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下對外投資困境研究

時間:2022-05-28 10:43:22

導語:人口老齡化下對外投資困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口老齡化下對外投資困境研究

摘要:經濟發展一般規律顯示,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水平主要受到該國社會總儲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貿易開放程度的正面影響,社會總儲蓄越多,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貿易開放程度越深,一國的對外投資水平就越高。中國國內近年來對外直接投資飛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來自于中國私人部門能夠較容易的獲得廉價資金支持,而形成這一資金支持的渠道,占首要地位的就是國內的巨額儲蓄。依托生命周期理論,本文論述了在我國老齡化的人口結構下,針對老齡人口增加帶來的社會總儲蓄變化給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可能帶來的影響,借鑒國外經驗進行比較分析,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字:人口老齡化;對外投資;儲蓄;養老金

1中國人口結構和投資變化情況

按照1956年聯合國的《人口老齡化及社會經濟后果》沿用至今的國際慣例,一國或地區的65歲人口超過7%時,這個國家或地區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從2001年就進入了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比達到7%的人口老齡化社會結構,并且老齡化占比增速在逐年加快。目前,我國的人口呈現老齡化人口占比升高、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降低、人均預期壽命持續延長的特點。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結構給我國經濟社會的消費、投資、出口三大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點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對外投資是主權國家為獲取外匯收入或擠入國外市場向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的投資。近年來,國內對外直接投資飛速增長,其中資金支持是最為關鍵和主要的,而形成資金支持的渠道最重要就是國內的巨額儲蓄。在人口老齡化的條件下,對外投資是否會因其帶來人力資本變化、儲蓄變化而產生相應巨變,受到不良的影響?按照我國目前的人口結構來看,勞動力人口占比下降,勞動力素質提升,勞動資本的價格升高,工資上漲,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國內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會外遷,國內對外直接投資將在這一情況下增加,這對我國經濟發展是有利的。一段時期內我國將出現大量的老年人口,其主動消費會變得很少,而其投資儲蓄行為將深深影響經濟社會的資本流動。學界以生命周期理論作為起點和長期不變的核心依據,得到人口結構與儲蓄之間的研究因側重點不同,結論較為不一。有研究表明,儲蓄率促進經濟增長,尤其是私人部門儲蓄對經濟的增長具有更為明顯的作用。居民儲蓄作為國民儲蓄中最關鍵的組成部分之一,在國內是相對于公共部門儲蓄更為穩定的,但其也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而變化,體現著一國經濟運行的結果,同時,對投資、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等其他經濟發展指標產生重要影響。首先提出儲蓄和消費變化規律的生命周期理論,在1985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Modigliani(1970)之前便指出,從長期的角度考慮,人口結構是真正影響儲蓄率變化的因素。忽略極少的稅和費,非勞動力人群主要指少兒和老年,沒有因雇傭關系而產生的勞動收入,幾乎是純消費者,不過,雖然沒有勞動收入,其中的老年人往往存在源自前期勞動收入的個人積蓄或其他投資回報品;另一部分占人口結構比例大的勞動力人口,在國民經濟中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在整個經濟系統中,勞動力人口的勞動收入減去其消費、投資形成的儲蓄,通過各種制度安排,如稅收、養老金制度等轉移至被贍養的人口。因為人口老齡化,沒有收入而只有消費的老齡人口往往會使得儲蓄率降低,但這只看到了生命周期理論中“負擔效應”的結果。盡管如此,仍需警惕在出生率下降,老齡人口占比升高出現消費增加、儲蓄減少,最終導致一國資本積累減少的情況,因為在這一情況下,可進行對外投資的總資金也會隨之減少,如果資本(K)下降的速度小于勞動力(L)下降的速度,資本勞動比(K/L)減小,資本的邊際產出(MPK)就會下降,資本為了追逐更高的收益率,會主動外遷,特別是資本密集型企業,而這一情況將對我國經濟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近年來,國際化的儲蓄率趨勢呈上升勢態,高儲蓄率國家或個人也反應出更強的抗災害、傷病能力。我國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快速增長,是居民儲蓄率升高的一部分原因,刨除這一層影響,人口結構對儲蓄率的影響是十分關鍵的。老齡人群因為自身消費需求在不斷減少,并且伴隨著消費經驗累積增多,往往具有較低的消費傾向,并且其在勞動期間就為養老做了很多投資或儲蓄,故而居民儲蓄率也隨著這一群體數量的增多而存在不斷上升的可能性,這就是生命周期理論中另一種“預期效應”的體現。在我國過去40多年開創性地提出并嚴格地執行了“計劃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少年人口占比降低,原本用于扶養青少年的收入現在缺乏特定用途而無法支出,我國短暫的第一次人口紅利——勞動力年齡人口遠高于需撫養的人口,帶來了較高的儲蓄率和快速的經濟增長;若在這批人口老齡化時,國家和居民個人能充分依托其原本為養老而已充分備足的儲蓄或投資的資本力量,那么我國可以依托這部分老齡人口的累積資本實現二次人口紅利的經濟增長。我國老齡人口生活資金的來源,除子女等家庭模式贍養外,主要依靠職工養老保險、社會保險和農村“新農合”三個途徑,另外還有依靠個人在前期勞動時的大量儲蓄或投資。但對于前一種多數情況下老年人的收入來源,我國有相對比較保守的規定:國家政策規定,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結余額,除預留相當于兩個月的支付費用外,應全部購買國家債券和存入專戶,不得投資其他金融產品。這一嚴格規避風險的投資政策也使得養老基金的投資收益較低,幾乎快要低于通貨膨脹率,國債與儲蓄的投資方式都無法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這將導致養老金的購買力下降,也就不能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近萬億元,而其中九成存入銀行,都跑不過通貨膨脹率,面對巨大的養老群體支出負擔,國家對養老基金收益率的管理是值得重點關注和亟待提高的。大量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儲蓄—投資之間存在穩健的相關性,而且越大的經濟體,投資和儲蓄的相關性越高。中國政府在投資行為決定中起主動作用,未來仍然要通過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使居民儲蓄更有效、迅速地轉化成企業投資。

2國外成功經驗

在養老金制度、管理、可持續性及收益率上,國外有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美國在1949~1984年間,依托調整繳費率來增加養老基金收入,但從繳費率入手的方式相當于提高工資稅率,會對勞動供給產生消極影響,最終造成總福利的損失,因此,各國都對是否采用提高繳費率來緩解養老難題的方式采取了十分謹慎的態度。澳大利亞有一種做法是限制高收入群體的養老金,規定每人每月領取養老金不能超過規定的數額,這一做法相對公平。除了控制參數,引入市場機制是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管理運作效率的最有效的方式,國內很多學者在此基礎上建議加入國家的力量,以國家的名義扶持各大銀行推行、鼓勵民眾參與,甚至可以以政府來管理或認定專業的金融管理機構成員來運作這筆資金。總的來說,世界各國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還是普遍選擇了養老保險基金的市場化運作機制,盡管存在風險,但是可以通過調整持有比例來分散一部分風險,利用市場始終是唯一能讓養老資金池“活”起來、不被時間拖垮的辦法,也是能讓國家的財富增值的最好辦法。只有國家財富積累增多了,對外投資才能從基數上擴大。如果老齡人口持續增加,而勞動力人口持平或減少,則實施逐漸擴大的現收現付制的養老保險制度會進一步加大國家資本的虧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鼓勵私人儲蓄給國家避免了這種虧空的局面,其設置了很多個人退休養老的儲蓄項目,并將項目制度化,由此實現了其養老資金在國家層面的“減負增富”效應,國家財富積累增多,從而其可對外投資的資金量也上漲。進一步地,對外投資收益率是下一步需要關注的。目前國際上,對外投資收益率最高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德國和英國。三個發達國家在利用國家儲蓄對外投資并實現了高收益率的路徑方法上,有很多值得學習的經驗。

3政策建議

3.1擴大養老金增值可循環保障路徑,提高養老資金池收益率

我國養老金實行收現付制度,如今勞動力緊缺的情況讓原本這部分收益率近乎虧損的專用資金結余資金池周轉顯得尤為困難。若養老金制度忽略個人責任,過度強調國家作用,還是會陷入到社會福利的陷阱,國家還是應當提出促進私人養老金儲蓄的政策,鼓勵商業銀行有針對性地設立適宜的養老金融產品,必要時介入國家人員管理,以期加強養老金基金管理公司在經濟中的作用,實現資金池的保值升值,增加社會財富,促進對外投資。

3.2完善我國資本市場,為個人的資產投資提供更高的保障

現階段我國資本市場尚不成熟、不完善,限制了居民的私人投資,同時也會阻礙生命周期財富的形成。商業銀行沒有政府支撐,不敢輕易面向老年人的金融產品,并且即使了,老年詐騙的頻繁出現也會使得很多老年群體對銀行存款以外的金融投資不信任、恐懼、抵觸,最終銀行推出的產品也無法實現效用;另外,老年人學習接受新事物能力幾乎在一個很低的水平,其用機器、手機等便捷操作不如人工服務覺得習慣和穩妥,再一個,很多老年人除了年歲已高,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外,可能還存在一些傷殘疾病,需要大聲與其說話、需要閱讀盲文、行動不便、說話口齒不清、肢體持續顫抖等,銀行等金融機構針對老年人存在的這些現實問題,可以針對性地提供服務,或是培養、引進專門的服務人員,或是人性化地對其子女親屬的權進行規定,使得老齡人口盤活其養老資金、養老儲蓄有更便捷、收益更高的途徑,進而實現整個社會更多的財富積累和資本收益,使國內私人部門更便捷地進行國外投資。

3.3刺激國內消費,間接助力對外投資

居民手中的儲蓄仍有一大部分依舊是在代際之間發生轉移的,尤其是在尚未進入高收入水平的中國,儲蓄率將隨著人口年齡結構變老而緩慢下降。在“未富先老”的狀況下,采取各種措施刺激消費,彌補老齡人口自身消費不足給整體經濟增長帶來的消極影響,在總體上向好后,激勵私人部門對外投資,努力打通我國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4結語

盡管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但勞動力成本上升會帶來的企業對外投資是好的,另外儲蓄率的變化在“預期效應”和“負擔效應”之間還存在可能上升或可能下降的變化,如果老齡人口無任何資金儲蓄,僅僅造成社會整體的更多消費,則不利于儲蓄率的維持,國家的資本積累減少,社會負擔增加,私人部門進行對外投資減少;如果能夠實現二次人口紅利,則我國老齡化人口結構下,居民儲蓄仍然可以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并且期望通過更高的收益率來實現個人財富、社會資本力量的增強,最終使對外投資向好發展。不管哪一種情況下,借鑒國外經驗,都需要政府在養老金和針對老年人的金融投資產品上多加考慮,澳大利亞限額、新加坡鼓勵儲蓄和投資、美國市場化的推行和高收益率的實現,都是可以綜合借鑒的,畢竟還是需要先跑贏貨幣的時間價值,盤活養老資金,才能增加個人、社會的資本實力,進而才有利于對外投資,促進國內整體經濟發展與內外循環。

參考文獻

[1]蔡昉,都陽.中國的儲蓄率變化、決定因素和影響[J].新金融評論,2020(03):18-37.

[2]陳沖,朱孟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策略——基于跨境資本流動的研究[J].亞太經濟,2021(01):34-48+150.

[3]呂建興,孫文凱.人口老齡化、養老金與國際資本流動:影響機制與實證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5(10):20-34.

[4]孟衛軍,張健明,沈勤,秦莉.養老金制度改革的國際經驗[J].人口與經濟,2010(05):76-79+85.

[5]王樹.老齡化、二次人口紅利與家庭儲蓄率[J].當代經濟科學,2020,42(06):88-95.

[6]汪偉.經濟增長、人口結構變化與中國高儲蓄[J].經濟學(季刊),2010,9(01):29-52.

[7]趙立.商業銀行老年群體金融服務發展問題研究——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城子坦營業所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1(04):51-53.

[8]張蘇,李泊寧.人口老齡化與養老金可持續性研究進展[J].經濟學動態,2021(02):126-142.

[9]張爽.我國對外投資合作發展趨勢研究[J].中國國情國力,2021(03):53-56.

[10]鄭基超,劉晴.人口老齡化引致的國際資本流動及啟示[J].蘭州學刊,2013(01):92-98.

作者:楊征路 王鈺彬 陳伍香 單位:南開大學計算機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廣西師范大學