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社會性參與學理基礎教育論文
時間:2022-09-26 03:26:00
導語:思想政治社會性參與學理基礎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是指除學校專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其它社會力量所參與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總稱,重點是強調廣泛倡導社會性力量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接與反哺,徹底改變學校(培育人)與社會(影響人)兩個環境系統之間的相對非連貫性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的提出是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認識的深化,不僅有現實基礎,亦有深刻的學理基礎。體現在: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內在統一性是本質基礎;個人意識與群體意識的辮證統一性是根本基礎;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性是價值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是指除學校專門性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其它社會力量所參與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總稱,其重點是強調各種社會力量、多條途徑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徹底改變學校(培育人)與社會(影響人)兩個環境系統之間“我教我的”、“你做你的”的相對非連貫性,廣泛倡導社會性力量對主體性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承接與反哺,改變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身效力的有限性。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展和成效訴求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其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觀和生活觀,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與滲透化趨勢??梢哉f,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的提出,是對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認識的深化,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本身的內生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本質需要,有著深刻的學理基礎作為理論支撐。
一、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內在統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的本質基礎
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內在統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的本質基礎,理由在于馬克思主義從人的社會性本質出發,科學分析了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內在統一性,并由此推導出思想政治教育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統一性。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出發點和本質歸宿點,也是科學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重要基礎,為我們確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的理論原則奠定了本質基礎。
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內在統一性根源于人的本質的社會性。人的本質問題始終是社會歷史觀的一個重要問題。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從總體上看,對人類自身本質的探索仍沒有達到真理性的認識高度。而馬克思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科學地揭示了人的本質特性。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不在于人的自然性,也不在于人的意識或思維,而在于人本身所特有的活動方式。人的現實的、基本的活動方式是生產,并在生產中結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而人們也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生產。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本質決定了人的存在與發展離不開社會。人們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生活勞動,個人、小團體的存在與發展與整個社會的事業是相通的,受制于社會主義物質生產方式。個人、小團體的存在和發展的主觀要求務必服從國家利益的要求。換言之,現實的人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起點、核心和目的。
馬克思主義首先肯定個人與社會之間是密不可分的,個體有自己對社會的期望,社會也對個體的行為角色充滿期待。同時始終堅持認為歷史的進步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相對統一的過程,社會的發展本質上還是人的發展,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發展根本上是由人來決定的,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條件,每個人的發展最終也會內在地蘊涵和促進著社會的整體發展。馬克思曾指出:“現實的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此,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而“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在國家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始終發揮著“生命線”的作用,它充分調動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將松散的個人意志整合為整體國家意志,形成熱愛祖國、追求發展、渴望進取的國民精神風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是在社會中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化育人的實踐工作,是一項社會性極強、需要參與程度較高的工作。個體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性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對個體全面發展的促進性,而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有著不可剝離的內在統一性。個人的發展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的發展需要通過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廣泛參與來促進個體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同步。
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內在統一性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的本質基礎,還在于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目的所具有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是現實的一致性而不是抽象的一致性,它科學地反映個人的存在與發展同國家、社會的發展具有的高度一致性。對此,馬克思積極強調人的發展首先表現為人的活動和能力的發展,人是社會生產力當中最為積極和最為活躍的因素,社會發展的動力來源于人本身。進一步說,是由人的實踐力量,即人的最重要的實踐動力—生產力來決定的,而人的精神思想或精神動力決定和影響著人的現實實踐力量的大小和強度。由此,某種程度上社會的發展進步力量必不可少地可以推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力量,即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整合每一位社會成員的個體自由性意志形成社會共同性意志,進而不間斷地彰顯自身特有價值。這種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本身也在通過人,繼而通過社會促成了社會結構的有序化、現代化,促成了社會多元力量的同向化,最終促成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另一方面,從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廣泛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性和群眾性。人民群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同時也是客體,體現為主客體二者的統一。于是,理論上,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發揮各自不同的價值。不同地方在于:每個人都必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每一個不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必定都是影響其他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毫無疑問,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承擔者,或者說是個體承擔者,都有義務和責任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密切相關,社會發展及社會結構的穩定客觀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也客觀地需要來自社會系統力量或資源的積極支持。
二、個人意識與群體意識的辯證統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的根本基礎
個人意識與群體意識的辯證統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的根本基礎,理由在于個人意識與群體意識之間所必然存在的聯系性,尤其是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性。這種辯證統一性客觀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機理,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的內在邏輯。
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認為,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是按照社會意識主體區分社會意識的基本結構。個體意識是社會中個人的社會地位、社會經歷和個人實踐的產物,因此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個人意識都各有各自的特點。群體意識作為人群共同體所具有的共同意識,是個人意識錯綜復合后的結果,是一定的人群所結成的社會共同體(如小的家庭、行業,大的階層、階級、民族等)的共同意識。群體意識是“群體中個人意識相互作用和相對集中的表現,是對群體共同的社會經歷、社會地位和社會條件的反映,并且是適應一定群體的實踐需要,為維護群體一定的社會關系和利益服務的。從相互關系的原理上看,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條件相互轉化。相互聯系體現為兩者之間是個別與一般、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相互作用體現為個人意識是在個人的社會實踐中和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和發展的,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周圍的人和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意識及其歷史傳統的影響而使個人意識打上時代和民族文化傳統的烙印,在階級社會中又會打上階級的烙印。同時,群體意識形成和發展所依托的群體實踐總有個人的參與,它使群體意識在實踐中通過個人的選擇、修正或創新而現實地存在著。相互轉化體現在群體意識通過宣傳、教育使之為個人所接受,進而轉化為個人意識,而某種個人意識由于體現了一定社會群體的利益,為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集團所接受成為社會群體意識。同時,群體意識的正確性或全面性通常要高于個人意識,這就構成和保證了社會群體意識在對個體意識的滲透過程中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和科學性。
可以說,個體意識與群體意識相互影響轉化的辨證關系原理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一方面,群體意識對個人意識的影響友映在現實社會生活當中,就是個人與這些群體,如政黨組織、企業組織、政治團體、民間組織、輿論宣傳出版部門等之間的交往行為活動。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實踐當中,就是這些群體性組織和人員特有的價值觀念、思想作風、理想信念等對個人意識的感染和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正是要充分組織和調動群體意識對個體意識施加影響,以群體意識的正確性擠壓個人意識的非正確性空間。以群體意識影響個人意識,促成個人意識向合乎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群體意識轉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也是其歸宿點,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根本價值取向。由于在社會中個人的社會地位、社會經歷和個人實踐的差異必然導致與他人不同的個人意識。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在承認和尊重個體正確的、個性的個人意識的同時,另一方面也堅決反對那些錯誤的、反社會主義的個人意識,并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促成錯誤個人意識向正確群體意識的轉化。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的過程就是通過特定的組織規勸使群體意識對個體意識施加一定的正面影響的過程。二者的差異在于因群體的結構性、性質、意圖差異而在對個人意識的影響力的角度、方向、程度上有所差異,而且群體意識對個體意識的影響在方式上通常體現為隱性式或滲透式。當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成為現實后,這種影響方式就會顯現化,產生出學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本身所不能抵及的效果??傮w而言,處于社會生活中的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互動所產生的意識思想層面的交流碰撞的客觀存在,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的提出提供了現實依據,也使得社會多方力量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接與反哺成為可能。在階級社會里,由于各個階級的社會經濟、政治地位和階級利益的差異,以及所處的社會背景不同,其情感、要求和思想觀念都各不相同,因而決定了各階級的意識具有特定性,也決定了一定群體意識的階級性。為此,個人意識與群體意識的辨證統一性在階級社會當中還內在地蘊涵和體現了個人意識對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群體意識所應有的認同性與必要的接受性,這種認同和接受的過程就是作為社會公民個體的個人意識向占主導地位的群體意識轉化的過程。在現代文明社會的政治生活中,這種相互轉化過程都具有必需性和合理性。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個人隸屬于一定階級這一現象,在那個除了反對統治階級以外不需要維護任何特殊的階級利益的階級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消滅的。不同階級的社會意識代表著不同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并為不同的階級服務。馬克思、恩格斯很早便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因而,這就是那些使某一個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因而這也就是這個階級的統治的思想。作為統治階級和執政黨意志體現的重要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顯然必須服從和服務于特定統治階級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目標,服從和服務于本統治階級或黨派治理下的特定階段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我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了階級統治的對象是社會主義敵對分子,人民當家作主決定了在政治權力及其社會生活領域人民是第一位的,人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政治意識是我國最大的群體政治意識,其反映和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與指向。它從根本上要求我們服從和維系這種群體政治意識,進而維系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和地位。因而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勝質上具有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接受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在程度上具有廣泛性。理論上,社會各個成員、各個組織之間,都能夠自然地形成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性,并形成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我們黨和廣大人民整體意識的正確性和科學性決定了黨和政府的意識在群眾之間、個人之間也具有了廣泛的感召力、影響力。個人意識向社會最廣泛群體意識的轉化相應具有必然性和自覺勝,而各種社會力量也都相應地具有促進個人意識向社會最廣泛群體意識轉化的責任和義務。
三、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的價值基礎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的價值基礎,理由在于處于社會組織形態當中的個人能夠在積極參與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特定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由外而內”的滿足,即在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的過程中獲得自身認同、實現個人價值。公務員之家
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決定了人的價值的自我性與社會性,人的價值也由此具有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兩種屬性。個人價值是社會對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滿足程度。社會價值是對滿足社會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所做的貢獻。個人既有自身的需要,又有以自己創造活動的成果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在構成人的價值的同時,也構成了人的價值對立統一的矛盾組合。盡管相當多的人總是最先看到個人價值,但事實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具有高度的統一性,而絕不是純粹的對立性。兩者的實際關系實質是社會價值決定個人價值,個人價值反作用于社會價值,個人價值通過社會價值來實現。體現在:首先,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性體現在價值主體上。個人價值是將個人作為價值主體,從具體個人的需要出發來考察價值,而社會價值是將社會作為價值主體,從整個社會的需要出發來考察價值。由于個人與社會是統一的,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社會是由人構成的社會,所以無論是個人價值還是社會價值,它們的價值主體都是實際從事社會活動的具有社會性的人。其次,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性還體現在個人價值總是要在個人與社會(集體、他人)的關系中表現出來。人的個人價值是在社會中實現的,個人價值在未實現之前是潛在的、內在的東西。社會發展要求每個人充分發揮其內在價值,個人價值越是發揮得好,社會的發展水平就越高。如果離開社會的發展、離開集體片面地去追求個人價值,那么在損及社會價值的同時也會挫傷個人價值。對此,馬克思曾指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的自由……在真實集體的條件下,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體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懊總€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但無論是個人價值,還是社會價值,都是以人為對象,以實踐為載體,通過個人與社會的互動來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取向的關鍵問題,它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個人為本位還是以社會為本位。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滿足個人的自我價值發展的需要,也要滿足個人的社會價值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要滿足整個社會價值的發展需要。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人們在充分發揮個人的社會價值中實現和找回自我價值,另一方面也注重在高尚的社會價值當中積極的回應和肯定個體價值,滿足個體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F實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某個人以無私的奉獻精神贏得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同時,實際上他/她個人也在別人視他/她為榜樣的過程當中找到了個人的價值。這種價值以成就感、自豪感、光榮感、使命感成功而深刻地激勵著個人的人生旅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就是要形成一種能夠激發公眾正確進行價值判斷的社會氛圍,并在這種正確的、合乎社會主義發展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弘揚的氛圍中,激勵各個階層的廣大民眾樹立起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自覺意識,使之在社會各個領域洋溢起拼搏進取、同心協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飽滿熱情。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以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性為價值基礎,充分彰顯了社會力量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
總之,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生產勞動與智育、體育生產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社會性參與極大地擴展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空間。而且,事實上,“一切國家和一切時代的教育都是社會的,不管它的意識形態是怎樣反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培育人、規約人的社會系統活動,它在社會中不能也不可能孤立發展,必須與社會的其他系統相適應地協調發展。這種協調發展,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層面中所蘊涵的不同價值與功能的體現,如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管理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發展價值等等,另一方面也是社會其他系統影響、承接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現。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尋求社會力量的參與。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的提出不是毫無根據的,它既是時代變遷與社會發展的本質需要,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特性所決定的,有著重要的學理基礎。
- 上一篇:職校畢業生就業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 下一篇:建筑色彩與材料的選用論文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