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及邊界

時間:2022-09-16 04:29:51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及邊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及邊界

一、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傳播的重要途徑

人們對意識形態概念持有不同的理解和闡釋,甚至如大衛•麥克里蘭所說:“它是一個定義(因此其應用)存在激烈爭議的概念。”[2]從價值評價的維度來看,大致可分為三種不同的意識形態概念:“肯定意義的意識形態”,即認定它能客觀地反映社會存在的本質而對其內容和價值采取肯定性的態度;“否定意義的意識形態”,即認定它不可能正確地反映社會存在而對意識形態的內容和價值采取否定的態度;“描述意義的意識形態”,即不對意識形態作任何價值性評價而對其僅作中性的、客觀的描述和評論等。[3]從利益指向的維度來看,意識形態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意識形態指代表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情感、思想方式、政治意識和價值觀念的總和;廣義上,意識形態指社會中代表某階級根本利益的情感、思想方式、政治意識和價值觀念的總和。[4]在這里,意識形態不僅指向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也包括社會中其他各階級的意識形態。如果我們把上述兩種維度作部分地交叉綜合,取價值評價維度中的描述性方式與利益指向維度的廣義方式,可將意識形態概念從更為寬泛的意義上定義為:意識形態是指建立在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基礎上的,代表特定階級和社會集團根本利益的情感、思想方式、政治意識和價值觀念體系等社會意識的總和。在當代,人們較多從廣義的層面來理解和使用意識形態的概念,本文亦如此。意識形態作用于社會是以它被社會中的群體和個人接受為前提的,意識形態的傳播有多種途徑,教育可以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方法。馬克思在揭露資產階級通過教化的手段向社會成員灌輸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時指出:“資產者唯恐失去的那種教育,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把人訓練成機器?!盵5]“通過傳統和教育承受了這些情感和觀點的個人,會以為這些情感和觀點就是他的行為的真實動機和出發點?!盵6]在當代社會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從事意識形態教育和傳播的專門領域和基本形式?,F代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一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集團,根據社會意識形態的要求和內容,運用各種方式對政治共同體的成員施加政治的、理論的、精神的、心理的綜合影響,以達成對本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奮斗目標的共識和相對一致的行動”。[7]意識形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屬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就是意識形態傳播。意識形態傳播的目標在于讓社會成員能夠接受意識形態的內容和要求,以維持社會思想本身的合法化與再造。這雖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標,但并不是它的全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性目標似乎更寬泛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從完整的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根據意識形態的要求,為社會發展培育有完整人格的“社會人”、“政治人”。申言之,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實施意識形態所指向的思想體系的教育外,還要進行心理、人格等作為現代社會人所需要的更為全面的素質的引導和培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分析

傳播意識形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并不止于傳播意識形態,還在促進社會整合及意識形態再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疾焖枷胝谓逃龑嵤┮庾R形態傳播的機理、過程和方式,對其延展性的社會功能進行系統分析,才能深入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的實質。1.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是以政治教育為核心的,它傳播意識形態的功能首先表征為對社會成員的政治意識、政治態度和政治能力的教育過程。可以具體分解為三個方面:第一是政治認知教育。政治認知包含政治知識、政治感知等多方面的衡量因素。理解意識形態所涵蓋的思想理論體系通常需要有一定的政治知識背景,具有關于政治術語、政治范疇、政治原理、政治發展史等方面的知識基礎。亞里士多德指出,“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8]但政治知識基礎卻不是人天生就具備的,而需要后天的傳承和教育。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就是對社會成員分階段地進行政治知識教育的專門機構。有了共同的知識基礎,政治理論的傳授和對話才成為可能。第二是政治認同建構。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就在于使社會成員形成對于主流意識形態和政治的廣泛認同。政治認同的建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取決于多重影響因素。一是教育性因素。它包括政治理論本身的完善性和解釋力如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水平如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等等。二是現實性因素。如果理論性的闡述與社會事實或個人經驗不符合,或者理論不能很有針對性地回答現實問題、為人們理解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提供有力的幫助,這種政治理論和教育就無法獲得人們的普遍認同。三是價值性因素。個人首先是活在“自己的意義世界”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的存在以及政治目標的實現對于每個人的意義和價值,總是決定他最終是否愿意接受并為之付出努力的因素。在目標與價值之間還存在一些復雜的變量,如成本與收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等。這就意味著尋求政治目標共識和共同行動,需要對集體行動的邏輯和理論進行研究。四是情感性因素。共同體成員對于政治體系的態度和感情,也是形成政治認同的要素。第三是政治實踐理性培育。意識形態是具有實踐性的。首先,意識形態是反映現實的。馬克思指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9]其次,意識形態是指向行動的。意識形態作用于社會的方式是直接觸摸到社會現實的,用于指導制度、規劃、政策的制定,賦予群體和個人以世界觀、價值觀、理想信念和行動的理論上的合法性。因此,社會成員具備必要的政治實踐理性,是政治共同體穩定和發展的保障。社會成員表達政治訴求的態度和方式、參與政治活動的意識和能力,都反映其政治實踐理性的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即包含著培育社會成員依靠知性理性判斷政治行為的習慣,并引導公民將依法參與政治實踐活動作為個人的自覺意識和意志。2.整合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在傳播意識形態的過程中,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引導是作為基本任務貫穿始終的。一般情況下,社會群體中的個人都是獨特的行動者,其往往基于自己的需要和欲望,根據對事物和環境的理解和判斷自行采取行動。那么,什么因素可以使個人與個人之間消除隔膜、取得共識、采取合作的行動呢?這里就需要意識形態和文化的整合作用。意識形態具有社會整合的功能,這種功能基于其自身能夠贏得民眾的自愿共識、形成社會內聚力,意識形態從而成為將社會凝結在一起的“社會水泥”。而產生這種凝聚和整合作用的核心力量來源于意識形態之中的價值觀系統,它作為意識形態體系中的內核部分,對于社會經濟、政治發展和人類進步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其社會整合作用具體表征為以下方面:其一,標準構成功能。它使人們在判斷事物的好與不好的標準上達成共識,形成同構的價值觀。邁克爾•波特從微觀經濟學的視角探討經濟文化在促進更廣泛的經濟繁榮中的決定因素作用,他認為某些信念、態度和價值觀有助于促進繁榮,如相信“繁榮是取決于生產率,而不是依靠資源控制、經濟規模、政府優惠或軍事力量”的觀念引出了一系列有助益的態度和價值觀,諸如注重創新、競爭、責任制、嚴格的規章制度標準、教育和技能等,同時又排斥了與此相悖的其他一些價值觀,諸如崇尚壟斷、權力決定報酬、僵硬的等級制、封閉的家族關系決定生意上的合伙關系等。[10]可見,主導價值觀體系通過揚利抑弊的標準化過程,起到整合相異的價值觀、排斥相悖的價值觀的作用。其二,維系秩序功能。文化和價值觀的確立,實際地構成一種非制度性的社會規范,成為維系社會秩序的現實力量,如約翰•B•湯普森所指出的,“某些集體共有價值觀與信仰構成統治意識形態,它通過向全社會擴散而取得人們遵守社會秩序”。[11]由集體價值觀和信仰鑄成的內在的社會規范力量具有獨立的社會聚合作用,它能使社會在遇到危機時具有較大的保持穩定、走出困境的內在力量。有研究表明,經濟發展固然是人類進步的根本,但一個過于依賴經濟發展成果而精神價值匱乏的社會是有潛在危險的,因為一旦經濟發展遭遇阻滯,社會就可能陷于渙散和混亂的危機;相反,一個有著強大的價值觀共識和內聚力的社會,即便遇到經濟困難時期,社會也比較能夠保持穩定并走出危機。其三,目標導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共同的目標感召,團結、動員、激勵社會成員共同朝著一個目標去努力。而社會發展的總目標不僅僅在于經濟生活目標,更重要的是價值目標追求。這種價值目標也不僅僅是指工具主義的經濟價值觀,馬里亞諾•格龍多納認為,經濟發展決不可僅僅托付于經濟價值觀,否則,一旦取得經濟成就,價值觀即會隨之消失。[12]促使人們不斷追求、永不滿足的往往是非經濟性的內在價值觀,如追求卓越和自我實現、公平、公正、民主、法治、自由等方面的價值,它們是人類文明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標識和發展方向。3.調適功能?,F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在不斷地創新轉型,轉型之一是由過去以單向灌輸為主的觀念轉向雙向互動的人際溝通模式。這使意識形態的傳播過程愈加成為政治溝通的過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群體和個人的各種需求得到了表達的機會,思想政治教育組織系統了解和反映民意的相關信息,即介入“政治輸入”過程,為權威當局的政治決策提供依據;在政治決策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又以同樣的方式參與“政治輸出”過程,通過反饋政治措施的結果信息,促使政府作出必要的調整反應。思想政治教育在這方面的功能發揮對政治系統的有效運作具有積極的意義。轉型之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愈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早在革命戰爭時期,就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與解決群眾實際需要結合起來的重要性。在社會轉型中這個問題尤顯突出,社會結構的多元化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造成許多社會矛盾和不穩定因素,繞開這些矛盾問題空泛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無效的。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強調指出:“一定要努力幫助群眾解決一切能夠解決的困難。暫時無法解決的困難,要耐心懇切地向群眾解釋清楚?!盵13]思想政治教育中結合解決群體和個人的實際問題,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該有的基本立場、態度和職能,另一方面能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被接受度和有效性,客觀上起到了緩解社會矛盾、調適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的作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的重要體現。4.再造功能。湯普森在闡釋“國家組織的和意識形態保證的社會復制總理論”時,解析了該理論所揭示的促成現有社會關系再生產的機制?!艾F有社會關系的復制不但要求社會生活物質條件的復制(食品、住房、機器等),而且要求集體共有價值觀與信仰的復制”,由這些共有價值觀和信仰構成的統治意識形態的生產與擴散“是國家的任務之一,或者是國家特定部門和官員的任務之一。在完成這項任務時,國家……根據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行事”。[14]這一闡述比較清楚地說明了意識形態生產和延續的機理。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傳播意識形態的過程,使社會成員接受和傳承社會意識形態,主導意識形態也就得到了不斷延續。然而,如果將意識形態的再生產僅僅理解為一種簡單的“復制”,是不夠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意識形態的過程,往往又是意識形態“再造”的過程,其中既蘊含著“繁衍”,也蘊含著“發展”。首先,它是一個生態性的繁衍過程?!胺毖堋迸c“復制”的區別在于,前者是一種生態性的延續,它既承載母體的“遺傳基因”作用,也承載新的生命體本身的個性特征;而后者則只是指一般事物的簡單重復、機械再生。以此隱喻意識形態的延續過程,它屬于其中哪一種類型呢?從現實情況考察,由于同代或不同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間存在著主體性的差異,他們在傳播、解釋意識形態思想體系、價值觀念過程中必然帶有不同時代的特征以及個體性的特點,即使他們在基本思想觀念上是一致的,而在文化背景、思想方式、個性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也會使他們施行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彼此有所不同,這就意味著刻板的機械的思想“復制”本身就是不現實、行不通的。從接受者的角度講亦是如此。按“解釋學”的理論,解釋和教育經驗不是再現性的,而是生成性的,教師的理解、教學講解與學生的理解都受到他們各自原有的思想基礎這一“前結構”的影響和限制,教育和學習包含知識的必要的不完整性、師生不一致以及開放的解釋學循環。思想政治教育中進行的意識形態傳播只會是一種生態性的思想文化“繁衍”,而不是無生命的“復制”。其次,它是一個創造性的發展過程。如前所述,意識形態是具有發展性的,隨著時代和社會條件的變化,意識形態體系也會隨之變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本身就是意識形態工作專家,他們在承擔教育職責的同時也擔負研究和創新意識形態思想理論體系、增強意識形態的現實解釋力和影響力的任務。

三、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的邊界

社會意識形態的傳播和發展是社會得以延續和穩定發展的基礎,然而,由于意識形態是纏繞在各種社會環境因素之中的,意識形態對于人與社會的影響也是有限度和特定性的。因此,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時,我們不能忽略的一點是,實現其功能是有特定的條件和邊界的。1.一元導向與多元共存的張力。思想政治教育在傳播意識形態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個復雜的社會環境問題。以怎樣的態度和策略回應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挑戰和沖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能否實現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實現的重要條件。面臨的問題之一是主流意識形態與其他各種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問題。但凡政治共同體內部的意識形態都可從兩個層面加以考察:一是在政府導向和制度層面,統治者和現存社會制度如何規定、引導和容納意識形態的存在方式;二是在客觀現實層面,社會意識形態的實際存在狀態及影響結果究竟如何。根據與社會核心價值觀契合的程度,社會中的總體意識形態有主流意識形態、非主流意識形態和反主流意識形態之分。一般而言,無論在何種社會制度下,統治層面的意識形態導向本質上都是一元化的。包括表面聲稱“多元化”的社會中,實際上多黨派之間的差異、各階層利益集團之間的差異都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這個限度即在于他們有一整套以普遍一致的根本利益為基礎的公認的標準和價值,因而能夠容納的多元化程度也總是有限的。不過,不能否認的是,由于政治共同體自身內部社會結構的多元分化,以及源自共同體外部的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和滲透,社會中多元意識形態的一定程度的存在也是難以避免的客觀現實,于是就產生了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一元導向與多元意識形態共存之間的張力。如何看待和把握好這種張力,不僅需要社會管理層與思想政治教育者有堅定的政治態度和政治信仰,更需要有足夠的政治理性和政治智慧。意識形態固然具有政治性,它依賴于政權的建立,并為維持政權服務,但意識形態合法性和領導權的建構卻不僅僅基于政權的強制力,它對于政權的意義實質是一種“非暴力強制”的手段。意識形態在本質上是非強制性的,取得意識形態的領導權也不是靠強制性的權力,而是靠其自身積聚的精神力量和柔性方法。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解釋力和競爭力,是取得意識形態領導權的重要基礎。意識形態通常有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本身能否令人信服、被人接受,既取決于自身是否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深厚的理論基礎,更取決于它能否觀照社會現實,對于社會現實中存在的現象和問題是否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對于解決社會問題和促進未來發展能否提供有效的指導,并且相比較其他有競爭關系的意識形態,它是否具有明顯的理論和實踐的競爭優勢。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賴以進行意識形態傳播所需要的基礎,如果這個基礎比較匱乏或薄弱,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成效是不可能的。所以,從事意識形態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下功夫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深入開展意識形態的理論思考和創新研究,這是一種硬功夫,難度大卻必須迎難而上、勤勉為之。管理層也應為理論研究和創新營造寬松的社會環境,分清學術爭鳴與政治立場問題的界限。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力和控制力,是取得意識形態領導權的重要保證。主流意識形態對于非主流意識形態如何合理引導,對于反主流意識形態如何有效控制,應該有不同的策略。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存在可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積極作用,主流社會一般可視其為文化多樣性的存在予以容納。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可圍繞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社會成員提高鑒別力,接納和吸收其中積極的精神元素,剔除其思想糟粕。而反主流意識形態因其在基本價值觀上有悖于主流意識形態,則應予以必要的控制和排斥。這其中需劃分法律上的界限,對于確系在政治上嚴重違反國家憲法和法律的反主流意識形態,應當運用法律的手段予以處置。2.主導意識形態的影響與個人主體自覺之間的和解。人類的偉大之處在于人是會思考、有理性的生物,人特有的批判精神始終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馬克思批判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是“把人訓練成機器”,明確指出人類消滅異化、獲得解放、實現真正的思想和精神自由的道路——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在社會主義時期,人的政治自由和精神自由從理論上是應該得到社會制度層面的基本保障的,但由于現實的社會主義建立的經濟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實際有限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仍限制了人的自由發展以及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體系及其教育方面成熟度的不足和缺陷也會造成對人的思想自由的束縛,社會中的人們不同程度地存在獨立思考的意識不足、缺乏批判精神的問題。這種狀況在特定條件下與外部資本主義世界嫻熟的操縱手段的輸出疊加,就會產生可怖的不良社會效應。思想理論教育2019.09思想教育研究忽略人的主體性,滿足于教條式的機械灌輸,必然會造成人們獨立理性的普遍缺失,而這無論對于抵制外部意識操縱的侵蝕,還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推動社會主義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所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中所要做的是喚醒和培育人的主體性,善于用真理的力量說服人、影響人,開啟人的心智,培育人們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質。意識操縱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伴生物,社會主義社會應根本性地消解所謂的管理層意識操縱與人民主體意志之間的緊張和博弈,主導意識形態作者:單位:的影響與個人主體自覺之間應當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和解——教育者因其傳播對真理的信仰而取得合法性,受眾因其有獨立的精神和選擇的理性而取得主體性。3.適應社會與改造社會的交替。自從18世紀啟蒙運動以來,個人和社會就棲居在意識形態的世界里。[15]黑格爾認為:“個體在這里賴以取得客觀效準和現實性的手段,就是教化?!眰€體正是通過自我教化,揚棄自然存在,取得現實的存在,“自我意識在它本有的性格和才能的力量所許可的范圍內盡量把自己變化得符合于現實”,“它有多少教化,它就有多少現實性和力量”。[16]個人在現實社會中必須首先了解和適應社會要求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人們常常引用黑格爾的這一論斷來說明人接受教育和社會化過程的必要性與合理性,但又往往有意無意地淡化黑格爾對現實世界的異化和教化中虛假性的揭露,而這一個視角正是黑格爾確證意識形態的否定性意義的基點。雖然黑格爾最終也沒有能夠找到精神世界從根本上揚棄異化的現實道路,但他對意識形態的社會歷史本質的考察本身卻是有認識論上的意義的。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揭示了人類擺脫異化的現實道路——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與環境是互動發展的,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同時人又在改變和創造環境。人類適應社會與改造社會總是交替進行的,體現在意識形態領域也是如此,需要通過接受教育了解和適應社會意識形態的環境,同時也需要努力去反思和消除意識形態束縛人的精神自由的方面。馬克思主義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它宣示意識形態本身不是永恒存在的,隨著階級社會的消滅,現在意義上的意識形態也將最終消逝。而這個過程又不能僅僅依靠思想的批判本身去實現,只有通過激發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改造意識形態賴以存在的社會現實,消除造成異化的物質基礎,才能實現人的真正意義上的解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不僅是教會人適應意識形態的社會現實,更要增強改造社會的主體意識和使命感,激發其付諸改造社會的實踐的熱情和理性。

作者:董雅華 單位:復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