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體”長效機制的構建
時間:2022-03-15 10:22:53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體”長效機制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現階段高校開展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必須要著手創建一個長久有效的機制。文章首先簡單介紹了“三位一體”長效機制的基本內涵,并分析了其核心思想與作用,最后進一步探討了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體”長效機制的具體途徑,希望能夠切實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與質量。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三位一體
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繁瑣的工作,然而它在高校學生整體教育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指導高校的學生培養科學的三觀。而這項工作繁瑣的原因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它需要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等的合力進行教育,而不是相反相斥。其次,要系統的進行高校學生思政教育需要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等多方面專業知識。最后,高校學生思政工作的順利開展還需要得到班干部、學院輔導老師以及思政理論課老師等人員的積極配合。因此深入研究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長久有效的機制,建立健全高校思政教育理論勢在必行。
一、教育質量觀在構建“三位一體”長效機制中的作用
1.在實踐中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質量的困惑。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社會的運轉模式以及事務的結構形態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風險與機遇并存”的社會形態,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無數種可能,但同時也加劇了社會矛盾的產生。在這樣的社會轉型期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伴隨著眾多的困境與難題,這些都需要我們去積極地應對處理。目前來說,我們要面臨的困難主要有:首先,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使得大學生數量急劇增長且生源結構多樣化,為了培養全方面發展的社會人才,很多大學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課程量。此外,隨著大學生數量的增加,大學生畢業就業困難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大學生不僅要面對沉重的學習壓力,同時還要承受極大的就業壓力。其次,大量的事實和研究顯示,負責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大多數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較低且流動性強,建設一支高素養、教學理念先進的高校學生思政教育隊伍任重道遠。再次,區別于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教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的重視普遍不夠,也難以對其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和檢測。最后,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發展,高校學生更加廣泛的接觸新興媒體,這些一方面使得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素材和渠道增多,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進行高校思政教育的難度。2.為“三位一體”長效機制進行科學指導。首先,正確的教育質量觀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樹立科學的培養人才的觀念。正確的教育質量觀以人為本,意為在對當代高校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時候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從而培養出不僅知識深厚而且道德過硬,具有較強適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然而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內的教育理念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其次,正確的教育質量理念要求高校學生思政教育要先完善頂層的設計。調查顯示,當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一些普遍的弊端,諸如目標空泛不具體,教育表述空洞不接地氣等等。根據正確的教育質量觀的指引,高校思政教育應該對教育目標進行高層次系統的規劃,同時各高校還應該根據院校的具體特征制定出切實的教育目標,在進行思政教育的時候緊密結合當下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再次,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念要求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完善內容體系。目前大多數的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科學的教育質量觀要求高校應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避免思政教育懸在空中,缺乏可行性。這就要求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不僅需要明確的目的,而且要以此為基礎構建教育體系以及設計教育內容,從而使高校學生有效地吸收和運用思政教育所教給他們的知識。最后,正確教育質量觀要求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創新工作形式。為了有效解決現階段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形式化、簡單化和強制性的弊端,根據科學教育質量觀的要求,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以實際教學情況為依據,采用開創性的教育形式,從而使得大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學習的主動性提高,進而促使思政教育的效率以及水平獲得進一步提升。3.提升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首先,把以人為本放在首位,培養正確的教育質量關?!鞍岩匀藶楸痉旁谑孜?,把培養人才當成主要任務,把思政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是現階段高校培養人才的方向。我們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以提高其道德素質,培養科學的三觀為根本目的的。而教育是面向人的工作,因此只有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站在大學生的實際需要的立場上才能保證高校思政教育的效率,才能培養正確、科學、嚴謹的教育質量觀,才能使得高校學生獲得素質的整體提升。其次,關注頂層設計,科學的制定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前景。思政教育的目標確定應多層次的進行定位,有效的避免思政教育與目標實際生活的脫離。高校思政教育必須杜絕出現將理想與現實脫離的情況發生,如果思政教育與現實相脫離,不僅教育內容會顯得空洞,沒有說服力,同時教育的效果也是不明顯的。只有遵循相對性、客觀性和科學性的原則,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與時展同步。再次,盡量整體發展,正確創建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內容體系。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與思想,這讓很多大學生感到迷茫。思政教育應該跟的上時代潮流,創建擁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教育體系才能有效地解決高校學生在思想上的困惑。與此同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不單單包含基礎教育知識,而且應該從社會特點、時代要求等角度進行推行與深化,從而突出思政教育的現實針對性。最后,多種特色并存,對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形式進行創新。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社會化的教育方法以及綜合分化相統一是當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大教學趨勢,只有符合此發展趨勢,對思政教育的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模式進行健全創新才能使得思政教育工作發揮實效。
二、“三位一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構建方法
1.加強輔導員與學生骨干隊伍建設。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輔導員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輔導員的個人專長與職業素養的體現,輔導員與學生共同成長。只有構建一支專業知識強、理論觀念深厚的輔導員隊伍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首先必須成立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輔導人員必須統一的進行管理,教研室不僅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以規范,而且要將專業性的理念傳達給輔導人員,讓輔導人員提高工作的自覺意識,深入挖掘自己的潛能。其次,還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將其工作表現與個人業績相掛鉤,才能激發工作積極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與質量。2.構建社會、家庭與學校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方就能完成的事情,大學生的活動范圍并不局限在大學校園中,他們的思想在受到高校教育影響的同時,在更大程度上會受到家庭觀念以及所接觸的社會環境的影響。而要切實地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必須三方合力,構建學校與家庭、社會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學校作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必須承擔起包括確立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手段以及構建教學系統等要求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工作。其次,學生從步入校園到走向社會會經過不同的階段,學校應該針對不同階段大學生的具體需求制定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例如: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對校園比較陌生,還不熟悉大學的生活作息,此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正確的引導學生融入到大學校園,并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針對大四的學生,他們就要走進社會,在找工作時,所有的學生都存在焦慮,這個時候的思政教育需要向學生們教授找工作和面試的技巧,培養學生科學的就業觀。只有加強輔導員、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內部的交流,才能讓學生在自我成長與共同成長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3.全面開展感恩與勵志教育。大學生的心靈成長與心理素質的加強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意。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感恩教育和勵志教育活動,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健康全面成長。感恩教育與勵志教育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從而引導學生思想觀念的正確發展??梢蚤_展如進行感恩清理衛生活動,樹立勵志榜樣,觀看勵志視頻等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勵志與感恩教育活動。4.加強心理指導與社會實踐。高校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成長為時代需要的人才,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我們要增加大學生接觸社會,進行社會實踐的機會,同時對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與障礙及時進行疏導。我們要充分認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只有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建立穩定的品質。高校輔導員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波動,及時進行反饋指導,高校應開展學生心理測試、舉辦心理知識講座和設立心理咨詢室等,幫助學生走出心理陰霾。社會實踐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同時還能促進大學生的心理成長,對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更真實和直接的了解社會現象與社會需求,同時也能體會生活的艱辛,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因此高校應該充分重視社會實踐,并且積極尋求讓大學生展開社會實踐的機會。
作者:王永貴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趙慶典,李海鵬.努力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保證和長效機制--高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情況調研報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2).
[2]王敏敏.構建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簡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6).
[3]神彥飛,宋鈞文.借鑒傳統德育精華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11).
[4]陳淑麗,何會寧.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系統構建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3).
[5]朱惠娟.契合與共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機制的現代轉型[J].理論導刊,2014,(5).
- 上一篇:學校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資源的整合
- 下一篇: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育現狀研究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