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優化研究
時間:2022-10-26 11:00:38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優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在當前的形勢下受到了各高校的廣泛重視,對其改革優化的研究也層出不窮。高校思政課作為知識性與德育性兼具的課程,在課程體系中有其在地位和功能上的特殊性。當前本科生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對高校思政課的定位,一方面有助于思政課在課程優化過程中吸收通識教育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會模糊思政課作為高校意識形態教育主要形式的特殊性,弱化其政治性地位和育人功能的實現。通識教育視野下的高校思政課不只是一門工具性課程,故應新建相應的課程模塊以彰顯其特殊性。
1調研概述
1.1調研背景與意義。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他強調了對立德樹人理念的落實,要求將思想政治工作貫徹到教育全過程中。在高等學校教育中,高校思政課承擔著這一任務,有著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具備的培養合格接班人的政治地位和育人功能。本科生培養方案作為教育教學的實施藍圖,是高校思政課得以開展的前提和重要環節。但當前,高校思政課在其中不僅被普遍地包含于通識教育模塊內,還被廣泛地等同于工具性課程,這是其在課程體系中的定位存在偏頗的表現。通識教育作為一種來源于西方的理念模式,意在促進人的素質全面發展,目前在我國高校已得到了較大程度的運用。在當前本科生培養方案中,高校思政課被置于通識教育模塊中,使得兩者的區別被淡化,育人功能被削弱。通識教育課程模式既可能是思政課改善的契機,也是其發展的阻礙。高校思政課要得到更好的實施與發展,必先明確自身的課程定位,在通識教育視野下進一步優化自身在課程體系中的設置。而高校思政課的完善有益于其更好地指引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提高其思想觀念、政治素養和道德水準,從而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新時代人才。1.2調研方法與對象。本調研全面采取線上形式,選取國內部分有代表性的高校本科生培養方案進行整理與研究,調研內容涉及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情況。其中本科生培養方案均來自于2015-2018年各校官方網站公開的數據。調研選取了共105所國內本科高校,在抽樣時充分考慮地域分布,涉及東部地區高校51所,占全部被調研高校33%、中部地區高校23所,占全部被調研高校20%、西部地區高校31所,占全部被調研高校47%。此外,這105所高校包括原“985”高校18所、原“211”高校42所、省屬高校45所,其中涉及現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所、現一流學科建設高校42所??梢姡敬握{研對象的選取綜合考慮了高校地區、級別、類別等因素,以此得出更具有整體性和說服力的數據結果。
2調研結果分析
通過分析調研數據結果,可以看出高校思政課在當前課程體系中所廣泛存在的兩種課程定位不當而導致其地位和功能的特殊性被淡化的情況。2.1高校思政課被普遍地包含于通識教育模塊。調研數據顯示,在全部105所被調高校的本科生培養方案中,共有90所設有通識教育模塊,占86%;有15所未設通識教育模塊,占14%。在這90所高校中,有80所將思政課置于通識教育模塊中,占設有通識教育模塊全部高校的89%;有7所將思政課置于公共基礎類課程模塊內,占8%;有3所將其置于通修類課程模塊內,占3%。在15所未設通識教育模塊的高校中,僅有1所高校設置有單獨思政課程模塊。其余14所高校均將思政課置于公共基礎類課程模塊內而獨立于通識教育模塊??梢娡ㄗR教育還并未得到全面的落實,這與其在傳入時未能完全融入我國的教育文化而被形式化或狹隘化理解有關。高校思政課和通識教育課程有相通之處,這也是思政課在眾多高校本科生培養方案中被納入通識教育模塊的重要原因。從課程性質上看,高校思政課和通識教育課程同為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都是面向全體而不是特定群體的基礎課程;從課程內容來看,通識教育課程同樣也有作為社會的公民所需要的國情政策、政治價值、道德準則等方面的教育;從教育目的來看,兩者都意在塑造素質全面的個人和德性完備的公民;從教育功能來看,兩者都重視對教育對象基本觀念、價值和態度的培養。兩者有諸多相通之處,但它們存有的差別也不容被忽視。首先,高校思政課有深刻的政治屬性與意識形態特征,而通識教育課程來源于西方,其意識形態色彩通常被淡化或隱化。其次,兩者所要培養的“社會公民”在具體要求上有著天壤之別。高校思政課所培養的“社會公民”更多的著眼于人的政治屬性,使個人的發展符合一定社會、階級的需要;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2],其課程更關注人的內在屬性,力圖使個人成為全然意義上的“完人”和“通才”。因此,不能只看到兩者的共性而不見其差別,更不能僅因兩者的課程內容在范圍上有重合便將高校思政課包含于通識教育模塊而成為其廣泛教學領域的一部分。2.2高校思政課被等同于工具性課程。在全部105所樣本高校的本科生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中,思政課與外語、語數、體育、計算機等工具性課程或并列包含于同一模塊內,或平行分屬于兩個同級別模塊內。無論處于何種設置模式下,高校思政課均與此類工具性課程處于同等地位。而通識教育視野下的高校思政課不只是傳授某種學科知識或技能的工具性課程。當前高校在課程體系中將思政課與此類工具性課程視同一律的原因不乏兩者有相似之處。首先,二者都是高校教育組成中的基礎環節。其次,二者均是全部大學生所必須選修學習的公共類課程。最后,二者都作用于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但同時,高校思政課與此類工具性課程有著本質的不同。首先,思政課作為我國高校所特有的育人形式,承擔著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的特殊任務。其次,思政課作為高校德育的主要環節,對其他教育形式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對此類工具性課程亦然。最后,高校思政課作為認知性和實踐性課程而非工具性課程,是“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以及道德規范,對其成員實施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3]。因此,若想要高校思政課的效果更為突出,則不應忽視其與工具性課程的區別,應將其二者在課程體系中做出區分。
3通識教育視野下高校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優化路徑
高校思政課具有政治地位和育人功能,使其在課程體系中既不應全然被置于通識教育模塊中,也不應與工具性課程混為一談。通識教育新視野下,高校思政課應更加獨立且多元,這就要求通過課程設置來彰顯其特殊性,促成高校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改革優化。3.1新建課程模塊,保證高校思政課相對獨立。在通識教育視野下突顯高校思政課的特殊性,要求其能在課程體系中與其他模塊及各類工具性課程做出區分而保持自身相對獨立。其一,高校思政課可單獨設置課程模塊。高校思政課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資源,使設置單獨課程模塊有其可行性,而其地位和功能則使這一設置有其必要性。中央財經大學2016級培養方案就建設了獨立的思政類課程模塊,并沿用至今??梢?,在課程體系中建立獨立的思政課程模塊在實踐上具備可操作性。由此,新型課程體系將由思政課程模塊、通識教育模塊、專業教育模塊和實踐模塊共同組成。各校在具體落實思政課程模塊時可根據地方和校方特點做出創新與改革,使其能展現學科特色、體現育人地位、具備現實意義。其二,完善高校思政課的實踐平臺,構建“課程+平臺”模式。在思政課程建設模塊時,應重視自身實踐性特征,并將其與理論教學相聯系起來。高校思政課可在保持其相對獨立的前提下增設實踐平臺,從而創建“課程+平臺”的新型課程模塊。這一設置不僅能使思政課的理論知識更具生命力,也使其能更好地為學生所領受并內化于其心中。3.2課程模塊互動,實現高校思政課育人功能的發揮。在通識教育視野下建設高校思政課獨立的模塊應注重綜合化,即其育人功能得到發揮要通過多方合作。特別是與之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的通識教育模塊和作為高校教育主要內容的專業教育模塊。一方面,與通識教育模塊互補互鑒。高校思政課和通識教育課程有著重合之處,表明二者可展開深入的交流及合作。首先,思政課程模塊可參考通識教育模塊的設置情況。通過采用“必選+限選+任選”來完善現行的“4+1”模式,全面開發思政課自身的課程資源。其次,通識教育也要接受思政課的方法論指導,進行本土化重建。通識教育必須意識到社會主義高校的性質和特點,設計具有政治屬性的特色通識課程,革新思政課的傳統面貌。最終,兩者能通過緊密的合作來共同實施對新時代社會主義公民基本素養的教化。另一方面,與專業教育模塊相交融,實現高校思政課全過程育人。首先,將高校思政課的價值觀念融入專業教學,并充分開發專業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契機。通過構建以思政課程模塊為引領核心,各專業教育為輔助的整合式教學機制,使模塊建設更為科學而有針對性,從而進一步突出其地位和效用。其次,高校思政課要同步于專業教育,貫通本科學習的全部階段。高校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應與專業教育保持一致,覆蓋學生本科學習生涯,實現全過程的育人。高校思政課通過與專業教育同方向、同步驟進行,能使其及時關注并解決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所產生的思想問題,完善專業教育在思想價值觀念等層面的不足之處,從而提升自身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2]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8.
[3]張耀燦,徐志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8.
作者:顧勝婷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電氣工程類網絡遠程教育模式及技術
- 下一篇:新型網絡載體下微生物學教學改革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