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問卷調查心理傾向規律及應用
時間:2022-02-22 03:10:07
導語:統計問卷調查心理傾向規律及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統計問卷調查中,態度類問題的應用較為廣泛,但其應用受到被調查者心理傾向的影響而存在系統性心理誤差。文章設置對照實驗組調查分析,發現系統性心理誤差選擇傾向來源于問卷答案設置且有規律可循,因此在統計調查實踐中應遵循被調查者存在的心理傾向規律,科學合理地設置統計調查問卷,以提高調查數據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統計問卷調查;心理傾向規律;數據質量
在統計數據質量受到高度重視的背景下,政府統計數據質量的管理和數據質量的提高成為重中之重,且政府數據質量的評價方法更為豐富。從數據的獲取渠道來考察,統計調查數據更加具有研究的意義,無論是政府還是學術界,調查數據因方便靈活且容易實現而應用性更強,可惜的是調查數據并非是無暇之玉,往往由于其隨機性控制的困難而難以做到精準,幸運的是可以通過不斷改進調查方案的設計和調查過程的控制漸進精準數據。抽樣調查中的調查方案頂層設計研究相對較為成熟,問卷設計技巧已經較多,這些技術包括了問卷中問題的個數、題干和備選答案的文字長度、問題的順序等方面。其中調查問卷的效度和信度及應用方面的研究隱含了一個重要假設:借助于調查問卷獲取數據的過程不存在心理因素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假設對數據質量的影響不亞于調查中小概率事件實際發生的情況??紤]到抽樣調查因樣本的隨機性引起系統誤差之外,調查問卷的語境問題也被納入到調查數據質量的研究中來,可以認為這是從被調查者心理角度研究的重要成果,但人的心理因素影響貫穿于整個調查過程,僅僅通過語境來控制心理因素很難達到真正規避調查的心理因素影響。由此,這需要將被調查者回答問題過程中的心理反射因素納入到調查數據質量的考察中來,問題在于即使做到“將被調查者回答問題過程中的心理傾向因素納入到調查中來”,依然不能完全解決心理選擇傾向對調查結果的客觀存在。故將心理選擇傾向融入到每個答題中考察數據質量不是為了規避調查中心理因素影響的風險,而是盡可能尊重客觀規律,利用調查中被調查者心理反射因素去調查分析客觀研究對象。因為利用“被調查者回答調查問卷的心理傾向”進行問卷調查或許比改進調查方法減小調查誤差的效果顯著且更有實踐意義。本文在設計對比性心理選擇傾向調查實驗的基礎上,借助于實驗結果研究被調查者回答調查問卷的心理傾向,歸納總結并提出尊重客觀心理規律的實踐方案。
1問卷調查中的心理誤差假設
1.1問卷調查中被調查者心理選擇傾向——誤差假設。統計調查受到調查者和被調查者個體心理活動的影響,這種影響來源不是單一的,而是心理活動因素的綜合表征。按照統計誤差的分解思維,其心理活動誤差來源的復合因素可以分解為心理登記誤差、心理隨機誤差和心理系統偏差。(1)被調查者選擇備選答案存在心理選擇的隨機性——心理隨機誤差這一假設認為,被調查者在回答問題時具有不確定性,同一問題和同一被調查者在不同的調查時間、不同調查條件下回答結果可能出現差異,且這些差異與環境的變化具有較強的相關性。這主要是因為被調查者心理活動的波動性引起。如果心理活動被確定,那么被調查者的心理誤差就會消除,即心理活動受到環境影響的波動性與選擇備選答案的關系是相關的。這種差異是符合統計隨機性原則的,其波動在一定的范圍內,且其波動項為一個平穩序列。(2)被調查者選擇備選答案時心理與行為活動未必保持一致——心理登記誤差與心理隨機誤差假設不同,登記心理誤差假設強調在相同的環境下,個體的心理活動與行為活動存在相關關系。此假設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在確定的條件下,人的行為活動也會存在差異,也就是說這主要由心理活動與行為活動的不一致引起,這種差異類似于思維與書寫的錯位,故可以認為這種誤差為心理登記性誤差。(3)被調查者對備選答案的設計具有特殊的偏好——心理系統偏差前兩個假設都建立在被調查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和行為活動關系的基礎上,這一假設關注被調查者對備選答案設計類型的選擇傾向特征。該假設認為客觀對象的表面現象會對人的心理形成有傾向的條件反射,有傾向的條件反射將作用于行為選擇,即偏差來源于心理反射的過程。因為偏差的形成受到心理反射的刻板認識,且這一偏差是有規律可循的,故本文假設這是一種系統性偏差,調查過程中表現在調查問卷備選答案選擇的系統性傾向方面。1.2研究內容界定。心理登記誤差和心理隨機誤差可以借助于統計調查的誤差解決方案來減小,但心理系統誤差卻最初由調查問卷決定,即調查問卷本身就影響著調查數據的質量。本文假設心理登記誤差與心理隨機誤差為白噪聲序列,對統計調查數據的質量影響不顯著,而心理系統誤差則顯著影響著調查數據質量的提高。故本文專門研究統計問卷調查存在的心理系統誤差問題,困難在于統計問卷調查的心理系統誤差是貫穿于調查的所有過程和所有問題,為了研究方便,本文將范圍進一步縮小到態度性問題答案設置對被調查者的選擇答案的心理傾向研究。
2統計問卷調查的心理選擇傾向實驗設計及調查
本文研究統計調查的心理傾向是建立在設計性實驗驗證的基礎之上,借助于實驗設計和調查分析實現揭示統計調查存在心理系統偏差影響的目的。2.1實驗設計的相關要求本文研究的實驗屬于社會科學的實驗,其設計根據研究的屬性需要滿足四個方面的要求:(1)備選答案選項免干擾原則。抽樣問卷的心理差異盡管存在,但是通過行為結果來分析時已經被成倍縮小,如果存在干擾,將會成倍地隱藏本質現象,并且比其他社會科學隱藏得更深。實驗設計時,盡可能減小調查過程中的干擾項,這些干擾項包括了調查時間的差異和調查對象的差異。(2)問卷受干擾性。問卷受干擾性是指問卷里面的問題被干擾化,真實的實驗題目只有一個,但為了模糊化所調查內容的特殊性,減小被調查者對調查問題的特殊情感,設計較多的題目,將真正調查的問題摻入到干擾項題目當中去。(3)相對比較性。實驗設計中應該有對照組和實驗組兩部分組成,在自然科學實驗中,標準型實驗較多,容易設計常規的對比性實驗,一些具有改進性質的社會科學也可以設定具體的實驗組和對照組。但是本文研究的心理干擾問題不具有標準的參考,故所設計的對照組也是實驗組,實驗組反過來也是對照組。(4)問卷的問題為中性。所謂中性,就是指所設計問卷中的問題對特定的人而言不存在較強的短期波動性,即如果這種短期波動程度與被調查者心理品質的變動沒有呈現相關關系,包括正相關和負相關,那么認為問卷的問題為中性的。2.2實驗設計根據假設和要求,本文對統計調查的心理實驗組設計分為四個類型,第一類為備選答案順序的實驗,這一類的問題備選答案是對稱的,但是備選答案的順序完全相反。第二類為備選答案非對稱性的實驗,這一類型的實驗題目和第一類一樣,但是備選答案設計為不對稱的,互為對照組的兩個題目答案分別傾向于兩個方向。第三類為問卷中LIKERT量表與文字表述的實驗組,這一部分主要設計考察用文字和量表數值來陳述問卷中問題備選答案的差異。第四類為LIKERT量表的量級實驗,這一部分設計量級數不同的備選答案選項,考察量級對選擇結果的影響。設計問題如下:①您認為在找工作時,機遇重要嗎?完全不重要非常重要1234567②您認為在找工作時,機遇重要嗎?非常重要完全不重要7654321③您認為在找工作時,機遇重要嗎?A、不重要B、一般C、比較重要D、重要E、非常重要④您認為在找工作時,機遇重要嗎?A、完全不重要B、不重要C、相對不重要D、一般E、重要⑤您關注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程度如何?A、完全不關注B、不關注C、基本不關注D、一般E、比較關注F、關注G、非常關注⑥您關注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程度如何?A、非常關注B、關注C、比較關注D、一般E、基本不關注F、不關注G、完全不關注⑦您關注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程度如何?不關注12345經常關注⑧您關注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程度如何?經常關注54321不關注2.3實驗設計及調查說明8個問題中,第1個和第2個為一對照組,用來研究用李克特量表做問卷調查時,量表的備選答案陳述順序是否會影響被調查者的心理行為,從而形成調查的系統心理誤差。第5個和第6個為一對照組,用來研究用文字設計態度型問題是否受到備選答案陳述順序的影響。前兩對照組共同驗證備選答案順序對被調查者心理傾向的影響。第3個和第4個問題為一對照組,用來研究問題備選答案用文字陳述時非對稱性對被調查者的心理傾向影響。第1、5和2、6分別為對照組,用來研究用李克特量表和文字分別陳述備選答案對個人心理傾向的影響。第1、7和2、8分別為對照組,用來研究李克特量表的級數對調查結果的影響。為了滿足問卷設計的第二個要求,設置找工作相關其他問題8個作為干擾項,分別將8個實驗問題分成四組放進去,即每兩個實驗問題與8個干擾項問題組合成四類調查問卷。隨機選擇大三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40人作為固定的調查對象。分別將互為對照組的兩份問卷調查同樣的學生,兩次完成整個調查,且兩次調查中每次調查時間間隔兩個月。實驗設計及調查方面需要說明以下問題:(1)兩組問題的每個問題都既是對照項,也是實驗項,即兩者的地位是同等的。(2)實驗的題目僅僅8個,并設置大學生就業形勢認識及意向調查的干擾題目8個,分別將實驗題目嵌入到8個干擾題目中形成不同的四類調查問卷。這主要是為了隱含真實調查問題的重要性,遵循受干擾性要求,避免誘導學生記憶。(3)選擇大三學生第一學期,是因為大一、大二學生對找工作基本沒有概念,而大四學生正面對找工作的現狀,極端想法較多,影響調查的質量,大三學生開始關注找工作,但并沒有正真去找,存在美好希望的同時不乏擔心,故選擇大三學生比較客觀,符合免干擾性要求。(4)同一對照組的不同調查問卷調查相同的學生,且每次時間間隔兩個月,是為了減小學生對第一次問題的記憶,但時間不能太長,因為學生對就業信息的掌握會影響選擇的變異。(5)第一組問題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主要是因為這一組考察順序的心理傾向對行為的影響,李克特量表可以達到目的,且減小被調查者的記憶。第二組因為是非對稱的問題,李克特量表不能反映出非對稱性,故沒有使用李克特量表,但是在真實分析時依然要借助于李克特量表方法統計分析。
3實驗結果分析
3.1實驗調查及結果依據上述調查操作,并嚴格收回所有調查問卷。因為實驗題目全部為態度狀態變化的順序數據,為了分析方便將態度類狀態按照悲觀向樂觀的程度依次賦予數值,以便于量化分析,也是為了與李克特量表分析保持一致。經過整理調查數據如表1所示。表1中被調查者編號從1~10為第一次調查結果,從11~20為第二次調查結果。表1中問題1、2、7、8為李克特量表選項,故直接根據回答結果編入表中。在第3、4個問題答案陳述賦予數值量化的過程中,將客觀的中間狀態“一般”規定為零。從“一般”向樂觀方向的“比較重要”、“重要”、“非常重要”分別賦予數值1、2、3,從“一般”向悲觀方向的“相對不重要”、“不重要”、“完全不重要”分別賦予數值-1、-2、-3。第5和第6個問題,為了保持統計數據的可比性,從“完全不關注-不關注-基本不關注-一般-比較關注-關注-非常關注”的順序賦予數值“1-2-3-4-5-6-7”,從“非常關注-關注-比較關注-一般-基本不關注-不關注-完全不重關注”的順序賦予數值“7-6-5-4-3-2-1”。3.2調查結果的檢驗方法本文研究被調查者填寫問卷時所反映出來的心理傾向,換句話說研究的重心是不同備選答案設置方案對被調查者是否存在系統性心理偏差,這一問題可以借助于調查數據的平均水平之間的差異是否顯著來判斷。對于平均水平差異是否顯著的驗證,方差分析是較為合適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選擇方差分析中的單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對所有對照組數據分別進行單獨檢驗。假設第i題目的第j個被調查者數據為xij,則所有調查數據按照題目數量可以分為x1j、x2j、…、x8j八組。其中j=1、2、…、20。那么每一組數據xij(每個對照組單獨檢驗,故此處xij的下標i和j僅指互為對照組的兩個問題下標標號,計算中數據與對照組之外的其他數據無關)的組內隨機誤差平方和與組間誤差平方和如式(1)和式(2):SSE=åiåj(xij-xˉi)2(1)式(1)中,xij表示第i組的所有調查數據,xˉi代表第i組的組內平均數,其中i為互為對照組的下標,該誤差代表心里誤差中假設的心理隨機誤差。SSAi、i+k=åiåj(xˉi-xˉ)2=åin(xˉi-xˉ)2(2)式(2)中,xˉ表示xij的平均數,xˉi為每組的組內平均值,其中i為互為對照組的下標。為了分析本文選項設置對被調查者心理行為有沒有普遍的系統性誤差,需要對比組間和組內誤差有沒有顯著差異,按照方差檢驗的原理,可以構造F統計量檢驗組間組內差異的顯著性。式(3)中,r代表參與對比分析的組數,本文中僅對相關的兩個組之間進行對比,故r=2。將計算所得F統計量放入相應的F分布,按照統計假設檢驗的思想判斷,如果P的真值小于0.05或0.10,則根據條件要求的嚴格程度判斷為存在顯著性差異,相應的本文則認為選項的不同設計會影響被調查者的心理傾向,存在系統性心理偏差。3.3實驗結果分析按照方差分析的原理,借助于EXCEL軟件分析功能,計算得到各組的F統計量值和F統計量值的概率真值如表2所示:根據表2的計算結果,七個對照組的檢驗中,第一個和第五個實驗檢驗結果表明,備選答案順序是否影響個體答案選擇的心理傾向,主要取決于是否用文字陳述答案,第一個實驗以李克特量表的順序作為實驗對比時,其均值差異的方差分析結果相對應的P=0.007104,顯著地通過檢驗,即用李克特量表來設計調查問卷中的答案選項時其順序影響被調查者的心理選擇傾向,存在較為顯著的系統性心理偏差。且從平均值可以看出,順序排列的平均值(5.7)大于倒序排列的平均值(4.4)。說明從被調查者個體心理考察時,這種系統性心理偏差來源于偏右選擇傾向的習慣。實驗五的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其P值大于0.05,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與李克特量表不同,用文字作為態度程度變化問題的備選答案陳述時,備選答案的順序并不影響回答結果。實驗二的檢驗結果顯示,P值為0.052402,在放寬條件到0.1的臨界概率下依然通過顯著性檢驗,即可以認為即使用文字陳述問題備選答案,其態度程度的對稱性也會影響最終調查結果。實驗三和實驗四同時用來分析問題的備選答案陳述用李克特量表和文字表述是否存在區別時,可以發現第三個實驗通過了檢驗,第四個實驗卻沒有通過檢驗,表現出矛盾的一面,如果結合第一個實驗分析,可以發現第三個實驗通過檢驗的本質不在于備選答案陳述是否用李克特量表或者文字,而是在于備選答案是順序還是倒序排列。也就是說備選答案的順序影響了調查結果,其對稱的備選答案調查結果與備選答案是量表或文字陳述沒有關系。第六個實驗和第七個實驗同時驗證李克特量表的量級是否會影響調查結果,兩個實驗都通過顯著性檢驗。但這個僅僅說明了數字是有差異的,并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可以認為數據的差異可能來源于量級的同比例增大或減小,需要結合題目的理論平均數比較分析。第六個實驗中七級量表的平均數為5.7,處于理論平均值4和最大值7的中間水平,五級量表的平均數為3.4則顯著比七級量表的5.7更加靠近于理論平均值3。故可認為量表級數的增多精確了考察評價刻度的同時,使得調查的結果偏大,第八個問題倒序陳述備選答案時兩者之間的差異則有所減小。
4結論及應用建議
4.1結論調查問卷中態度類題目的備選答案陳述,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被調查者的心理選擇傾向差異,且這種心理選擇傾向受到備選答案陳述的影響存在系統性心理偏差,心理偏差最終從心理傾向轉化為實際選擇行為,表現為備選答案的選擇差異。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1)使用李克特量表作為備選答案陳述時,量表的順序影響個體心理選擇傾向,表現出備選答案選擇偏右的特點,但是這一特點在文字作為備選答案陳述時不夠顯著。(2)使用文字陳述態度類問題備選答案時,其對稱性會影響個體心理選擇傾向,表現出備選答案選擇更加非對稱。(3)量表級數的增多精確了考察評價尺度的同時,使得備選答案的結果偏大,倒序陳述備選答案時兩者之間的差異則有所減小。4.2應用建議上述研究表明,在借助于態度類題目進行調查研究時,被調查者會因題目答案設置的特點而做出受影響的回答。故在態度類題目的答案設置時,盡可能根據被調查者回答問題時存在的系統性心理偏差規律設置。如果調查客觀現象存在的問題或不足時,為了讓存在的問題顯著地表現出來,可以采用放大問題的備選答案設置,具體可以將量表的數量級別增多,且備選答案選項從樂觀向悲觀依次排列,也可以設置非對稱備選答案,備選答案的非對稱性偏向問題的悲觀方面。如果研究客觀事物的優勢或優點時,則可以按照相反的方向設置備選答案。調查問卷中題目所陳述的內容需要得到較為精確的數據時,則可以借助于李克特量表的級數來調控,量級越多,則調查結果越精確,但調查結果將會更進一步“偏右”,采用倒序的方式可以減小“偏右”的特征,否則相反。
作者:周慶元 陳海龍 單位:1.中共常州市委黨校 2.上海財經大學
- 上一篇:宏觀經濟統計數據方法與實證
- 下一篇:提升財政統計工作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