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的誠信底蘊淺議論文

時間:2022-12-31 11:33: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的誠信底蘊淺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和諧社會的誠信底蘊淺議論文

論文摘要:在傳統文化中誠信有著重要的涵義和作用,先哲們對其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然而,現代社會卻存在著嚴重的誠信危機,嚴重危害了和諧社會的構建。要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加強誠信建設,通過思想教育樹立誠信光榮的價值觀;用法律法規強化誠信意識和誠信行為;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和誠信監督體系;提高政府公信度和黨員干部的表率性??傊?,在現代社會誠信危機的情況下,加強誠信道德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是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論文關鍵詞:誠信社會道德和諧社會

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吨泄仓醒腙P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秉h的十七大也提出“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范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弘揚中華文化,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痹谥腥A傳統文化當中誠信有著重要的含義和社會功能,對我們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

一、傳統文化中的誠信思想

(一)傳統文化中誠信的含義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誠”與“信”往往具有極相同的意義,因此常被互換使用,以誠釋信,以信釋誠。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誠,信也。”“信,誠也?!?/p>

“誠”的含義?!吨芤住で分兄v:“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認為君子說話、立論都應該誠實不欺,真誠無妄,才能建立功業?!罢\”的基本含義是真誠、誠實、誠懇、誠摯、誠篤。“信”的含義,《春秋》中講:“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無信,何以為言?”就是強調“信”的首位意義就是“說到做到”,即言談的誠實性,言由心出,表里一致。具體為人際交往中要講究信用、遵守諾言。

“誠”、“信”雖然可以互訓,但嚴格說來在傳統文化中仍然有所不同?!罢\”更多的是“內誠于心”,就是對道德個體的單向要求,是道德個體的內在德性;“信”則偏重于“外信于人”,是針對社會群體提的雙向或多向要求,是“內誠”的外化。當然,這種區分并沒有絕對的意義,二者是相互貫通、互為表里的?!罢\”是“信”的依據和根基,“信”則是“誠”的外在體現?!罢\”與“信”共同成為人們立身之本的重要德行。

(二)傳統文化中誠信的社會功能

千百年來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無論是對個人立言、立德、立身處世,還是在社會的和諧進步以及國家的穩定中,誠信都有很重要的社會功能。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1.誠信是人們道德的根基。誠信是一種根本性的道德,是其他一切美德的基礎,即“忠信,所以進德也?!?《周易·乾傳》)((左傳》中的“信,德之固也”的說法也表明,信是道德的基礎。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貂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說話做事誠實守信,可以行萬里而無難;說話做事不誠實守信,寸步難行。

2.誠信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準則。“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孟子也說:“朋友有信?!?《孟子。藤文公上》)誠信是人際往來的前提與基礎,缺少誠信交往是無法進行的。“交友不信,則離散郁怨,不能相親。”(《呂氏春秋·貴信》)

3.誠信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政治原則。晉文公曾說:“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左轉·嘻公二十五年》)“子貢間政,子(孔子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日:‘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言而不行,言無信也;令而不從,令無誠也。不信之言,無誠之令,為上則敗德,為下則危身?!?吳兢《貞觀政要。誠信》)“信”也極大地左右和影響了國家的競爭力,“德、刑、詳、義、禮、信,戰之器也?!?《左傳》)所謂“戰之器”,即“信”為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4.誠信也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基本行為規范??鬃釉f:“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我國古代早就有“信者儲也”的說法,從構字法來看,“儲”由“信”和“者”會意而成,即是說,只有誠實守信之人才是最善于積聚財富的。

總之,中國傳統誠信思想非常重視誠信的社會功能,并視其為自然與社會、天與人之間的和諧之道。

二、現代社會的誠信危機

(一)現代社會誠信危機具體表現

1.部分政府誠信度下降。當今社會,一些政府機關不僅缺乏公開、公平、公正的理念,在執法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也屢有發生;同時某些地方政府部門的失職、放任、流一氣也對社會誠信的建構帶來了不良影響,而與直接的不守信行為相比,極個別地方政府的政令虎頭蛇尾、朝令夕改則更具危害性。湖南省政協一份調查顯示:由于政府某些部門沒有很好地履行對企業的承諾,企業對政府某些部門出臺的政策的信用評價普遍不高,被調查的企業中,認為政府承諾“全部履行”的只占4%,認為“很少履行”的占10%,“基本履行”的占50%,“部分履行”的占36%。久而久之,當地政府再出臺類似的政策,百姓很難再信以為真。另外,公務員的誠信度如何也對政府信用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F實生活中,有一部分公務員存在一些失信行為,他們在其位不謀其職、不守承諾、違法行政、失信于民、急功近利、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貪污受賄、欺上壓下等已極大的破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工作中?;茏?、搞形式主義、浮夸虛報等都是一種欺騙和弄虛作假的行為。

2.某些企業誠信缺失。目前,一些企業缺乏必要的誠信觀念,在經營活動中只考慮自己的現實利益,而不考慮或很少考慮消費者利益和其他利益,出現了種種損害消費者利益、其他企業利益及國家利益的行為。如合同履約率低,債權債務糾紛多;虛開發票、偷逃稅款;生產經營假冒偽劣商品;服務質量差;利用欺騙性廣告誤導消費者;上市公司披露虛假信息,給國家和股民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等等。

3.個人誠信水平較低。個人信用是社會信用最直接、最具體的表現。對于人與人的關系來說,信用是彼此信任和依賴的基礎;對于社會來說,社會成員的誠信度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行。在當前社會,個人信用問題亞待解決,因為一些假冒偽劣、偷稅漏稅、欺詐等事情,有很多就牽涉到個人的信用問題。目前,個人信用缺失還有其他表現形式,如學生考試作弊、文憑造假、抄襲剿竊、學術造假等現象。

(二)誠信危機對和諧社會的危害

1.誠信危機損害了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其實社會上的誠信道德,已經預設了理想的社會關系與基本秩序。能夠按照“誠信”標準做人做事的人就被認為是有正義感和道德感的人,能夠貫徹誠信道德原則的社會就被認為是公平的社會、正義的社會。而一旦人們為了個人的私利而置誠信道德于不顧,使得誠信危機在一些人身上出現,就必然會危害人們之間正常的、合理的權利義務關系,影響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2.誠信危機影響了社會的安定和團結。心理學研究表明,共同的價值取向會產生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是真正維系整個群體的紐帶,沒有這種認同感就不能形成堅強的群體。誠信的道德精神使群體成員變得十分接近,產生具有共同奮斗目標的凝聚力。因此,誠信的作用從理論的高度可以概括為“凝聚力”三個字。這種凝聚力規范著人們的選擇,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一旦發生了誠信危機,人們就失去了共同的道德價值目標和價值標準,就會出現道德失范,就必然渙散人們之間的凝聚力,破壞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價值認同,影響人際關系和社會的安定與團結。

3.誠信危機破壞了社會的風尚和秩序。在誠信危機發生過程中,人們的道德情感逐漸淡化、消失甚至走向反面。人們對原來道德價值系統的崇敬感、神圣感沒有了,感到困惑、迷茫、仿徨、焦慮乃至幻滅。人們不再滿腔熱情地稱贊誠信行為,不再仰慕誠信人格的崇高,也不再疾惡如仇地去揭露、譴責壞人壞事并與之展開斗爭,而是置若閣聞、避而遠之。自己做了不誠信之事,不是感到內疚、羞愧和自我譴責,而是只要不被發現和制裁就暗自慶幸。這些道德情感麻木、困惑、缺失的具體表現,嚴重敗壞了社會的道德風尚和倫理秩序。

三、誠信危機的原因解析

(一)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不成熟

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也是一種道德經濟、信用經濟。然而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在經濟轉軌時期,新的秩序還沒有建立,原有的舊的秩序早已破壞殆盡。市場成為“暴富”的場所,機會主義大行其道。我們知道市場經濟是以追求價值為目的的,這就極大的誘發了人們的求利心理。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假設絕大多數人都會在社會條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當人們長期受限制的求利心理漸漸被“正名”而得到認可,并被看作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后,一些人便置良心與道德于不顧,采用各種各樣的手段最大限度的追求自身的利益。

(二)社會道德秋序失衡

經濟轉軌時期,社會生活的經濟基礎和道德秩序產生了變化,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和與之相適應的道德秩序日漸瓦解,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道德秩序尚在建設之中。此時,新舊經濟體制和道德秩序會發生碰撞和沖突,而且兩者的結合處又容易形成空白點,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道德秩序的混亂。生活在這種社會條件下的人們很容易陷入迷茫、仿徨狀態,并造成相互之間的猜疑和不信任。由此造成的是傳統的道德觀已經不再被人們所認可,加之市場經濟競爭的殘酷性,使許多人不能承受這樣的壓力,面對社會利益的巨大調整,一些人心態失衡,為了獲得巨大的利益,他們不惜犧牲一切。

(三)法律法規的不健全

任何一個社會乃至一個社會的任何階段都可能產生失信現象,信用的缺失并不是我國經濟轉軌時期特有的現象。我國現階段誠信度下降現象也要歸因于我國經濟轉軌時期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對于出現的失信現象沒有相應的法律加以約束,從而給人們造成一種即使我失信于人也不犯法的假象。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無論是對個體私營企業的制假售假,還是對國有企業的惡意欠債逃債以及上市公司欺騙公眾投資者等行為,打擊制裁還很不到位,力度相當有限,從客觀縱容了不講誠信的企業和個人。另外,我國目前的法律制度中,與信用有關的法規主要有《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票據法》《刑法》等,但是還沒有一套專門的、完整的規范信用活動的法律,也缺乏相應的法規、制度。由于違反信用的行為缺乏硬性的約束,由此更助長了一些企業和個人的失信。

(四)政府政策的多變性

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尚處于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制、規則、秩序尚在摸索和完善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新的政策法令和規章制度會不斷出臺,以取代舊的、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政策法令和規章制度,地方政策的多變性難以避免。如果一個地方的政府政策多變、政出多頭、政府領導人隨意決策和允諾、政策“假大空”或不落實、政府工作人員因人施政等,那么,這個地區的企業和個人顯然難以形成良好的信用環境。

四、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加強誠信道德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充分發揮誠信的重要作用,而這一作用又需要首先通過加強誠信道德建設、培育誠信的社會氛圍來實現。加強誠信道德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一)通過思想教育樹立誠信光榮的價值觀

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著深刻豐富的誠信思想,我們應該大力發掘我國的傳統文化寶藏,進行誠信思想的教育培養。將誠信的教育目標貫穿到大學、中學、小學的人文素質的教育培養中去,從而形成個人誠信意識和信用責任感。同時,要使誠信光榮的價值觀在社會上得到普遍推行,必須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開展相應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全社會的州門都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就包括“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重要內容。不斷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觀念,形成誠信者受尊重、不誠信者遭鄙視的社會氛圍,對那些不講誠信的人進行道德鞭撻,輿論譴責,漸漸確立人人講誠信的良好社會風氣。

(二)用法律法規強化誠信意識和誠信行為

法律是防范和治理失信行為、維護良好市場秩序的最后一道屏障,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信用的最強有力的保障。法律包括立法和執法兩部分,即通常所說的“有法可依”和“違法必究”。信用立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實踐角度考慮,建議我國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在信用管理法方面的法律法規,在此基礎上以比較完備的行政管理規定的形式頒布。強化對信用缺失者的處罰力度。要提高執法人員司法人員執法水平司法水平,要求他們必須具備相應的政治、道德、思想、依法辦事、公正執法的素養。從而,通過法制的他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實現社會的誠信。

(三)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和誠信監督體系

誠信社會需要一系列制度來促成和保障,我們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制度和誠信監督體系,從而為誠信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強化信用的褒揚機制,對誠實守信的人通過各種渠道進行表彰,給予獎勵,并在信貸、稅收、項目投資等方面給予利益傾斜,在制度上保證誠信者能夠得到回報;對失信者通過失信懲戒機制,用制度來制衡不誠信行為,加大失信行為的成本,筑起防范大堤,讓失信者品嘗失信苦果。讓每個社會成員和市場主體都充分意識到誠信的實際價值及其對自己的現實利益,認識到失信對自己切身利益的直接損害。同時,要加強新媒體、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對社會誠信的監督,對缺乏誠信的企業、單位予以披露和曝光的力度加大,使失信者四面楚歌。最后,還要發動全體公民對誠信的監督,使失信者陷人“人民誠信斗爭的大?!?,從而營造一個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

(四)提高政府公信度和黨員干部的表率性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難興,政無信必頹”,這里的“政”就是指政府??梢哉f,一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建立是多方面合力的作用,而政府誠信是表率、是關鍵、是社會經濟信用的核心。

1.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切實加強廉政建設,真正做到“親民、愛民、為民”,做信用建設的領先者和模范實踐者,帶頭樹立誠信形象。

2.強化服務意識,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誠信。

3.加強行政信用建設。凡是政府出臺的決議、辦法等,各部門必須堅決執行,保證政令暢通。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維護政府信用。在特殊情況下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不能遵守時,給相對人造成的損失應當予以補償,這就是許多國家已經采用的行政行為的信賴利益原則,以德國為代表的許多國家已經把其納人行政法。

4.堅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水平,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建立文明誠信的人文環境,吸引投資。

5.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機制。誠信社會應該是信息披露充分的社會。在信息的披露中,政府信息的公開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

要構建社會的誠信機制,黨員于部的道德風貌具有示范和導向作用,鄧小平指出:“群眾對干部總是要聽其言,觀其行的?!庇行У恼\信教育離不開榜樣的作用??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边@是說:當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只有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全社會都積極履行誠信職責,一個誠信的和諧社會才能建立起來。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其過程本身會呈現出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其中思想道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思想道德中的誠信建設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在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并始終在意識形態領域達到思想認識的和諧一致,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整合社會的各種力量。弘揚誠信意識,培養誠信道德,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樹立和弘揚誠信意識。消除一切不和諧因素,為建設一個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