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直播媒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時間:2022-09-29 08:26:29
導語:網絡直播媒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直播作為新生的網絡文化產品,憑借其直觀的真實性、伴隨式互動性、內容的多樣性等特點迅速成為大學生新寵。大學生對直播的高參與度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本文通過分析網絡直播這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刃劍,提出相應的規制建議及發展路徑,進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以期創新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新模式。
關鍵詞:網絡直播;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一、引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為6.48億,占網民整體的75.8%,全民直播時代轟然而至。直播軟件的興起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信息時代中,青年既是知識學習與教育的主要人群,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和新傳播技術的主力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抓住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契機,以網絡直播平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性和實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高校網絡直播平臺的特點
網絡直播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群體青睞的網絡互動社交平臺。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直播平臺和傳統的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具有顯著特征:(一)實時互動、體驗感強。高校利用網絡直播載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形象地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直觀展示給學生,還能全面調動學生的試聽覺感知和即時性感受,實現以教育者為中心的“一對多”的實時互動的社交模式,更加注重體現陪伴與分享。大學生可以通過彈幕或者評論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見,大大增強教育的互動性,滿足了其追求存在感的社交愿望。(二)內容覆蓋豐富、價值取向多元?!鞍倩R放、百家爭鳴”的網絡直播市場才有活力。目前網絡直播內容包羅萬象、涵蓋廣泛,從最開始的專業性內容逐漸走向泛生活化、泛娛樂化,多元文化充實直播內容,用戶也由此產生不同的價值取向。高校的網絡直播內容應體現正確的價值觀,包含豐富的文化知識,用形態多樣的教學過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直播過程始終。(三)表達自由化、社交圈層化。網絡直播將具有共同興趣、愛好、專業的人們聚在一起,是廣泛性與個性化的統一。網絡直播中每個用戶都可以隨時更新自己的動態,自由暢快地表達觀點。大學生在參與直播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熱衷的主播或直播間,逐漸形成自己特定的互動圈層。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向不同的學生群體,需要找準群體需求,用高質量和專業的內容去吸引學生。
三、網絡直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1.網絡直播創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網絡直播的快捷性、互動性、即時性使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范圍更加廣泛、方法更加靈活、途徑更加豐富。教育者可以把握直播“零時差”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將網絡直播、彈幕、評論三者相結合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時,網絡直播的立體化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通過直播展示第一現場,具體且直觀,對學生產生很強的吸引力。2.網絡直播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資源。在一個平衡、有序的網絡直播環境下,互聯網的多樣性、包容度和創新力將體現得淋漓盡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借助網絡直播的數字攝像技術,生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律、體現社會價值的內容。直播內容不拘泥于課本知識,可以是專業的前沿課題、發展趨勢、就業前景等,也可以是當前社會熱點、主題學習或者重要通知。直播過程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節教學進度,不斷完善產生思政教育的新內容,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3.網絡直播促成了高校全員育人新格局網絡直播的出現,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學校資源。高校通過邀請專職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專業教師、宿管人員、校外知名專家等教育者進行直播,無限擴展空間視角,突破學生人數限制,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從而形成全員育人的教育新格局。(二)消極影響。1.網絡直播冗雜性容易沖擊大學生的價值觀。網絡直播入門技術門檻低,便捷的網絡直播很容易出現監管的“真空地帶”,主播可以把任何吸引眼球的內容放在直播平臺上呈現,冗雜的信息極大了滿足了人們的偷窺、獵奇、娛樂等心理,監管“真空地帶”存在的隱性暴力傾向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會產生消極影響,誘發大學生功利化的職業觀和庸俗化的理想觀,助長大學生情緒化的消費觀,易使大學生審美呈現低俗化傾向。2.網絡直播容易導致大學生的人格脫節。大學生對于網絡有著天然的依賴性,他們在網絡直播平臺中有自己固定的交際圈,形成圈層化的交往方式。在網絡空間中,大學生沉溺于虛擬的人人際交往關系,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失去與他人和社會的現實接觸機會,容易造成情感淡漠、處世態度消極、難以融入集體的局面,強化了大學生人格脫節的空虛感。3.網絡直播增強了高校輿情管理的難度。由于各大平臺的監管措施滯后不到位,主播素質參差不齊,部分網紅的不文明行為容易發展為網絡隱性暴力,輿論存在失控的風險,使得高校教育者實施網絡輿情管理的難度大大增加。非主流的價值觀搶占輿論制高點,不僅導致教育者的話語權威、知識權威等遭到威脅,也大大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三)網絡直播媒介消極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網絡直播媒介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正面影響的同時,也產生了消極影響,主要是直播平臺法律法規缺位、平臺盲目追求商業利益、主播文化層次參差不齊、大學生媒介素養較低、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平臺建設薄弱等綜合因素所造成的。
四、基于網絡直播媒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路徑
(一)加強監管力度,鑄造網絡生態環境第一防線。高校要加大對網絡直播的監管力度,對癥下藥,精準施策,肅清網絡直播空間。1.要完善網絡立法相關部門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規范行業標準,健全實施監督舉報機制,嚴禁出現直播中亂象叢生,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直播發展環境。2.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管理高??梢耘c網絡直播運營商合作,獲取技術指導和信息資源,制定校園安全管理規則,強化監管體制,及時引導師生養成自覺遵守直播規范和行為準則的習慣。3.組建輿論引導隊伍收集分析學生參與直播的信息,研判和監控校園網絡直播輿情動態,增強高校網絡直播平臺的管理性、服務性、互動性。(二)培養專業隊伍,開通思政直播第一渠道。高校應培養一支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網絡操作技術熟練、理論知識豐厚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靈活多變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工作者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素養,樹立網絡媒介教育工作新理念,深入了解大學生的直播參與行為,將直播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結合,深入挖掘兩者的結合點,使直播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高校推行和發展“直播+思政”,應加大投入力度,開通專門的直播渠道,打造專業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直播平臺。高??梢岳矛F已成熟的網絡直播平臺,在平臺模塊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分類選項,也可以自主研發或聯合技術公司開發思想政治教育類直播APP。思政教育者要熟練地使用直播APP,設置合理的直播主題,使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三)堅持內容為王,打造“直播+育人”第一品牌?!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毕胍W絡直播市場風清氣正,從源頭上凈化直播內容勢在必行。內容為王,網絡直播方能好景常在。網絡直播內容的選擇,應符合大學生成長規律和心理特征,以精品化、定制化內容抵制低俗化、同質化內容,貼近學生實際,打造“直播+育人”特色品牌,達到思政教育入腦入心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教學授課、思想引領、日常管理、社會熱點剖析等方面。1.教學授課學校的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微格教學等采用網絡直播方式,打破傳統課堂模式的時空限制,通過與學生實時互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親和性。2.思想引領可以直播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可以直播社會先進人物和典型優秀事跡,提高大學生對價值問題的辨識能力和價值意識培養。3.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工作者利用碎片化時間,結合直播平臺進行宿舍管理、班級管理、日常行為管理等工作,可以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管理能力。4.社會熱點剖析直播時融入社會焦點話題,深度剖析引發事件的深層次原因,在分析過程中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能開闊大學生的視野,還能培養大學生的思辨能力。(四)線上線下結合,守護高校輿論第一陣地。數字化教學無法替代課堂感情交流。網絡直播提供的信息是碎片化的,輿情管理可控性差,創建的是模擬在場情境,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大學生對直播內容的把握和接收。網絡直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大學生參與到線下的實際活動中來,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磨煉技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與時俱進,采用面對面教育和網絡直播相結合的方式,才能牢牢抓住高校輿論主導權和話語權、主動權,整治高校的輿論生態。
五、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提高使用網絡直播媒介的意識和能力,真正化無形的思政教育于有形的網絡載體中,開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李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基于“網絡直播平臺”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11):40-41.
[2]葉大揚.網絡直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74-75.
[3]劉媛媛.網絡直播對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6):85-86.
[4]陳榮明.微信傳播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研究[J].江蘇高教,2017(08).
[5]王華光,曹海峰,劉鐵.校訓校風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化路徑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09).
[6]葉青.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10).
[7]陳淑萍.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現狀探究與思考[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5).
[8]楊兆宇.高校創新創業視閾下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05).
[9]劉麗.意識形態安全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從阿爾都塞“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談起[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07).
[10]崔浩.網絡視閾下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途徑[J].黑河學刊,2014(04).
[11]嚴海霞.供給側改革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3).
作者:張曉娜 張曦予 單位:1.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2.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培訓與評價中心
-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創新路徑
- 下一篇:節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