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就業引導
時間:2022-08-08 04:01:13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就業引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教育緊密結合,能夠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正確的就業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大學生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本質要求,是大學生就業活動的指針。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經濟困難學生就業教育的重中之重,將社會價值導向與經濟困難學生的價值觀相結合,有助于創新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增強就業教育的實效性,也是優化就業工作格局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教育緊密結合,是促進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斷加強、充實、完善就業教育內容,有助于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激發經濟困難學生的奮斗意識和拼搏精神。從就業入手談思想政治教育,將社會發展的實際和學生就業思想實際相結合,將個人發展與現實職業需求相結合,使思想教育更深入更務實,能夠容易與學生交流并為學生所理解,也更易形成教育功能的系統合力,以貼近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經濟困難學生走出就業困境。
2、經濟困難大學生勵志教育與就業教育相結合
調查表明,有72.6%的學生對今后的就業沒有明確具體的目標,在問到“擇業時考慮的重要因素”的回答中,41.2%的學生將經濟收入作為首要因素。這反映出經濟困難學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的缺失,他們缺少理想的追求、前進的動力。在工作地點的選擇上,有57.1%的學生選擇了發達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區,而對于西部地區和鄉鎮農村,僅有5.4%愿意去。在是否愿意基層就業的回答中,僅有17.3%選擇了愿意到基層就業。在價值取向上,經濟困難的學生表現出功利化趨勢。這充分說明,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于經濟困難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他們的道德價值取向和評判標準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不愿意承擔艱苦的工作、缺乏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因此,在就業教育過程中,應加強經濟困難學生的勵志教育。勵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勵志教育的內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成才觀教育。它不僅具有思想性,還具有崇高性。
2.1要加強經濟困難生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價值觀的根本反映,是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素質的核心內容。沒有理想信念,人生就可能迷失方向。我們應以就業教育為切入點,引導他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引導他們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結合起來把個人奮斗融入到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之中去。
2.2加強經濟困難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熱情,是就業工作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根據社會發展方向、國家需要確立志向,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大學生從實際出發、從國家大局出發、從未來發展前途出發,樹立遠大理想及正確的成才觀,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2.3加強正確的成才觀教育。第一,激發學生求學成才的動機,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和管理,促使學生擯棄“為當前就業而學習”的短視觀念,并將“終身學習”的觀念轉化為持久的學習動力。第二,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深化專業學習,教會其學習的方法也是成才教育的重要內容。第三,學校要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把握人才成長的正確規律,減少成才上的浮躁情緒和急功近利的心態。經濟困難大學生應該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確立到基層、到艱苦的地方鍛煉成才的理想信念。
3、經濟困難大學生學風建設與就業教育相結合
大學生就業工作與學風建設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學風的好壞直接影響教育質量,影響學生的成長成才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加強學風建設,有助于他們專業課程的學習、綜合素質的培養與做好就業準備工作。調查中顯示,在學習問題上,大學生存在著兩極分化的傾向:一部分優秀經濟困難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勤奮刻苦,希望通過掌握更多的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一部分經濟困難學生對自身沒有過高的要求,抱著“能過就行、60分萬歲”的心態,他們缺乏學習動力,缺少上進心。更有甚者在專業學習上出現成績底下、甚至無法順利畢業的情況。在問卷調查中發現,59.5%的經濟困難學生從未逃過課,40.5%的學生都有逃課的經歷,這說明有相當多的經濟困難生沒有珍惜大學的學習生活,認為逃課不是什么大事。還有16.3%在考試中有作弊行為,這說明經濟困難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投機取巧,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收獲成績。面對此種情況,應堅持以“就業——學業”為核心的理念,加強以就業為導向的學風建設,要將學風建設與學生自身的就業利益結合起來。
3.1針對學生所處的不同階段實施循序漸進的就業教育,有效推進優良學風建設。一年級應做好專業引導,幫助學生了解專業、明確學習目的。二年級應著重指導學生加強專業學習,鼓勵學生通過參加各項活動,鍛煉能力。三年級可以將學生按畢業走向初步分成直接就業和繼續深造兩種類別,分別進行指導。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培訓行業求職的技巧、模擬職業面試。通過不同階段的就業指導等多種形式的就業教育,及時化解學生有關就業問題的疑惑,加深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的認識,強化學生的就業意識,增強學習動力與針對性,從而促進學風建設的有效推進。
3.2以興趣引導為切入點,推進學風建設。從培養經濟困難學生的興趣入手,開展與專業有關的學術講座,向學生介紹學科發展前沿,幫助學生了解專業、明確學習目的,以增強學生的專業興趣和自信心,引導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到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上來。以社團為著力點,大力扶植專業社團的建設,組織豐富多彩并富有實效的社團活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熱情。引導經濟困難學生學習面向市場,面向社會,自覺地學習,特別要引導學生注重動手實踐能力,使他們能學以致用,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從而實現就業與學業互為動力。
3.3重點關注經濟困難學生在實踐環節的能力表現。積極引導他們參與專業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培養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綜合運用和動手能力,鍛煉學生專業實踐業務能力。結合專業特色,組織和鼓勵經濟困難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增強動手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就業信心和動力。組織和鼓勵經濟困難學生參加各種專業技能比賽,以賽代練,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4、經濟困難大學生團隊合作與就業教育相結合
在當代企業對員工的需求中,團隊精神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團隊意識、合作精神、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大學生踏入社會必備的素質,因此對經濟困難大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本次問卷調查發現,“在大學生合作中最大的問題是什么?”的回答中,有53.3%的經濟困難生選擇了合作精神差,缺乏團隊意識;15.3%選擇不信任他人。在被問到是否經常參與團隊合作問題時,46.2%學生選擇經常參與,20.3%的學生選擇了很少參與或者從不參與。這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經濟困難學在與他人合作中存在一定困難,在與人交流溝通時存在嚴重的心理障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由于家庭環境、成長經歷,使他們形成了內向、自閉、多疑、不合群的性格,一方面由于社會經驗少,缺乏人際交往的方式與技巧,使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普遍較弱。因此,需要經濟困難學生在團隊合作與就業教育方面加強結合。一方面,通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滲透整體觀念、團結協作方面的比重和內容,向學生傳遞在企業就業過程中團隊合作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以學生關注的就業問題為切入點,增強經濟困難學生團隊精神的塑造。比如開展職場模擬,讓學生在模擬的職業環境中充分體驗團結協作的重要作用、與人相處的快樂、培養整體意識和團隊精神,使他們意識到個人只有融入到團體中去,個體智慧才有可能被“群體智慧”放大,使得個人無力實現的理想變成可行的現實。通過團隊精神和就業教育的結合,使經濟困難學生具有較強的集體利益感,樂于交往、形成主動交往意識,提高交際能力,學會協調人際關系,學會在團隊中生存,學會克服自卑心態,具備良好的合作精神,成為有親和力、感染力、影響力的社會人。
總之,做好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教育工作,將其培養成合格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務,同時也是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以大學生關注的就業需求為切入點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切合學生實際,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可行性、實效性。它不僅能為高校構建更加科學的育人體系提供依據,更能有效提高經濟困難學生精神層面的素質,是經濟困難學生更好地適應就業需求,成為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 上一篇:廣電臺法制創建工作匯報
- 下一篇:廣中中心治安管理責任書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