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敘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探析
時間:2022-09-04 03:14:26
導語:聽覺敘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需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敘事方式進行轉向。聽覺敘事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所迫切需要的話語表達方式。借助聽覺敘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進價值理性與情感體驗的交融互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力、影響力和引領力的重要價值。同時,其強大的傳播親和力特質提升了大眾參與、關注、認同和接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將聽覺敘事作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新路徑,需注重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實現“耳視目聽”;需注重經典與創新互促進,實現“耳聽心受”;需注重情感與認同共融通,實現“清耳悅心”。
關鍵詞:聽覺敘事;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
當今社會,在多元文化價值觀的沖擊和多種社會思潮的激蕩下,思想政治教育受眾的認知、心理、行為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硬的理論灌輸方式已經難以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為此,只有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敘事方式和風格,變“顯性”為“隱性”,變“剛性”為“柔性”,才能更好地引導大眾,實現思政育人的目的。聽覺敘事主要是指以數字廣播、有聲讀物、音樂、清談、脫口秀、聲音文化綜藝節目等為主要呈現形式的話語表達方式,承載了互聯網媒介融合下的聽覺文化特有的敘事方式和敘事功能。聽覺敘事不僅具有促進價值理性與情感體驗的交融互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力、影響力和引領力的重要價值,更因其獨特的傳播親和力特質贏得越來越多大眾的青睞。為此,將聽覺敘事視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深入研究其文化價值及其傳播親和力特質,并在傳播層面積極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對于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聽覺敘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重要價值
聽覺作為人們感知世界、溝通交流、情感表達的關鍵渠道,具有重要的審美判斷功能和文化闡釋價值。黑格爾將聽覺稱為“認識性的感官”,柏拉圖則認為:“美是由視覺和聽覺產生的快感?!绷凶訉戫n娥善唱,“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古今中外的人們圍繞聽覺進行了大量關于美學、哲學、文化藝術方面的描述,這些都可以稱作聽覺敘事。聽覺敘事是聽覺文化研究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聽覺與敘事的關系,關注聲音本體和意義的關系[1]。不論是從西方著作還是從東方典籍中都能整理出豐富的聽覺敘事語言。著名的英國詩人濟慈曾如此描述“一段熟悉的老歌”對感官構成的刺激:“你是否從未被一段熟悉的老歌打動過?——在一個美妙的地方——聽一個美妙的聲音吟唱,因而再度激起當年它第一次觸及你靈魂時的感受與思緒。[2]”同樣,中國文化中的聽覺敘事更是不勝枚舉。據有學者研究,《詩經》涉及“音景”的詞多達120余處,305篇至少有53篇使用了象聲詞,它們賦予《詩經》無窮的藝術魅力[3]。例如,詩經《小雅•鴻雁之什》中:“鴻雁于飛,肅肅其羽;鴻雁于飛,哀鳴嗷嗷”,作者用“肅肅”“嗷嗷”兩個疊音詞生動地繪出一幅大雁紛飛、哀嚎,悲苦蕭瑟之景。從東西方文化中色彩濃烈的聽覺敘事語言可以看出:與強調“直觀”,崇尚理性,缺乏意義和思考的視覺敘事相比,聽覺敘事立足于感性維度,強調專注,給予人更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間。經由聽覺敘事建構之后的話語是感性的話語,情感的話語,是貼人心、有溫度、接地氣的話語。在這個意義上,聽覺敘事正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所迫切需要的話語表達方式。借助聽覺敘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將宏大抽象的理論話語轉化為大眾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的生活話語,具有促進價值理性與情感體驗的交融互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力、影響力和引領力的重要價值。為此,進一步深入研究聽覺敘事的話語特質及其敘事方式成為以聽覺敘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能夠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二、聽覺敘事的特質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新媒體憑借其有別于傳統媒體的交互性、即時性、數字化等技術特點和海量性、高覆蓋率、多渠道等媒體特點[4]極大地擴展了聽覺敘事的實踐路徑。聽覺敘事在新媒體時代下呈現出一系列富有時代特色的顯著特質,這些特質吸引、凝聚、感動了大批受眾,展現出強大的傳播親和力。與此同時,這些特質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指向之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一)聽覺敘事的互動性和代入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度?;有院痛敫惺切旅襟w時代下的聽覺敘事區別于傳統思想政治敘事的顯著特征。新媒體時代下的聽覺敘事不再單一依靠耳朵這一感官,而是更傾向于動用全身感官去感知信息,呈現出富于互動性和代入感的特征表現。充滿互動性和代入感的聽覺敘事能夠消除受眾對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心理,讓受眾主動參與,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和熏陶?!堵暸R其境》是一檔配音類競演節目,該節目一經播出就引發熱議,單集的網絡點播量高達5萬人次以上。雖然該節目的表現形式簡單,但是由于其在制作過程中重點強調與觀眾的全面互動,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的參與,使得節目的影響力和參與度不斷擴大。該節目在互動方式上采取了很多嶄新的形式,比如在網絡平臺上專門設有“和明星飆戲”“聲咖在民間”等欄目,讓普通人能夠充分體驗配音樂趣的同時,還能享受到與明星同場競技的快感。而且這種互動一直貫穿整個節目制作流程。節目組借由這樣的互動模式成功吸引了觀眾的廣泛參與,讓大眾自覺地將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作品傳播出去,極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聽覺敘事的受眾契合性、審美價值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度。中央電視臺制作的一檔大型聲音文化類節目《朗讀者》,該節目從獨具匠心的聽覺體驗入手牢牢吸引住受眾的耳朵,通過選取契合受眾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傳世佳作,從親情、愛情、鄉情、友情等多個角度渲染了個人與國家共命運的崇高情感,傳達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和精神價值。例如,第二季第五期以“等待”為主題的節目中,我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程不時等人朗誦詩人舒婷的現代詩:《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當白發蒼蒼的老科學家深情地讀出動人詩句時,老人為新中國的航空事業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和詩人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奉獻之情透過音軌交織在一起,為受眾打造了一個飽含人文關懷的聲音港灣。原本抽象嚴肅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經過聽覺敘事的風格處理與轉換,變得更加“溫情”“接地氣”,引發受眾的主動關注,讓受眾深刻地認識到個人奮斗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個人美好生活的實現離不開祖國的繁榮昌盛。受眾主動關注契合自身需求和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聽覺敘事作品,并呈現出“我想聽”“我愛聽”等趨勢。(三)聽覺敘事的情緒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鳴感。傳媒學創始人麥克盧漢指出:“聽覺世界炙熱、高度感性?!盵5]JohnDewey認為:“耳朵在本性上是情感的感官”[6]??梢娐犛X敘事具有較強的情緒感染力。宏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敘事主題經由聽覺話語的藝術化轉換,更能增強受眾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長征親歷者肖華于1965年創作的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選取了長征途中十個驚心動魄、環環相扣的戰斗場景,透過極富感染力的音樂曲調,形象地傳達出革命者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險的革命精神。例如,第五曲《飛越大渡河》中,作者采用了川江號子的音樂元素來描繪大渡河的滾滾驚濤與紅軍戰士飛越天塹、奮勇前進的英勇氣概[7],激烈緊張的合唱聲中陡然出現的如軍號一般的男聲領唱,動人地展現了紅軍戰士冒險突出重圍時的果斷和勇敢。這種飽含情緒感染力的敘事形式拉近了作品的年代與受眾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引發受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加深了受眾對來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的認識。
三、聽覺敘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現實路徑
聽覺敘事在新媒體時代下雖呈現出種種具有較強傳播親和力的特質,但這些特質又極易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甚至陷入“去中心化”“去政治化”的危機當中。為此,以聽覺敘事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引路人”“把關者”的角色,充分凝練新媒體時代下聽覺敘事的精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唯有如此,才能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牢牢掌握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一)注重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實現“耳視目聽”。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進程來看,我黨逐漸形成了以文字、圖像敘事為主,以說理見長的教育方法。但移動互聯網新興媒體的發展促使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改革升級。這就要求善于結合傳統方法與現代科技,將聽覺與視覺通盤考慮,使各自相得益彰。努力為思想政治教育創設“耳視目聽”地融入式的情境體驗,實現“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的目的。比如,運用VR技術向學生講授“重走長征路”,通過聽覺視覺的交互再現,幫助學生理解長征精神和中國革命歷史,加深學生的認識。還有學者[8]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實踐教學中的紅色VR展館的開發,這類虛擬場館一旦建成使用,不但可以突破人力物力財力和時空的界限,而且還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達到情感和知識的雙重提升。(二)注重經典與創新互促進,實現“耳聽心受”。從思想政治教育聽覺敘事的目的來看,不僅要做到“耳聽”,更要做到“心受”,讓教育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春風化雨,滋潤心田”的效果。一方面,要聆聽經典,以經典作品促創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辈徽撌侵袊鴤鹘y文化經典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只有做到依靠經典,以經典作品為根基促進技術創新才是打動受眾心靈的源頭活水、根本途徑。另一方面,要勇于創新,以創新技術傳經典。數字媒體新技術的創新發展為虛擬空間內傳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喜馬拉雅FM上如“道德經-白話版”“趣說《世說新語》”“平‘語’近人”等節目通過魅力化的自由創意與多元化的數字聲音,讓原本晦澀難懂的經典敘事作品變得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贏得受眾的接納和喜愛,正面促進了經典作品的傳播,擴大了作品的影響力。(三)注重情感與認同共融通,實現“清耳悅心”。從思想政治教育聽覺敘事的意義來看,關鍵在于呼喚受眾聽覺的蘇醒,促使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的相通互融,讓教育對象“主動趨近、積極悅納、高度認可”[9],“清耳悅心”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吸引和影響。促進受眾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相通互融,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主流思想的傳播之音。為此,牢牢把握主流意識的傳播之音,建構思想政治教育聽覺敘事的價值導向和話語體系,對于贏得受眾的價值認同、情感共鳴有著重要意義。另一方面,要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受眾進行靶向傳播。時代在變,思想政治教育受眾的需求和關注也在隨之變化。為此,增強受眾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就是要找準受眾的定位,緊抓受眾關心的熱點,對受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之音的靶向傳播,這樣才能真正營造“清耳”“悅心”的聽覺空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傅曉玲.關于聽覺敘事的一個理論建構[J].學術論壇,2014(9):104-109.
[2][3]傅修延.聽覺敘事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2013(2):220-231.
[4]樊家軍.“生命線”理論發展之辨析——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與創新[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8(4):6.
[5][加]馬歇爾•麥克魯漢.古騰堡星系——活版印刷人的造成[M].賴盈滿譯.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8.
[6]JohnDewey:ArtasExperience,NewYork:PerigeeBook,1980:264.
[7]曹效建.一部久唱不衰的經典之作——論《長征組歌》的音樂魅力[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139-141.
[8]高義棟.沉浸式虛擬現實場館的設計與實現——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紅色VR展館開發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7(12):73-78.
[9]白顯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需把握的幾重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7(4):17-22.
作者:張珊珊 彭雪君 單位:西安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人力資源管理在和諧勞動關系的作用
- 下一篇:立德樹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