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改縱深發展論文

時間:2022-06-04 02:23:00

導語:思想政治課改縱深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課改縱深發展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建構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結束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建構主義理論被認為是目前最具有前景的學習理論之一、人的認識不是由外部世界的刺激直接給予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確保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創設合理的情景,讓學生學會建構學習、重視"協作、會話",使師生、生生之間有效互動、樹立動態的知識觀,讓學生學會反思、更新傳統的觀念,轉變教師角色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提要】本文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就如何轉變傳統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進行了探討。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一、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為社會輸送既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又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水平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仍然采用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S-R(刺激一反應),認為學習者只是對外部刺激作出被動反應,在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下,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其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致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理論能更好地和實際相結合,進而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建構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

建構主義理論被認為是目前最具有前景的學習理論之一,其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是繼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之后出現的教育心理學理論,9O年代逐漸受到重視。建構主義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兩個基本過程,即"同化"和"順應"。同化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并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原來的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引起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梢?,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一圖式擴充,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一圖式改變,認知個體就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種形式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認識不是由外部世界的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認識本體內部心理過程(態度、需要、興趣、愛好及原有的認知結構)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而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該理論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收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教師對學生的意義建構只是起著幫助和促進作用;建構主義強調"情景"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認為學是與一定的情景相聯系,學習者在實際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去同化和順應當前學到的新知識,隨著同化和順應的循環,學習主體形成了對知識的建構;建構主義同時強調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

由此可見,建構主義是對傳統學習理論的批判和發展,它為貫徹實施05方案奠定了理論基礎。那么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該如何利用這一理論來指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呢?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

1.確保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原先的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也就是說,學生要激活自己的思維,在原有的認知結構、知識背景和信念的基礎上,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把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去。通過符合他們的實際需要和成長規律的教育形式、教育活動,啟發、誘導他們自主地去認識世界、理解人生,樹立與當代主流社會意識相一致的政治思想觀念和價值理想。

2.創設合理的情景,讓學生學會建構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景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情景是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在此環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如文字材料、書籍、音像資料、CAI與多媒體課件以及因特網上的信息等)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所以創設合理情景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要以教師、教材為中心,無法提供生動直觀的圖象資料,教學形式單一枯燥。隨著電子、通信和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大量的現代教學媒體應運而生,同時國內外大量歷史圖片、錄象資料的公開,也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生動的教學素材。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恰當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努力創設真實情景,使之既接近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又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相一致。

3.重視"協作、會話",使師生、生生之間有效互動

所謂"協作"與"會話"是指學習過程中人和人之間的交流、討論與合作。"協作"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終,"會話"是協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認識活動只能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完成,每個學習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學習的環境中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因此,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非常重要。而協作與會話這種社會性相互作用在教學中的主要體現形式就是合作學習和交互式教學。

而當前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傳統的教學觀念在一些教師的頭腦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師習慣于"我說你聽"或"我講你記",習慣于搞"滿堂灌",卻不習慣師生雙方的共同討論和相互交流;同樣,學生習慣于"滿堂隨"或被"牽著走",卻不習慣自學,不習慣向老師學習、向同學學習,不習慣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種現象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目的是背道而弛的。因此,按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加強協作,強調"學習伙伴"的重要性,提倡合作學習和交互式教學。

4.樹立動態的知識觀,讓學生學會反思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課本知識盡管包含真理性認識,但它只是一種關于各種現象的較為可靠的假設,是對現實的一種更可能正確的解釋,而不是絕對正確的最終答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更符合這種特點。但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中出現了機械化、教條化的傾向,即把理論知識看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生搬硬套的教條等,有些人甚至把理論知識強化記憶到大腦中,長時間甚至終生都不改變,這顯然不利于學生良好認知、知識結構的形成。

5.更新傳統的觀念,轉變教師角色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理念,即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和充分的時間去從事探究發現知識的自然過程,讓他們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還要為學生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合理情景,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同化"或"順應"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并努力營造自由、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采用尊重學生主體作用的支架式教學方式,組織學生協作學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學而有用,進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結束語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些積極觀點來指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對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協作精神,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自信心的樹立,以及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塑造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但事物都是兩面的,建構主義理論也不例外,它過分強調非理性學習,一味追求情景創設,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我們切忌重蹈教條主義,生搬硬套,一定要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自身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探索,建構切合國情實際的教育教學的新理念、新模式,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