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造假成因與防范措施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0 09:43:00
導語:統計造假成因與防范措施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統計造假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是一種腐敗行為,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應進一步加強統計管理體制的改革和法制建設,提高統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堅決遏制統計造假現象,使我國的統計工作健康快步發展。
關鍵詞:統計;造假;防范措施
統計造假曾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沉重災難。1958年開始的,許多地方提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炮制出畝產6萬斤、10萬斤等糧食高產衛星,造成糧食問題已經解決的假象,結果導致部分地區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后經濟逐步與世界接軌的今天,社會各界對統計信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統計信息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統計信息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和決定著統計信息的有用性及統計信息價值的大小,影響相關部門正確決策的制定。此外,數字造假、統計造假還大大地損害了我們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有的人還會講,連政府部門都敢如此造假,別人造假還有什么可怕,還有什么羞恥?因此,統計造假最終是損害了社會成員對社會應有的基本信任,損害了每個社會成員安身立命于我們這個社會的基本價值。
1統計造假形成的原因
(1)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和評價體系不科學是造成統計造假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國政府官員政績考核體系和評價體系不盡科學,“官員出數字,數字出官員”的現象屢見不鮮,導致一些地方不同程度上存在官員干預統計工作、拔高統計數據的內在沖動。有些地方,部門和單位的領導干部為了貪圖虛名,讓上級領導看到自己工作出成績,不惜冒國家和集體利益受損的風險,夸大事實,隱瞞問題。但在統計上虛報浮夸被發現和查處的只是少數,更多的統計造假者不僅在官位上穩坐多年“平安無事”,而且其中不少人因“造假有方”和“造假有效”不斷得到升遷。還有一種情況是,一些繼任者一上任就被迫背上前任造假虛報的沉重包袱,騎虎難下,不得不適從。上一任吹上去了,下一任就只能跟著吹。第一個鄉長在任的時候,把2億元的個體經營收入虛報為3億元,那么到第二任鄉長接手的時候,就只能報4億元甚至更多。如果第二任鄉長在這里任職三年,到第三任鄉長上任的時候,基數就已經達到7億元或8億元了。也許有人會說,這第二任和第三任為什么不把數字中的水分擠出去呢?而他們要真的那么做,就破壞了所謂的“游戲規則”。因為“后任否定前任”,是官場中的大忌,不僅周圍的官員看不起你,而且上級也可能因此而不再信任你。如果硬把原來數字的水分擠出去,社會經濟發展統計數據可能就會出現負增長,不僅自己的工作業績沒有了,而且還會“連累”他人,“唯一”的辦法只能是踏著這一堆虛假數據的“足跡”繼續“前進”。
(2)統計執法力度不夠是造成統計造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統計法制不完善,統計執法不到位,統計法規體系不健全,統計執法力度不夠強,都是造成統計數據造假日趨蔓延的關鍵因素[1]。從1983《統計法》頒布以來,我國的統計法規體系在不斷完善,但其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同時,統計執法乏力,又使統計法規失去了其應有的震懾作用,直接助長了社會對統計數據造假的容忍,也必然進一步助長了統計數據造假的不正之風。此外,統計違法現象屢禁不止,這與統計執法客體的特殊性有關。事實上,當前在統計上弄虛作假的,既有企業統計人員,也有政府統計人員,但更多的是市、縣、鄉(鎮)的黨政領導。執法主體是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而執法客體都是政府領導,下對上執法,其尷尬和難度不言自明。防范統計造假的措施
(1)加強統計組織建設,奠定良好的統計基礎。
首先,要理順統計關系。統計工作要靠各級統計機構來做,因此要建立健全統計組織。對必須建立機構而未建立的,要限期建立,對雖有機制但主體不健全、人員不到位、工作未開展的單位或組織一定要限期整改;對因條件限制不能成立機構的,應報統計部門同意后,在相關機構中設立專職或兼職統計人員。其次,必須要求統計組織依法建立健全統計資料審核、交接、傳遞、報送、歸檔等各項管理制度,使基層統計組織內部管理制度化、規范化。
(2)加強統計法制工作,依法統計。
統計工作有法可依是保障統計數字客觀真實性的法律基礎。一是統計機構必須是依照法律獨立設置的,并且國家
統計機構在行政上應保持獨立的地位。二是要健全統計法制建設,依法統計,尤其要嚴格執法。三是要加大普法力度,廣泛宣傳《統計法》。不僅要強調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依法統計的觀念,而且還要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統計法制氛圍。同時,還應當建立一套完善的檢查監督機制,以法律手段排除長官意志對統計數據的干預,明確各級領導對統計權利與義務的法律責任。各級統計行政主管部門要扎實開展各種定期和不定期的統計數據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工作,對查出的問題要及時依法予以嚴肅處理,加大打擊力度,以生統計法之威。
(3)提高統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
在全社會范圍內實施誠信工程,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不斷加強誠信教育,使統計人員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進一步提高個人道德修養。同時,建立一套統計職業道德評價系統,結合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實現對統計工作的正確監督和評價。另一方面,要通過多層次、多渠道的持續培訓,不斷提高統計人員的業務素質[3],使統計信息在質量上不發生技術性差錯。
(4)改革統計管理體制,建立統計部門垂直管理模式。
目前,我國統計體制還沒有完全擺脫計劃經濟模式的束縛,還不完全適宜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必須進行改革。實行統計部門垂直領導,能夠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這種體制的實質是市、縣統計部門作為省級統計部門的派出機構,其機構、編制、干部、經費由省級統計部門統一管理;鄉鎮統計人員作為縣統計部門的派出人員。省級統計局作為省級政府的一個功能部門,在行政上受同級人民政府管理,在業務上接受國家統計局的指導;省級統計局局長實行雙重領導,以國家統計局管理為主。實行統計部門的垂直領導,能提高統計部門的獨立性,增強統計部門的抗干擾能力,對于解決目前統計信息質量不高的問題,是一個比較現實而可行的辦法。
參考文獻
[1]史玉杰.淺談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成因和對策[J]。天津財會,2003(5):22~23.
[2]魏謹.論會計信息失真的防范[J]。新疆財會,2003(2):48~49.
[3]吳翠萍.談會計信息失真的全方位治理[J]。蘇鹽科技,2003(4):38,44.
- 上一篇:社會經濟統計制度改革路徑探究論文
- 下一篇:社保中心主任競爭上崗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