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歐國家創新投資機遇與挑戰
時間:2022-09-29 03:00:00
導語:中東歐國家創新投資機遇與挑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中東歐國家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問題,實施創新戰略成為引領發展的動力。在中東歐國家開展創新投資,既有機遇,又有挑戰。機遇包括中東歐國家自身具有轉型積極性、人力資本存在優勢以及歐盟對中東歐發展帶來的支持;存在的挑戰包括當地創新基礎較薄弱、吸引人才有難度以及政策連續性不夠帶來的政策風險等。為此,本文提出豐富投資方式,“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擴大合作對象,建立共同利益;加強民心相通,打造長期友好等建議。
關鍵詞:創新投資;中東歐;產業轉型;一帶一路;投資審查
中東歐地區是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6+1”合作機制已顯示出良好的成效。這些國家的總體經濟水平在歐盟并不領先,但增速較快,普遍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近年來,中東歐國家的發展動力有所下降,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問題。為防止跌入或跌回“中等收入陷阱”,實施創新戰略成為引領發展的新動力。我國的對外投資領域除基礎設施外,也包括創新投資。本文將簡要分析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對中東歐國家開展創新投資的機遇、挑戰及建議。
一、新增長點帶來的機遇
(一)經濟發展較快,具有轉型積極性。中東歐國家在歷史上擁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在轉型后,隨著歐洲經濟交融程度逐漸增強,中東歐國家的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2005年,中東歐國家的人均GDP為8150歐元,約為當時歐盟平均水平的43%;到了2017年,人均GDP升至17550歐元,約為歐盟平均水平的66%。但在這一過程中,勞動生產率水平仍低于歐盟平均水平,特別是捷克等勞動生產率曾經較高的國家,其增速也變得緩慢。而中東歐國家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速緩慢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的局面。這些國家以往的高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外部資本的流入,拉動投資與消費,但目前這種直接投資規模已經減少。高收入國家的TFP增長與創新能力高度相關。中東歐國家的人均GDP已經接近或達到中高收入水平,那么這些國家如果想保持TFP的增長,就需要引入對創新的投資。事實上,創新對經濟發展轉型的促進作用已經充分激發了政府吸引投資的積極性,一系列支持政策也相應出臺。與此同時,作為西歐制造業的配套生產地,中東歐國家雖然可以將一些技術引入國內,但對提高自身研發創新能力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對于創新投資這種風險投資來說,政府的動力和支持是進入該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二)人力資本優勢漸顯。相對于西歐國家來說,中東歐國家具有更大比重的勞動年齡人口,如斯洛伐克、波蘭的勞動年齡人口在2017年均達到約70%,遠高于西歐國家。而且這些地區的勞動力不僅具有量的優勢,更有質的優勢。在冷戰時期,中東歐國家的高等教育在數學、工程等方面具有較高水平。20世紀90年代起,在得到歐盟及世行、IMF等組織的支持后,該地區的高等教育水平得以鞏固。2015年起,中東歐國家每年培養近百萬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這些勞動力具有較好的英語交流能力,不少還會西歐國家的語言。從薪資水平來說,中東歐國家普遍較低,其中波蘭和捷克相對較高,其平均值也只有英國的三分之一。這些高質量、低薪酬的勞動力,構成了中東歐國家吸引創新投資的人才基礎。(三)歐盟對中東歐發展更為關注。近年來,歐元區經濟增長遇到一定困難,增長降速較為明顯。這一方面同國際形勢有關,另一方面也歸因于歐盟內部發展不均衡、不協調。金融危機爆發后,中東歐國家得到的外國投資減少,產業結構固化,新興技術使用程度較低,改良進度較慢。這些因素導致其與西歐國家發展差距拉大,國內消費市場與投資增長緩慢。近年來,歐盟減少了對中東歐國家的投資與撥款,此舉雖然減輕了西歐國家的經濟負擔,卻造成了其消費市場的相對萎縮。在歐盟面臨外部經貿壓力時,也難以利用內部市場消化產能。對此歐盟也計劃開始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解決。一方面,歐盟提出了《歐亞互聯互通計劃設想》。該設想對投資中東歐國家著墨甚多,表示要進一步提升這些國家的創新能力,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以及長期繁榮,并提出以歐盟資金為啟動資金,以撬動私營資本和國際資本共同開發。另一方面,歐洲投資銀行也了對中東歐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及投資環境的評估報告,認為有必要在中東歐國家加大投資,同時鼓勵除了歐盟公共資金支持之外,增加私人投資及商業銀行貸款??傊瑸榱司S護歐盟的團結穩定,以及為西歐發達國家升級消費市場,歐盟對中東歐將更加重視。這將推動該地區各方面的建設發展,也為歐盟外的投資者提供政策便利。
二、投資過程仍存挑戰
盡管我國對中東歐國家投資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但在投資研發具有長期性、有風險的項目時,仍存在有可能帶來風險的一些不確定性因素,所以需要考慮并注意規避。(一)創新基礎不足,短板較為明顯。當前是經濟與數字技術緊密結合的時代,數字技術日益成為創新的驅動力,為傳統經濟賦能。在這方面,中東歐國家還面臨一些短板,也可能對外部的創新投資構成一定挑戰。一是數字技術就緒性不足,僅有少數國家高于歐盟平均水平,多數國家的數字基礎設施比西歐國家薄弱,互聯網帶寬、無線基站等設施仍嫌不足。二是各國的數字化應用水平差異較大。根據歐盟對區域內各國及主要城市智能化水平的評估分析結果,中東歐國家中獲得最高得分的是斯洛文尼亞、捷克和愛沙尼亞。即便如此,與西歐各國相比,無論是國家范圍還是城市范圍都有很大差距。三是各國以往的研發投入不足。歐盟2016年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值約為2%,2020年的目標值為3%。中東歐各國除了斯洛文尼亞外,相應年份的研發投入占比都低于歐盟平均水平。研發投入強度長期不足,限制了各國自身創新能力的發展,這也是在對中東歐國家開展創新投資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二)吸引創新人才存在難度。盡管每年中東歐國家都有相當數量的適齡人口進入勞動力市場,但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卻存在不小的問題。一是創新人才的流失。歐盟各國之間不存在硬邊界,人財物的流動非常便利,這就形成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間的“虹吸效應”以及“馬太效應”。中東歐各國創新人才的流失,一方面是經濟發展差異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科技發展水平導致的,特別是數字技術等前沿科技發展的差異,令創新人才在中東歐國家無法發展自己的專業技能,因此只能選擇前往西歐或美國發展。二是相比于西歐,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在年輕人中所占的比例出現下滑。在過去十年中,中東歐國家這一比例接近于歐盟平均水平,但近幾年卻出現了下滑。這種下滑拉大了該地區同西歐國家在技術人才規模和水平的差距,從而也難以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孵化提供人才基礎。三是年輕人的大學入學率下滑。2013年至2017年期間,中東歐國家的大學生入學率始終低于歐盟平均水平。薄弱的高科技創新產業,使年輕人對大學畢業后的就業前景產生憂慮,進而削弱了繼續求學的積極性;而高學歷高技能人才的流失,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國內人口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從而加劇了該地區創新人才的缺口。(三)中東歐國家內外部政策風險。政策風險同樣是在中東歐國家投資創新產業時面臨的挑戰。一是各國國情存在差異。中東歐各國對外資投資創新的態度存在差異,支持力度上也有差別。此外,各國的法律法規也有區別,可能影響研發成功后的專利權屬和利益的劃分。二是各國國內政策的延續性不強。中東歐國家經濟發展狀況波動性較大,受歐盟總體經濟發展影響較大,選民對執政黨的支持率也隨之波動。創新投資周期跨度長、見效慢,相關支持政策在經濟發展不理想時容易讓位于其他議題,甚至在政府換屆期間,可能出現推翻原有政策的情況。三是歐盟對外資投資態度趨緊。近期以來,西歐國家對中東歐國家發展的關注程度明顯提高,尤其是國外對中東歐國家的投資情況。一方面,歐盟出臺了“外資投資審查”等管制條例;另一方面,歐盟金融機構加強對中東歐國家的投資,試圖在與外資投資創新的競爭中盡可能占據先機。
三、對中東歐國家創新投資的建議
可以看出,中東歐國家有加強創新產業發展的意愿,也具有值得投資的優勢。然而在投資過程中,對于可能出現的挑戰也需提前考慮,化被動為主動,變挑戰為機遇。(一)豐富投資方式,“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我國的企業或個人在投資中東歐國家的創新產業時,有必要豐富投資方式,將“走出去”與“引進來”的方式相結合。一是直接投資創新項目及初創企業。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具有巨大的統一市場,可以快速驗證初創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并可能創造巨大的效益。這將是我國投資這些國家創新產業的優勢之一。二是有選擇地引進高技能人才。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科技投入增速顯著,很多機構的科研條件處于國際前沿水平,這也為科研人才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通過有選擇地引進人才,可以讓我方快速積累經驗,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對方的能力,為創新投資提供新的活力。(二)擴大合作對象,建立共同利益。歐盟對我國開展“16+1”合作以及在中東歐的投資表示疑慮,認為可能影響歐盟的統一。因此有必要擴大合作對象,構建利益共同體,表明我國的投資是以共同發展為目的,愿意與其他國家的企業通過合作共享成果。一是將融資渠道納入歐洲相關金融機構。有時會認為我國企業的投資貸款來自國有金融機構,進而導致投資項目被染上政治色彩。引入歐洲金融機構共同投資,以讓出部分收益的代價,換取機構及所在國的支持,降低項目被質疑和延宕的風險。二是同其他國家企業合作開發。例如,我國企業與西歐國家企業分屬一個產業的上下游,在原本就開展了合作或有意開展合作的情況下,可以在中東歐具備相應技術的地區共建研發、創新實驗室等。三是合作投資中東歐國家市場。中外同一行業內的企業,在都涉足中東歐國家時,如果都在當地大量投資,有可能產生較大負擔,可以以合資公司的形式,在當地開展業務,降低成本,獲得更大的收益。以上種種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管制政策造成的影響,以部分收益換取更多的創新成果,以及隨后產生的效益。(三)加強民心相通,打造長期友好。“16+1”機制成功打造了一個中國與中東歐各國政府間投資合作的平臺。我國憑借強大的基建能力,優秀的執行力,為被投資國打造效果很好的“設施聯通”。在此基礎上,除了直接的商業投資外,也有必要加強“民心相通”的建設,促進兩國民間交往,從而在我國企業開展創新投資業務時,能夠有懂當地國情、民情和團隊情況的人員和機構幫助對接雙方的需求。一是發揮我國在當地企業的作用。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開展面向當地公眾的宣傳活動。一方面體現企業的先進技術和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降低當地民眾對中國的陌生感,拉近雙方心理距離,減少因當地人不了解情況而出現阻礙投資的事件。二是加強雙方留學生交流。在當前國際貿易緊張的局面下,采取措施,鼓勵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留學生到對方國家學習、訪問,增進了解。在未來,這些留學生一方面可以在創新項目方面加強聯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成為了解雙方情況的中間人,幫助雙方共同發展。
總體看來,中東歐國家作為歐洲的一塊價值洼地,其創新投資價值在逐漸顯現,當然投資行為都避免不了面臨一些挑戰。我國與中東歐國家已經建立起較為成熟的合作機制。在我國加大對當地基礎設施投資的基礎上,也可推進企業、金融機構對中東歐國家創新產業的投資。鼓勵他們在利用好中東歐國家現有優勢的情況下,采取措施將挑戰轉化為新的機遇,從而在贏得創新項目、團隊、人才的過程中脫穎而出,獲得更大的收益。
參考文獻:
[1]林學軍.全球創新鏈視角下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研究[J].東南學術,2018(4):132-140.
[2]孫艷.新形勢下中歐經貿關系發展及制約因素分析[J].當代世界,2018(12):59-63.
[3]王桂軍,盧瀟瀟.“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企業升級[J].中國工業經濟,2019(3):43-61.
[4]王灝晨,李喆.“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東歐投資環境分析[J].宏觀經濟管理,2018(1):31-35+48.
[5]衛平東,孫瑾.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的風險監管體系研究[J].國際貿易,2018(11):28-36.
[6]張令娟.“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與歐盟經貿關系研究[J].價格月刊,2018(7):59-63.
作者:王灝晨 單位: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
- 上一篇:比亞迪公司投資價值探析
- 下一篇:外商直接投資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