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全球化發展簡析論文

時間:2022-01-18 03:51:00

導語:思想政治全球化發展簡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全球化發展簡析論文

【內容提要】全球化改變了世界,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和價值導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側重于全球意識、規則意識、愛民意識、危機意識和公民意識教育,并在培養目標和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調整,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人類跨入新世紀,全球化浪潮洶涌而來,波及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并為我們重新審視周圍的世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那么,什么叫全球化呢?全球化就是人類不斷地跨越空間障礙和制度、文化等社會障礙,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充分溝通(物質的與信息的)和達成更多共識與共同行動的過程[1]。全球化不是某一時段上的狀態,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進程,昭示著一種發展趨勢。全球化給世界歷史的進程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也把中國的發展納入了世界的軌道。在全球化這一時代背景下,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無論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方面,還是在價值導向方面都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順應這一歷史潮流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

一、全球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全球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斷創新,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眾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2]。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主要包括政治理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3](P157-159)。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只有在其反映和體現了時代與社會發展的要求時,才有可能為社會成員所普遍接受。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跟上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全球化使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際社會交往頻繁,影響加深,隨之而來的是不同思想文化相互影響和相互碰撞。在這種環境下,人們的思想更加活躍,觀念更新加快,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趨復雜多樣。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創新,就會缺乏主動性、有效性和針對性,就會喪失生命力。

(二)全球化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挑戰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須以內容為載體,通過一定的方法,運用一定的手段來實現。我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以說理和灌輸為主要手段,通過學校、社會和家庭的教育來實現。與世界各國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進程中涌動的改革潮流相對比,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都存在不少問題。其主要表現是:一是過分注重和強調“顯性教育”,而對“隱性教育”和實踐教育重視得不夠;二是學校、家庭的主體地位突出,宗教、社區和以網絡為代表的大眾傳媒的教育作用發揮得不夠理想、不夠充分;三是過分倚重于說理和灌輸,缺乏科學分析,忽略了人的主體性。這種教育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全球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文化向來以集體主義為本位,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而西方的文化傳統卻是以個人主義為本位,強調國家為公民個體服務、為個體而存在。在全球化浪潮中,這兩種文化傳統相互碰撞、相互沖擊,其結果是信奉西方文化傳統的國家開始強調社會價值,而信奉東方文化傳統的國家開始關注個人價值,于是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趨向并重且逐漸成為一種基本的價值導向。這對我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是一種新的挑戰。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全球化的回應

全球化改變了世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應該有所變化,有所側重,以適應時展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3](P147)。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這“四有”應當有所側重。

“有理想”是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的辯證統一,社會理想又包括共產主義理想和共同理想。在全球化條件下的理想教育應當側重于共同理想,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容具有層次性?!坝械赖隆笔钦f教育應當側重于道德的底線——不損人,尤其是在信用嚴重危機的今天更應強調這個基本的道德層次?!坝形幕笔钦f教育應當側重于科學知識和人文素養的教育?!坝屑o律”是說教育應側重于強化規則意識(法制意識),中國加入WTO之后,具備規則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全球化的進程大大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第一,全球意識教育。全球化將世界各國人民緊緊聯結在一起。生態環境惡化、人口爆炸、能源危機、恐怖活動等嚴重威脅人類社會生存的問題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攜手,共同解決?!拔覀冎挥幸粋€地球!”人類要與地球和諧共存,就要不斷加深對地球的理解。我們要從全球利益角度去考慮問題,要具有面向全球化所必備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具有世界大同者的眼光和胸襟。不僅要“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更要“胸懷全球,放眼宇宙”。

第二,規則意識教育。規則意識也就是法制意識,法律就是一種規則,并且是社會生活中的主要規則。我國加入了WTO,就必須按照WTO的規則來規范政府行為,維護國家利益。2001年11月9日,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在卡塔爾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加入WTO后承諾開放市場,遵守WTO規則,并且國內各有關的法律法規都要與WTO規則相一致。應教育學生懂得:無視規則的存在,肆意踐踏規則,將會給我們的國家利益、民族經濟帶來極大的危害,因此我們必須強化規則意識,學會運用國際規則趨利避害,使我們的行為和經濟活動處于規則允許的范圍之內。

第三,愛國意識教育。全球化賦予愛國主義以嶄新的內涵,我們切不可把愛國主義混同于狹隘的民族主義。一方面我們要努力謀取國家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參與制定全球化的運作規則,并在國際規則的約束下,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愛國主義。因此,我們要將愛國主義與全球化結合起來,在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中完善自我,吸收對方合理的東西,使我們的價值理念不斷更新,社會制度更臻于完善。

第四,危機意識教育。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但先輩所創造的輝煌畢竟屬于過去。放眼世界,我們應當時時有一種危機感。我國的人口壓力越來越大,人均GDP遠遠低于經濟發達國家。我國的生態環境也越來越惡化,北方的沙塵暴甚至危及到了周邊國家。此外還有環境污染問題,資源危機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危機意識教育方面,日本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第五,公民意識教育。公民意識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的精神基礎。教育要為國家培養“四有”新人,就絲毫不能忽視公民意識教育。公司意識教育,可使人形成正確的權利與義務觀念,學會與他人平等相處,并切實尊重他人的權利。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在全球化進程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運用多種手段與方法。除了那些傳統的已被實踐證明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外,還應當結合新情況,吸取他國經驗,廣泛運用信息技術,不斷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第一,注重“隱性教育”,堅持公開性與滲透性的統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特別是在對青少年的教育中,公開的、正面的教育方法當然十分重要。學校教師應當直接而理智地傳授社會的思想政治道德準則,觀點不能模棱兩可或取中立態度,要態度坦誠,涇渭分明,但只有這種直接的方式還是遠遠不夠的。其時間的集中性和觀點的鮮明性容易給人一種強迫灌輸的感覺,進而使人產生一種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種意識障礙,從而制約人們對有關思想、政治、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內化。在全球化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應當更具有自然性和隱蔽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覺中進行。

第二,充分利用網絡這一虛擬空間,開展網上思想政治教育?;ヂ摼W的爆炸性發展正改變著經濟、社會、文化的結構和運行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其廣度和深度都是以往任何一次產業革命所無法比擬的。網絡既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同時也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手段。因此,同志指出:“要重視和充分運用網絡技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p>

網絡帶來的信息污染、網上交友、網上游戲、網上倫理道德以及網上信息選擇等問題,最終只能在網上解決。只有進入到產生網絡問題的環境中,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要通過網絡向人們提供大量有意義的、積極向上的信息,對人們進行正面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同時,也要教育上網者學會正確地選擇網站,這是每個上網者必備的素質。對那些不健康的網站,可以采用適當的技術手段,將其影響控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內。

第三,引入現代管理科學的成果,對人性進行科學的分析。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道德說教大于科學分析,說理往往變成了說教和灌輸,這是每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深思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影響人的行為。行為科學的研究表明:需要產生動機,動機決定行為;欲影響人的行為,必先了解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的背后又有各種復雜的原因,任何需要只有在被意識到時,才能構成動機產生的原因。因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當然離不開行為科學的指導。經濟學原理認為,人在既定條件下都有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傾向。由此看來,教育人見義勇為,不用制度規范而僅用道德勸誡是不夠的。

人性即人的本質。人性之中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其中,自然屬性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以人為本的第一要素是滿足人的自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離開人的自然性去空談人的社會性。要真正做好人的工作,就必須將教育機制建立在對人性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

【參考文獻】

[1]胡元梓,薛曉源.全球化與中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13.

[21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3]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