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投資論文
時間:2022-09-11 03:58:00
導語:房地產投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93年到2003年,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從1937.5億元增長至10106.1億元,10年間增長了4.2倍,平均每年增長17.96%,盡管比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低約1.5個百分點,但卻遠遠超過了同期GDP的增長速度。2004年1-5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速度雖然逐月回落,但同比增長仍達32%,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為26.1%。在新一輪的投資增長中,在進入統計的19個行業中,房地產業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僅次于制造業居第二位。
一、房地產開發投資的主要問題
1、資金來源結構存在嚴重缺陷,銀行貸款和經營性欠款數量巨大。1997年以來,房地產投資的各種資金渠道中,國家預算內資金、債券、利用外資,以及外商直接投資均呈現回落趨勢,而國內貸款、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來源則迅速上升。論文百事通2003年國內貸款、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來源占當期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額的比例高達98.5%,三項總計12932.29億元。2004年1-5月國內貸款、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來源占當期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額的比例上升到98.7%,而銀行貸款和經營性欠款兩項合計就達3772.13億元,占全部資金來源的61.1%。
2、資金投向結構不合理,經濟適用房建設投入不足。1997-2003年住宅開發投資穩定增長,2003年達到6782.41億元,占當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的67.1%;雖然經濟適用房的開發投資規模在各類住宅建設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最低的,但是與我國的收入結構比,這一比例明顯偏低。2004年1-5月在房地產和住宅開發投資增長分別高達32.0%和32.2%的同時,經濟適用房開發投資的增長只有9.1%。因此,造成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矛盾有加劇之勢。一些城市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供不應求,高檔商品房卻不同程度地空置積壓。截至2004年6月末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高達9697萬平方米,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達5673萬平方米,占空置商品房總面積的58.5%;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同比增加0.2%。
二、房地產開發投融資體制面臨挑戰
1、降低國內貸款和預售籌資比例帶來的融資渠道相對收縮。隨著中國銀行體制改革,房地產投融資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隨著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出臺的關于住宅開發貸款和住宅按揭貸款的限制性文件的進一步落實,各家銀行對房地產開發貸款將更為慎重。另外,由于期房銷售受到限制,依靠預售房款籌集開發資金的渠道也越來越狹窄了。上述變化表明,我國房地產投資體制正在發生變化,將扭轉長期以來房地產開發過度依靠銀行貸款和預售貨款,從而加大金融風險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貸款難度加大,使開發商面臨開發資金緊張和還貸的雙重壓力,不僅會迫使開發商調整價格策略,以維持企業的有效運轉,同時也推動有關方面加大金融創新力度。
2、自籌資金比例居高不下,債券融資拓展緩慢。1997年以來,自籌資金占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總額的比例不斷上升,2003年占到當年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的28.6%,2004年1-5月上升到31.1%。債券融資在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中所占的份額一直很低,這與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階段是不適應的,應當大力拓展債券融資的空間。
3、經營性欠款數量巨大,其中蘊藏的風險需要及時化解。統計表明,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經營性欠款自1997年以來一直處于上升中,1997年經營性欠款占當年資金來源總額的38.1%,到2003年這一比例上升到46.1%。由于2004年以來各地清繳拖欠工程款的力度加大,加之有關部門對房屋預售做出了相對嚴格的規定,促使經營性欠款的比例有所下降,2004年1-5月下降到38.3%,但比例仍偏高。經營性欠款的主要部分表現為待出售的房地產項目,但是由于價格原因,供給和需求在低水平上維持均衡,短期內似乎難以改變,因此,及時降低這部分比例成為一段時間內的重要內容。
4、房地產業應對國際、國內沖擊的能力亟待提高。1997-2001年我國房地產開發利用外資額持續走低,2002年這一數字開始回升,2004年1-5月外商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4%。結合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預示著外商對中國房地產的投資有可能持續回升,并成為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的重要力量。然而,外資以何種形式進入我國房地產市場,必須加以注意,以便妥為利用,防范負面影響。同時,國內游資對房地產的投機也值得關注,目前一些省份的游資有千億元之巨,如何利用其有利的一面,防范其負面影響,也是有關各方不可忽視的問題。
三、完善房地產投資相關政策建議
1、完善市場運行機制是根本,行政手段須慎用。房地產業作為我國經濟的一個新生長點,對國民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的帶動作用,如果政策效力過猛,調控力度過大,有可能引起連鎖反應,抑制經濟增長。因此政策力度選擇應適當。此外,我國房地產開發的公平競爭環境問題一直比較突出,應當努力為房地產開發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完善市場功能,以期在實現調控目標同時兼收培育市場之功效。目前各地針對土地供應、“爛尾樓”出臺了不少政策,但是其中相當部分帶有明顯的行政強制色彩,對市場的作用重視不夠,一些地方明確提出“提高門檻”、“治理城市疤痕”等對策。其實關鍵在于建立公平競爭的環境,而不是強迫開發商服從政府意志,如果通過行政手段強制性地推行某些政策主張,甚至采取所謂的提高門檻等歧視性政策,不僅無助于降低市場風險,反而加重市場的扭曲,導致更大的風險??扇〉恼邔蚴腔饨Y構性矛盾,增加市場的公平性。
2、近期主要目標是結構調整。以結構優化促進總量調整,控制空置面積繼續增長,消化存量商品房。房地產業目前的金融風險不在規模上而在結構上。首先是資金使用的結構。很明顯,直到目前我國廣大城鎮家庭的居住面積仍沒有達到基本的標準,對房屋的購買欲望仍非常強烈,有購買力的需求也十分龐大。另一方面,空置一年以上的房屋在5600萬平方米以上,龐大的需求和供給由于價格因素而無法有效實現。其次是資金來源結構。房地產開發投資中,銀行貸款和經營性欠款所占比例過高,2003年兩項合計占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總額的70%,2004年1-5月兩項合計占比仍高達61.1%。有效地改善供需結構、資金結構,是近期調控房地產市場,降低風險最有效的著力點。
3、加強房地產市場的規范管理力度,把好土地源頭關。近年來,政府主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政策,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從以往簡單的行政手段為主轉向以法制手段為主。在此基礎上,應更深切體會土地資源對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實施更嚴格、高效的土地管理制度。對建設用地進行合理控制,進一步完善年度土地供應計劃,全面盤活土地資產,加快建立健全的、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和房地產業發展的土地產權制度。
4、完善財產稅制度,打擊過度投機和資源浪費并存的痼疾。我國房地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另一個深層次頑癥是資源的無效配置,而這種無效配置的原因就在于占有資源不需要付出額外成本,因此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與此同時,由于不需要付出額外成本便可以擁有財產,刺激了以投機為目的的財產集聚和沉淀,導致投機有愈演愈烈之勢。這兩種現象對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的健康發展危害極大,必須加以改變。根據國內外已有的經驗和理論分析,適時改革和完善財產稅制度是一項有效的措施,建議有關方面抓緊研究,及早出臺可行的方案。公務員之家
5、差別化引導市場,加快金融創新步伐。2003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為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堅實的購買力基礎。隨著需求結構的細化,房地產市場產品結構調整也應當跟上,不同城市、不同群體對住宅檔次的需求差異也較大。一個健康的房地產業,需要公平競爭的多元化主體存在,健全的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是實現多元化利益主體公平競爭的基本平臺。與此相適應,應豐富金融產品品種,加快金融創新步伐。
6、防范和化解風險并重,關注市場變化,提高預警能力。防范風險的根本原則是減少不確定性。因此,有關部門應當廣泛搜集房地產市場信息,建立動態的統計、分析和監控體系,加強房地產的政策研究、市場研究和需求方面研究,提高風險預警能力。與此同時,對已經存在的風險,必須加以化解。當前的重點應當放在限制過度投機上,尤其是限制官商勾結的違規投機炒作行為。應當認識到,限制投機就是保護合理消費,有助于房地產的長久發展。從長遠看,加強市場的公開性、公正性、公平性,是防范和化解房地產業風險的根本出路.
- 上一篇:學校德育在隱性課程視閾下的特點論文
- 下一篇:知識產權保護國際投資法中的作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