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創設原則
時間:2022-06-24 02:52:28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創設原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創設是基于新時代背景下,教育者根據教育目標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將所要傳授的教育內容以一定形式滲透到情境當中,通過教育主體雙方的參與互動,使受教育者認知、行為進一步優化的一種新教學方法。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創設達到預設教學效果,在創設過程中必須要遵守科學合理的創設原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創設;基本原則
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等文件都對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作了明確的要求。系列文件的頒布為“情境創設”這一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開創性實施創造了新的契機。由于該教育教學方法在國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應用基本上沒有成熟的先例可以參考,為此,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創設的基本原則,對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創設按照預設路徑實施以取得良好的預設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一、施教規律與接受規律相統一原則
學生思想品性的形成,不單單是家庭、社會綜合影響的結果,也是其在學校中受到教育之后,將教育內容內化外顯的結果。這不僅與教育者是否準確掌握施教規律,在教育過程中能否做到尊重學生的人格權利、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有著巨大的聯系,而且還存在著學生以自己原有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為準則,在獲取新知的過程中,新的知識與原有的知識體系產生碰撞之后是被排斥還是被接受,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的問題。因為,教育者所進行的教育活動、所傳授的教育內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只有與學生原有的思想道德水平、學習能力及學生們對知識的可接受能力相匹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夠對品行、品性尚在塑造過程中的大學生形成積極的、正向的引導,把學生培養成為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助力中國夢的實現。因此,為了達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我們在創設情境時,要切實處理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學和學習之間的關系,使二者之間有機融合、爭取教育效果最優化,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夠真正卓有成效。
二、教育內容需要與教育對象需要相統一原則
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多種因素,而教育內容的選取是重要因素之一。通過深入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的選取上與教育目標及現實需要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更新速度慢于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和變化。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國內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也隨之發生了新的變化。但由于部分教師政治敏感度不夠強、亦或是對教學內容的把控能力不夠高等原因,導致新內容未能及時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致使教育內容出現滯后性、缺乏創新性等現象,從根源上忽略了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本身所具有的個性化、差異性的特點及與時俱進的需要。(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感染力不強、說服力較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所選取的內容往往是“失去生活水分”的,從眾多現象、規律升華而來的抽象理論。若再配之以灌輸式的教育方式,二者相加,必定會造成內容與方式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們對所傳授的高度抽象的理論知識興趣索然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很難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達到我們所預想的效果。因此,若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貼近學生思想實際、并且被廣大學生所喜聞樂見,我們必須重視以上兩個問題的解決。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既要分別考慮教育內容需要、教育對象需要,又要有整體觀念,使兩者之間高度融合。除此之外,還應當立足于時代的發展需求,在保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前提下,選取符合不同學生群體性格特點、專業特點的具體內容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實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目標要求。
三、教育對象認知差異與因材施教相統一原則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其就職演說中曾指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是人才匯聚和人才養成之地,因其包容性,原來所處生活環境、生活閱歷、學習經歷和地域文化各不相同的學生得以聚集在一起。然而也正因為這樣的特性,不可避免的造成同一個大學、同一個專業、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之間存在認知差異的情況。加之當前大學生所處的是日新月異的新時代,獲取信息渠道之多、獲取信息之復雜都與以往大不相同,這些變化對于思想活躍的高校學生來說既有利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就其好處而言,可以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多種選擇、增加發展機會。但是相應的,也極有可能會造成學生們行為選擇的多樣性、價值判斷的復雜性等不可控因素的增加,這無疑會加大學生群體之間的差異性,甚至會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面對差異性明顯的大學生群體,教育者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應始終堅持教育對象認知差異與因材施教相統一的原則,從教育內容的把握入手,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學業特點,在尊重差異性的基礎上,創設適合不同認知層次的情境。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到教育的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我們才能夠更好的落實“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1]的目標要求。
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相統一原則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見》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2]該文件不僅對如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更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提供了科學指南。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努力做到“三貼近”,才能走下高度抽象的理論“神壇”,成為學生觸碰有感、觀看有形、咀嚼有味的實實在在的內容。因此,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應有意識的把“三貼近”相統一作為情境創設的基本原則,努力挖掘現實生活中的情境資源。始終“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3],以學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為切入點,“在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選取上善于因時、因地制宜,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學生最熟悉的語言風格和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4]只有植根于實際的、生活的、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鮮活的和有說服力的,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夠基于時代需要,不斷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及綜合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五、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相統一原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全面統籌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推動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的教育有機結合,建立健全系統化育人長效機制。”[5]該綱要的頒布實施,無疑是對所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6]重要指示的貫徹落實,顯現出了我們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在國家各方面政策措施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駕護航”下,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各種優勢,創設出有利于“三全”育人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僅僅只是思政工作者于課堂內所進行的單向理論灌輸,而是人人都可參與、時時都可進行、處處皆可實施的有益實踐活動。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夠真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于實處指導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真正成為國家一切工作的生命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創設作為一種能打破傳統灌輸模式局限性的教育教學新方法,當前在我國高校領域幾乎沒有較為成熟的先例可以參考。為了確保所創設出來的情境能夠準確傳達思想政治教育者想要教授的教育內容,達到情境創設的預設目標,需要我們始終做到以基本創設原則為準繩,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既能遵守施教規律與接受規律相統一、教育內容需要與教育對象需要相統一等原則,又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對創設方案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所創設出來的情境不出現偏差,真正卓有成效的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生動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不斷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和期待。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6-12-07.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見[Z].2004-10-14.
[3].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6-12-07.
[4]劉雪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創設研究[D].大連:大連醫科大學,2016.
[5]中共教育部黨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Z].2017-12-04.
[6].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6-12-07.
作者:劉雪花 萬志全 曹冬雷 單位:1.??诮洕鷮W院 2.大連理工大學 3.大連醫科大學
- 上一篇:安全管理在房建施工過程的重要性
- 下一篇:高校創新創業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