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和諧社會理論建構創新措施

時間:2022-03-01 02:53:00

導語:探究和諧社會理論建構創新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和諧社會理論建構創新措施

摘要: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站在時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闡述了我國現階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會議通過并確定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一綱領性文件,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和主要任務。通過反復學習,筆者發現《決定》有很多創新之處,本文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構建和創新之處進行探討和闡釋,以達到更好的貫徹執行效果。

關鍵詞:和諧社會理論構建創新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向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宏偉目標和主要任務,這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它反映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美好追求,同時也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具有很強針對性的舉措,值得研究、學習。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構建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將這一理論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至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得到發展和完善。它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的偉大意義。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構建是我們黨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進程中創立、發展、不斷完善并最終確立起來的。這一理論的創建順應社會和時展的需要,符合全國人民最根本利益的要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這一理論的創建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不斷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而這一理論也將成為我們今后一個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的行動綱領。同時也為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做出了貢獻。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創新之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任務的提出,更加明確地把社會建設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稕Q定》采用了許多關于社會建設的概念,也有很多創新之處,對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許多問題都作了明確規定,歸納起來有如下方面:

(一)《決定》第一次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著重解決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基本路線的根本路線的根本依據問題,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在本質上因該更加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出,著重解決經濟體制的選擇和激勵機制問題,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在本質上應該更加有利于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著重解決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條件下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道路問題,著重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在本質上應該更加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和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些理論成果,都是在實踐發展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豐富、發展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二)《決定》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精神支柱?!稕Q定》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指出它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這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和當代中國人民不斷創造嶄新業績的力量源泉;四是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是全社會共同的道德規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將為人們判斷是非曲直、確定價值取向、做出行為選擇提供基本準則。

(三)《決定》把“和諧”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目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任務的提出,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根據對總體布局的新認識,《決定》把“和諧”納入我國現代化的目標,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

(四)《決定》明確了對收入分配進行宏觀調節的政策取向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并把它作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內容?!稕Q定》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著力點,寫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強調“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并明確提出對收入分配進行宏觀調節,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促進共同富?!薄?/p>

(五)《決定》提出了“社會體制的改革與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三位一體發展為四位一體,《決定》提出“社會體制改革”的任務,明確了社會領域的改革在整體改革中的位置。這是對改革內涵和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有助于我們更完善地把握社會體制改革與經濟、政治、文化體制改革的關系,更準確的把握社會體制改革與利益關系調整地關系,更加注重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更好的堅持社會主義改革方向。

(六)《決定》提出“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政策

黨的十六大報告在闡述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時,提到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后,我國果斷地實行了一系列解決城鄉差距問題的重大政策,2006年中央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1號文件,已經提出“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稕Q定》把“把加快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寫入黨的全會文件,這進一步明確解決城鄉發展差距問題的方向。也意味著要通過改革來完善城鄉管理體制,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社會結構。

(七)《決定》提出了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決定》根據我國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就業方式多樣化的趨勢,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并把它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任務。這是在社會保障方面提出的一項劃時代的政策,也是繼取消農業稅之后,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提出的又一重大舉措?;窘⒏采w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將結束中國數前年來農民沒有社會保障的狀況,具有里程碑意義。

(八)《決定》提出了“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的主張

《決定》提出:要發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嚴格執行國家勞動標準,加強勞動保護,健全勞動保障監察機制和勞動爭議調處仲裁機制,維護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合法權益。這是第一次在黨的文件中系統闡述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的問題,意味著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成為正確處理新時期社會矛盾的一項重要內容。

總之,《決定》的創新之處很多,它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運用并得到豐富和發展,以早日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2

[2]林建華,構建和諧社會思想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發展[J],聊城大學學報2005.4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