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投資產業安全視角下的外資并購論文
時間:2022-09-11 10:17:00
導語:國際投資產業安全視角下的外資并購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外資并購在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活力的同時,更大程度上,卻越來越對我國的產業安全造成威脅。要轉變政府職能,正確定位政府角色;加強跨國并購法制建設,完善我國的產權交易市場;構建產業安全預警體系;依法干預壟斷傾向。但也不能一談到外資并購就認為會危及到產業安全。應該把握好維護產業安全的度。
關鍵詞:外資并購壟斷產業安全外資利用產業預警
次貸危機為尋求國際化的中國企業提供以較低價格并購國外企業的良機。力求拓展新利潤增長點的跨國企業也對具有龐大潛力的中國市場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這種本土資源對外的高依賴構成了產業安全的潛在威脅。中國經濟受來自于外部和內部負面因素的影響,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外部經濟環境的惡化以及當前經濟結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使得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更加迫切。
2008年中國的并購市場的發展態勢也體現了這一趨勢?!扒蹇萍瘓F對2008年中國并購市場的研究顯示,截至11月30日的2008年前11個月里,中國TMT、生技/健康和能源三個行業在研究范圍內的并購事件總數達113起,其中已披露的并購總額達249.33億美元。此外,跨國并購案例披露的總金額達122.39億美元?!?
這使得國內不少人開始關注外資并購我國企業后是否會造成壟斷,是否會危及我國產業安全,進而危及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因此,本文試著從產業安全的角度出發,分析新形勢下外資并購在我國的現狀及對我國產業安全的影響,并提出維護產業安全的對策。
一、新形勢下外資并購的現狀分析
隨著中國加入WTO經濟發展的熱潮,2005年以來,中國境內又展開了一系列的外資并購活動。短短十余載,外資并購2對我國本土品牌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本土品牌流失的問題已經相當嚴重3。
如今跨國公司通過“斬首”行動把中國的龍頭企業并購光,技術力量收編光,民族品牌消滅光。照如此發展下去,上世紀中國的情況即將重現,中國將再次成為外資的附屬?,F在世界500強已有470家落戶的中國,各地政府還在努力地為跨國公司造窩4。
美國學者海默認為,由于企業存在的壟斷優勢和市場存在的不完全性特征,對外直接投資成為現實需要??扑沟膬炔炕碚撜J為,企業只要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使相應的交易變成企業的內部交易,實現在企業內部的交易比通過市場交易具有更低的成本。沃爾特·艾薩德認為不完全勞動力市場上存在的勞動力成本差異、市場購銷存在的貿易壁壘,以及政府的政策等使得對外直接投資成為現實需要。
這些理論都表明,對外直接投資是企業降低成本、利用全球資源、提高效率的需要,而企業并購是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優方式之一。目前美國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給國際金融市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而我國宏觀經濟依然保持強勁增長,人民幣持續升值,體現了我國龐大市場對外資的強大誘惑力,外資并購成為我國主要的外資進入方式。
筆者總結,新形勢下外資并購的特點如下:
1.跨國公司掌握目標企業控制權的意圖強烈
與2000年以前相比,現在跨國公司在投資并購中控股的比例明顯提高,謀求企業控制權的意圖日益明顯。自2000年以來,跨國公司在華實施的對境內企業的并購中,大多都獲取絕對或相對的控制權5。外資并購著眼于品牌控制,導致境內企業民族品牌的弱化和無形資產的流逝,給我國發展自主品牌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加大了難度,還在一定程度上壟斷了我國市場6。
2.跨國公司重點并購重要行業的骨干企業
跨國公司利用國企改制和地方推進國有產權改革的時機,針對重要行業的骨干企業,加快了并購步伐。并購對象以實力較強的金融機構和工業企業為主。21世紀跨國公司在華并購的10大個案中有4個被并購方都是金融機構7;其他領域的龍頭企業也成為外資追捧的熱點,如格林科爾對科龍、美林的并購,達能對樂百氏、娃哈哈的收購,日本朝日啤酒對康師傅的并購等等8。
3.跨國公司采取的并購方式不斷創新
跨國公司的并購都有很強的目的性,那就是達到對并購目標的完全控制并盡可能實現對市場的壟斷。因此跨國公司在并購中為了達到目的,采取逐步措施,不斷創新并購模式。上市公司越來越受跨國公司的關注。或者先成立合資公司,然后收購上市公司的核心資產。跨國公司已把并購上市公司作為進軍我國市場的跳板9?;蚴菫榱说玫揭患移髽I,跨國公司先合作后合資,合資以后大力虛化,虛化之后虧損,中方堅持不住了,就實行收購,使合資企業最終變成跨國公司的獨資企業10。
二、外資并購對我國產業安全的影響
(一)產業安全的界定
關于產業安全的概念、表現形式、評價等,國內已經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張幼文教授認為,產業安全是指戰略性產業需要掌握在本國手中,如IT產業、材料產業、裝備產業等現代重工業11。也有人認為,產業安全是指在對外開放和國際競爭的條件下,國家的重要產業能夠保持相對優勢,在資本、技術和市場等領域不受跨國資本的左右,從而實現本國利益的最大化12。不管如何定義,“產業安全”這一概念的實質沒有發生改變,即一個國家的特定產業能夠在資本、技術和市場等領域保持相對優勢,不受跨國資本的左右。相較于經濟安全13來說,產業安全是一個微觀層面的概念。
(二)目前外資并購使我國產業安全面臨的主要風險
1.外資并購嚴重削弱了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
在我國從事研發活動的跨國公司多數從事適應性研發活動,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研究機構主要是進行新產品的本地化研究,新技術、關鍵技術仍掌握在外方人員手中,創新能力仍在跨國公司母國??鐕静①徠髽I后,企業自主創新的投資決策權被股權左右,外資企業利用各種手段取得控股權,從而奪得自主創新權。缺乏品牌和技術創新后的國內企業,只能高度依賴于跨國公司,企業獨立發展的空間狹小,發展后勁嚴重不足。
2.部分產業過度并購造成行業壟斷,打破原有的市場結構
可以說,目前一些行業外企的市場份額集中度較高,如通信設備及計算機制造行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中有3家外商獨資企業,一家外資控股企業;電梯行業排名前5位的有2家外商獨資企業,2家外資控股企業,1家中方控股合資企業;輪胎行業前5位的有2家外資控股企業;在化妝品、洗滌用品等充分競爭的行業,外資企業的市場份額集中度要更高些。
較集中的市場份額客觀上增加了壟斷的可能性,因為與跨國公司相比,國內不同產業的企業普遍缺乏強大的競爭力,一旦外資企業占據控股地位,憑借技術、資金、規模、品牌等優勢,有可能實現壟斷。如果外商并購造成了壟斷,不但會控制國內市場,而且還容易制約內資企業、國內品牌的成長和技術進步,從而影響我國的產業發展14。
3.外資并購造成我國重要資源大量流失,打破我國生態環境平衡
跨國公司把在母國受到限制的一些污染行業轉移到我國,使一些地區的土壤、水源,以及其他生態遭受破壞,而我們并未從中獲得多少實際的利益。目前資源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大量戰略性資源的外流將加劇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供給的矛盾,環境問題威脅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阻礙了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15。
(三)外資并購對我國產業安全的積極影響
與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的跨國并購不同的是,發展中國家發生的跨國并購對東道國企業績效產生了更多的正面影響。相對于發展中國家企業,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具有的廠商優勢明顯,更容易有效地轉移廠商優勢,實施并購后重整,從而有利于提高并購后企業的績效。“最明顯的例子發生在阿根廷。根據阿根廷國家統計調查局對1992年--1996年間國內跨國并購企業調查發現,這些企業比沒有發生跨國并購的企業,在平均銷售額、生產率、出口、投資支出和資本品進口等方面獲得更快增長。亞洲的韓國、馬來西亞等國、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墨西哥的轎車工業、中東歐市場轉型國家的跨國并購實踐也表明跨國并購還會顯著提高發展中東道國企業的技術水平、管理能力,并且帶來新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東道國目標企業的競爭力?!?6
在對發展中國家的行業結構和市場競爭方面的影響上來說,當并購的是處于困境、瀕臨倒閉的小企業,并使之變成有競爭力的新企業并發展壯大后,并購行為就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競爭,并優化了行業結構。甚至在有些情況下,跨國并購還撼動了發展中國家某些企業的壟斷地位,這對發展中國家市場的有效競爭是非常有利的。
總之,跨國并購對發展中國家產生的正面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增加產業資本
跨國并購作為外國直接投資的重要方式之一,對增加我國的產業資本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據商務部外資統計,2000年以來,中國東、中、西部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新設立項目(企業)數、合同外資金額和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均實現了穩步增長。2005年,全國新批準設立外商投資項目數、合同外資金額和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分別為44001個、1890.6454億美元、603.2469億美元。大量資本的注入,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促進整體產業的管理水平
外企經過多年的運營已經形成了一個有序的管理體系,某些企業被具較高管理水平的企業并購后,新的管理體系替換舊的管理體系,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充分發揮此類被并購企業的潛力,同時也提高了并購企業的管理水平。
3.優化產業結構
外資并購17對于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步伐,推進國有經濟戰略調整,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規范和發展我國的資本市場無疑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由于過去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許多部門已經成為“小而全”,“大而全”的門類齊全,相互封閉的獨立體系。這導致了大量的重復建設,合理的經濟體系和協作被割裂。而且企業小而分散,集中化程度偏低。通過企業并購可以促進生產和資產的集中,增強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并且使大、中、小型企業形成互補、協作的關系,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18。
三、維護產業安全的法律對策
(一)美國FINSA的立法理念及關于外資并購的規定
美國是世界上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立法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其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立法的最新發展能為我國的相關立法提供有益的啟示。
美國《2007年外商投資與國家安全法案》(FINSA)及其《實施細則草案》對外資并購交易設置了一些安全性的規制“閥門”。其關注的外資“控制”行為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擁有一個企業股份數量的考慮,即便是持有少數股,但只要是通過在董事會占有席位、投票、特殊股份、合同安排、正式或非正式的協同安排等方式而擁有直接或間接決定有關公司的重要事項的權利,無論該項權利為直接或間接行使,或行使與否,都會被視為應被審查的具有控制性的行為。這說明CFIUS(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在分析一項特定的并購交易是否導致外資“控制”時,其關注的焦點是該外國并購方是否具有決定有關影響美國商業實體利益的公司重大事項的一種影響力或者主導力,這些重大事項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對財產的處理、對日常運營的籌劃、對公司合同的處置、公司自身存續的重大事件以及與以上各項活動相聯系的公司章程的修改。而且無論這種影響力或主導力是已經實現還是可能實現,也無論是通過何種方式實現,都不影響對“控制”的判斷19。也就是說,美國法不僅僅局限于外資控制行為的外化形式,更關注行為的實質??梢哉f,其設置的關于外資“控制”行為的標準比較嚴格。
(二)我國維護產業安全的對策
外資并購有利有弊,不能無所限制,更不能一概否定。如果過于強調外資并購中的自由競爭,顯然我國企業缺乏競爭優勢,外資大規模并購我國企業會使一些本身缺乏競爭力的國有企業失去原有市場,若任由這種態勢發展,可能導致外商控制我國部分龍頭和骨干企業、操縱和影響一大批協作配套廠家,從而抑制我國民族產業的發展。相反,如果對外資并購中的自由競爭過多限制,實行本國保護主義,又會影響外資的進入,反而不利于我國經濟加入全球化進程參與國際分工,不利于我國企業的成長,也不符合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規律20。
要合理充分地利用外資,切實維護我國產業安全,尤其是金融、能源產業安全。首先要確立政府的正確角色,充分發揮政府在利用外資過程中的作用;其次要建立健全我國的相關立法?,F有的法律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和《外商投資企業法》都沒有關于國家安全的規定;《反壟斷法》第31條是關于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的規定,但不明確?!蛾P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問題有涉及,卻沒有給“國家經濟安全”下定義。再次要建立產業安全預警體系,維護產業安全,大力發展民族品牌,強化民族產業尤其是龍頭企業建設。具體來說:
1.轉變政府職能,正確定位政府角色
要轉變政府職能,正確處理開放、發展與產業安全之間的關系。要依靠政府的引導作用,矯正市場機制內在缺陷,貫徹國家意志,保障產業安全。要有明確的產業發展戰略,整體規劃產業發展和企業改革,對于戰略性產業和重要企業,要有外資進入的戰略規劃。對涉及戰略產業和重要企業的并購重組,應該堅持國家戰略利益至上的原則,并處理好國家戰略利益、企業商業利益以及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之間的關系,在對外開放中保持自主、發展自我,形成競爭力,實現相關產業的安全21。
2.建立規范化的資產評估制度,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
為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政府要做到:(1)要改革、創新和完善我國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明確國有資產所有者,切實明確出資人與經營者的權與利的關系。(2)要遵循市場規律,建立科學規范的產權交易機制。(3)盡快建立權威的資產評估機構。(4)改進和完善國有資產評估方法。對有形與無形資產都要有量化指標,應將企業的商標、商譽、市場占有率等無形資產納入評估內容。(5)加強監督機制,嚴防在出售國有企業時低作價、亂作價,杜絕資產評估過程中的“尋租”現象。公務員之家
3.加強跨國并購法制建設,完善我國的產權交易市場
完善跨國公司并購的法律體系,制定明確、具體、嚴格的操作規程,依靠法律、制度手段來規范跨國公司并購。特別是在保護知識產權、健全法制和信用制度、增加政策透明度,以及項目審批和辦事效率等方面,都存在急需改進的地方。規范產權市場行為,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產權交易市場,為外資并購創建良好的交易平臺。同時,應建立健全國家安全審查相關立法;完善《反壟斷法》關于外資并購壟斷傾向的規制,明確反壟斷審查部門,嚴格限制外資的控制行為。為規制外資并購行為提供完善的法律制度。
4.構建產業安全預警體系
加強產業安全監測預警,建立龍頭企業數據直報系統和外資并購案例庫,分析、判斷產業發展走勢,關注產業集中度變化,及時預警信息,實現產業保護工作前置化,為提高產業競爭力制定應對預案22。
要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規模與結構相結合的基礎上,建立產業安全預警體系,確保產業安全。產業安全勢必將影響我國的經濟安全,關注不夠將使我國的產業控制力下降,影響經濟主權,但關注過度又將會使我國外資利用的良好勢頭受到影響,進而影響我國的進一步開放和經濟的發展。因此,要建立合理和準確的產業安全預警體系,全面而又準確地預警產業安全狀況。既要考慮到總量指標,又要進行結構性分析。分析相關企業數量比例,同時兼顧相關企業的地位,全面而又準確地預警產業安全,以利于國家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保證相關產業安全23。
5.依法干預壟斷傾向
跨國公司并購我國企業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取得壟斷利潤。目前,跨國公司已在我國的許多行業形成壟斷的態勢,而且隨著跨國并購活動的日益活躍,這種態勢還會繼續向其他行業蔓延。外資壟斷會帶來我國社會資源的浪費和效率的降低,抑制我國企業家才能的發揮和企業的正常發展,因而我國政府是通過制定一些行業準入方面的限制政策進行適度干預的24。以市場機制為主,行政手段為輔,法律為保障,預防外資對某個行業的壟斷。要控制相關重點和核心產業的外資利用,調整和引導外資投資產業的方向和經營范圍,在資本市場開放的情況下,規制外資并購,實現經濟安全目標。要通過不斷完善相關法律,特別是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實現既遵守國際規則,又維護國家產業安全的目標。同時,要注意市場失靈的存在,必要時借助于行政輔助手段,避免行業壟斷,保證國家產業安全25。
結語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十分關注產業安全問題。產業是否安全的確關系到國家經濟的穩定,國民的福祉。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在利用外資的過程中,特別是利用兼并這種外資形式時,不能對這種利用外資方式的作用持完全消極的態度,不能一概地禁止外資的并購,不能一談到外資并購就認為會危及到產業安全。如果我們把所有的外資并購都提高到可能威脅國家安全的角度,那么就是作繭自縛,使自己在吸引外資的活動中處于不利地位。
暫且以楊德新教授的話作為結語,產業安全的保護一定要保證其獨立性,尤其是法律的執行性,否則過度的保護還會重蹈三鹿奶粉事件的發生。不是所有的民族產業都一律要受到保護,要根據國情,對于適合競爭的產業大力放開,對于關系國家命脈的應該加以控制,關鍵是要界定產業安全的度26。
【注釋】:
作者介紹:張利改河北法學雜志社。
1暢言.2008年前11個月報告:《中國跨國并購交易活躍,能源行業并購增長迅猛》,《資本市場》2009年第1期,第102頁。
2《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第2條:本規定所稱的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系指外國投資者購買境內非外商投資企業(以下稱“境內公司”)股東的股權或認購境內公司增資,使該境內公司變更設立為外商投資企業(以下稱“股權并購”),或者,外國投資者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并通過該企業協議購買境內企業資產且運營該資產,或,外國投資者協議購買境內企業資產,并以該資產投資設立外商投資企業運營該資產(以下稱“資產并購”)。
3黃新祥:《外資并購中民族品牌保護問題的思考——從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果汁所想到的》,《商場現代化》2009年第4期,第132頁。
4李炳炎:《外資并購加速,威脅產業安全》,《科學決策月刊》2007年第6期,第36頁。
5聶名華:《跨國公司在華并購中的壟斷傾向分析》,《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4期。
6范偉麗:《外資并購的反壟斷法規制探討》,《河北法學》2009年第5期,第166頁。
7他們是中國交通銀行、深圳發展銀行、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第一銀行,并購總金額達213.14億美元。
8李勇:《跨國并購在華特點及我國的應對策略》,《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第58頁。
9李勇:《跨國并購在華特點及我國的應對策略》,《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第58頁。
10劉綺濤:《淺析外資并購對我國產業安全的影響及對策》,《商場現代化》2009年總第562,第246頁。
11王蔚:《傅文龍.產業安全與貿易救濟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第83頁。
12劉綺濤:《淺析外資并購對我國產業安全的影響及對策》,《商場現代化》2009年總第562,第246頁。
13國家經濟安全,是指一國最為根本的經濟利益不受傷害,主要體現在以下這些方面:一國經濟在整體上主權獨立、基礎穩固、運行健康、增長穩定、發展持續;在國際經濟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衛力和競爭力;不至于因為某些問題的演化而使整個經濟受到過大的打擊和遭受過多的損失;能夠避免或化解可能發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機。國家經濟安全涉及的領域很多,當前尤其要注意維護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因為它們都事關一國的經濟命脈,在經濟安全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具體參見:《聚焦四中全會:如何認識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經濟安全實質上是國家利益、國防能力、政策目標等即使在內外環境均不利的條件下都能得到保障的這樣一種經濟和政權機構狀態。評估標準有: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資源潛力及其發展能力;資源、勞動利用效率;經濟發展空間完整性;社會穩定和防止、化解社會沖突能力等。具體指標為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經濟增長率、預算赤字、國債、參與世界經濟的程度、黃金和外匯儲備的狀況等。國家經濟安全具有:國家性、根本性和戰略性等特點。萬君康等學者將經濟安全分為金融安全、信息安全和產業安全三部分,認為金融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經濟信息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基礎環節,而產業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基本內容。具體參見:《國家產業安全理論研究綜述》,由此筆者認為,經濟安全是宏觀層面的概念,而產業安全是具體層面的概念。可以說,只有具體維護好我國各產業安全才能保護經濟安全。
14郝紅梅:《外資并購中的產業安全問題》。
15劉綺濤:《淺析外資并購對我國產業安全的影響及對策》,《商場現代化》2009年第1期,第246頁。
16馮丹妮、李凌:《跨國開購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知識經濟》2008年第7期,第35頁。
17一國利用外資和吸引跨國公司的進入具有一定的階段性,而利用的方式又因不同的階段而不同,其對東道國的產業安全的影響也不同。一個發展中的東道國引資的初級階段,主要表現為東道國企業和跨國公司的合資和合作,在這一階段,因為處于發展中的東道國的市場還不太完善,市場的外部交易成本較高,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的相關政策、消費習慣、文化等還不熟悉,此時,采用并購方式的成本是最高的,而合作合資方式成本最低,新建投資居于兩者之間。因此,初級階段跨國公司更多地選擇合資合作方式進入。對東道國來說,由于在發展初期,絕大多數產業處于成長狀態,競爭力不強,外資利用也更多地選擇合資與合作,并對外資進行相應的資金比例限制。在這一階段,相應的產業風險較小,一般不存在產業安全問題。第二階段就是獨資階段。與跨國公司的合作和合資,促進了東道國經濟的發展,市場發育也已逐步成熟,跨國公司也了解了東道國的經濟、法律和文化環境,政策性風險降低,跨國公司的獨資就成為最優選擇。所以,很多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更多愿意選擇獨資形式,使得投資者擁有全部的管理權限。這一方式使東道國相關產業的風險增加,產業安全問題逐漸體現。第三階段就是并購階段。隨著獨資方式的進一步發展,跨國公司在獲取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需求驅動下,并購將成為跨國公司的重要選擇,在這一時期企業并購要比新建具有優勢,并購比較容易獲得所有權優勢,可以提高效率和企業的反應速度,能更快地進入市場,獲得速度上的優勢。因此,在成本、戰略等目標的驅動下,企業并購成為最佳選擇,而這一方式在一國經濟轉型和逐步開放過程中將會使東道國的相關產業產生安全問題,容易使東道國難以控制相應的產業發展。參見:王維、高偉凱:《基于產業安全的我國外資利用思考》,《財貿經濟》2008年第12期,第92頁。
18王蘇生、王麗、黃建宏、李金子:《跨國公司并購對我國的影響及產業安全觀》,《特區經濟》2008年第3期,第246頁。
19ProposedRulesPertainingtoMergers,Acquisitions,andTakeoversbyForeignPersons,31C.F,R.FederalRegisFederalRegister,Vol.73NO.79,April23,2008p.21869.轉引自王小瓊、何焰:《美國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立法的新發展及其啟示——兼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31條的實施》,經濟法網,
20慕亞平:《探析我國外資并購中的反壟斷規制——兼評《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中的反壟》,國際經濟法網,
21王維、高偉凱:《基于產業安全的我國外資利用思考》,《財貿經濟》2008年第12期,第95頁。
22《揭秘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失敗的原因》,全球塑膠網2009年4月15日網訊。
23王培志、黃琪:《構建產業安全預警體系,保障我國產業安全》,《觀察思考》2008年11月29日。
24高云志、張慶明:《淺析跨國公司在華并購及我國的對策》,《商場現代化》2009年第5期,第7頁。
25王維、高偉凱:《基于產業安全的我國外資利用思考》,《財貿經濟》2008年第12期,第95頁。
26王蔚、傅文龍:《產業安全與貿易救濟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第84-85頁。
- 上一篇:廣電局上半年工作小結范文
- 下一篇:廣電局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半年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