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本投資與大學生就業
時間:2022-10-13 02:44:34
導語:人力資本投資與大學生就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1999年中國高校實行擴招以來,高考參與人數和錄取率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升,因此應屆畢業生人數也存在著逐年遞增的情況,大學生就業總體上來看呈現出需求增大的情況。與此同時,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經濟結構的轉型,近年來中國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較大的變化,對勞動力的個人素質要求也不斷提升。
一、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
通過分析與對比中國近年來應屆畢業生就業狀況的數據,可以發現,中國目前的應屆畢業生就業狀況呈現出如下特點。
1.大學生勞動供給基數大且逐年遞增
1999年,全國大學生參與高考人數僅為288萬人,錄取率56%。2008年,中國高考參與人數達到實行高校擴招以來的最高,參考人數1050萬人,為1999年的3.65倍。伴隨著參考人數和錄取率的增長,中國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2014年中國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已經達到727人,預計2015年也將會有近700萬的應屆高校畢業生。
2.大學生就業質量總體偏低
大學生就業質量主要體現在其就業滿意度、工作與專業相關程度、工資待遇以及離職率等方面。然而,目前大學生就業質量呈現出中等偏低的狀況,據麥可思《2013年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3年大學生就業滿意度為56%,基本上與2012年55%持平。2013屆本科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也只有69%。近年來大學生工資待遇走低,據相關報告顯示,全國2012屆大學畢業生月收入,3048元,其中本科畢業生3366元,而高等教育成本卻不斷上升。同時,2012屆全國大學畢業生中33%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而半年內離職的人群有98%發生過主動離職。據《經濟日報》顯示65%的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持續時間不到一年,僅9.3%的大學生能堅持兩年以上。
3.就業結構不平衡,供需矛盾顯著
我國目前大學生的供給總量絕對大于需求量而造成的供給過剩,主要表現為就業結構的不平衡和供需矛盾顯著。就業結構的不平衡主要是學歷和專業結構的不平衡,大學畢業生人數和考研人數持續增長,大專人數持續降低。與此同時,根據《2013年大學生就業報告》已有數據顯示,工科類就業率明顯高于經濟學和管理學。我國大學生就業的供需矛盾主要為結構性的就業矛盾,根據已有研究顯示,我國高端和低端人才的招聘難度大,但是終端人才的供給嚴重的大于需求。并且多數大學生比較偏好國企、外企以及政府部門。從地理區位上來看,多數人愿意前往經濟較發達的沿海地區發展,因此這些地區呈現出顯著的供給過多的狀況,而西部地區則呈現出明顯的供給不足。城鄉勞動供給差異也較為顯著。
根據舒爾茨的觀點,人力資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現為知識、技能、體力(健康狀況)價值的總和,一個國家的人的人力資本可以通過勞動者的數量、質量以及勞動時間來衡量。貝克爾在《人力資本》一書中的描述到,人力資本投資是指通過增加人的資源而影響未來的貨幣和物質收入的各種活動。也就是說,凡是能夠有利于形成與改善勞動力素質結構、提高人力資本利用效率的費用與行為都可以為是人力資本投資的范疇。人力資本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勞動者的知識存量和技能存量。
1.中國大學生人力資本投資的現狀
人力資本投資主要包括在職培訓活動、健康水平的提高、對孩子的培養、尋找工作的活動、勞動力遷移??偟膩碚f,中國人力資本投資處于整體偏低的狀態。教育投資占GDP的比重低。2013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30364.72億元,比上年的27695.97億元增長9.64%,占GDP4.3%。美國的教育經費投入,長期以來保持在占DGP7%左右,而美國的GDP幾乎是中國的3倍多。與此同時,個人教育需求難以滿足,優質教育資源匱乏,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目前我國每年約有1000萬左右的農村中小學畢業生因為不能升入高一級學校。在職培訓投入少,目標不明。按照2011年之前的數據顯示,在對282家國有企業的調查中,員工培訓投資經費只有工資總額的2.2%(職工人均教育經費僅49.5元),遠低于發達國家10%-15%的水平。與此同時,在已有的研究中可以發現,目前企業很多培訓目標不明,其突出表現為大量的培訓內容無法運用于實踐當中,對于經濟效益的提升無明顯的作用,存在著大量資源浪費的情況。勞動力流動量大,但是發展受限。中國目前處于城市化中期階段,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向城市。但是,由于社會保障的不健全、行業限制以及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并沒有形成,大量流動的勞動力發展受到了限制,極大程度上降低了勞動力流動對于我國人力資本的積極作用。
2.中國大學生個人人力資本投資狀況
學生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指作為個體的人為了接受各種教育而由家庭和本人支付的費用。它包括基礎教育投資、技能培訓投資兩個大的方面,同時著兩個方面有存在著一些具體的詳細內容。目前大學生個人人力資本投資呈現出如下特點:①結構性差異明顯。通過對近200多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調查,可以發現,不同地區、院校、專業、年級的學生個人人力資本投資呈現出了明顯的差異性。其中呈現出來東部沿海地區高于中西部地區、“211”“985”高校高于一般高校、非理工類專業高于理工類專業等特點。同時,從年級的角度來看,呈現出中間高,兩邊低的特點,即大一和大四年級的人力資本投資總體數量低于大二、大三年級。②投資總量偏少、兩極分化明顯。中國大學生的學生個人人力資本投資,絕大多數都為基礎教育投資,雖然中國教育經費投資占GDP的比重僅為4%,但是還是為學生減免了部分的費用。但是現階段,大學生的技能培訓投資所占學生個人人力資本投資的比重較小,在近對近200名學生的調查發現人均僅僅占到了月生活費的12%。并且不同水平的學生,呈現出明顯的兩級分化,綜合排名在前10%的學生高出了綜合排名后10%學生近34%。③投資的范圍單一,目前絕大多數的在校大學生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教育投資,缺乏技能投資,而且很多學生的個人人力資本投資忽略了未來收益,投資僅僅局限于“眼下”。④人力資本含量偏低,缺乏實用性?,F階段中國社會發展速度與日俱增,知識、技能更新迅速,對于勞動者的要求越來也高,但是高校教學內容明顯落后于與知識更新速度。所以,中國大學生普遍存在知識和技能存量低,并且實用性不強的問題。由于中國大量高校教學重點不夠突出,不少專業所學內容相似度較高,出現了大量的浪費,且與實際所需相差較大。3.大學生個人人力資本投資問題分析人力資本投資不僅對就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關乎個人的終生收益。然而,從中國大學生人力資本投資的現狀來看,我國現階段大學生人力資本投資存在著投資不足、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并且大學生人力資本存量低。以上問題的造成是多方面的,國家教育投資的偏低、高校教育內容的安排不合理,以及學生本人無法正確進行合理投資都加深了上述問題。并且大學生所擁有的人力資本存量,對于其能否順利就業以及職業發展影響重大,解決大學的就業問題最主要的方面是學生方面,而學生所擁有的人力資本有對其就業有著直接的影響。
三、學生個人人力資本投資對就業的影響
大學就業狀況,其實也體現了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謝小青(2007)曾在《人力資本投資與就業促進》中提到,個人就業能力決定于個人的特征,比如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等,這些個人特征的形成決定于人力資本投資水平,因而人力資本投資直接影響著個人就業能力。所以,個人人力資本投資對于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首先是人力資本投資形成的大學生人力資本存量對就業能力的影響,大學生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可以加其人力資本含有量,同時提升了大學生群體的人力資本存量,從而促進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其次是人力資本含量與職業素質模型的匹配度對于就業供需的影響。勞動力的供需,不僅僅是供給絕對數量與需求絕對數量之間的問題,更多的是供給與需求是否匹配的問題,例如,目前勞動力市場呈現的結構化供需矛盾即高、中、低三個層次人才出現招聘難易難的特點,就是因為大量勞動力的人力資本含量無法與高端以及低端的職業素質模型相匹配,而所具備中端人才所需人力資本含量的勞動者偏多。
四、從個人人力資本投資角度對大學生提升就業能力的建議
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伴隨著大學畢業人數的不斷提升,該問題越發的顯著,“畢業即失業”現象也普遍存在。大學畢業生是就業群體中最大的一部分,其嚴竣的就業形勢對國家經濟發展影響重大,緩解該問題,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就業主體學生這一根本因素上進行解決。因此,基于人力資本投資理論,從個人人力資本投資角度出發,文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有如下建議:
1.提升個人人力資本投資主動性
在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很大層面上其個人人力資本投資都處于被動的狀態,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因此,中國學生的相似度極高,缺乏特點,而且存在著發展滯后。所以,為了適應社會發展,促進素質能力多方面發展,大學生應該主動的對自己進行投資,不僅僅完成國家和所要求的投資,還需要利用大學階段充足的時間進一步的完善自我,提升就業能力,符合社會需求。
2.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合理的人力資本投資
當代大學生并不是沒有進行人力資本投資,而造成的就業困難。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盲目的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投資結構不合理,從而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投資浪費,并且無法提升其就業能力,不利于就業。所以,大學生應該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了解自身適合崗位的能力素質模型,通過合理的規劃,對自身進行有效地人力資本投資,提升自身知識與技能的存量。
作者:王紫 夏燁春 單位:北京信息技術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上一篇:村支部書記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 下一篇:對地稅聯網審計的幾點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