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歷史軌跡和意義

時間:2022-05-22 03:43:32

導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歷史軌跡和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歷史軌跡和意義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理論體系不是自我封閉的、分散的、無序的,而是開放的、發展的、有規律的、科學的,內涵依時代不斷豐富。本文研究立足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運用經典作家關于社會發展建設和社會主義階段屬性的思想,研究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理論依據與基本軌跡,發展內涵與重要意義。

關鍵詞:理論體系;辯證;發展;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的理論

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依靠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根基,研究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內在規律,發展和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一)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終極價值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終極價值,是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演進的至高追求。這種最高的社會形態是某種形式的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這種聯合體是高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形態,是一種更高級的社會性存在,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在聯合體內由于社會對生產發展的整合調節作用,物質財富足裕,故而“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涵中秉持了這項基本原則,以“實現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終極價值追求,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奉行“以人為本”,福祉民生。(二)立足高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經濟根基生產力發展是社會形態推進和人類社會前行的根本動力?!耙磺猩鐣冞w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應當到生產方式和社會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逼渲?,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社會主義發展的起點源于但卻要高于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力,這種高度發達的生產力,迫使資本主義原有的生產關系不再能容納新的生產力發展,致使資本主義外殼破碎,社會主義社會誕生。在這樣的過程中,作為另一種更高形式的社會形態,其最基礎的要求是盡可能使社會發展獲得足夠數量的產品和商品,而最根本的要求必須是發展生產力。立足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擁有更加充分的、富足的物質基礎、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滿足廣大成員所需要的社會主義生產是最終目的。(三)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所有制關系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經濟基礎,社會主義社會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經濟活動并且組織生產,從而建立“一個集體的、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進一步說,就是把以生產社會化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轉化為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從根本上將兩種不同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制度區別開來的重要標志,決定了社會主義階段的生產分配關系。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軌跡

(一)探索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方向,以此為標志開啟了對社會主義再發展的探索。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發展的問題作了思考和再定位,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萌芽時期。黨的十二大,確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路,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定位了核心主題。(二)歷史性節點黨的十三大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性節點?!堆刂兄袊厣纳鐣髁x道路前進》作為新的指導提綱,確認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指導與中國實踐的內在聯系,首次確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命題,并且第一次勾畫了其內涵的十二點輪廓。(三)形成時期從南方談話到黨的十六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重要時期。期間,南方談話奠定了社會主義道路的走向發展,社會主義本質論確定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和根本價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明確了走市場經濟的選擇,這些都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具體內涵。黨的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思想地位,標志著理論體系的基本形成。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立足國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成果即“鄧小平理論”,奠定了理論體系形成的初始根基。之后黨的十六大,“三個代表”思想指導承前啟后,標志著理論體系逐漸走向成熟,初具系統。再后來,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定位了理論體系的發展準則和發展目標。之后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和六中全會,共同形成了一些新觀點,如社會主義和諧論、社會主義發展市場論等,它們互通融合,進一步充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四)正式闡釋內涵的標志節點黨的十七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念提出的標志性時間節點,它明確了內涵———包含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三大部分,確立了地位———發展社會主義的原則性體系。(五)再發展時期黨的十八大報告相對系統地界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包含的主體內容,同時“中國夢”又進一步對此作了補充,是再發展的理論部分。理論體系為“中國夢”指明了根本方向,確立了基本價值,對我們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復興的戰略任務具有指導意義。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階段是一脈相承的,理論上具有一致性,內容上具有繼承性。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邏輯起點,圍繞共同的主題,實現堅持發展與創新完善、經典理論和現代實踐的統一。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內涵

(一)堅定一個前提: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面對國際時局、時代條件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能否成功關鍵在執政黨。鄧小平說“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現在共產黨內部?!薄瓣P鍵是我們共產黨內部要搞好,”中國共產黨作為具有政治向心力的政黨,是把控和整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大局的根本保障,要堅定這一領導核心的前提,提升黨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特別是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當代中國實現現代化提供堅強后盾,要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相統一,強化一致性。

(二)把握兩條主線1.價值主線: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價值主線,是理論體系發展的一條脈絡??茖W社會主義的基本立場是整個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最終性和根本性利益,這是理論體系發展繼承并且始終堅守的價值主線,構建“執政為民”的人民核心利益觀,旨在為民眾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而奮斗,這是現實的目標。2.實踐主線: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主線是走什么道路的核心議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社會主義的實踐主線,更是理論體系的現實主題。亦如鄧小平所說的那樣,要想使馬克思主義更加接地氣,貼近中國的“地氣”,那我們就必須明確方向,穩健步伐的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理論體系形態發展的階段過程中,理論體系的各層內涵都是這一主題在不同時代條件和不同發展階段的理論展開。

(三)堅持“二個一”1.一個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踐表明,正是由于堅持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能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同時,又貼近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進而不斷創新,在摒棄滯后思想束縛的同時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在吸收前人教訓的基礎上處理老問題解決新問題,做到立足現實,依國情實際和人民需求發展社會主義,并以此豐富理論體系。而堅持了這一求是、求實、求真的精髓,也就理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具有創造性和生命力的關鍵之所在。2.一個核心: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時代的核心和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堅持了這一發展的核心。尤其是隨著深化改革進程的加快,以及一定歷史階段內特殊情況的出現,同時解決矛盾的辦法會不斷變化,相伴隨的理論體系的具體形態會進行轉換,但“發展”始終是中心論題。事實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強調不發展就不能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不發展就不能實現群眾的利益訴求,發展是實現基礎目標現代化和復興重任的戰略手段。

(四)秉持三種特性1.歷史性和長期性并存。認識分析并且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模式、運行規律和出現的新變化,奠定了社會主義社會能夠繼續發展的歷史性和長期性并存的基礎,是理論體系自我定位的前提。一方面,理論體系繼承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精髓,加強理論創新。而堅持“兩個最徹底的決裂”即同傳統所有制關系和傳統觀念決裂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向前發展的基礎和歷史性延續。另一方面,理論體系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義,在歷史階段內大力發展生產力。歷史條件和社會實際決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尚需經歷較長的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相對落后有待改善將是漫長的歷史過程,所以要堅持“兩個決不會”,即“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2.開放性和科學性并存。創造性地運用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借鑒不同社會形態的有益文化和文明成果,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價值、目標等,并在實踐變化中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印證著其具有開放發展性和系統科學性并存的特質。一方面,邏輯和體系構建上的兩重開放性。鄧小平理論作為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其它論斷以此為基礎進行延伸,但是仍需要某種理論形式和體系結構進行整合。另一方面,邏輯體系各部分之間辯證統一,科學的貫通了哲學、政治經濟學等學科領域,涉及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等方面,反映著我們的現實國情。3.時代性和創新性并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內涵隨著時代變遷不斷豐富完善,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又有繼承創新,呈現了歷史性和時代性的要求。首先,思想不列入理論體系內涵,從其誕生的背景可知,二者最根本性區別在于發展階段不同要解決的矛盾不同,也就是二者的時代分界點和戰略目標不同,后者重視發展,以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標記。其次,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立論的時代基礎,以科學思維審視時展,以現實思維實踐戰略布局。再次,創新之處在于提出了很多符合國情的思想論斷,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再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理論,破除了“計劃”還是“市場”兩種經濟體制作為區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制度要點,強調生產力發展是關鍵。

(五)立足四根支柱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發展是階段性的歷程,從最初始的第一階段到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其中尤其不能跳躍第一階段,而應該在此過程中夯實社會主義的基礎。對中國而言,在深刻把握特殊國情的基礎上提出的初級階段理論是理論體系的一根支柱。但是從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角度看,它特指我國社會主義發展不可越過的特定階段,表現為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凹炔煌谏鐣髁x經濟基礎尚未奠定的過渡時期,又不同于已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是需要通過艱苦奮進,擺脫貧窮落后的階段;是需要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各項制度,豐富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階段;是需要立足民生,創造福祉,奔向民族復興的階段;也就是說,特指中國在發展社會主義歷史長河中的初級階段。2.社會主義本質論。馬克思主義認為,未來新社會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這句話道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生產力高度發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求堅持這一原則。早年鄧小平提出發展生產和共同富裕兩大原則,然鑒于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發展基礎情況,不可能在現階段就實現這種價值追求,但是可以通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進而向著共同富裕的方向邁進。該過程中發展生產力必須是根本,而驗證目標實現的根本標準恰在于人民是否共享了發展成果,是否有獲得感,這才是凸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閃光點。3.社會主義改革論。改革的不斷深化,為理論體系的豐富發展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價值。立足社會主義改革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找準方向,改革發展中碰到的問題終究要在持續的改革發展中加以解決。恩格斯說:“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它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此處的“改革”有著特定的含義,指矯正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背離之處,剔除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吻合之處。進一步說,當生產力的發展不斷超過生產關系,就需要更高級的社會主義來承接這種轉變;而當生產關系的變革大大超越了生產力可承受的范圍,社會發展就會出現失衡,必須做出改革。理論體系強調的改革開放正是基于后一種情況作出的改變,在中國,現階段改革的主要任務則是矯正生產關系,轉變舊有的思想。4.現代化理論。構建穩固的社會主義體制,鞏固社會主義政權,其關鍵的環節就在于建設現代化的發展國家。這一現代化的目標,“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蘊含著理論體系特有的政治特色。堅持現代化理論,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任,這將是幾代人肩負的責任,是當今中國發展的時代主題和政治使命,是理論體系的基礎更是條件保障。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多重意義

(一)特殊意義和普遍意義

1.突破了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難題,具有特殊的民族意義。馬克思很早就對中國的社會制度選擇給出了判斷,鑒于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中國終將通過某種形式的變革甚至革命走向社會主義而且必將獨具特色。理論體系在形成和不斷豐富的歷史過程中貫穿著一個關鍵議題,該怎樣擺脫貧困落后實現發展的主題。這一邏輯主線的貫穿不僅找到了符合中國現實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解決了溫飽開始奔向全面小康,而且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擺脫困境、實現符合自己民族特色的發展提供了范例。最重要的是提供一種借鑒,即民族的特性和國家的發展選擇關系密切關聯,中國正在形成的發展戰略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提供了民族性的特殊借鑒。2.理論體系的實踐,印證了社會主義道路的統一性和多樣性。作為一種社會發展形態,其本身的內涵價值和本質目標具有一致性,但是社會主義是在現實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的,就意味著其在不同現實基礎上會產生不同的發展特點,具有多樣的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列寧說:“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會完全一樣?!苯浀渥骷覀冊赋鲋袊纳鐣髁x較之歐洲社會主義,就像中西哲學的緣起不同一樣,言指未來中國的社會主義將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差異明顯,就類似于中國哲學在內容與形式、邏輯與架構、范疇與概念等各個方面都有別于歐洲哲學一樣。從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看,由于各國的歷史條件、文化背景不同,必然會產生不同色彩的社會主義理論。蘇聯模式的失敗,證明不能脫離本國實際而一味照搬它國經驗。而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印證社會主義的走法是統一性和多樣性并存,強調要立足長期性和歷史性的統一,發展生產力;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相統一,推行漸進性改革等;這些足以證明我們走的社會主義道路具有自己的特色,是社會主義統一性中的特色體現。但同時,理論體系的內涵也豐富了人類對社會主義道路多樣化的認識,印證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必須結合本國自身的特點。3.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的創新發展,為步入低谷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帶來了活力??茖W社會主義在從一種理論邁向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長河中,以此為指導原則的世界社會主義遭受了嚴重的挫折,尤其是在“歷史終結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大失敗”等說法日盛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在認識并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經驗教訓前提下,找到了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理論借鑒,為破解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難題提供了啟迪,并且承擔起社會主義在當代振興的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并未失敗。我們摒棄了教條式發展,找到了與本國國情相符合的發展方式,使作為綱領性指導的科學社會主義呈現生機;中國模式為它國共產黨堅持共產主義理想,踐行社會主義目標提供了現實依據。這些都證明著社會主義的生命力,為推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帶來了活力。

(二)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演進,推進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思想指導,我們對其的發展運用需要充分結合中國的現實情況,而要想繼續深化實踐,就需要創新的理論體系,運用與時發展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要結合中國實情,尋找打開社會主義的鑰匙;要認識三大規律,圍繞發展主題,始終發揮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引領和價值指導作用,賦予其在當代的發展生機。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拓深了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重要意義在于突破了馬克思所構想的社會主義模式,使我們認識到在中國的實踐中須從社會主義的本源含義上探究社會主義的特有屬性和現實價值。公平、正義、和諧是理論體系的基本價值目標,更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性,共富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理論體系的根本價值取向,堅持基本原則和價值核心的要求旨在拓深社會主義的本質。同時,理論體系延伸了社會主義的內涵,踐行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在現代化的階段,理論體系所包含著這些內涵能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更深層的內在動力,把新要求轉化為具體可行的措施,把矛盾轉化為發展的動力,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中國道路。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價值旨在增進人民福祉。理論體系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它所包含的理論范疇和價值追求上,更重要的是始終以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這一過程中最核心的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訴求。踐行增進人民福祉的社會主義目標,凸顯人民最關心的“民生”所向,能夠使我們更加深刻理解并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和制度。它強調發展目標的人民性,把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同各個階層、群體、個人的幸福相聯系,統一于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相結合之中,不斷實現人民在不同時期對生存層次的需求,既體現了堅持馬克思主義提出的人的終極關切,又能匯聚民心,凝聚民力,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再發展。

(三)國內意義和國際意義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蘊含發展核心,踐行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踐行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的內在屬性與國家民族的復興發展連接在一起,強調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通過各種改革深化發展創新??梢哉f,理論體系為踐行中國夢,發揮著思想保證、精神支撐的作用,是社會主義制度發展和向共產主義階段邁進的重要保障。2.對價值取向的追求,在國際社會中彰顯著中國的軟實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追求在更高階段的價值理想,強調人的價值取向,對內表明了執政黨的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心,彰顯了社會主義發展方案的感召力;對外豎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展現社會發展方式的吸引力;作為一種“無形的資源”,彰顯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軟實力。具體來說,表現在兩個層面的影響力。一是發展的帶動力。什么樣的發展和發展成什么樣,是制度轉型時期凝聚民力的生長點。我們的發展,不只是要讓老百姓生活的幸福奔向全面小康,更重要的是為世界人類的經濟發展進步貢獻力量。二是現代化發展之路的吸引力。指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表明,在現存的資本主義世界體制內,中國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行性的發展路向。中國是一種發展模式,中國將成為后發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模范?!边@是一種中國方案的吸引力。

作者:李金花 單位:中共椒江區委黨校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中共中央.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6]秦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