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研究

時間:2022-05-30 03:33:39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續解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體現在社會上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這種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也可以體現為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或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例如,上個世紀開展的學雷鋒活動,現階段進行的全國道德模范評比活動、助人為樂基金、黨內進行的教育活動(“三講”教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教育活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媒體傳播活動(從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要方式出發考察媒體,媒體是影響最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是最為廣泛的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這與媒體的影響力是相應的)等,這些活動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屬于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的顯著體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宏觀思維中。這是全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維所具有的和需要遵循的。全黨全國全軍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認識到決策,再到實施和總結,具有明顯的社會性。離開社會性,無法真正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作為領導部門和領導者,更需要從社會角度來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從社會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定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思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要素影響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多要素共同組成和共同參與的系統及活動,社會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要素或特性。社會的發展階段、社會的狀況、社會結構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認識和決策所要考慮的。計劃經濟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市場經濟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這兩個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差異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與社會發展階段及其社會狀況相聯系。從對象的尺度來區分,思想政治教育有三類基本形式,即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或以人為對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組織思想教育活動或組織范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或社會范圍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此相應,可以區分為微觀思想政治教育、中觀思想政治教育和宏觀思想政治教育。它們有共同的本性,共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或共同定義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據是:它們都是影響人的思想的活動,而所影響的方式、范圍(尺度)、調用資源和目的有差異。比較而言,中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微觀的思想政治教育盡管有社會的因素在其中起作用,但是與宏觀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較而言相對弱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關系中。張耀燦教授認為:“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學既要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要研究如何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促進社會精神風貌的發展進步,如何開發、利用、整合各種育人資源,優化育人環境,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和黨政工團齊抓共管的合力育人的長效機制?!盵2](P31)

這里所說的“黨的中心工作”、“社會精神風貌”、“學校、家庭、社會和黨政工團齊抓共管”等屬于社會要素,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至于處理大中小學德育的銜接關系、處理好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關系以及單位內部黨政工團合力育人的關系,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關系,也是社會關系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的體現。這方面若離開社會關系的分析,不可能真正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能領導和組織好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說,這個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須立足于社會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關系或社會關系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關系,運用社會關系知識或思想政治教育社會關系知識,處理社會關系,才能真正把握和開展好這個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的直接體現,也是直接要求。沒有社會概念和社會關系的參與,不可能有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傳統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教化),是在傳統社會關系中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而在現代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現代社會關系中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這兩種社會必然提供不一樣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關系。沈壯海從宏觀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畫面現狀,也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提供啟發。沈壯海認為:“就本質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即一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建構、維護與發展的特殊政治實踐活動。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極為豐富的存在形態和復雜的運行體系。它與人類社會政治活動的誕生共寓一體,又于人類各種類型的政治形態之中無處不在;它與一個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變化密切貼合,又與這種社會意識形態的制度性、運動性實現相為一體;……”[2(]P75)可見,從宏觀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事實上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更為清晰。宏觀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實際上就是社會視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從社會整體出發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微觀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社會性體現于較為隱蔽的層次,或者說具有內部性存在的特點。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有一個較為普遍的觀點。“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會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與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發展狀況之間的矛盾。”[3(]P108)

這里的社會,即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也是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性。這里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有著社會性。廣而言之,無論哪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表達,都有社會性,反映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規定,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的聯系。我們定義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實踐活動”[4](P5),不只是因為依據馬克思的實踐觀,更是直接地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社會關系中的活動,需要依托社會關系和社會資源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當然,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現實中往往并不那么明顯地具有社會性,而是相對獨立的開展某種活動,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實施似乎遠離了社會大背景,特別離開了作為全社會的監管者的執政黨和政府的直接力量。在這種視域中,各個單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自己的自主性,甚至“為所欲為”或“自由創造”,有時候遇到明顯離開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原則的情況,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者無可奈何。這一方面說明:在這種情況下,基層或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微觀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社會性具有隱蔽性和曲折性,社會性的關鍵因素并不那么直接地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整體而言,這時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是子系統)中體現出來。另一方面說明:大一統或總體性社會中,執政黨和政府的權力因素對全黨全國思想政治教育是直接領導的,當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樣具有大一統的特點;而在現代化條件下,執政黨中央和政府與各級各類組織之間存在著諸多的中間環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體現同樣具有這種特點。事實上存在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包括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和制約,而人們不重視或看不清這些“關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級黨政機關處于從屬的地位,未能將它們提上應有的位置進行認識和探索,這些“關系”被擱置了。這種“擱置”不僅在知識領域被放在一邊,而且在實踐領域也被放在一邊,其結果就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邊緣化。思想政治教育弱化或退步便是這種現象的體現。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和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也應當包括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會性,那么,社會也應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這是事物辯證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的相互關系所指明的,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的相通性或互通性的必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與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性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或關聯性的基本屬性。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是介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之間的中介屬性,它是通過社會性將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二者聯系起來的中介和橋梁。在這個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之間的中介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不只是屬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的二者,為二者所共有。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與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性命題主要是從社會角度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結果。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從社會出發,是從社會分化出來的產物,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從社會實踐大類分離出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成為獨立的社會實踐活動;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的關系并沒有完全消除,是通過社會性繼續聯系起來。這不僅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之間的聯系,而且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在社會,即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社會、根在社會。思想政治教育來自于社會。思想政治教育離開社會,只是相對獨立,而不是完全離開。這種狀況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中有充分的體現,也是多樣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具有普遍的意義和功能,并不僅僅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屬性應都具有社會性的屬性。思想政治教育好與壞,根源在社會。

這時所指的社會,是指社會的大環境。社會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力量。說到底,社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母體”。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和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有各自的側重點。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社會的影響,具有社會的因素,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社會的作用。社會的功能都會通過社會性通道或紐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體現社會的作用。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指的是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這是《社會學視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社會系統的思想政治工作功能”[5(]P41)所指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盡管離開社會獨立自成門戶,但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會消失,這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是指與社會結合在一起,在社會那里有它所附帶的功能,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化、專門化的那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這就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和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性的區別與聯系。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和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性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的紐帶。只要社會存在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甚至說只要人存在,這種特性就不會消失,而且它們的功能也不會消失,相反,它會隨著人類社會發展會改變形式,也會改變內容,改變二者之間的關系。例如,現階段互聯網的驚人發展,給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性和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的聯系,提供了新形式新特點,要求我們有新認識新把握。顯然,“全社會共同來做思想政治工作”是“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性”的體現,指的是“全社會”都有思想政治教育責任,全社會都要做思想政治教育,全社會各個方面都應當從各自的角度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會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這一觀點由首次提出,但從時期到今天,在內容、形式和環境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的情況下,需要創新“全社會共同來做思想政治工作”[6(]P68-74)??傮w而言,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的起源,也是永遠的根據。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自覺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實踐的需要,而且也是社會建設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論指明,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受制于社會,而且為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特有力量。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在社會轉型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和發展特別艱難,另一方面,社會轉型特別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發揮作用,在各個方面提供思想的引導(思想引導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導只是其中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思維將為此提供科學的知識和理念。不過,現階段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缺乏自覺。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從知識方面看,人們還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由于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人們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和必要性。因為,人們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部分,是社會的一部分,從而也是各個單位的一部分,這種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體現,具有強制性。思想政治教育做得好,既有利于人的發展,也有利于社會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得不好,不僅不利于人的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的發展。這里的社會,既是以人為核心的社會,也是各種社會關系總和的社會,甚至是具體社會群體及其所組成的社會共同體。由于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各單位把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看成各個單位自己的事情,不能聯系社會來組織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自覺和有效地利用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來組織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極其豐富多樣的,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社會資源存量,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社會資源增量,后者是社會變化帶來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或者說是社會變動中形成或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資源。就社會變動來說,對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多種可能,既有積極功能,也有消極功能。

社會發展一般而言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資源,也可能帶來思想政治教育困難,有些東西甚至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F階段出現的一種現象可以說明這種情況。財富增加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改善了,但奮斗精神反而降低,這是社會發展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反向功能。還比如,一些青年才俊不如以前有熱情加入公益性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類隊伍,人們普遍希望投入于經濟相關的職業。由于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有些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事,是中共黨組織及黨務工作者的事。有些單位只是消費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能自覺組織和開展自己單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些機構(包括黨政機構)、企業(特別私人企業和私營企業)、社會組織也缺乏這方面認識。那些外資企業重視文化企業,但不關心有助于培養中國愛國主義精神的企業文化活動,他們會利用中國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來為他們自己的利益服務。第二,從實際工作方面看,人們尚未自覺地聯系社會性開展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造成全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以及表面化、孤獨性等現象,失去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戰斗力。在實踐方面,全黨還未能樹立思想政治教育系統觀或全局觀,看不到各單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局的一部分。從社會總系統而言,單位是社會的一部分。同樣,單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單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得好不好,促進或消極影響全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領導方面而言,許多上級領導得對此也缺乏自覺。例如,上級對各地經濟工作及業務工作有明確要求,甚至有指標考核,而對思想政治教育僅僅是籠統地提出要求,缺乏必要的研討、指導和要求。對相當多的單位和相當多的領導人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不在其視野中。甚至一些教育機構、文化機構及其領導者,他們理當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最強烈、最強調的群體,但他們也缺乏應有的認識。相當多的大學領導人,輕視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甚至對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反感,就是這種認識的反映??傮w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尚未形成,有待建設。

四、比較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

從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知識創造出發,確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理念,全社會合力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這是從認識到實踐,再到習慣的基本邏輯。就是說,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的認識及相應的實踐,知識不足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或者說是一個關節點。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缺乏是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關鍵環節。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的認識,要有思想政治教育自己的立場和方法論?,F有的認識及其成果,主要是從馬克思主義知識論出發,從辯證法角度出發,從借鑒其他學科知識出發,還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獨立性和清晰度。從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知識來看,還處于知識不清晰和知識不足的狀態。從現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的關系闡述很多,但大量的文獻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化狀態,主要源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闡述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的關系,運用的范式主要是哲學范疇。這些知識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所特有,而是社會普遍意義的原理。例如,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統治階級思想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被經濟基礎決定又為其服務[3](P121)等,這些觀點本身是正確的,但尚未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層次;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的角度看,它從整體上或指導思想層面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但仍然未能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學意義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進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知識生產也是一個重要領域,有待展開。知識生產的途徑和方式很多,限于篇幅,這里主要就比較的方式來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及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性,以求得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的知識有所啟迪,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從認識方法看,大尺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看清楚。例如,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國際比較、歷史比較、學科比較和社會比較中,容易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這種社會性,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因素,是指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此時,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思維就是宏觀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維,甚至簡要來說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思維。

從國際來看,各國都存在著思想政治教育,但各國有自己的特色。這里首先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性,這是進行比較的基本尺度和依據。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政治觀念為目標的教育活動。最高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識形態、國家意識(或國家精神)、愛國主義(或愛國精神)的思想觀念教育。較低層次的是人的基本精神生活(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領域的思想觀念教育。我們將此都稱為政治觀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質由此而來。[7(]P18-23)顯然,世界各國都有這方面的教育,這方面的教育發展階段和特色各有區別,但都具有社會性或各國的全社會性。歐洲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人文性特色,美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系統整體性特色,以色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民族性特色,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雜和性特色。從歷史比較來看,人類各個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顯的階段性。這與經濟生產力發展階段相聯系。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具有明顯的階段性。農業社會階段具有群體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工業社會階段具有工業性、技術性、知識性和人性化的特點,信息社會階段已經具有明顯的知識性、網絡性和全球化的特點。三個歷史階段相互影響,具有傳承關聯,總趨勢是開放性和現代性。這里有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的明顯特色。

從學科比較來看,各個學科都是思想的載體,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這是學科是人的學科的體現,也是學科具有社會性和人性的體現。從各種學科中都可以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或思想政治教育性,即對人的思想的影響功能。同時,各個學科對人性及人的思想的分析又有各自的立場和成果。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在學科中的體現。所謂社會比較,指的是我們從全社會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從我們所處的家庭、單位、行業看,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社會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我們在家庭日常所交往、談論和決策的事情中,受到社會這個外部的影響比較明顯。盡管家庭對家庭成員的教育是一個家庭的事務,但如何教育和教育目標是什么,受到社會的較大影響。傳統社會教育孩子適應傳統社會的生活,現代社會教育孩子要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我的父輩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讀書,主要是為了識字,會認字、會寫訴狀等,也很少有人想到做官。今天的孩子讀書,直接的目標就是上大學,找個好工作。這種不同的社會目標滲透著對孩子開展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這是社會(內在的社會屬性核心是主流政治思想)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曲折影響,實際上也是一種“規訓”,是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性體現。以上所見,是從總體上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規律。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思維所指明的基本原理。(本文來自于《理論前沿》雜志?!独碚撉把亍冯s志簡介詳見.)

作者:孫其昂工作單位: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