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是科學發展觀哲學基礎透析

時間:2022-08-31 11:41:00

導語:唯物史觀是科學發展觀哲學基礎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唯物史觀是科學發展觀哲學基礎透析

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時代背景,并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予以揭示。唯物史觀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茖W發展觀在其各方面都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精髓,是對唯物史觀的繼承和發展。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唯物史觀;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社會背景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人民日益富裕,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本達到小康水平。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嚴峻問題引起了我們黨的高度重視,比如資源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社會貧富差距有擴大的趨勢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決,國家的長治久安就不能保證,經濟發展的成果最終也會喪失殆盡。

進入21世紀后,我國面臨的世界形勢是總體上有利于我國的發展和建設,但在不少方面也存在著許多挑戰。隨著中國的改革的深化和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國門的進一步放開,中國和世界各國不斷地加強經濟貿易交往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快。在如今的多變世界中站穩腳跟,不斷發展和強大自己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沒有科學的,能夠適應時展的戰略指導思想,是很難完成的。這些現實都迫使我們對世界和國內形勢有一個清醒和全面的把握,更需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戰略規劃。這樣,科學發展觀就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了。

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有善于運用馬克思理論的優良傳統,形成了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并且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取得了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以及以往的經驗都為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由此我們可以確認,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的,也是符合我們國情的。

2003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我黨的文件第一次提出科學發展觀。2004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和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2006年3月,十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十一五”時期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這樣就確立了科學發展觀在我國現階段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指導地位。

二、科學發展觀的哲學依據

科學發展觀的哲學依據是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源頭之一,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行動指南。唯物史觀是人類思想史上的革命,以其徹底的理論態度,即理論和行動相統一的態度和以往的一切舊哲學,包括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劃清了界線,是一種新的實踐的唯物主義。而科學發展觀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國現階段取得新發展和新突破的重要體現,是中國現階段的馬克思主義,是實踐唯物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發展。

從本質上講,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在我國社會現實中的具體表現。它不僅從理論上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作出總結,而且為社會發展制定了指導思想,是中國現實的客觀要求,也是理論與實踐的一個內在的統一。在不同的時代,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都需要新的和新階段相適應的理論。因此,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既是社會發展的現實必然要求,也是理論創新的內在呼喚。理論必須跟隨時代不斷進步,不能停留于已有的水平,理論如果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來,必須改變自己的形態,以合乎時代要求的面目出現。

1.唯物史觀關于存在和意識關系的認識是整個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石

馬克思說,不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而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各種意識形態,理論形態都是受所處的時代的制約,都是特定歷史階段的反映。一種理論的產生在于這個社會現實存在理論產生的基礎,并且強烈要求有相應的理論來與之相適應。意識在任何時候都是被意識到了存在,這種理論和實踐、意識和存在的統一就是在人類的社會生活進程中被統一起來的,沒有純粹的理論,同樣也沒有純粹的脫離意識的活動。

2.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理論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是歷史的主體,既是劇作者,又是劇中人。在馬克思看來,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是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是個體性與群體性的統一。人自身的形成過程就是人的歷史的展開過程?!叭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皻v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畾v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1〕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較為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歷史主體的思想?!叭魏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系?!魏螝v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這樣就確立了有生命的具體的歷史個人是歷史運動的主體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從而對那種抽象思辨的歷史主體的思想從根本上予以超越。

3.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四種生產的理論是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發展的理論依據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闡述了全面生產理論。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即生產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資料。

第二類生產是新的需要的生產,這是指人的意識形態的生產。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第三類生產是人口的生產。“一開始就納入歷史發展過程的第三種關系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增殖?!?/p>

第四種是社會關系的再生產??梢哉f在這樣四種生產中,社會關系的再生產是一個紐帶,將前面幾種生產都聯系起來了。在前面三種生產中社會關系都貫穿于其中?!斑@樣,生命的生產——無論是自己生命的生產(通過勞動)或他人生命的生產(通過生育)——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含義是是指許多人的合作,至于這種合作是在什么條件下、用什么方式和為了什么目的進行的,則是無關緊要的”。〔3〕“由此可見,一開始就表明了人們之間是有物質聯系的。這種聯系是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它的歷史和人的歷史一樣長久;這種聯系不斷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現出‘歷史’,它完全不需要似乎還把人們聯合起來的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囈語存在”?!?〕

正是唯物史觀的這四種生產理論是科學發展觀中全面發展的理論基礎。人類的實踐活動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而且精神財富的生產,人口的生產,以及社會關系的生產都是同樣重要的,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種,都不能稱之為全面的生產。我們既然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就要為整個全局的利益考慮,避免片面發展,堅持全面發展的戰略。

4.可持續發展和馬克思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思想相一致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反復指出了人和自然界本質是統一的?!皬睦碚擃I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同樣從實踐領域看來,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5〕“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在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資深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這里馬克思將自然界看作人的無機的身體,而將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很明顯,馬克思已經將自然界和人統一起來,自從有人以來,人就生活在自然界中。脫離人的自然界對人說來只是無。也正是由于這一點,為以后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一種重要的理解方式。

總之,唯物史觀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而科學發展觀則是唯物史觀在當代中國的應用和發展。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實踐證明,科學發展觀是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的指導方針,必須貫穿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