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分析

時間:2022-10-28 11:27:19

導語:高校后勤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后勤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分析

一、后勤管理部門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

1.后勤部門員工普遍理論功底不深厚,理論指導實踐能力較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內涵主要是指“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保?]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要理解其精髓,需要了解該理論的出處。要學習在1943年撰寫的《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還需要學習《論群眾路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文件選編》、《關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論述摘編》等規定內容。這些對理論性極強的文章、文件對于后勤管理部門的員工來說,無疑難度較大。某些后勤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本身學習的自覺性不高,存在以干代學的現象,特別是當工作與學習發生矛盾時,往往認為學習是“軟指標”,可以往后推一推,導致學習的自覺性不高,系統性不強,效果不佳。二是學習制度堅持得不好??陀^上強調工作忙、壓力大和事務性工作較多,缺乏持之以恒自覺學習政治理論的精神。三是學用結合的關系沒有處理好。在理論體系的把握上及“融會貫通”地運用理論學習成果指導實際工作的能力不夠,忽視了理論對實際工作的指導作用,導致理論學習與實際工作脫節,只滿足于片面地引用個別原理,不能有效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2.缺乏群眾工作經驗,宗旨觀念有所淡化。后勤管理部門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核心在“服務”。做好后勤各項服務工作,把黨和國家對群眾的關懷和溫暖通過后勤管理部門送到群眾中,關鍵就是服務。后勤管理部門是高校的窗口單位,直接面對著全校師生的生活問題。如果服務意識不強、工作作風不扎實,就會直接影響師生的學習生活環境。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于1999年拉開大幕,至今15年,但在有些高校的后勤部門仍存在大包大攬的情況,存在服務意識不強、服務態度不好、服務質量與服務效率不高等問題,也就是說對“服務”的思想體會得不深不透,不能自覺地把師生尤其是學生對后勤服務工作的滿意程度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最高標準,小成即滿,有時還做不到受理、咨詢一樣熱情,生人、熟人一樣和氣,干部、群眾一樣尊重,忙時、閑時一樣耐心。還沒有真正在思想、行動上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的“服務”意識。3.工作作風不實,求真務實的精神不夠。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門的工作存在周期性,寒暑假工作輕松,學生開學、上級檢查時較忙。在任務多、壓力大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怎樣盡快完成任務,而不是怎樣做到最好。在工作中缺乏思考和探究精神,少數員工存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思想,認為工作上過得去就行,不求冒尖,但求穩而不亂,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認為只要規規矩矩地按條款、按規章制度辦事,工作不出錯,不添亂子,就問心無愧。沒給自己樹立起跨越的高標桿,缺乏向更高目標追求和奮斗的激情與勇氣,工作效果不佳。

二、后勤管理部門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

1.指導思想。高校后勤管理部門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其他部門一樣,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以后勤管理部門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為重點,帶動全體后勤部門員工,按照中央提出的“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教育實踐活動總要求,切實加強后勤管理部門全體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把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作為切入點,進一步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和機關作風建設,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著力解決領導干部及后勤服務保障方面師生員工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后勤服務保障工作的能力,保持黨和師生員工的血肉聯系,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為創建國內高水平全國示范性高職院校提供強有力的經濟和物質保證。2.基本方法。高校后勤管理部門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指導方法[2],該方法是黨和國家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點的基礎之上的,同時又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是要深入群眾,認真調查研究,把群眾的愿望、要求和斗爭經驗集中起來,加以分析、綜合和提高,使之系統化,從而作出工作決策,提出政策、任務和規劃。當工作決定形成之后,必須回到群眾中去做好宣傳解釋,使各項的政策在群眾中得到貫徹執行,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的行動中檢驗是否正確。對后勤部門來說,全校師生員工是群眾主體,要走群眾路線就必須接地氣,聚人氣,深入全校師生員工,依靠廣大師生員工。增強與師生員工的互動,努力讓師生員工關注、理解、支持、參與后勤管理部門的工作,師生是后勤管理部門工作的體驗群,最清楚后勤管理部門服務水平和質量的高低好壞,也只有他們有資格評價后勤管理部門的工作,“金杯銀杯不如群眾口碑”,“全校師生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檢驗后勤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只有全校師生說好,才是真的好;只有全校師生滿意,才真正達到了目標。目標對了,標準明了,才能指導和推進全校師生的各項工作。否則,一旦目標不對、標準不明,則會使工作失去方向、偏離重心。因此,后勤管理部門需要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師生的“關注度、理解度、支持度、參與度”,只有師生參與到后勤的工作中,工作才能有最廣泛最扎實的群眾基礎。在互動中吸取經驗,改進工作,進而相互提高,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3.落腳點。黨的群眾路線首先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價值目標,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群眾觀點的主要內容,黨與群眾關系中最基礎、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條,也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宗旨。我們黨從成立那天起,就沒有自身的特殊利益謀求,而是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使命。黨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人民謀幸福,使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社會條件下不斷得到實現。黨始終堅持黨的宗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說話辦事。我們的工作是否有成效要以群眾答不答應、群眾滿不滿意作為檢驗標準,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些都充分詮釋了人民利益是我黨全部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立黨之根本。”對于高校后勤管理部門來說,其落腳點就是“一切為了全校師生”,服務全校師生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根本所在。要牢固樹立師生利益無小事的觀念,從涉及師生利益的小事做起,從解決師生最現實、最急迫的問題入手,積極為全校師生辦好事、做實事、解難事,讓全校師生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讓全校師生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3]。

三、后勤管理部門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措施

1.加強理論學習,深厚理論功底。在高校內部,相對于教學部門和其他管理部門,后勤管理部門學歷普遍偏低,理論功底偏差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對于高校后勤管理部門來說,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強理論學習。(1)可以充分利用暑假的有利條件,主動學習、積極學習。通過持之以恒地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掌握為全校師生服務的本領。(2)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系統性,必須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學習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黨的群眾工作有關路線方針政策,學習《關于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意見》、《關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論述摘編》、《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不斷用黨的理論和政策武裝頭腦、指導工作、推動實踐。同時,系統地學習相關業務知識、法律法規知識、管理科學知識等相關知識,不斷提高政策理論水平和服務藝術水平。堅持學以致用,切實用先進的理論指導工作實踐。(3)完善個人自學和集體學習相結合的制度,結合部門實際任務和重點工作確定學習內容,采取專題講座、輔導報告、討論交流等形式進行。(4)堅持學用結合、學以致用,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指導實踐,提升工作的實際成效。2.深化服務理念,增強服務意識。作為從經濟上、物質上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的后勤管理部門,要切實認清自己肩負的責任,務求率先垂范,打造一個為師生服務的清廉后勤團隊。管理部門要以此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促進后勤服務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進一步發揮后勤人員服務的主動性,強化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樹立強烈的服務意識,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努力做到任何一件經辦的事情,都要嚴謹細致,一絲不茍,時時刻刻、事事處處堅持認真再認真、細致再細致的原則。每一句話、每一個電話、每一件小事都要據實情、講實話、重實效,做到不讓領導布置的工作在后勤保障方面延誤,不讓需要辦理的雜事在后勤積壓,不讓教育科研工作滯后,切實提高為教職工和學生的服務能力,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為學校可持續發展提供正能量。3.深化思想認識,增強群眾觀念。群眾觀是群眾路線的靈魂,可以說有什么樣的群眾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群眾路線。學校后勤的群眾觀是后勤人正確認識處理與廣大師生員工關系的根本的觀點和方法的總和。樹立科學的群眾觀,能更準確地定位后勤與群眾的關系,提高運用群眾工作方法的主動性和走群眾路線的堅定性。抓住新時期學校后勤“以顧客為關注焦點,以提高員工幸福感與師生滿意度為工作要點”的新要求,把師生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判斷后勤工作是否成功的首要標準;把一切依靠職工,一切相信職工,一切為了職工,作為后勤群眾路線的首要基礎;把汲取師生智慧,凝聚員工力量,作為提高后勤服務水平最主要的力量源泉。

作者:鐘永權單位: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