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下的思政教育
時間:2022-08-30 10:03:04
導語:文化自信下的思政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提出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思想政治教育看來,就是要增強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的問題,由此,凸顯了新時期黨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一、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聯
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否有關系,有著怎樣的關系,我們應該怎樣來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探討這一時代課題首先應該著力回答的一系列的問題。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一般而言“文化”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決定》中所講的文化是指廣義層面的文化,是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內的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稕Q定》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盵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其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的豐富性、學理性、系統性,要切切實實將其融入大眾的頭腦,就需要一個良好的載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當中,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這樣一個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載體。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受教育者能夠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處理問題,能夠堅定青年受教育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自覺地投身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之中。
2•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是文化軟實力提升的強大精神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主渠道。所謂的國富民強,不僅僅是以經濟為基礎的硬實力的增強,而更應是以文化發展引領的文化軟實力的增強。面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鄧小平同志做出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同樣“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因而,大力發展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是時代的呼喚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則成為了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核心和關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思想的不斷解放,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從理論上提高人們的思想素質,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促進文化繁榮的重要渠道??倳浿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素質如何,不僅直接關系現階段中華民族的素質,而且直接關系未來中華民族的素質。特別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如何,更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2]
3•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實質是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育“四有新人”需要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為支撐。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立足點,也是文化建設的基本維度。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由此,我國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人的發展,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這其中,就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支撐,努力培育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培養一大批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稕Q定》中也多次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強調育人工作在文化建設中的戰略意義,強調文化建設一定要和個體有關系,要充分發揮國家的人才優勢和個體的智力優勢。
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我國歷史上1986年、1996年和2011年的三個六中全會決議,明確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體現了我國文化理念,即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強國理念的創新和文化建設的進步。但不可否認的是文化建設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教育困境。
1•人民群眾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以及自我教育的欠缺。在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視角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作為教育對象的大學生,普遍欠缺一定的文化自覺,欠缺相應的自我教育。在這里,首先應該明確什么是文化自覺?費孝通指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勢,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歸”,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3]從這個層面來說,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我國歷史文化的來歷、形成過程、特征以及發展趨勢的“自知之明”是在教育中應進一步加強和鞏固的。由于受西方思潮如普世價值、等思潮的影響,以及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大學生呈現出的淡化政治、政治冷漠現象,不能很好的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地位等現狀,使得國情教育、歷史教育不能實現其良好的預期效果,更談不上大學生的自我教育。由此看來,現如今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大多數大學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覺和相應的自我教育,從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2•學術界、理論界對文化認識的分歧及誤區。文化問題是我國當前學術界和理論界關注和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專家、學者們在文化研究問題上存在著某些傾向性觀點和認識分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也隨之產生理論是非問題。一是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外來文化的關系問題。一些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忽視傳統文化的研究,主張“全盤西化”、“全盤私有化”。二是傳統文化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問題,亦即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問題。一些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混淆了文化淵源和理論基礎這二者的內涵,認為傳統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基礎,提出主張“儒化共產黨”、“立儒教為國教”的“儒化論”的錯誤觀點。由于學術界和理論界對于文化問題的分歧,造成了對文化本身取舍和選擇的迷茫。
3•社會大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實現的制約。目前,我國正處于大變革、大轉折的轉型期,在此多元的文化環境背景下,不可否認的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著重要的影響。一方面,從黨的發展歷程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開放的門戶以及頻繁的國際交流,使得我國的文化環境呈現為“一元”與“多元”、健康與非健康、正確與非正確、主流與非主流等多種文化潮流的博弈和較量,社會上到處充斥著“非馬”、“去馬”、“反馬”的聲音,從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所謂“課堂上一節課抵不上社會曝一件事”、“大學象牙塔敵不過社會大染缸”、“5小于等于2”等教育現狀使思想政治教育處于尷尬的境地。另一方面,從現實的角度,我國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劍拔弩張的國際形勢;國內經濟結構性問題的突出,傳統產品多,高科技產品少、黨風腐敗問題令人憂慮、黨群糾紛的增多、分裂分子的一系列破壞活動,這一系列的現實問題讓很多人開始懷疑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面前迷失自己,不知道應該遵循什么的規范,應該遵守什么樣的行為準則。如今我國面臨著的一些問題和挑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黨和國家更應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尋找有效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尤其是為迷失的青年大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從文化建設的高度著眼,深刻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和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黨中央推動文化大發展的戰略決策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的強大動力。
1•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自信。首先,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服務于文化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信心。當前,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主流文化與多元文化、正確價值觀與錯誤價值觀并立的文化環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充分發揮其政治引導功能、文化選擇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用主流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新文化來抵御錯誤思潮、錯誤價值觀的消極作用,從而進一步服務于文化建設,保證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其次,正確看待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時代機遇和挑戰,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有利的條件和基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信心。思想政治教育這門學科的興起和發展是國家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呼喚,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面臨挑戰和困難,但我們應該欣喜的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育中注重從受教育者的立場和角度出發,注重從青年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創新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環境的凈化和優化等等方面的內容,我們應該相信,思想政治教育擁有強大的生命力能夠發揮生命線的作用。再次,始終堅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民群眾的需要,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增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信心。思想政治教育歸根結底是做人的工作,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向。中國特色社會事業的發展,應更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從而進一步提升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信心。
2•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用馬列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4]在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進程中,應該以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來細化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一是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元的社會思潮,引導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以作為維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以理想信念為核心,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堅定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的理想信念。二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我國擁有幾千年的燦爛文明,在時代變革和國家轉型的過程中,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的民族精神教育,一方面讓人民群眾充分肯定我國自身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傳統;另一方面,能夠清晰的認識當前的文化狀態,從而堅定對自身文化未來發展的信心,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三是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推進公民道德教育。推進公民道德教育,就是要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個道德規范之魂,不重視道德規范的建設,人們的思想、情操、品格、言行就會失去人文修養和心理約束,社會因此也就會喪失對是非、真假、對錯、美丑、榮辱的鑒別標準,這與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是格格不入的。四是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推進素質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基礎,優秀的科學文化素質是文化創新和科學進步的動力,推行素質教育應實現青年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并舉。這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應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凈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更為緊迫,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任務繁重”;“輿論引導能力需要提高,網絡建設和管理亟待加強和改進”。上述矛盾和問題告訴我們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凈化環境已成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社會環境、校園環境、家庭環境構成了環境的宏觀、中觀、微觀這三個層次,因此,凈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應以此為切入點。首先,社會環境的凈化,包括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加強對社會輿論的引導和管理、規范網絡建設;其次,校園環境的凈化,包括堅持高校課堂的正確價值導向、規范校園媒體管理、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園精神文化風尚;再次,家庭環境的凈化,包括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正確關心和關懷下一代的成長,既不溺愛也不冷漠等。這些層面的環境建設過程無不體現文化自覺意識、文化自信態度的覺醒,無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召力、針對性、時效性的提升??傊?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文化建設中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從而推進我國文化建設的進程。
- 上一篇:網絡文化與思政教育的關聯
- 下一篇:思政教育文化載體革新與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