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考量論文

時間:2022-12-30 02:02:00

導語:淺談我國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考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我國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考量論文

摘要: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貿易結算中通用的美元、歐元的匯兌風險越來越大,為此,今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等6部委出臺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在上海、廣州等5個城市選擇試點企業實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這無疑對國內試點企業以及其他進出口企業的長足發展十分利好,不但可以規避匯率風險、降低經營成本,也為境外貿易伙伴帶來了貿易便利化、鎖定匯率成本等諸多好處。但在國際貿易中使用何種幣種結算并不是一方、一種因素能夠決定的,而是要受多種因素和條件的制約。

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受諸多因素限制

1.宏觀因素。首先,2009年1季度國內新增貸款4.58億元人民幣,同比多增3.75億元,已有數據證明部分新增貸款已流入非實體經濟,如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這些都是引致中短期人民幣通貨膨脹的潛在因素。當然,國內產業結構調整還未到位,產能過剩與國內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通貨緊縮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國內經濟學界大都認為通脹的可能性遠大于通縮的可能性。因為從長期看,人們的需求總是要提高的,只是在現階段被暫時壓制了,一旦外部環境改善,通脹的威脅將不容忽視,人民幣匯率貶值的可能性將加大。其次,我國對東盟的貿易順差近年來呈下降趨勢,甚至開始出現逆差,這也是人民幣匯率存在貶值傾向的一個潛在因素。再次,目前海外人民幣來源主要是與我國互換獲得的人民幣資金和通過出口獲得的人民幣資金,如果放開人民幣結算就會加大國際金融對我國國內金融的影響,增加國內宏觀經濟調控的難度。另外,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必然會對我國金融管理能力、金融人才儲備和銀行國際化的競爭力提出硬性挑戰,最終的結果難以預料。

2.微觀因素。首先,此次試點企業主要是規模大、信譽好的國企,中小企業或處于產業鏈低端的企業,受進入資格、定價權等因素的限制無法馬上或直接享受到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結算工具所帶來的匯率收益。另外,此次試點只對貨物貿易開放,而像旅游業、建筑業等服務貿易均不能享受到人民幣結算所帶來的諸多可能收益。其次,出口對象主要為歐美國家的企業也享受不到人民幣結算帶來的可能收益。據央行有關部門測算,此次試點人民幣總需求規模在100億~200億元人民幣,遠遠小于中國同東盟國家的貿易總額。另外,人民幣作為區域性結算貨幣帶來的潛在資本風險還具有不確定性,由此限制了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規模。再次,國內進口企業享受不到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匯率收益。國際貿易中通行的做法是,進口支付一般用軟貨幣(貨幣有貶值的趨勢),這樣在合同金額一定的情況下,國內企業就可以用相對少的本幣支付給外商,當下如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與外商交易不一定會有優勢。最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企業將不再經過收匯、核銷等原本由外匯管理局控制的環節,這就意味著申報出口退(免)稅的手續相對簡化。但這同樣也給了試點企業涉稅違規的便利,涉稅風險也會隨之增加。稅務機關為防范出口騙稅的發生,確保出口退(免)稅的真實性,在審核、審批程序上相對會更加嚴格,有可能還會延長退(免)稅時限。

二、試點企業應謹慎選擇

1.借機加強內部管理,嚴防潛在的稅收風險。試點企業要證明跨境貿易的真實性,不能出現納稅、進出口報關以及結匯核銷等方面的不良記錄;在申報出口退(免)稅環節提供的證據資料要盡可能齊全,如報關單、購銷發票、合同等;業務操作要嚴格執行稅收政策規定,注意保存能夠證明業務真偽的資料,并且還要保證能隨時提供給稅務機關進行核實。

2.適當選擇結算貨幣,降低結算風險。在其他流通貨幣結算的前提下,使用人民幣結算工具并非是規避風險的“金鑰匙”.因為多使用一種貨幣結算就等于增加了一項風險系數。此外,在實際貿易結算中是否選擇人民幣作為結算工具,還要看進出口雙方討價還價的能力。因此,試點企業應學會分析國際金融市場動態,密切關注人民幣對匯率中間價的升值變化,對外簽約時應盡量使用多種貨幣進行計價結算,一旦人民幣存在不穩定因素,可適當選擇以其他幣種結算;而未進入試點的企業,一方面要積極爭取提高自己的議價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與試點企業協作的方式間接地爭取到人民幣結算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