要”代替“虛假的需要”,進行一場“消費革命”?!耙磺薪夥哦加匈囉谂`狀態的覺悟……最可取的目標則是用真實的需要代替虛假的需要,拋棄抑制性的滿足”。同時,要建立符合“生態學規?!钡纳a方式,它將是規模小,能源、勞動力、資本、技術需求程度低,對自然危害較輕的狀況,能夠克服現代工業社會大規模生產的弊端。他還相信“由于廢除了貧窮、大量的浪費和資源的破壞,一種人類真正能夠決定自己的生存的生活方式是可以找到的”。

法蘭克福學派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方法,力圖以現代生態學理論來“補充”馬克思主義,以解決資本主義工業化面臨的生態災難。雖然生態危機論也有明顯的局限性,比如,主張用生態危機取代經濟危機、通過心理革命和道德更新來完成人與自然的解放。另外,他們也沒有具體談到環境倫理的建構問題,但是,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

首先,法蘭克福學派從制度的維度對資本主義社會生態危機進行研究,為我們正確了解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生產的必然聯系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二戰以后,隨著新技術革命的展開以及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資本主義生產規模空前擴大,人們從自然界攫取資源的能力大大超過自然界再生增殖能力以及人們補償自然資源消耗的能力,排入環境的廢棄物大大超過環境的容量和自凈能力。于是全球性的能源危機、資源枯竭的報警接踵而來,人與自然的關系愈來愈惡化,生態危機直接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并首先在科學技術發展較快的發達國家顯露出來。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們無疑把握到了當代社會發展的脈搏,敏銳地抓住了因科技進步和消費主義而造成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惡化及生態危機問題,看到了人與自然關系的休戚相關性,揭露和批判了當代資本主義制度對自然的掠奪性利用和對生態平衡的破壞,以及所有這一切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借鑒他們的批判資料,可以深化我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看到,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在提倡保護人類生態環境的同時。卻一方面不斷地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具有污染性的產業,甚至轉移其生產和生活垃圾;另一方面又以環境保護為借口,對發展中國家實行“綠色貿易壁壘”,其核心點正在于捍衛資本的利益。

其次,法蘭克福學派對科技異化和消費異化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異化問題的揭示,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生態倫理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堅持把技術理性批判和資本主義批判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他們也并未否定發展科學技術和滿足人的需要的必要性,他們還認為,當代生態問題的癥結在于:只要存在著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資本存在,生產的目的和消費的方向就必然要服務于資本的需要,技術理性就必然要發生異化。這些觀點對社會主義生產同樣適用。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同樣不能服從和服務于交換和利潤,而應當始終定位于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且不斷地提升和發展這種需要,只有這樣,科學技術的利用和物質生產的發展才能真正服從于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人類才能擺脫自我利益的限制,從消費異化和科技異化的價值觀中解脫出來,從而才能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共存。

尤其重要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消費倫理觀和科技的人道化發展觀對社會主義生產和消費及生態保護和科技手段的運用所具有的啟示作用。當代中國物質文明有了極大的發展。然而,消費異化同樣也滲透到了社會價值觀念之中,奢侈之風蔓延,揮霍浪費嚴重,這種消費主義必然會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枯竭。我們同樣應當清醒地意識到這種嚴重病癥,堅決制止和杜絕消費異化現象,確立起符合人的真實需要的消費倫理,建立健康科學的消費方式,從而確保人類的可持續生存與發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來,由于全球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西方出現了以反思和批判理性以及科學技術的所謂后現代哲學文化思潮,在這股思潮的影響下,國內學術界也出現了一股敵視科學技術、夸大科學技術副效應的反科技思潮。而法蘭克福學派的技術理性批判和資本主義制度批判表明,科學技術并無價值屬性,其作用方向實際上是由社會制度所決定的。反科技思潮并不利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同時它在理論上也是錯誤的。馬克思把科學技術看作是“歷史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的革命力量”。我們同樣認為,對人類美好世界的構想和對現實世界的批判是決不可少的,沒有它,社會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然而,只有借助工具性和操作性的階梯,我們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因此,對技術理性的批判絕不能標示為對之全盤拋棄。我們應當承擔責任,匡扶正義,運用科學技術來保護社會生產力,保護人類福利賴以增長的生態條件,借助科技的力量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