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識的生成機制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03:23:00

導語:公民意識的生成機制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民意識的生成機制研究論文

[摘要]公民意識生成是一個在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分離的客觀條件下,在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設實踐中官吏和民眾雙向互動的過程。培育公民意識應全方位構建公民意識的生成機制。為此,必須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民主政治,培育社會主義市民社會,依法行政與公正司法,開展公民教育,發展公民文化。

[關鍵詞]公民意識法治市民社會公民教育

眼下關于加強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質與公民意識的呼聲越來越高,對于公民意識的作用、意義、結構與內容等,許多專家學者都從不同角度給予較詳細的論述,然而對于公民意識的生成機制,如何培育公民意識的探討卻較少,筆者欲從這一角度分析當代中國公民意識薄弱的原因,并根據公民意識自身生成機制,對如何提高當代中國公民意識提出建議。

一、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現狀分析

公民意識是社會意識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對于公民角色及其價值理想的自覺反映,包括公民對自身的社會地位、社會權利、社會責任和社會基本規范的感知、情緒、信念、觀點和思想以及由此而來的自覺、自律、自我體驗;還包括公民對社會政治生活和人們行為的合理性、合法性進行自我價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評判,對實現自身應有的權利和義務所采用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社會群體的情感、依戀和對自然與社會的審美心理的傾向[1]。

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社會結構日趨復雜,涌現出了很多新興社會階層;社會內容日趨豐富,不僅絕大多數人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有相當一部分達到小康水平,人們在不斷提高自己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社會流動性增強,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農民工的流動,城市之間的人才流動,國內與國外之間的人口與資本流動,都顯著提高。社會的進步與變革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觀念上的深刻變化,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行,有力蕩滌著腐朽的封建思想文化,催生新的進步的思想觀念。伴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加強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人們的民主法制意識、平等公正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自主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等都有了明顯的增強,這對于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步伐,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保持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完成我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根本性轉變有重大意義。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當代我國公民意識的現狀與現代社會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有學者就指出:“千差距,萬差距,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最大差距”[2],這主要是由于長期的封建專制社會歷史所造成的?,F代公民和公民意識是伴隨著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和資產階級統治的建立才逐步確立的,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社會里,是不可能有公民的概念和公民意識的,有的只是臣民、順民、子民意識、奴隸意識。中國封建的占主導地位的小農經濟、封建的專制政治制度與在思想領域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是相互適應的,共同維護封建等級制度與家族統治,根本沒有產生公民和公民意識的土壤。中國社會從來都缺乏個體權利與自由的思想,沒有法治社會的根基。儒家宣揚的“仁政”是讓人做奴隸的政治,宣揚的三綱五常是教人做奴隸的道德。魯迅曾說過,一部中國史只有兩個時代:“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2](P212)在專制之下,中國人從未當過主人,也從未爭取當主人的資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開始嘗試在中國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然而在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條件下,民族壓迫日益深重,國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國民教育落后,封建思想遺毒得不到有力清除,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生長發育注定要經歷艱難曲折的歷程。爭取民族獨立,反抗封建壓迫,建立一個獨立統一的新中國成為壓倒性的任務。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勇拼搏,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開始了傳播公民意識,建立和完善民主共和制度的實踐征程。五四憲法明確規定了人民的國家主人地位,詳細規定了公民的各項權利和義務,公民的地位和公民意識在法律上有了保證??上У氖?1957年以后“左”的錯誤傾向越來越嚴重,最后竟導致十年動亂。中社會主義民主遭到極大破壞,社會主義法制遭到踐踏,憲法上規定的各項公民權利受到蔑視和百般蹂躪,個人的生命自由與公民心理受到極大的摧殘,這些都妨礙了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生成。相反中暴露出的宗法等級意識、臣民意識、人治意識、盲從心理等封建傳統意識,說明自覺清除腐朽反動的封建思想意識的影響是我們一項長期的任務。鄧小平指出:“我們進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徹底的。但是,肅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義殘余影響這個任務,因為我們對它的重要性估計不足,以后很快轉入社會主義革命,所以沒有能夠完成?!盵4](P335)

二、現代公民意識的生成

機制公民和公民意識是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根據西方國家的歷史經驗,公民意識是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二元化進程中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結果,是由臣民變成公民,臣民文化逐步走向公民文化在人的觀念中的體現。

(一)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劃分是公民意識生成的客觀前提。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盵5](P32)公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在國家和社會中所處政治地位的現實感受和應有的認識,它代表人類對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理性的、定型的、系統的認知。國家與社會的分離、國家與社會的二元結構是公民意識產生和存在的客觀前提。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市民社會創造國家之時即反過來被政治國家所制約,實現了二者的異化和同一,并表現為人治專權、自足經濟和宗教權威的統治,進而成為套在勞動人民頭上的沉重枷鎖。公共利益變作與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相分離和對立的統治者的特殊利益,強權的絕對自由吞噬了社會成員的主體自由,從而衍生了自然主義生活圖式下的單向度服從的臣民意識,根本談不上公民意識,人性受到嚴重壓抑和扭曲,人的尊嚴和價值遭到嚴重貶損。

資產階級市民社會革命把自己從封建政治國家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這種“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變成市民社會的成員,變成利己的、獨立的個人,另一方面把人變成公民,變成法人。”[6](P443)具體言之,一方面由于市民社會獲得獨立的充分的發展,并呈現現代商品經濟運行形態,奉行財產私有、契約自由和責任屬己原則,使市民社會分解為集合形態的,以交換價值為紐帶的獨立的、自由的各個個人;另一方面,在民主契約原則上重新確立了只能以市民社會為目的的政治國家,實施三權分立和民主代議制,使國家主權成為公民平等而廣泛參與創制并共享的公共產品。憲法以最高法律權威的形式,宣布社會成員為公民具有獨立主體資格,享有充分的人權和公民權。作為公民的個體獲得了政治生活和市民生活的雙重組織生活,從而擺脫了王權、神權以及政治社會生活一體化對人的束縛,個性獲得了空前解放,主體自由得到充分確認和空前發展,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加速了人從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的歷史進程。

從根本上說,公民意識的存在反映的是社會的需要,而不是國家的需要,展示了社會權利制約從社會中產生并凌駕于其上的國家權力的一種努力。公民意識在本質上必然表現為與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主體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國家“必然實現法律的、倫理的、政治的自由,同時,個別公民服從國家的法律也就是服從自己本身的理性的即人類理性的自然規律”[7](P129)。

(二)現代法治是公民意識生成的制度基礎。

公民意識體現為相應的公民觀,即作為特定社會的成員對現代國家以及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基本價值和行為規范總體的認知,是對法治國家的理性認識。公民意識又是一種現代意識,是在憲政體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民眾意識。因此,公民意識不同于以往的專制社會中對人的精神的強制和控制,而是對以妥協和寬容的精神,使得不同的政治努力獲得均衡的政治現實的認知的開化性,是人類意識進化的一種表現形態,它使公民在成為統治者的同時也能夠作為被統治者服從國家整體與發展。法治國家通過制度性的安排使得這種開化性成為一種現實,或者說,這種開化性正是在民主政治的法治國家狀態下,在法治國家中權利本位的政治與社會倫理觀念下,公民通過對國家公共事務的參與,通過反復的熏陶和訓練而逐漸成為一種心理定勢的。如已經獲得普遍認同的對公民主體地位的肯定、對權利的確認,以及社會責任意識等,甚至我們還可以描繪出法治國家、民主政治狀態下的公民所具有的相應的人格特質,表現為勇氣、直率、積極的參與精神等。

合法性是公民意識的構成基礎。美國人類學家哈維蘭強調,“不管一個社會的政治制度會采取什么形式,不管它怎樣處理它的事務,這個制度總是必須首先找出獲得人民效忠的途徑?!盵7](P497)這個途徑就是制度合法性的確立。哈貝馬斯則認為,“合法性就是一個合法的制度贏得承認。合法性就是承認一個政治制度的尊嚴性。”因此,“任何一種政治制度,如果它不抓住合法性,那么它就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住群眾(對它所持有的)忠誠心,這也就是說,就無法永久地保持住它的成員們緊緊地跟隨它前進?!盵8](P339)現代法治為公民意識的生成提供了這種合法性的基礎,占據公民意識核心的權利意識、主體意識等在作為根本性大法的憲法中都有明確的規定。

(三)公民教育是公民意識生成的重要途徑。

公民意識是社會存在的一種反映形式,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法治社會的存在只是為公民意識的生成提供了一種客觀前提,但公民意識卻不是自動生成的,它需要靠對全體公民的教育,需要在全體公民的社會化過程中來實現。在現代社會,公民教育伴隨個體的社會化全過程,伴隨作為個體的人的發展的始終。通過公民教育的實施,必須完成從生物意義上的人到社會意義、文化意義上的人的轉變;從只是具備公民資格的人到完全意義上的成熟公民的轉變。

公民教育包含了對公民的知、情、意、行等多個方面、多個層次的教育,公民意識是其結果的集中體現。公民意識的強弱可以用來作為衡量公民教育效果好壞的客觀標準。學校是公民意識生成的主要環境,但同時家庭、傳播媒介、社會等也影響著公民意識的健康發展。公民意識中的民主意識、主體意識、平等意識、自主意識等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在一種平等開放的教育環境下進行,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必須改變,以適應新形勢下培育平等獨立的公民的需要。消極簡單的灌輸只“會降低民主對成員所要求的那種評價道德與政治的能力”[9](P286),使社會成員成為臣民,從而與民主的、自由的公民精神背道而馳。真正的教育必須以尊重受教育者本人的經驗和理性為前提,只有當一個人成功地運用了自己的經驗和被教育機構所激發的理性能力為他人和社會作貢獻時,我們才能說此人受到了教育。在作為專門教育機構的學校里,“如果只讓教材與教師有發言權,旨在培養理智與性格的學習就不能完成”[10](P25)。

三、構建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生成機制

(一)理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合理劃分雙方的權限,為公民意識的生成提供客觀物質前提。

在資本主義社會,政治國家并不能成為市民社會的實現形式,反而成為其外在限制而產生嚴重對立,出現了“國家的公民和作為市民社會成員的市民也是彼此分離的,因此,人就不能不使自己在本質上二重化”的異化狀態。[6](P443)馬克思反對“用復古的辦法來消除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二元論”[6](P443),認為只有民主制才能最終消除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分離和對立,實現“普遍與特殊的真正統一”[6](P443)。而民主制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才能真正建立。但事實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民主實踐中,各個個人也需要在普遍利益與特殊利益“這種分離的界限里活動”[11](P28)。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合理劃分政治國家和社會主義市民社會的職能和權限,著重培育社會主義市民社會,健全國家體制,引導和促進公民意識健康發展。

長期以來,政治國家過于強大,市民社會極度萎縮是導致我國社會成員公民意識難以健全的原因之一。而事實上,由各種獨立的社會利益集團與非政治組織組成的市民社會,對于刺激政治參與、增強民主制度下的公民民主技術和效能,培養和提高公民的民主權利與義務意識有重大作用,是培養和深化民主法治文化價值,如寬容、妥協、尊重他人權利、追求自己的權利等的重要場所,是孕育公民文化促進現代法治社會形成的重要社會基礎。在市民社會中,“身份和利益各不相同的社會單元,由于對國家保持獨立性,不僅能夠限制統治者的無端專橫行為,而且也可以有助于造就更好的公民:他們對別人的偏好有更深的了解,對他們自己的行為更具自信,在為了公共福祉而情愿奉獻方面更加具有文明的心靈。”[12](P27)市民社會以社會民主制約權力,從而培養社會成員的民主參與、自主自律和公共精神,它不僅是法治國家的基礎,而且也是公民意識得以存在的社會土壤。

(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公民意識的生成提供基礎條件。

公民意識的生成離不開市場經濟的發展,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于生發和健全公民意識,鞏固和提高公民意識有著潛移默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場經濟中,利益驅動和公平競爭機制有利于調動競爭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助于喚醒公民的主體意識。主體意識的增強對公民意識生成的影響,在于公民個體意識到了自己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主人地位,開始積極參與政治經濟生活,在理性思維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的反思、認同以及平等意識、獨立意識、自主意識、民主意識等。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隨著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不斷健全,必將促使人們加深對法律的理解和認識,強化公民的權利意識。市場經濟的這種以法律維護正常市場秩序的特點,有助于市場主體乃至全體社會成員積極守法精神和理性自主精神的養成。同時市場經濟活動還對發展市場主體之間的合作意識、互利意識、誠信意識、自律意識等有重要作用,并對全體社會公眾有示范效應。

(三)加強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擴大公民的有效政治參與,為公民意識的生成提供制度保證及政治實踐機制。

政治參與是民主實踐的重要形式,是公民自我教育和實現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手段。公民通過各種形式的政治參與,可以獲得政治知識,積累政治經驗,學會政治技能,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民主意識,培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所需的政治能力;還可以通過廣泛有效的政治參與,增強社會主義民主的主人翁精神,提高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認同感和責任感,培育寬容精神,充分權衡國家、社會和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實踐證明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公民意識,塑造公民人格,是現代社會培養具有民主觀念和民主能力的現代公民的重要途徑。

當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相對滯后,其總體狀況表現為:制度優越但體制不夠合理;內容真實但法制不夠健全;形式多樣但機制不夠完善;保障可靠但發展不夠平衡;主體廣泛但參與不夠充分。[13]無法提供滿足公民政治參與的制度化的參與渠道,尚未形成吸納公民廣泛參與的能力。相當一部分公民并沒有參與到政治過程之中,這大大阻礙了社會成員在政治實踐中生成公民意識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探索新的公民政治參與的方式和途徑,使公民的政治參與做到經?;⒅刃蚧?、制度化,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法律化、程序化、規范化,從而為社會公眾公民意識的生成提供制度保障和政治實踐機制。

(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依法行政與公正司法,為公民意識的生成提供法律保障和引導功能。

我國封建社會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人治”、“禮治”而非“法治”的文化傳統與心理,對于建設法治社會,生成公民意識與建設公民文化起重重阻礙作用。在我國,由于政治家和各級官員特有的地位、權力和職責,在法治建設和催生公民意識方面負有獨特的責任,并起到獨特的作用。具有健全法治心態和公民意識的政治家和官吏自覺公正地遵守和執行法律,從而有效地樹立法律權威,對于喚起社會民眾的法律良知和公民意識,促使廣大公民積極守法,建設法治社會有重大意義。因此各級官吏依法行政,遵循程序公正原則,通過公正無私的執法,使社會成員感到法律能夠在實踐中被不折不扣地執行,對養成民眾的法律至上信念和積極守法意識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反之將摧毀公民對法律的信任甚至走向反面。當前司法公正已成為突出問題,加快司法體制改革,實現公開、公平、公正司法,對克服封建思想遺毒,健全和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有直接作用。只有當人們發現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案件得到公正判決時,人們才會真正感受到良善的法律距離自己是多么近,人們才會對法做到切身理解并相互溝通,從而在長期潛移默化當中不自覺地對法產生信仰意識。

(五)普及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為公民意識的生成提供相應的文化素質保障。

在我國文盲和半文盲的絕對數量還很多,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文盲的起點也在提高。加強旨在提高公民的識字率和文化素質的基礎教育仍然是個重要任務。當前受過良好教育的少數人與教育不良和未受教育的多數人之間在文化素質和能力上的差距日益擴大?!艾F在最緊迫的教育工作不是讓少數人學更多的東西,而是讓多數人受到足夠的教育?!盵9](P287)缺乏教育使公民無法勝任以合法的方式在各種場所和組織進行表達和交流的活動。

公民意識生成的過程,是以民主法治為核心理念的公民文化內化為全體公民共識的過程,這就要求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公民教育。在對公民的政治教育中,變單純的政策宣講為民主政治意識、民主參與能力的培養;道德教育中,變空洞的道德說教與灌輸為個體道德良知的啟蒙、道德人格的培育,培養社會成員自主意識與獨立人格,團體意識與公德意識;在法制教育中,變單純的知法守法教育為權利觀念、自由觀念的啟蒙教育,尤其應讓公民懂得現代國家的本質是什么,清楚權利和權力的界限,弄明白什么是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現代法治,引導和強化公民對國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反思和認同。只有持之以恒地認真實施公民教育,改進教育方法和形式,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公民才會源源不斷地加入到公民隊伍中來,才能為一個現代民主法治社會提供強大而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姜涌.中國的“公民意識”問題思考[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86.

[2]李慎之.修改憲法與公民教育[J].改革,1999,(3):5.

[3]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美)威廉·哈維蘭.當代人類學[M].王銘銘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8]轉引自歐力同等.法蘭克福學派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9](美)科恩.論民主[M].聶崇信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0](美)杜威.新舊個人主義[M],孫有中等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1]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2]菲利普·施米特,特麗·林恩·卡爾.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A].劉軍寧.民主與民主化[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27.

[13]王壽林.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現狀分析[J].社會科學,2000,(9),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