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時間:2022-12-18 04:14:05
導語:和諧社會思想政治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對“和諧社會”的理解
和諧社會的內涵十分豐富。從人的層面看,包括人自身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即人與他人、群體階層、民族、國家等社會個體和社會主體的配合與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即人與自然環境、自然生態的協調和堅持開發自然、利用自然與保護自然的統一)。從社會階層層面看,包括社會階段之間相互開發和平等進入、各個階層應當得到有所差別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報、社會各個階層之間應當保持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等。從社會層面看,包括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協調發展、地區和行業的統籌發展、社會各子系統之間以及各子系統內部的和諧等。和諧社會的外延是廣泛的,內涵式豐富的,它既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人與社會的廣闊發展視野,更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規范性要求。
二、建設和諧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個遠大理想、戰略目標,也是一個建設舉措、策略應對。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發展多樣化的歷史背景下,在市場經濟體制的激烈競爭中,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局勢,其發展進程無疑會遇到各種矛盾甚至沖突,諸如地區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行業之間、階層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擴大;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而不顧道德與法制,進行官場中錢權交易的以權謀私、市場中錢德交易的偽劣假冒、學場中錢學交易的弄虛作假活動;一些社會主體為了局部和眼前利益而不惜以犧牲長遠利益、破壞環境與生態位代價,陷于片面發展。所有這些情況,都已經和正在我國社會發生。如果對這些不平衡狀況與突出矛盾不進行有效引導和調控,我國社會就不可避免的發生沖突甚至動亂。而社會沖突與動亂,不僅會使我們國家、我國的社會主體與個體喪失發展機遇,而且會使我國喪失民族振興的目標。因此,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為了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站在全局、長遠發展的高度所提出的策略應對,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高校作為培養造就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搖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陣地。以理想教育信念為核心,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青年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內容,與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在內涵上也是一致的。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多方面做好“和諧”工作
1.基礎性和諧。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總體上處于較好的發展狀態,但還存在諸如重視不夠、教材建設滯后、辦法不多、機制體制不適應等不和諧的音符。這些基礎性的不和諧,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層次矛盾的具體體現,亟待調控和處理:一是要結合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構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二是要堅持用科學的精神規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統一;三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四是要建立科學的評估制度,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納入高等學校本科封學工作水平評估的指標體系。2.匹配性和諧。一是指教育的主題即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相互匹配。學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課堂、主陣地,家庭是重要場所,社會是大課堂。學校要積極主動簡歷與家庭相互溝通的渠道,同時爭取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努力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大力支持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二是指教育方法的匹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問題較之過去要復雜得多,很多問題不是一種方法就可以解決的。這就要求根據思想問題的具體情況,比較分析不同方法的功能和優勢,綜合運用不同方法進行教育。比如,由實際問題產生的思想問題,就可以用深入人心思想政治工作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辦法來解決。由心理焦慮或障礙產生的思想問題,就可以用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咨詢輔導相結合的辦法來解決。3.適應性和諧。時間是不斷發展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是客觀變化著的。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俱進,構建適應性和諧的目標體系。一是要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時代特點,引導大學生在價值多元化的文化沖突背景下,增強自立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治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并基于市場經濟的風險性、不確定性,培養大學生適應市場經濟的良好心理素質;二是要充分體現與對外開放適應的時代特點,把民族精神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民族精神在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中的作用;三是要充分體現與網絡化社會適應的時代特點,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延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牢牢把握互聯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作者:吳金玲單位:沈陽農業大學
- 上一篇:企業經濟效益人力資源論文2篇
- 下一篇:群眾文化發展和諧社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