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交往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時間:2022-06-25 08:19:48

導語:馬克思交往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交往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是保障中國高速發展的基礎,馬克思交往理念中的部分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指導作用。交往理念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在論述思想觀點的過程中,會圍繞交往進行觀點闡述的重點。在馬克思交往理念中,將交往與自由結合在一起,表示,通過實踐方式進行論證,人交往的過程,可以實現自由的發展,這一觀點豐富了現代社會的交往理論。在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要相關工作人員認真閱讀、掌握馬克思交往理念中的指導思想,明確理念中的宗旨,實現自身思維方式的轉變,規范自身的行為,認清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1]。工作人員通過認清思想工作開展的意義,可以促進工作人員與受教育人員的關系,進行處理方式的重構,從而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馬克思;交往理念;思想政治;研究

一、引言

西方的國家存在較多的思想者,思想者對自身認為的交往觀念進行論述,導致交往的思想觀念在某時期存在混亂的現象。在交往的思想觀念中,較多的思想者脫離現實生活,摒棄歷史的原則,毫無依據的論述自身認為的交往理念。但是,馬克思論述的交往理念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論述,其交往理論是貫徹唯物史觀的基礎。馬克思認為,人在交往的過程中可以實現自由的發展,對此,需要相關教育工作者解析其觀念的宗旨,改變工作觀念,通過改善與受教育人員關系進行工作的開展。

二、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核心內容

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基礎體現在著名的著作: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這篇著作的內容中,向世人闡述了新的交往理念。理念的內容,通過‘異化勞動’作為切入點,強調人與自然交往的重要性,將“同別人的實際交往”作為人交往的重點。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從實踐是讓人交往的途徑出發,批判了“以前的一切唯物主義”。馬克思在其一部著作中曾詳細的講解交往的整體過程,并作為交往理念的“框架”。本文通過討論馬克思交往理念的主要觀點,明確部分觀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影響[2]。(一)交往是“現實的個人”的交往。‘現實的個人’的含義是個人和外界自然、他人交往的環節,在環節中個人為因此受到某些條件限制。‘現實個人’因和外界接觸,導致彼此之間產生相對的影響。在生產的過程中,他們必將有所互動,因為只有通過互動,才能獲得生產。同時為了獲得生產,他們需要在社會的條件下進行,同時這種條件導致他們會對社會產生影響。這種關系被稱為‘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本文中所指的社會關系是眾人共同生產的關系。在此論證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指出,物質活動是人活動的基礎,人的思想影響、情感影響、觀念影響等方面均在物質活動的前提下進行的工作。因此,在‘現實個人’交往的過程中,可以分為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兩種。(二)交往是人本質性的存在。馬克思通過實踐證明了交往僅存在人的世界。在實踐的過程中,將動物和人的交往進行比較,分析出動物不存在交往的能力。人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會產生精神交往,即情感、思想等,精神交往是社會交往的基礎。人離開了社會,會失去交往的基礎,從而失去探討人本質的機會。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是探討人的本質的前提,交往是人的本質的基礎,人只有在社會中進行交往才能探索人的本質。

三、馬克思交往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實展開

通過學習馬克思交往理念中的部分指導觀念,影響教育者的思維意識,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在工作的過程中,尊重受教育者,采取科學交往方式進行深入式的交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一)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關系的重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基礎。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中,應將此關系作為方向性的工作進行有效地開展。此關系在適用于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本質、方向、進度等因素均受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關系的主導。教育人員在工作開展的前,應構建科學的關系結構,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馬克思交往理念提出前,傳統的交往理論認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是主觀針對客觀的關系,但是馬克思交往理念中認為此關系是連接主觀與主觀的媒介。即兩種關系主觀到客觀到主觀、主觀到客觀、主觀到主觀,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均為主觀,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均為主觀的復數,教育資料為客觀,形成一種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主觀到客觀到主觀的關系,改變了受教育者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明確了受教育者與教育者均為主體,不在受限于客觀的角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主體到客體到主體的關系,客體是教育資料,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為主體的共同體。在思想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交往關系的改變會促進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交往,實現整體的發展。(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重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需要需要主觀共同體的參與,即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兩種之間共同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在工作的過程中,兩者是必不可少的。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因為主觀到客觀理論觀點的影響,較多的教育者會將自身認為工作的主體,受教育者是客體的存在,導致在工作時,經常會出現兩者交往的障礙,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因此,需要重建主觀到客觀到主觀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關系。馬克思交往理念中提出,主觀到客觀到主觀的交往關系,主觀即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客觀為教育資料,對話是三者之間聯系的媒介。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中,形成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通過教育資料進行交流的工作場景。通過對話實現精神交流。在此過程中會存在三種階段,即對話、理解、生成。對話:在教育工作中進行對話是保障工作開展的基本要求。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由于教育者的意識中認為自身為主體,導致對話的過程,以自身為主導,傳達教育資料的內容,忽視受教育者的感受,這種情況對兩種的交往存在一定的障礙。通過學習馬克思交往理念,重建了以主觀到客觀到主觀的新型交往模式,改變了對話的缺陷。在工作的過程中,教育者將民主的形式運用在思想教育中,感受受教育者的想法,尊重受教育者的發言權,在交談的過程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理解:理解是馬克思交往理念中衍生出的一種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交往存在理解的元素,會使得教育工作不僅是信息的傳達、教育資料的應用等傳統的方式,會使兩者在交流。理解中,形成超出教育之外的思想、情感的衍生。生成: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通過對話、理解等元素的運用戶生成共識,這種共識可以應用在現實中,形成實踐的過程。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檢查、論證共識后生成。通過共識達到總結性的目的,在不確定的因素中形成可靠的來源,是一種連續性的方式。經過對話、理解、生成等過程的衍生??梢詫崿F教育者與受教育之間精神層次的交流,有利于其提升思想品德。在交流的過程中,經過一系列衍生的過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交流、理解、生成中達成共享,豐富彼此的認知、思想、行為等,這種過程可以實現共同進步的效果。

四、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馬克思交往理念中的指導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進行論述,依據交往理念中的指導,針對兩者之間存在的問題、解決方案進行論述。

【參考文獻】

[1]余煉念.馬克思交往理論視閾下中國現階段交往問題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8.

[2]喬德中.馬克思交往思想視閾下當代中國地方政府間區域合作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6.

[3]李愛梅.馬克思人與人交往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5.

作者:王勇 單位:安徽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