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論文

時間:2022-01-11 11:52:00

導語:農村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論文

一、創新設置形式,夯實組織基礎,增強協調發展的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農村各種新型經濟組織不斷涌現,農民的活動范圍和空間在不斷擴大,農業生產朝著產業化、規模化、多元化的方向快速發展,黨員群眾的思維觀念、工作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傳統的按建制村行政體制分塊設置農村黨組織的格局已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要根據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調整組織設置”。因此,丹陽市在堅持村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建立靈活多樣的村黨組織設置形式。一是依托區域專業基地設置黨組織。從有利于組織區域化規模生產的需要出發,在兼顧到地理位置相近、人際關系相融等因素的條件下,建立專業特色相近、發展水平相當的專業特色黨組織,使黨組織更好地組織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如該市折柳鎮城墅村、橫塘鎮天元村就以大棚蔬菜種殖基地為中心組建了特色黨支部。二是立足產業基礎鏈條設置黨組織。根據農業產業化的要求,把黨組織設置到產業化鏈條的每一個環節,使黨的活動延伸到農業產業化的每一個角落,從而贏得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主動權。如該市蔣墅鎮建立了花卉苗木、水產養殖、食用菌等行業協會黨支部,不同類型的農民經紀人黨小組等;后巷鎮農業企業榮漢苗圃與相關農戶建立了“企業+農戶”形式的黨組織。三是根據黨員特點設置黨組織。結合黨員的年齡、特長、興趣愛好和實際工作需要,重新調整支部黨員隸屬關系,設置不同類型的黨組織,便于黨員進行技術、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溝通,以此提高黨組織活動的效果,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完善工作機制,夯實制度基礎,增強依法執政的能力

當前,黨中央明確提出要把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機制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點。因此,在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大環境中,建立健全一套體現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工作機制,并嚴格按章辦事、依法執政,把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揚民主、切實依法辦事有機地統一起來,才能把廣大農民群眾始終團結在農村黨組織周圍,才能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牢牢地掌握黨的領導權。一是建立村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的工作機制。制訂并落實村黨組織研究決定重大事項制度、村委會定期向村黨組織報告工作制度、黨員議事制度等制度,使村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在對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和上級黨組織的決定決議上進行把關定向,對本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行規劃部署等方面得以充分體現。二是建立村兩委會協調運行的工作機制。制定村黨組織、村委會工作職責,建立村兩委會聯系會議制度、村黨組織和村委會議事規則,明確界定和劃分村兩委的職責任務和決策程序,形成村黨組織對村委會領導統攬不包攬、支持不干涉、配合不拆臺的良好協作機制。三是建立健全民主決策的工作機制。在堅持先黨內后黨外的基礎上,凡屬公益性建設等與村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重大村務決策,要充分聽取村民的意見,依法提交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大會作出決定。四是建立民主監督的工作機制。以強化財務管理為重點,實行村賬鎮管、組賬村管制度,著力規范“村務公開”和“黨務公開”,探索村民“點題”公開和群眾質詢答復等公開形式,提高公開的質量和效果,促使村黨組織工作規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使農村黨組織在引導民主、發揚民主中提高依法執政的能力。

三、健全保障機制,夯實精神基礎,增強統攬全局的能力

為充分調動農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辦實事、求實效,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丹陽市從健全保障機制入手,著力解除農村干部的后顧之憂。一是實行村干部規范化管理。建立村定額干部基本生活保障機制,村定額干部報酬由基本報酬和績效報酬兩部分組成,村黨組織書記基本報酬每人每月不低于550元,其他村定額干部年基本報酬要高于本鎮農民人均收入。村定額干部基本報酬由市、鎮財政統籌解決,績效報酬由各鎮根據年度目標考核和村集體收入情況核定。村定額干部基本養老保險參照城鎮企業職工標準辦理,有條件的鎮可參照職工醫療保險標準辦理醫療保險。切實提高村干部政治待遇,對特別優秀的村黨組織書記可提拔進鎮黨政領導班子,符合條件的可優先招錄為公務員。二是加強鎮黨委班子建設。按照“德才兼備、群眾公認”的標準,選優配強鎮黨政領導班子特別是黨委書記,進一步優化班子結構。保持領導班子相對穩定,鎮黨委書記原則上要任滿一屆,對少數政績突出、特別優秀且任職時間較長的黨委書記,可以根據上級有關規定實行提級不離崗。同時,提高鄉鎮干部有關待遇,繼續實行鄉鎮領導干部工作補貼制度。

四、拓展增收渠道,夯實物質基礎,增強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

農村稅費改革以后,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的經費大幅度下降,村級財力“無錢辦事”的問題非常突出。由于村集體經濟薄弱,群眾企盼解決的一些需要花錢的實事好事,黨組織無法實施、無力實施,時間長了,群眾對黨組織就失去了信任,黨組織也就逐漸失去了群眾的支持。針對這種情況,丹陽市開展了創建“小康示范村”活動,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并對取消農業稅后減少的村級收入,由市財政加大轉移支付予以彌補,確保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結合農村土地規劃調整,積極盤活村級集體資產,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股份合作制經濟。各村發展經濟新增地稅鄉鎮留存部分,由各鎮按不低于30%的比例返還給村,主要用于保障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和興辦公益事業。科學修編土地規劃,通過農民承包田的調整、集體土地流轉、復墾整理宅基地、利用工業廢棄地、開發零星閑散地和荒山丘陵崗坡地等途徑,擴大集體農用地,依法獲取集體非農建設用地指標,拓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空間。對經濟薄弱村,繼續采取“結對共建”、加大扶持力度、選派干部到村掛職等辦法,盡快改變落后面貌。

【摘要】農村黨組織處在農村工作的最前沿,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其執政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系到黨在農村執政地位的鞏固,關系到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順利推進。面對農村日益深刻的社會變革,丹陽市以十七大精神為指針,著重夯實組織基礎、制度基礎、精神基礎和物質基礎,切實加強農村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